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枣汤---攻逐水饮
十枣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各等份 上3味等份为末,或以胶囊贮之,以大枣10枚煎汤,调服 药末1.5-3g,每日一次,清晨空腹服。熬:即慢炒变色。《宣 明论》曰:“仲景乡语云炒作熬。” (功效]攻逐水饮。 . (主治] 主证:心下痞硬胀满,牵引胸胁作痛。 副证:咳嗽,呼吸气短,头痛,微汗出,发作有时,不恶寒 或干呕,下利,舌白滑,脉沉弦。
(临证加减]
1.十枣汤加味治疗胸膜炎:经治后胸水全部吸收,疗效满 意。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1)渗出性胸膜炎初起,胸水尚未大量形成时:若见风寒表 证,用十枣汤(大戟、甘遂、醋炒芫花各3—9g,大枣10枚) 加辛温解表药如荆芥、防风各9g,炙麻黄6—9g,杏仁9-15g; 若见风热表证,用十枣汤加辛凉解表药如金银花、白菊花各15 —30g,连翘9—15g,桑叶15—18g,薄荷6—12gl若见少阳 证,用十枣汤加柴胡、黄芩各9-15g,姜半夏12~15g,姜竹茹 9~12g,桑白皮30g,广郁金15g,生姜3片。 (2)渗出性胸膜炎胸水增多:症见咳唾引痛,呼吸困难,不 能平卧时,偏于寒者,发热(一般不超过39℃)。咳痰呈白色, 口渴不欲饮,便溏尿清,苔白水滑,甚至灰黑,脉弦滑或沉迟, 用十枣汤加制附片、干姜各9~15g,炒苍白术、姜半夏、陈皮、 白茯苓、猪苓、泽泻各15-30g;偏于热者,发热(一般在39℃ 以上),咳痰呈黄色,口苦,便干或便秘,尿黄,苔黄腻,脉滑 数,用十枣汤加桑白皮15—30g,黄芩6~15g,黄连6—9g,葶 苈子6~12g;脾肾阳虚用十枣汤加桂枝6~12g,白芍12--30g, 制附片、干姜各9—15g,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茯神各 15~30g;阴虚用十枣汤药量1/3,加元参、麦冬各12~18g,南 沙参:北沙参、夏枯草各15—30g,牡蛎、鳖甲各30g,青蒿9 -15g;血虚加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黄芪各工5—30gl 水饮甚者用十枣汤加桑白皮30g,
葶苈子9~12g,椒目3~9g, 大黄6~12g,炒枳壳9g。2—3剂后胸水减少,可减量或停药, 改用健脾利水药巩固. (3)运用时必须注意:若体质偏寒,芫花剂量适当加大;体 质偏热,大戟、甘遂剂量加大。体弱者开始3g,并加补气血健 脾药,体强者6\"'9g,有用12g未发生意外。服药时先少量进食 后再服药,并加代赭石防止呕吐。不论腹水、胸水,水消大半即 应减药或停药,以防损伤正气。严重心脏病、肾功能不全、并发 上消化道出血者忌用。
,2.以十枣汤为主治疗重症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肾功能衰竭: 治疗组用大戟、芫花、甘遂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次1一2.5g。 大枣10枚,水煎冲服细末,每日工次。便秘,热结阴亏加用增 液承气汤加味;玄参30g,生地、麦冬各25g,大黄9g,芒硝 5g,人参6g。随症加减,每日工剂,水煎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5,(6):373~374]
3.本方合甘草附子汤治支饮咳嗽,胸胁掣痛及肩背手脚 痛者。
4.本方加炒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怀山药治肝硬化 腹水。
5。本方加荆芥、防风、炙麻黄、杏仁治渗出性胸膜炎初起。
6.本方加制附子、干姜、苍术、白术、姜半夏、陈皮、白 茯苓、猪苓、泽泻治渗出性胸膜炎胸水增多者。
7.本方加大枣至l2枚.疗久病癖饮,停痰不消,在胸膈 上,头眩痛,痉挛,眼睛、身体、手足、十指甲尽黄,亦疗胁下 支饮,动引胁下痛,名朱雀汤。
8.本方去芫花、大枣,加白芥子各等份,为末,糊丸桐子 大,食后临卧,淡姜汤下
