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中国与东盟关系

论中国与东盟关系

来源:锐游网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

论中国与东盟关系

摘要

东盟是中国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双方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和拓展,在国际事务中一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正式对话。当年7月,中国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标志着中国开始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随着政治交往的不断发展,中国1996年3月明确提出希望成为东盟全面对话国。中国的倡议得到东盟各国的积极响应。同年7月,东盟外交部长一致同意中国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中国首次出席了当月举行的东盟与对话伙伴国会议。 中国与东盟间的高官磋商、商务理事会、联合合作委员会、经贸联委会以及科技联委会共同构建了中国-东盟五大平行对话合作机制。

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对文莱、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进行国事访问时强调,中国愿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沟通协作。中国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进程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愿积极促进东亚合作,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在南海问题上,中国愿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使南海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2007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时发表讲话表示,中国将继续积极支持和参与东亚区域合作,同本地区国家政治上和谐共处,经济上互利合作,文化上取长补短,安全上互信协作,共建和平、和谐、繁荣的东亚.

2007年1月,温家宝总理提出加强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五点建议:加强政治互信;推动经贸关系再上新台阶;开展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务实合作;积极支持东盟共同体和一体化建设;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及人员交往。 2006年10月: 温家宝:推动中国与东盟友好合作关系的四点建议:加强战略协作;丰富合作内涵;维护共同安全;密切人文交流。

2006年10月: 温家宝对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提出五点建议: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积极深化投资合作;不断提高经济技术合作水平;努力建设高质量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稳步推进次区域开发合作。

2005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第九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为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对话合作,温家宝建议中国-东盟拓展经贸合作,搞好自贸区建设和加快降税进程。在深化农业、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的基础上,将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和公共卫生确定为中国

1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

-东盟新的五大重点合作领域。

中国政府坚定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愿与东盟建设更加强劲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已与东盟10国分别签署着眼于双方21世纪关系发展的政治文件。中国于2003年作为域外大国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对话合作机制,主要包括领导人会议、9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和5个工作层对话合作机制。

关键字:中国与东盟,好伙伴,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分析

自1990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以年均约20%的速度递增。东盟已经连续12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启动后,双方进出口额增长幅度更加明显。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东盟共同协议构建的所有货物贸易逐步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涵盖众多部门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建立开放和竞争的投资机制、便利和促进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的贸易区。目前,东盟有10个成员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加上中国,共有11个国家参加这个自由贸易区。

随着中国及东盟国家间经济贸易往来的不断加强,双边要求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区的建立,将形成一个拥有18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大市场。这将对各国成员以及亚太和世界的经济产生深远和积极的影响。

二、自由贸易区建立将为双方带来明显的优势 (一)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的优势

从贸易方面来看,将促进中国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出口竞争力,优化出口

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通过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降低扩大出口规模通过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降低导致的贸易创造效应将大干贸易转移效应,东盟会将从其他国家的进口转向自中国进口,从而扩大中国的出口规模。通过规模效应,提高出口竞争力。

2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

(二)自由贸易区对东盟的机遇

在自然资源、工业制成品、技术、旅游和劳务方面形成很强的互补性。以资源禀赋的差异为基础而具有优势的商品,约占双方贸易额的一半。东盟从中国进口的机电产品以通用机械电器为主,而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中很大部分是电子元器件类产品。在工业电子产品出口方面,东盟国家较早形成了比较优势,而中国处于相对弱势。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东盟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亚太地区的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区域内的贸易量不断增加。由于地理上的联系和优势,中国西南部省份将会与东盟成员中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甚至泰国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增加双方之间的投资与贸易往来。

(三)提高整体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发言权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成为一个拥有18亿消费者的庞大的统一市场,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贸易区,其国内生产总值将占全球总额的10%,成为仅次于美、欧、日之后的全球第4大支柱。这将极大的提高中国东盟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增强他们在世界事务中的筹码和发言权。

