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教学设计+自学任务单+检测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教学设计+自学任务单+检测含答案

来源:锐游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逢入京使 ><晚春 >》

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名称 知识点来源 知人论世 体悟情感 适用年级 七 适用类型 诗歌鉴赏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1. 学会借助书旁注释,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教学目标 2. 在反复诵读中,以读促解,以读见情,进入情景交融的世界。 3. 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深层次把握和体悟作者情感和作 品的思想境界。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一、 复习导入

1. 有感情朗诵上节课所学的两首诗。 上节课学习了抓诗歌中的物象来体察诗人情感,

体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方式, 这

节课,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种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 初读,读懂文意

1. 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 ēn )

榆.荚.( y ú ji á )

2. 读出节奏: 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请划分停顿并读出节奏 ( 1)

逢入京使

岑参

故 园 /东 望/路 漫 漫,

干双 龙 不 袖/ 钟/ 泪

马 上/ 相 逢 /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报 平 安。

2)

晚春

草 百 杨 惟

韩愈

木/ 知 春 / 不 久 归, 般/ 红 紫 / 斗 芳 菲。 花/ 榆 荚 / 无 才 思, 解/ 漫 天/ 作 雪 飞 。

3. 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书旁和诗歌下方的注释和解读, 读通两首诗的每 句文意。 4. 检验学习成果:请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水沾湿双袖停止不休。

(2)草木知春不久归 , 百般红紫斗芳菲。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万紫千红,争奇斗艳。 三、赏读,读出情感 (一)反复诵读《逢入京使》,品赏词句,读出诗人融入诗中的情感。 1. 诗中表现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是哪两句?请写出你所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家多日,正行进 在去往西域的途中, 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 思念之情不免涌上心 头。 “双袖龙钟泪不干”, 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 以至于把两只袖子都 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 也为 下文写捎书信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 作者逢入京使为什么要托他报平安? 因为岑参是第一次到西域,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 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 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3. 诗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是哪句?你请反复诵读这句诗, 揣摩其中的语气。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信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 完全 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表现了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 (二)反复诵读《晚春》,品赏词句,读出里面的奇趣。 1. 诗歌的一、二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万紫千红,争奇斗艳。 2. 诗的三、四句意蕴深刻, 为历代传诵。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进行赏 析。 运用拟人、 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 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3. 你喜欢诗歌中杨花榆荚的形象吗?说出你的理由。 杨花榆荚为晚春添色,因为勇气而可爱,值得赞赏。 四、悟读,读出境界 “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 知人, 就是了解作家各方面的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 ; 论世, 是指了解作品反映的 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 运用这个方法对诗歌进行鉴赏,才能对诗歌有比较准确的评价。 1. 《逢入京使》的背景介绍: 岑参和同时代的很多人一样, 有一番功名万里的抱负。天宝年间,安西节度使 高仙芝入朝,岑参被充为节度使幕掌书记。 这是岑参第一次到西域去。离开多年居住的地方,告别亲友远行,不免会有依 依惜别之情。岑参这次离开的是繁华的长安,赴边路上备受艰辛。回首来路,难免 不唤起对长安故园的眷怀。 结合这样的背景,你此时能明白为何诗歌的后两句的情感的平和了吗?对这首 怀念故园的诗歌有了深一层的理解了吗? 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对家园眷恋的情感缠绵,又有赴边的决心和豪情。 而主导的一面就是赴边。他的感情丰富,但决不脆弱,是坚韧的! “马上相逢无纸 笔”有掩

盖内心因思乡而柔软的一面,也有“报平安”只字片语的轻松,更有他赴 边的对前途的自信、乐观的态度(这是他第一次赴边,必须乐观啊!)体现了诗人 广阔的胸襟和不凡的抱负。平静安详的口吻,表现的恰好是这种豪迈大度。 2. 对《晚春》“知人论世”: 《晚春》作者韩愈,既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 的奇险诗派的开创者,颇有胆力。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 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 贾岛,这两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 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无才思”之列吗? 结合这样的时代背景, 你能看出韩愈对其笔下的 “杨花榆荚” 抱着什么样的态 度吗?说说你现在的理解。 这首诗是包含生活哲理的。韩愈对当时文坛中的“杨花榆荚”未必不带同情, 未必是揶揄,甚至可以说,作者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以此鼓励“无 才思”者敢于创造。 五、诵读,读出己意 孟子曾说过:“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就是说, 解读诗歌,不要拘泥于文字。要通过自己的感受去解读诗人之用心所在。 汉代的董仲舒曾说:“诗无达诂。”就是说,对诗歌的理解,每个人会有自己 不同的感受。 而无论是“以意逆志”还是“诗无达诂”,我们都需要用自己的心灵去熨帖诗 歌。请带着对这两首诗歌自己的理解,思考下面的问题: 1. 学习了《逢入京使》,岑参的“两袖龙钟”有没有引起你乡思之情或者某种 曾经类似的强烈感受?请你写出来。 2. 有人对“杨花榆荚”进行无情的嘲弄,有人赞赏它独秀的勇气,也有人喜欢 它的这样天真可爱。 你喜欢这样的杨花榆荚吗?它身上有没有你觉得可以学习的品 质呢? 各抒己见,不拘成见。 六、小结 通过两节课四首诗的学习, 我们除了感受诗人在诗歌中传递的不同情感, 体味 不同风格的意境,还在诗歌的河流中沉淀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发挥想象绘画面, 含英咀华遴意象。 知人论世涵深意, 情景交融探意境。 当然了,方法还远不止这些,读诗歌更要有你自己的独特体验。 掬捧在手里的也许只是一尾诗歌的金色小鱼, 但相信你的心中, 已有一片波澜 壮阔的诗的海洋!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逢入京使 ><晚春 >》

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目标

1. 学会借助书旁注释,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 在反复诵读中,以读促解,以读见情,进入情景交融的世界。

3. 学习“知人论世” 的鉴赏方法, 深层次把握和体悟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思想 境

界。

二、学习过程 (一)初读,读懂文意

1. 读准字音:

..