五七丸至十丸。治痰涎伏在胸肺上下, 忽然胸背、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疼痛,走移不安, 或手足冷痹,或令头痛不可忍,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 痰唾稠黏,夜间喉中痰鸣,多流涎唾等症,名控涎丹(又名:妙 应丸、子龙丸)。巴因极一病证方论]
9。甘遂、大戟、芫花各等份,为细末,煮枣肉为丸,柄子 大,清晨热汤下30丸,以利为度,次早再服,虚人不可多服。 治水气四肢水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利,一名十枣丸.[丹溪心法] 10。本方去大枣,加大黄、炒黄柏为细末,煮糊为丸,麻子 大。治膈上热痰、风痰、湿痰、肩臂疼痛,名小胃丹。[丹溪心法]
11。本方去大枣,加黑丑、大黄、陈皮、木香、槟榔、轻粉, 为末,水糊丸。治水肿水胀,形气俱实,口渴,气粗,腹坚、大 小便难,脉沉数有力,名舟车丸。
12.甘遂(面裹不令透,水煮百余沸,取出用冷水浸过,去 面焙干)、大戟(醋浸煮干)、芫花(醋浸者)各半两,黑牵牛 子、大黄各一两。为细末,水泛为丸,小豆大,每服50~70丸, 临卧温水送下。治停饮肿满,湿痹,胃脘作痛等症,名神祐丸。 [儒门事亲]
13.本方去大枣,加木香、黑丑为末,水泛为丸。治壮实之 人,风痰郁热,肢体麻痹,走注疼痛,湿热肿痛,气血壅滞,不 得宣通及积痰反胃,名三花神祐丸。
、十枣汤证(152) [原文] 太阳中风, 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浆浆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 痞鞭满,引脇下痛,乾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衷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52) 芫花熬,甘遂,大戟。 上三味等分,分别搞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 未。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 半钱。得快下利後,糜粥自养。 [提要] 悬饮的证治。
[释义] 本条讨论外邪诱发饮停胁下的证治。太阳中风的病程中,续发水邪凝结, 水饮结聚于胁下,阻碍气机升降,水饮上干于胃,则见呕逆;水饮下注于肠,则见下 利。如是为外有表邪,里停水饮,表里同病。因水饮结聚于胁下,一般渗利之剂,难以 取效,所以治疗必用攻逐水饮之峻剂。但须先行解表,表解后方可攻逐饮邪。切不可先 后失序,以免他变,故日:“表解者,乃可攻之”。 饮为有形之邪,由于水饮结聚胁下,胸阳被阻,气机不利,以致心下痞硬满,引胁 下痛。肺气不利,则呼吸气短。胸胁为阴阳升降之通路,水邪集居于此,气机升降失 常,加之水性流溢,变动不居,故或见之证复杂多端,往往因水邪影响的脏腑部位不 同,而出现各种不同的表现。若水饮外溢肌肤,影响营卫失和,则其人浆浆汗出;正邪 相争,时而气机暂通,饮邪暂不外攻,故汗出发作有时。饮邪上干,蒙蔽清阳则头痛; 水饮犯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若水饮迫肺,肺气不利,则呼吸气短。干呕、汗出、 头痛类似太阳中风,而实非太阳中风,区别在于本证以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为主证, 虽见浆浆汗出,但发作有时;虽有头痛,但不恶寒。为表邪已解,里有悬饮,外证已不 存在,故曰:“此表解里未和也”。以上诸症,乃水饮结聚胁下不解,流走攻窜,上下充斥, 妨碍三焦,牵连周身所致。一般的化饮祛水之剂,已无济于事,故用十枣汤攻逐水饮。 本证“心下痞硬满”与大结胸证、痞证相似,应予鉴别。大结胸证为水热互结于胸 膈,故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痛,手不可近,伴潮热、烦渴、舌苔黄 燥等热象。治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痞证乃寒热互结,阻塞于中焦,故以心下痞,按之 柔软为主证。治以泻心汤和胃消痞。悬饮证水邪停积胸胁之间,故不仅心下痞硬满,更 有转侧动身、或咳嗽、呼吸、说话等都可牵引胸胁疼痛,即文中所谓“引胁下痛”,此 为悬饮的辨证要点。