三、中国-东盟贸易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实体实力的差异性

自由贸易区贸区地跨东亚与东南亚各国,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各国与各地区的发展必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在自贸区内,会有经济发达程度十分高的新加坡,也存在着经济欠发达的缅甸,老挝。这样的局面势必造成自贸区的发展不平衡,发达成员有可能利用区域经济合作的便利优势和自身的经济实力,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优势地位;而欠发达成员的经济利益有可能会受到进一步的损害。

(二)自由贸易区内各国面临的竞争问题

自贸区内各国都实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发展战略,都以欧美和日本为主要出口市场,从而使双方经济结构与产业发展大致相似、出口产品也大致雷同。因此,双方在彼此的市场上存在着较大的竞争。同时,自贸区内各国在发展经济,

3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

吸引投资方面也存在着激烈竞争的情况,这些竞争关系如果在自贸区内得不到很好的理顺,就容易诱发双方在经贸交往中竞争无序甚至恶性竞争。

(三)金融合作程度仍然落后

首先,跨国跨区域的金融服务不配套,金融产品缺乏,针对区域经济合作的金融创新不足,跨区域的结算渠道不畅,中间业务占的比重小,服务效率低;其次,由于在吸引资金方面各成员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导致一些国家并不热衷于资金的流出,而只关注资金的流入。这样也就造成本国吸收到的资金只能由本国的金融机构经营使用,外国的银行机构难以跨区域开展业务,因此也就限制了区域金融合作的扩大与发展。再次,跨区域间金融监管不配套,层面也不够深入。

(四)来自东盟内部的制约因素

东盟各国在经济方面存在诸多在阻碍区域合作的不利因素。具体表现在;东盟多个成员国中新老成员的经济发展差距很大,且产业结构雷同。对自由贸易区的承受能力不一;加上东盟自身市场规模较小,缺乏核心的经济力量,使得制定确切的贸易开放仍无定期。各成员国之间由于历史积怨、领土纷争等问题仍不时出现摩擦和矛盾;另一方面,成员国内部政局仍然有着许多不稳定因素客观上直接影响着外来投资和正常经贸活动的进行,对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以及未来自由贸易区的整体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前景展望

尽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充满风雨,但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充满信心。今后几年内,自由贸易区以及双边经贸关系将出现以下发展前景:

(一)双方贸易将有更大的增长

自2002年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以来,双边贸易伴随着自贸区诞生而快速增长并不断向前发展。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的2002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额仅为548亿美元,2004年1月1日自贸区“早期收获”计划全面启动,当年双方贸易额增长了35%,达到1059亿美元,提前一年实现了超千亿美元的目标。2005年7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降税进程正式启动,双方贸

4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

易合作进入了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当年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了33.70%,达1303.7亿美元。自2005年以来,双边贸易额仍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2006年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23.40%,达1608亿美元;2007年双边贸易额比上年增长26%,达2025亿美元,提前三年实现了2000亿美元的贸易目标,双边贸易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

(二)双方合作领域将更加广泛

随着双边贸易的扩大,经济技术合作逐渐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规模还比较有限,形式也不够多样,而根据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专家组的建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使双方以往的经济合作扩大到金融、投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信息技术、产业合作、知识产权等领域。在科技方面,中国和东盟国家都重视发展科技,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农业方面也将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

(三)双边投资将逐步扩大

我国与东盟之间的双向投资是我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随着双方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投资壁垒的逐渐消除,相互投资将会增多。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海外投资是重要的措施,投资的重点区域今后首先将是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周边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东盟新成员国。随着我国电信、金融、保险和服务业的开放,一些较发达的东盟成员国也将扩大对我国的投资。

结语:

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是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将是中国“人世”后对外经济关系中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意在双赢,利在长远,最终目标是与东亚实现共同繁荣。

5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

参考文献

1.《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 作者:刘少华 2001年6月出版。 2.《新中国-东盟关系论》 作者:唐翀 曹云华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