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制备研究

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制备研究

来源:锐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840 实用医学杂志2007年第23卷第18期 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制备研究 宋恩峰 刘晶晶 贾汝汉 韦桂莲摘任开明 要 目的:探讨三联法制造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可行性。方法: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 予不同处理『假手术组、单纯手术组、手术+高糖高脂组、链脲佐菌素(STZ)组、手术+STZ组、高糖高脂+STZ组、手 术+高糖高脂+sTz组(三联法组)],监测大鼠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血肌酐、尿蛋白、肾脏肥大指数,通过PAS及 HE染色观察大鼠肾脏形态学变化。结果:三联法组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血肌酐、尿蛋白、肾脏肥大指数均明显高 于其他组(P<0.05),大鼠肾脏病理形态变化最明显。结论:三联法组较好地模拟了人类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 并出现了早期肾脏病变。 关键词糖尿病.2型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 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但发病机 制尚未完全阐明,在预防和治疗方面仍不完善,建立 理想的动物模型对进一步研究糖尿病具有重要的意 义。而国内外研究2型糖尿病肾病多采用高糖高脂饮 食配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E1]的动物模型。本实 电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SN 682型放射免疫计数器。 血标本采集予氯氨酮70 mg/kg麻醉,心脏采血检测血 糖、血胰岛素、血甘油三酯(TG)、血胆固醇(TC)等。全 自动仪检测血肌酐(Cr)、TG、TC及尿Cr、尿微量蛋白。 验采用新的方法(三联法)制备2型糖尿病肾病模型, 即先予以切除大鼠右肾,继而高糖高脂饮食诱导,再 小剂量STZ腹腔注射部分破坏大鼠的胰岛B细胞, 使大鼠出现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改变如肾小球高滤过、 微量白蛋白尿等。探讨此方法制造2型糖尿病肾病大 鼠模型的可行性。 1材料与方法 1.3判断标准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需具备以下条 件:(1)随机血糖≥16 mmol/L,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2)糖尿病肾病早期肾脏肥大,肌酐清除率(Ccr)增加 或出现微量白蛋白尿。 1.4数据处理用SPSS 1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以 均数±标准差( ±s)表示。 2结果 2.1 实验过程中大鼠血糖变化三联法组大鼠血糖 1.1实验动物及模型建立清洁级雌性sD大鼠(购 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许可证号 为TJLA一2003—4)56只,体重150—170 g。随机分成7 组:(1)假手术组,麻醉后从右背部人口分离右肾,不 做任何处理,作关闭切口。(2)单纯手术组,手术后,予 正常饮食。(3)手术+高糖高脂组,手术后1周,予高糖 高脂饮食。(4)STZ组,不手术,正常饮食第5周末 STZ腹腔注射。(5)手术+STZ组,手术后1周,正常饮 食4周后,STZ腹腔注射。(6)高糖高脂+STZ组,不手 术,高糖高脂饮食4周后,STZ腹腔注射。(7)手术+ 高糖高 ̄R+STZ组(三联法组),手术后1周,高糖高 脂饮食4周后,STZ腹腔注射。高糖高脂饮食:常规 饲料加20%蔗糖,10%猪油、2.5%胆固醇。手术方法: 大鼠腹腔注射氯氨酮70 mg/kg麻醉后行右肾切除 术。STZ为sigma公司产品,30 mg/kg,腹腔注射,造模 时间共6周。 1.2取材及指标测定代谢笼收集尿液并记录24 h 尿量,3 000 r/min离心3 min后取1 mL,一20 ̄C保存 待测。血糖测定采用美国One Touch血糖仪和试纸 条。胰岛素活性测定采用放免试剂盒。仪器:上海核福 基金项目:湖北省卫生厅立项课题(编号:[2006]63号一19) 作者单位: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第6周明显高于假手术组(Jp<0.01)。与STZ、手术+ STZ、高糖高脂+STZ组相比,亦明显升高(P<0.05)。 说明三联法组大鼠血糖符合糖尿病标准。见表1。 表1各组空腹血糖变化 互-4-S,mmol/L 注:与假手术组比较, P<0.01;与三联法组比较,#P<0.05 2.2实验过程中大鼠胰岛素变化三联法组大鼠血 胰岛素在第5、6周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 有显著性(P<0.01)。各组也有升高,但均低于三联法 组(P<0.05)。见表2。 2.3血脂、尿蛋白、Ccr、肾重/体重变化实验第6周, 三联法组TC、TG、24 h尿蛋白、Ccr、肾重/体重明显升 高,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高糖 高脂+STZ组也有明显升高(Jp<0.01),但三联法组变 化较高糖高脂+STZ组更明显(P<0.05)。见表3。 2.4实验结束时大鼠肾脏形态学变化PAS染色及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实用医学杂志2007年第23卷第18期 表2各组血胰岛素比较x+-s,mlU/L HE染色.