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

来源:锐游网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

作者:陈小苹

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19年第8期

陈小苹

【摘要】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状况进行研究,从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范围、外部环境等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要领。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数字资源;融合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历经了20余年,从上世纪的硬件建设到本世纪初强调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再到现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信息技术促使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质的飞跃。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状况

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了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从此之后,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正式进入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时期。在教育领域,各种教育学术论文、研究专著开始大量出现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学科深度融合的论述。这时期更多的论述是从应用理念和反思角度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这期间相关学者或研究机构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课程整合到学科深度融合的转变;2.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3.深度融合的理念和实践;4.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形式、策略等;5.深度融合的条件建设和师资培训等;6.开展优质课程上网工作,例如教育部开展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2016年,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该规划指出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为广大师生、管理者深度应用,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进一步深入,把信息技术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同时要要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研模式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

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大致经历了2个大的阶段,即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目前,所有的教育信息化的研究重点均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整合。

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体系中,教育数字资源是建设的核心,信息技术和方法是手段。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融合强调的是教育数字资源与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让我们的教学内容更生动,表达形式更加灵活。但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定义和内涵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其中何克抗教授认为其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的方式,即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另外一些一线教师则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还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与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所有教学要素的信息化管理与操作。这些要素包括数字教育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学生管理、校园生活服务等方面,从而让学生能在校内和校外使用各种

教育资源。同时,也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深度融合不仅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与管理中,更加要注重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让师生能有效地使用各类信息化的教学资源,这样才能发挥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建议

根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建设尚处于萌芽阶段。因各地区的师生信息素养不均,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师生在信息素养上与发达地区相差较远,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要达到发达地区的标准是不明智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要有先进的技术,但人的因素才是核心。综合上述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建设或融合。

1. 推荐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已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理论还不够成熟。我们的整体教学设计思想基本来源于上世纪的建构主义理论,相关的教学设计研究还未深入,教学设计还没有突出深度融合的“主导-主体”教学思想,特别是缺乏相关的实验数据,没有进行长时间的“主导-主体”教学设计实验,相关的理论也缺少实验数据的支撑。

2. 拓宽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范围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多环节行为,现有的深度融合理论研究大多将关注点放在教学设计上,而教学设计又只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但从深度融合的理念来看,融合是多方面的,深度融合应该是融合到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全方面,即深度融合不光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的融合,也是信息技术融入到师生教学时间外的学习、生活、工作等。

3. 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外部环境建设

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外部环境建设方向。智慧校园建设能给所有师生提供一个统一入口的集成所有资讯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智能感知环境,并且能提供基于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另外,智慧校园也实现了将基础教育数字资源融入到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师生间互联和协作等。最后,智慧校园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也能为学校与外部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和感知的接口。师生可以在课堂学习结束之后,在校外继续和其他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与学习,这是对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延伸。

4. 开展优质课程上网工作

为实现优质课程东西部共享,教育部于2014年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建设工作,全国所有教育机构通过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相关课程的晒课。当年即有563万名教师晒出300多万门课程,其中部优课12210门。随着优质课程上网工程的深入,全国教师晒课数越来越多,已覆盖了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所有课程体系。以海南省为例,2014的晒课总数为18708门,到2018年晒课总数为95390门,翻了5倍多;其中部优课数从2014年35门增加到136门,翻了将近4倍。这样的优质课程上网,促进了东西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具有革命性影响,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但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研究还需要很长的时间,相关的教学设计理论也需要更多的实践或实验来验证。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环境下,可以尝试将更多的教学设计、教学理念引入到教育信息化中,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宄,2017(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