同时伴头痛汗出、呕逆咳嗽等症,但热象不显。本证虽有心下痞硬 满,但病发部位主要在胁下,胁下与胃脘部相邻近,胁下病变,常影响于胃,而出现痞 硬,治以十枣汤攻逐水饮。 [选注] 成无己:下利、呕逆,里受邪也。邪在里者,可下,亦须待表解者,乃可攻之。其 人浆浆汗出,发作有时,不恶寒者,表已解也;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 短气者,邪热内蓄而有伏饮,是里未和也,与十枣汤,下热逐饮。(<注解伤寒论。辨太 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柯韵伯:
中风下利呕逆,本葛根加半夏证。若表既解而水气泛溢,不用十枣攻之, 胃气大虚,后难为力矣。然下利呕逆,固为里证,而本于中风,不可不细审其表也。若 其人浆浆汗出,似乎表证,然发作有时,则病不在表矣。头痛是表证,然既不恶寒,又 不发热,但心下痞硬而满,胁下牵引而痛,是心下水气泛溢,上攻于脑而头痛也。与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而头痛,与承气汤”同。干呕汗出为在表,然而汗出而有时,更不 恶寒,干呕而短气为里证也明矣。此可见表之风邪已解,而里之水气不和也。然诸水气 为患,或喘,或渴,或噎,或悸,或烦,或利而不吐,或吐而不利,或吐利而无汗。此 则外走皮毛而汗出,上走咽喉而呕逆,下走肠胃而下利,浩浩莫御,非得利水之峻剂以 直折之,中气不支矣。此十枣之剂,与五苓、青龙、泻心等法悬殊矣。((伤寒来苏集。 伤寒论注。十枣汤证)) 尤在泾:此外中风寒,内有悬饮之证。下利呕逆,饮之上攻而复下注也,然必风邪 已解,而后可攻其饮。若其人浆絷汗出而不恶寒,为表已解;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厂 呕短气,为里未和;虽头痛而发作有时,知非风邪在经,而是饮气上攻也,故宜十枣汤 下气逐饮。(<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上)) 喻嘉言:此证与结胸颇同,但结胸者,邪结于胸,其位高。此在心下胁。其位 卑,然必表解乃可攻之,亦与攻结胸之戒不殊也。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而非昼夜 俱笃,即此便是表解之征,虽有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诸证乃邪结之 本证,不得以表证名之。若待本证尽除,后乃攻之,不坐误时日乎。故复申其义,见汗 出不恶寒,便是表解可攻之候,虑何深耶。盖外邪挟饮,两相搏结,设外邪不解,何缘 而得汗出津津乎。攻药取十枣汤者,正与结胸之陷胸汤相仿。因伤寒门中种种下法,多 为胃实而设。胃实者,邪热烁干津液,肠胃俱结,不得不用苦寒而以荡涤之。今证在胸 胁,而不在胃,则胃中津液未经热耗,而荡涤胸胃之药,无所取矣。故取蠲饮逐水于胸 胁之间,以为下法也。((尚论篇.太阳经上篇)) 。 [评述] 各家对证候的分析,都着眼于表里辨证,平允可从。喻氏又指出本证与结 胸证的区别:虽均为水饮停于胸胁之间,治疗上均需待表解之后,方可攻逐水饮,但两 者病位有别,结胸为邪结在胸,甚则牵连于腹,热象明显;本证则水饮悬于胸膈之内, 无明显热象。 [治法] 攻逐水饮。 [方药] 十枣汤方。 [方义] 十枣汤是芫花、甘遂、大戟三味药,等分研粉,用枣汤调
服“半钱匕”或 “一钱匕”。芫花、甘遂、大戟三味都是峻下逐水药,三药合用,药力尤猛。故用肥大枣 煎汤调服,以顾护胃气,并缓和诸药的烈性和毒性,使邪去正不伤。但三味药都有一定 的毒性,因此,用药要慎重,剂量要因人而异,严格掌握。从病情出发,结合病人体质 强弱及对药物的耐受程度,从小剂量(0.5—1g)开始,逐渐加大剂量,视病情需要, 或连续用药,或间隔一、二日或数日再用。本方刺激肠粘膜产生腹泻而逐水,因此,必 须清晨空腹服,药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可减少对胃的刺激,避免发生不良反应。服药得 畅利后,糜粥自养,以补养正气。对于邪实而正气已虚者,当慎用。对孕妇禁忌。若近 期有消化道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发热者,均不宜使用。由于药末对口腔及咽喉有刺 激作用,现多装入胶囊服用。