假手术组、单纯手术组肾小球及肾小管未见 病理改变,其余各组均有改变,可见程度不同的肾小 球系膜细胞增生。三联法组变化最大,肾小球基底膜 明显增厚.系膜区增宽,细胞外基质增多。 3讨论 2型糖尿病有更强的遗传基础,其发病年龄、发 病机制和治疗均与1型糖尿病不同。其危险因素包括 注:与假手术组比较, P<0.01;与三联法组比较,#P<0.05 老龄化、现代社会西方生活方式(体力活力减少,高热 量方便食品摄人增多以及肥胖)。目前认为糖尿病的 x-+s 表3各组第6周血脂、肾功能变化注:与假手术组比较, P<0.01;与高糖高脂+sTz组比较,#P<0.05 发生、发展与以下因素有关。遗传易感性:现一致认 为,糖尿病不是一个单一疾病,而是多基因疾病,且有 广泛的遗传异质性,临床表现差别也很大,另外,糖尿 病的发生也与环境因素有关.包括人口老化、营养因 素、中央型肥胖、体力活动减少、都市化程度升高、子 宫内环境以及应激、化学毒物等。此外,“节约基因 (thrifty genotype)”学说 2J认为,人类在进化、生存斗 争中,逐渐形成节约基因,使人在食物不足的环境下, 节约能量,以适应恶劣环境。当食物充足时,此基因使 人肥胖,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成为诱发 出糖尿病的潜在因素之一。高胰岛素血症和(或)胰岛 素抵抗:正常情况下,胰岛素水平与血糖具有正相关 性,但在2型糖尿病患者,则产生了胰岛素抵抗,即机 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预计正常水 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理想的2型糖尿病肾病 模型国内外研究较少。国内糖尿病的研究多采用STZ 诱导的动物模型,该模型是一种类似于人类1型糖尿 病的动物模型,与2型糖尿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差异很大。对2型糖尿病的研究国外多采用具自发性 糖尿病倾向的近交系纯种动物,如ob/ob、db/db、 NZO、YellowKK小鼠及Zuker大鼠等.这些动物与人2 型糖尿病病程相似,是理想的2型糖尿病模型 3J。但 由于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与环境因 素关系不大),这与临床又不尽相符,且存在价格昂 贵、来源有限等方面的局限性,影响了研究的开展。国 内外研究2型糖尿病多采用高糖高脂饮食配合小剂 量STZ,此模型先诱导出胰岛素抵抗,再诱发胰岛素 代偿性分泌障碍,但此模型有造模时间长的局限性[ ]。 糖尿病肾病早期主要病理改变是肾小球肥大、肾小球 出现高压、高灌注、高滤过。本实验采用新的方法(三 联法)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是根据以上2型糖尿病所 致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结合以往的经验,加 以改变而成,即先以切除右肾,造成左肾代偿性肥大, 平的一种现象。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 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2个基本环节和特征,并与冠心 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内脏型肥胖等有关。胰岛素抵 抗是2型糖尿病临床过程中的早期缺陷,不同年龄、 种族、体力强度的个体中差异很大,处于这个阶段的 患者血胰岛素水平可正常或高于正常,但它与胰岛素 受体的结合能力以及受体后的效应均减弱,胰岛素介 导下肌肉和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同时 肝脏糖生成增多。为了克服这种情况,胰岛素分泌增 加,但仍然不使血糖恢复正常基础水平,最终会导致 高血糖。 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占糖尿病发病率90%以上. 而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慢性并发 症之一。因此,建立良好的2型糖尿病肾病模型对本 继而高糖高脂饮食诱导出胰岛素抵抗,再小剂量STZ 腹腔注射部分破坏大鼠的胰岛B细胞,使大鼠出现高 糖高脂、高胰岛素血症,并胰岛素抵抗,并出现糖尿病 肾病的早期改变如肾小球高滤过、微量白蛋白尿等。 肾病理改变(第6周时),三联法组见大鼠肾小球体积 明显增大,细胞数目增多,系膜区明显增宽,基膜增 厚,严重者,可见肾小球增生分叶。符合2型糖尿病所 致的糖尿病肾病特征 本实验三联法所建立的2型糖尿病模型与2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实用医学杂志2007年第23卷第l8期 糖尿病患者发病过程、临床特点及生化代谢特征基本 致,并出现了典型的2型糖尿病所致的糖尿病肾病 早期肾脏病理变化。该三联法模型可为研究2型糖尿 一[3]陈丽萌,李学旺,黄利伟,等.2型糖尿病小鼠(KKAy)动物模型 的鉴定和早期肾脏病理改变[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 24(1):71-75. [4]郭啸华,刘志红,李恒,等.高糖高脂饮食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 鼠模型及其肾病特点[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5):290— 294. 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一种手段和工具。 4参考文献 [1]陈澍,刘雪芳.链脲佐菌素诱导大鼠糖尿病肾病模型的建立[J].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1):1239—1240. [5]孙桂菊,王少康,张小强,等.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糖尿 病并发症相关指标测定[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3,23(2): [2]Ned J V.When some ifne old genes meet a、new environment[J]. 