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产品设计中的传统符号及其应用

论产品设计中的传统符号及其应用

来源:锐游网
文艺研究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2O13一O3 论产品设计中的传统符号及其应用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有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中国元素 却被人们慢慢地遗忘了。作为设计师如果能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从中获取设计灵感,吸取设计营养,把 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发扬光大,那么中国设计就能够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具有中华特色的文化也能够在 世界文化的长河中源远流长了。因此,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和符号应用到现代的产品设计中,是设计师们应 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悠久;中国特色;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72—01 一、中国传统元素的思考 所以产品中的传统符号应该是一种现代与传统的整合, 作为中国传统符号,应该是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应该是 是意义与形式的统一,而不是部分设计情况和内容胡乱地把  能够体现中华精神的元素,同时还应该是反映中国文化本质 传统文化的形式硬塞在没有对应意义的产品身上去。的符号。 三、传统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首先,中国文化里面有很多传统元素,但并不是每一种元 素都可以应用产品的设计中来,所以在应用传统文化符号时 第一,在思想上,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得先深入学 习中国传统思想,中国人的儒家文化思想根深蒂固,“和谐、中 庸、忠孝礼义”这些都是中国人一直崇尚的哲学思想,传达了 中国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体现人本向善的精神本质。 第二,在形式上,汉字、斗拱、宫灯、图腾、皮影、白鹤、四圣 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而要结合不同的设计背景和意义,合理 选择适当的元素。 其次,产品的形式与功能是相互统一的,有很多传统形式 已经无法承载现代产品的功能,所以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应该 兽、祥云、阴阳等,还有天圆地方的造型,呈中轴线对称分布的 布局,都是一些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 第三,在色彩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色彩情 感,人们对于颜色的理解通常是跟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神话故 事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中国红就是趋利辟邪欢乐喜庆的象征, 而中国的绿色也有独特的意蕴。因此,颜色是有符号特性的。 打破传统形式的束缚,在不改变传统文化实质内容的前提,融 合现代社会流行的时尚元素,创造出新的传统符号形式,这才 是传统符号应用的本质所在。 最后,作为中国元素应该是中国所特有的,它是一种能够 被识别和记忆的,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设计。所以,在经 第四,在装饰样式上,中国传统纹样的装饰不仅仅只是表 现审美更多地是体现在特定的时期内文化环境,这就要求我 济全球化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产品设计要想在国际竞争 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体现本土化的特点和创新,既要让世界都 认识和接受中国文化,同时也要保留文化的精髓不断地用现 代方法进行创新。 们在学习应用和借鉴装饰的时候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所以说,中国元素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符号,而是一些 具有中国深远文化意义的符号。 四、总结 随着中国2008年奥运的召开,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发扬 二、产品设计中的传统符号 第一,产品设计要求将美观与实用功能完美的结合起来, 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将传统的文化符号合理的变形和融合就 可以有效实现设计文化的延续性,同时又不失现代感。 第二,一个产品如果能够取得成功,那么一定就是生动传 和对中国元素的发掘已经提升到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对于产 品产品设计而言,远不止运用色彩和造型这么简单,还需要顺 应时代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受众心理,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 一步上升到对人的精神关怀,继承、重视和发扬中国文化,在 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那么中国的产品设 神的设计,一定是能够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的设计,也一定是 设计中融入文化,能引起人们某种情感的共鸣而这种内涵通常就是一种文化的 计也必将会辉煌于世界。作为设计师应该正确认识我们的传 东西,一种能唤醒人内心深处记忆的东西,也是一种象征传统 统文化、传统符号,我们应该在进行创作时,也应从我们自身 意义的符号。 的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的素材,创造出属于中国式的现代设 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张宪荣.设计符号学.上海化学工业出版社,2O 4.5. 第三,中国传统符号讲究图形的虚实关系和审美装饰性, 而产品设计同样也讲究结构地均衡和统一,形式的连贯和呼 应,产品的设计形式同样也可以从传统符号里面找到灵感。 第四,传统文化的符号通常是看起来简洁而实际意义丰 富深远,运用传统符号将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以传统而又不失 现代时尚的构成方法,创造出人文化时尚化的产品。 72 【2131受之.产品的故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9. [3]颜思琴.浅谈国际产品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元素.新教文汇,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