服药后常有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当注意观察。 若恶心呕吐剧烈,当予停药。 [方论选] 柯韵伯:仲景利水之剂种种不同,此其最峻者也。凡水气为患,或喘或咳,或利或 吐,或吐利而无汗,病一处而已。此则外走皮毛而汗出,内走咽喉而呕逆,下走肠胃而 下利,水邪之泛滥者,既浩浩莫御矣。且头痛短气,心腹胁下皆痞硬满痛,是水邪尚留 结于中,三焦升降之气,拒隔而难通也。表邪已罢,非汗散所宜;里邪充斥,又非渗泄 之品所能治,非选利水之至锐者以直折之,中气不支,亡可立待矣。甘遂、芫花、大 戟,皆辛苦气寒,而秉性最毒,并举而任之,气同味合,相须相济,决渎而大下,一举 而水患可平矣。然邪之所凑,其气已虚,而毒药攻邪,脾胃必弱,使无健脾胃之品主宰 其间,邪气尽而元气亦随之尽,故选枣之大肥者为君,预培脾土之虚,且制水势之横, 又和诸药之毒,既不使邪气之盛而不制,又不使元气之虚而不支,此仲景立法之尽善 也。(<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十枣汤)) 许宏:用芫花为君,破饮逐水,甘遂、大戟为臣。佐之以大枣,以益脾而胜水为 使。(经)曰:以辛散之者,芫花之辛,散其伏饮。苦以泄之者,以甘遂、大戟之苦, 以泄其水。甘以缓之者,以大枣之甘,益脾而缓其中也。(<金镜内台方义)) 王晋三:攻饮汤剂,每以大枣缓甘遂、大戟之性者,欲其循行经髓,不欲其竟走肠 胃也,故不明其方而名法,曰十枣汤。芫花之辛,轻清入肺,直从至高之分去菀陈堇, 以甘遂、大戟之苦,佐大枣甘而泄者缓攻之,则从心及胁之饮, 皆从二便出矣。(摘录 自(伤寒论译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点评] 三家注释基本一致,惟对方中君药的看法不同。柯氏论述全面详尽,尤能 充分领悟仲景用十枚肥大枣熬汤送药的意义,赞叹“此仲景立法之尽善也”,然而他将 大枣作为君药,有主次颠倒之虞。许、王二氏都主张芫花为君。许氏从性味指出芫花辛 温,不仅能泄水,而且能散水。王氏也指出:“芫花之辛,轻清入肺,直从至高之分去 菀陈茎。”并进一步指出大枣与芫花等相伍, “欲其循行经髓,不欲其竞走肠胃”。由此 可见,本方以芫花为君,但大枣在方中的作用与地位也十分重要。 [.临床应用] (1)张仲景对本方的应用 1)用本方治悬饮,见本条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篇 2)<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用本方治“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又: “支饮: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2)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 (外台秘要):深师朱雀汤(即本方,大枣用十二枚)治久病癖饮,停痰不消, 在胸膈上液液,时头弦痛,苦挛,眼睛、身体、手足、十指甲尽黄,亦疗胁下支满,饮 辄引胁下痛。 2)<三因方):控涎丹即本方去大枣、芫花,加白芥子,治痰涎在胸膈上下者。 3)<丹溪心法>:卷一,舟车丸,又名舟车神佑丸:即本方去大枣,加牵牛、大黄、 青陈皮、广木香而成,证治相同,但较十枣汤稍为缓和。卷三,十枣丸,即十枣汤以枣 肉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早晨服,以利为度。治水气病,四肢浮肿,上气喘 急,大小便不利。 (3)现代应用 1)胸腔积液:常氏治疗14例渗出性胸膜炎,方用十枣汤。以芫花、甘遂、大戟三 味生用,等量研末,装入胶囊内,每粒重0.5g。晨起空腹以大枣10枚煎汤送服1—3g, 日服1次。每日量和间隔时间根据患者体质和胸腔积液多少而定,一般服4—8次。病 程最短10天,最长20天,胸腔积液消除,无1例用胸腔穿刺抽液,经复查仅有1例胸 膜轻度粘连。张氏等自1989—1992年共收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48例,随机分组, 其中甲组20例,以十枣汤加抗结核药治疗;乙组28例采用抗结核药加胸腔抽液治疗。 甲组痊愈16例,占80%,好转3例,无效1例。乙组痊愈23例,占82%,好转5例。 两组从治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但症状缓解、胸水消失时间, 甲组明显优于乙组,且甲 组胸水重复出现率少,很少形成胸膜粘连。因此认为,十枣汤能排除胸腔积液,但只是 一种对症治疗,还需配合抗结核治疗,以巩固和提高疗效。本方对干性胸膜炎和脓胸无 效