79—82. World Rev Nutr Diet。1999。84:1—18. 化疗药物外渗1例护理 尹文秀 药物化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 不熟练或违反操作常规.使血管壁损伤 -(1-3]。常用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或注 而发生外渗:多次化疗后血管壁变硬、脆 射。大多数化疗药物具有强烈的局部刺 化.易弥漫渗出;药物本身的作用:几乎 激作用.药物外渗后轻者局部渗出区域 所有化疗药物都可刺激血管.使血管变 的皮肤出现红斑、肿胀、皮下硬结及轻中 脆、破裂而发生药物外渗。本例资料为治 度疼痛.严重者出现组织坏死、经久难愈 疗护士未作导入穿刺,穿刺失败。忽视巡 的溃疡.恢复期可因瘢痕挛缩致功能障 视。致药液外渗。 碍。甚至手术截肢 。为病人带来痛苦和 2.2药物外渗的预防 损害,更可能引发医疗护理纠纷。本科于 2.2.1充分的心理护理治疗前向患者 2006年6月30日发生化疗药物外渗1 告知治疗的重要性、效果和可能的不良 例.现就其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反应,消除其恐惧心理,使患者有充分心 1病例资料 理准备.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 患者男.69岁,胃癌手术后在本科行 疗。 术后化疗.2006年6月30日行丝裂霉素 2.2.2合理选择血管选择弹性好.没 静脉化疗注射时药物外渗。使用丝裂霉 有反复穿刺过的静脉.不宜选反复多次穿 素静脉注射约3 min.患者感觉左手背局 刺过的静脉。长期化疗病人应建立静脉 部肿胀,面积2.0 em×3.2 em,皮肤色泽 使用计划.注意保护大静脉。治疗护士应 发亮,呈青紫色,无溃疡,稍肿胀,压痛阳 掌握正确的化疗药物特性、给药方法、浓 性。每日给予50%硫酸镁外敷。7月21日 度、给药速度,减少对血管的不良刺激。 病人主诉病灶疼痛,握拳时加重,肿胀处 2.2.3输液针头的选择穿刺针头不宜 开始发黑。硬化并形成瘘道、溃烂,面积 过粗.针头越细对血管损害越小,一般采 3.0 em×4.1 em.清创后予以每日换药、 用6号半至7号头皮针。 经外用药膏13 d等未见效.2006年8月 2.2.4治疗护士保持高度责任心以提高 2日起采用曼迪森一500系列半导体激光 工作效率和穿刺成功率严格遵守操作 治疗.波长650 am,光斑直径80~100 规程.让病人取合理舒适的卧位,输注过 mm.功率400 mw,时间20 min,10 d为 程中注意保暖,嘱病人尽量少活动,少翻 1个疗程。反复2个疗程后,创面干燥,无 身.以避免针头滑脱.一旦发现化疗药物 渗出,面积2.2 em×3.2 em,2006年8月 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注,立即处理。 25日行切痂术并予以缝合.继续半导体 2.3化疗注意事项化疗药物使用前应 激光治疗3个疗程,2006年9月29日创 仔细核对药物后予以配制,行静脉穿刺 口愈合,创口皮肤色素沉着,握拳无不适 时.先用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作导入穿刺, 主诉。 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后,针头固定妥善后, 2护理 方可注入化疗药物。注射速度宜慢,边推 2.1药物外渗原因护理人员穿刺技术 边抽取回血以确认静脉通畅。使用过程 中应加强巡视.注意注射速度及局部有 作者单位:200442上海市,同济大学附 无疼痛、肿胀,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注射 属同济医院 化疗药物前后需先进行水化,冲洗血管, (收稿:2007—02—15) 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化疗药物注射 后仍用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滴注,充分冲 洗皮条后予以拔针,防止输液完毕后拔 针时化疗药液滴入皮下.引起局部组织 损伤和发生静脉炎。化疗药物给药速度 不宜过快.避免血管在短时间内收强烈 刺激而损害。一旦发现外渗,立即停药。 局部注入生理盐水以稀释药液浓度.也 可用2%利多卡因局部注射.局部冷敷和 硫酸镁湿敷,以降低局部组织代谢和减 少组织坏死。切忌热敷。 3讨论 据报道.经外周静脉化疗给药的药 物外渗多有较高的发生率[5]。临床中应尽 量避免化疗药物外渗,把给患者造成的 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化疗前应合理选择 穿刺血管.防止药液外渗;用药前后加强 静脉冲洗;密切观察穿刺血管局部反应, 若发现药液外渗.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尽最大努力避免组织损伤.减轻患者的 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参考文献 [1]王亚军,方育。李非.不同新辅助化疗方 案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研究[J].实 用医学杂志,2007,23(1):51—53. [2]赖善福,张惠光,易娇娇.恶性胸腔积液 导管引流并胸腔化疗的疗效观察[J].实 用医学杂志,2007,23(3):328—329. [3]史阳湘.大剂量甲氨喋呤加AP方案化疗 后Ⅳ度骨髓抑制患者的护理[J].实用 医学杂志,2007,23(3):425—426. [4]王哲海,孔莉,于金明.肿瘤化疗不良反 应与对策[M].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2:43—46. [5]徐兵河,张文荣.抗肿瘤药物静脉外渗 的处理[J].新医学,1995,26(9):497— 499. (收稿:2007—04—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