参( ) 榆

..

荚( )

2. 读出节奏:

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请划分停顿并读出节奏。

1)

逢入 京使

岑参

2)

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晚春 韩愈

草 木 知 春 不 久 归, 百 般 红 紫 斗 芳 菲

思 杨 花 榆 荚 无 才 。飞 惟 解 漫 天 作 雪 ,。

3. 充分利用书旁和诗歌下方的注释和解读,读通两首诗的每一句文意

4. 请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草木知春不久归 , 百般红紫斗芳菲。

(二)赏读,读出情感

5. 反复诵读《逢入京使》,品赏词句,读出诗人融入诗中的情感。

(1)诗中表现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是哪两句?请写出你所读出了什么样的 情感。

2)作者逢入京使为什么要托他报平安?

(3)诗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是哪句?你请反复诵读这 句诗,揣摩其中的语气。

6. 反复诵读《晚春》,品赏词句,读出里面的奇趣。

(1)诗歌的一、二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诗的三、四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 进行赏析。

3)你喜欢诗歌中杨花榆荚的形象吗?说出你的理由

(三)悟读,读出境界

7. “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 知人,就是了解作家各方面的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 ; 论世, 是指了解作品反映 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

运用这个方法对诗歌进行鉴赏,才能对诗歌有比较准确的评价。

8. 《逢入京使》的背景介绍: 岑参和同时代的很多人一样, 有一番功名万里的抱负。 天宝年间,安西节度 使高仙芝入朝,岑参被充为节度使幕掌书记。

离开多年居住的地方, 告别亲友远行, 不免会有依依惜别之情。岑参这次离 开的是繁华的长安, 赴边路上备受艰辛。 回首来路, 难免不唤起对长安故园的眷 怀。

结合这样的背景, 你此时能明白为何诗歌的后两句的情感的平和了吗?对这 首怀念故园的诗歌有了深一层的理解了吗?请写出你的理解。

9. 对《晚春》“知人论世”: 《晚春》作者韩愈,既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

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 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创者, 颇有胆力。 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 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 贾岛,这两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 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无才思”之列吗?

结合这样的时代背景, 你能看出韩愈对其笔下的 “杨花榆荚” 抱着什么样的 态度吗?说说你现在的理解。

(四)诵读,读出己意

10. 学习了《逢入京使》,岑参的“两袖龙钟”有没有引起你乡思之情或者 某种曾经

类似的强烈感受?请你写出来。

11. 有人对“杨花榆荚”进行无情的嘲弄,有人赞赏它独秀的勇气,也有人 喜欢它的

这样天真可爱。 你喜欢这样的杨花榆荚吗?它身上有没有你觉得可以学附件 1. 教材内容 附件 2. 学习任务答案

习的品质呢?

附件 1. 教材内容

附件 2. 学习任务答案

1.c én sh ēn

ji á y ú

2. (1)

逢入京使

岑参

故 园/ 东 望 / 路 漫 漫,

双 袖/ 龙 钟 / 泪 不 干。

马 上/ 相 逢 /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 / 报 平 安。

(2)

晚春

3. 无

韩愈

草 木/ 知 春/ 不 久 归, 百 般/ 红 紫/ 斗 芳 菲

。 思杨 花/ 榆 荚 / 无 才 , 飞惟 解/ 漫 天/ 作 雪 。

4. (1)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水沾湿双袖停止不休。

(2)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万紫千红,争奇斗 艳。

5. (1)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

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家多日,正行 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 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 思念之情不免涌 上心头。

“双袖龙钟泪不干”, 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 以至于把两只袖子 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 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因为岑参是第一次到西域,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 踏上漫漫征途。 也 不知走了多少天, 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 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 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3)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信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 完 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表现了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

6. (1)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2)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 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要珍惜光阴、 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3)杨花榆荚为晚春添色,因为勇气而可爱,值得赞赏。 7. 无

8. 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 既有对家园眷恋的情感缠绵, 又有赴边的决心和豪 情。

而主导的一面就是赴边。他的感情丰富,但决不脆弱,是坚韧的! “马上相 逢无纸笔”有掩盖内心因思乡而柔软的一面,也有“报平安”只字片语的轻松, 更有他赴边的对前途的自信、乐观的态度(这是他第一次赴边,必须乐观啊!) 体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和不凡的抱负。 平静安详的口吻, 表现的恰好是这种豪迈 大度。

9. 这首诗是包含生活哲理的。 韩愈对当时文坛中的 “杨花榆荚” 未必不带同 情,未必是揶揄,甚至可以说,作者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以此鼓 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

10. 略

11. 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