L35)。曾氏等以十枣汤合血府逐瘀汤,攻逐饮邪,活血祛瘀,治疗陈旧性结核,左胸 腔血性积液1例C36)。张亚声氏以十枣汤加减外敷治疗恶性胸水34例,患者中Ⅲ、Ⅳ期 原发性肺癌23例,转移性肺癌11例。方法:取生大黄、香白芷、枳实、山豆根、石打 穿等药研成细末,作为基质,以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等为主药,煎成浓汁,作为 溶剂。取药粉60g溶入50ml溶剂中,加少许冰片,调成膏状,外敷肺俞及病变部位2— 4小时,无皮肤反应者可适当延长,每日 1次,每用2 Et停1日。用药1—4日后,完 全缓解(胸水不再复发至少30日)7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 88.2%。生存期2—36个月, 中位生存期7.5个月。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效果十分明 显,能控制恶性胸水增长速度,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外用药不经口服,不影响患 者食欲,无创伤性,无副作用,患者易接受。 2)腹腔积液:十枣汤对消除多种疾病所致的腹水有一定疗效。靳氏治肝硬化腹水 1例,以芫花、甘遂、大戟各5g,枣20枚,捣泥为丸,3日量, 日服1次,药后稍有 呕恶腹痛之感,泻水多次,腹部松软,间服清热利水、健脾化瘀之品调养,视其精神尚 好,又以上方各减量2g,大枣10枚捣泥为丸,3 日量,间日 1服,药后又泻水多次, 腹胀顿消,继以补气健脾益肾之品调理,近百付终愈。认为肝硬化腹水患者,多有食道 静脉曲张,十枣汤易引起呕吐,有使静脉曲张破裂而导致出血不止之恶果,因而用枣泥 为丸,则呕恶可减。王氏等以本方治疗渗出性胸膜炎6例,肝硬化腹水5例,乎均 在4—5天以内积液显著减少,改善最快者3天,最慢者14天。宾学森氏治疗晚期 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1例,采用先攻后补法,先用十枣汤攻逐水饮,后改用调理肝脾 法以善其后,1月后好转出院。 3)肾性水肿。张薏农氏用十枣汤治疗40例急、慢性肾炎致全身水肿病,获得满意 疗效。其中1例急性肾炎,证见面目四肢浮肿,腹部肿胀,尿少。尿液检查:红细胞 (枓)、白细胞(枓)、蛋白(\H)。先以风水论治未效,改用十枣丸2次,每次4.5g, 药后下利稀水甚多,水肿消退,继用健脾培补之剂,肾功能、尿液检查恢复正常而痊 愈””。别福仙等以附子泻心汤合十枣汤化裁攻补兼施,治疗慢性肾炎尿毒症1例,3 剂后尿量增多,浮肿减轻。7剂后浮肿、腹水消失,尿量稳定,1,000—2,000ml/24小 时,非蛋白氮降至40m1%,酚红试验总排除率恢复至
20%, 自觉症状均减轻,但尿蛋 白仍(v),后改为与济生肾气丸化裁,继续治疗半年余,诸症消失,尿蛋白微 量一一阴性,酚红试验总排泄率恢复至65%。出院后随访3年无复发””。江氏、卢氏 等用本方治疗肾病综合征并顽固性水肿效果满意。药后尿量迅速增多,水肿消退,肾功 能改善明显。 4)其他疾病。房氏等用十枣汤治疗小儿耐药菌株肺炎,有显著效果。方法:芫花、 甘遂、大戟三药等量,用醋煮沸后晾干,研成细末,置干燥处备用。6个月以内小儿服 0.5g,6月一1岁服0.75g,1—1.5岁服1.0g,1.5—3岁服1。5g,4岁以上服1.5--2g。 服用时以大枣10枚煎汤约50ml冲服,每日1次。对某些顽固的痰饮咳喘重症,因 饮邪留伏,用一般的化痰饮药收效不显,只要患者正气尚可,朱紫来氏常用十枣汤峻逐 之,取其斩关夺将,直捣窠臼,效果甚佳。但此法只可用于邪正俱实,病情较急,且最 近又未用过此类药者,否则不可轻试。刘氏用十枣汤治愈顽固性便秘1例。吕同 杰氏认为慢性肥厚性胃炎等胃部疾患,证属水饮内聚,饮邪犯胃及停于胸胁者,同样可 以应用十枣汤辨治。并改散剂为汤剂,通过本方逐水泻下和刺激胃肠致吐、致泻作用, 使水饮尽除,一次廓清,邪祛正安。 (4)医案选录 1)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宋某,男,农民,1993年3月15日初诊。半月前有劳 累受凉病史,一周来潮热、盗汗、胸闷、气急。查体右侧胸廓饱满,语颤减弱,呼吸音 低,叩诊实音。胸透为大片胸腔积液。经胸试穿抽取胸水5ml送检。胸水淡黄,透明, 放置后有毛玻璃状,利凡他试验阳性,细胞数为500/mm3,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诊 为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常规抗痨治疗,选用链霉素、雷米封,经治1月未愈。患者低 热,胸闷气急不减,胸透仍有大片积液,配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3味等分为 末,每服0.5—1.0g,大枣10枚先煎,送服,每日1剂,早空腹服,以排稀便日2—3 次为宜,便后喝稀粥,隔日胸透1次,观察胸水消失情况。7天吸收,除有稀便轻泻外 无任何不良反应,胸水吸收后停服中药,观察1周,病情无反复出院。嘱继续抗痨治疗 一年半。门诊随访无复发。(<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4;8(3):139) 2)良性颅内压增高症。汪某,女,42岁。1986年4月5日初诊。患者3个月前因 经常头痛,恶心呕吐,经某医院检查:眼底有片状出血,视神经乳头水肿。脑室造影诊 断为“颅内压增高症(良性)”O患者自诉头痛眩晕,以
前额为重,视物不清,颊木唇 麻,恶心呕吐,胃纳欠佳,嗜卧肢沉,小便短赤,大便正常。察其形体肥胖,Bpl6/ 10.7kPa,舌质淡,苔微黄,脉弦滑,证属风痰。治以逐痰利水,通络熄风之法,方用 十枣汤加味:大枣工0枚,芫花、大戟、甘遂各6g,钩藤10g,全蝎2g。水煎服10剂。 药后诸症好转,尿量增多,每晚3—5次。为攻邪不伤正,间服香砂六君子汤,共服十 枣汤49剂,香砂六君子汤14例,头痛、呕吐等症消失,视乳头水肿消退,脑脊液压力 正常。随访至今未复发。按:本例患者,因体质肥胖,中阳素虚,脾虚运化无权,痰湿 停聚,引动肝风,痰液壅盛,上犯于头,致使头目眩晕而痛,视物不清;风痰犯胃,则 恶心呕吐;阳明之脉挟唇环口,故颊木而唇麻,符合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法。顽痰上逆 于头,非峻逐痰饮利水药不能除矣。犹如水能克火,但杯水车薪仍无济于事尔。十枣汤 中大戟、甘遂、芫花皆泻水逐饮之圣药,伍以钩藤、全蝎搜之,使上逆之痰水从尿路排 出.痰去邪却;间服香砂六君子汤,使克邪而不伤正,其病乃愈。((陕西中医)1991; 12(2):29) [按语] 十枣汤为峻下逐水方,治疗多种疾病引起的胸腹水及全身水肿有一定疗 效,尤以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肾陆水肿最为常用,且疗效较好。但治疗 此种疾病,逐水仅是对症治疗,属治标之法,未能治疗引起水饮停留的原因。因此,在 用十枣汤同时,宜配合其他治法,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疗效。十枣汤药性峻猛,逐水 同时也损伤正气,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故宜从小量开始试用。服用法宜晨起空 腹,最好临时用生药研末,效力最强。体质虚弱者,虽有水饮积聚,也要慎用。 [现代研究] (1)药理实验证明芫花、甘遂、大戟均有不同程度的导泻作用。芫花的芫花黄碱 素,甘遂、大戟所含的大戟乳脂等有效成分对肠粘膜有强烈的刺激,可引致炎症性充 血,使肠蠕动增加,而造成峻泻。 (2)动物药理实验证明,小白鼠口服生甘遂的泻下作用较口服炙甘遂的乙醇浸膏 强,而口服炙甘遂煎剂后泻下作用并不明显。证实了此类药物的有效成分难溶于水而不 入汤剂,采用冲服药末的服药方法是正确的。 (3)大枣的药理实验证明,大枣的化学成分有皂甙、生物碱、黄酮、氨基酸、糖 类、维生素、微量元素、CAMP、有机酸等物质,而具有C—AMP活性,抗变态反应, 调节中枢神经,护肝,强身,缓痛等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