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卷第4期 2014年7月 教学研究 Research in Teaching V_01.37 NO.4 Ju1.2014 多样性本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杨文斌 (广东工业大学教务处,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 多样性、个性化是新形势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实践表现出来的特征。广东工业大学紧扣多样性 本科人才培养的制度设计内涵,对学校满足社会、区域及产业多样化人才需求,对本校学生多样性、个性化培 养需求,对适应多样性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设计、培养模式选择、教学方法改革及教学保障体系构建等进 行全面、深入研究,为开展大规模本科教育多样性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构建了基本理论框架。 [关键词] 多样性;人才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001—04 0 引言 高校多样性人才培养实践主要源于社会对人 才的多样化需求,要求改变以往高校强调统一、规 范,造成培养模式及人才类型单一等问题的缺陷。 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的教育, 它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尽可能提高受教育者毕业 后适应当前与未来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创新性 能力口 。因此,多样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特别是其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计和相应的 因此,探索多样性本科人才机制,努力实现培养 模式的多样性、个性化,是工科院校适应现代教 育模式要求、发展专业特色、形成人才培养优势 的必然选择。 培养方式,体现了学校多模式培养的基本特征,为 各类人才打造了不同的成才通道。 1-3设计多样性的培养平台 1 多样性本科人才培养的制度设计 1.1设计多元化的培养目标 高校构建多样化培养方式方法是实现多样性 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工科院校通过紧密结 合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在校学生 的最优化成长目标出发,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需要及学校学科专业的实际,构建多种教育教学 培养目标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 宿,大学教育的质量首先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设 计的质量…。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重点是服 务地方重大需求,通过集聚社会资源,将学校的 “智”和政企的“资”深度融合,培养能力、突出 平台,如学科竞赛平台、实验实践教育平台、全 程产学结合的协同教育平台等,支撑多样化的本 科人才培养方式。例如,学校实行主辅修专业、 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学校制定专业人 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主要有区域经济与社会发 国际交流与联合培养、试行大类招生与分流培养 等等。 I.4设计柔性化的培养机制 展、地方特色、行业产业所需以及毕业生的社会 适应等。 高校多模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其对 应的教行机制也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 1.2设计多样化的培养方案 学校多模式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与基本特征 主要体现在学校多样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工 管理体系应有利于在校学生个性发展,富有弹性 和开放性 。教学管理模式必须逐步实现从教师和 科院校本科教育是以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为导向 的专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是为学 [收稿日期] 2014—03—16 管理者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变,从重视控制的管 理模式转向支持学生的自我构建和能动的学习实 [基金项目】 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EIA100373);广东省高等教 育教学改革项目(粤教高函[2013]113号) [作者简介】 杨文斌(1972.),男,广东潮州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管理。 2 教学研究 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行机制 。例如, 建立自主的学生学习制度及弹性学制等,推进课 程、课堂与专业的开放;建立以应用能力考核为 主的学习效果考核评价体系等等。 1.5设计全程化的培养评价 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促进教育教 学活动向专业培养目标发展的手段之一,就是设 计和实施培养全过程的评价。即在人才培养过程 中,明确将各主要教学环节培养效果与质量的提 升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目标。学校的教 学效果与质量管理应改变末端考核评价、随机性 教学检查等传统做法,转为以通过实施教学环节 的全过程控制和制度化的教学效果与质量监控、评 价机制,保障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持续改进和不断 提高。 2多样性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 广东工业大学本科生规模大,连续l0年每年 招生规模均超过l万人,而且大多数专业普遍人 数众多,因此,在校学生成长的个性化需求特别 地突出,更加需要通过规划和设计多种模式、多 种方案的专业培养计划来满足学生“人人成才”的 现实需求。近几年来,学校主动应对在校学生的 多样化特性需求,依据广东省地方经济建设、社 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经过重重论证和研究后, 最终确定了符合学校实际、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围绕学校各专业培养 目标的实现进行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构建、相关 教学模式及运行改革与探索、师资队伍建设与优 化、实践平台与资源建设、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教 学体系以及质量保证循环反馈机制等方面的改革 与实践,努力实现本科生多样性、个性化人才培 养模式创新。 2・1 多样性实践遵循的若干原则 第一,普适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原则。指学 校大部分专业的个性化培养选择在高年级实施,而 低年级仍按原普适性的专业知识、能力、素养设 计的方案和计划培养进行教学;第二,尊重学生 个性发展与注重学生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指 学校实施个性化培养的前提是在注重基础理论知 识与专业性知识结构学习的基础上,避免因部分 特色培养而导致整个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 下降;第三,规范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原则。指 学校主动把各类个性化培养及创新活动纳入统一 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中,从制度设计上保 证了此类形式的培养行为的规范化。同时,从项 层设计开始就充分考虑了个性化培养方案与计划 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适应性,从而保证该模式的可 持续发展。 2.2多样性实践的“生态环境” 学校与环境之间的稳定态和平衡,是一种动态 的统一体,它随学校在环境变化条件下谋求生存 的方式而变化 。广东工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 中,秉承“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做贡 献”的办学理念,依托已有学科,适时调整本科 专业结构,审慎地拓展新的专业领域,以学科专 业结构的多样性保证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 化。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3个,形成了以工为主、 工理经管文法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 专业涵盖了广东省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 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医药、汽 车等除了森工造纸外的支柱产业,为多模式 人才培养的实践建设了良好的学科专业结构基础 和学科“生态环境”。 根据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发 展的需要,广东工业大学提出了主要培养面向地 方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 型本科人才,同时培养学科交叉、知识综合、适 应面广的复合型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并据此对 各专业大类的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多样性、个性 化的具体目标和培养要求。另外,在坚持上述培 养目标的前提下,学校还鼓励在校学生按照自己 的特长、志趣和爱好,自主设计个人的发展方向 和目标,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多样性。 2.3 多样性实践的课程结构体系 广东工业大学现行的培养方案紧密结合《珠江 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 ̄2020年)》 对人才的需求,按照“重基础、强能力、多样性、 个性化”的本科人才培养思路,构建了“公共基 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公选课程”为主 体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实验+校内实训+校外实习+ 创新创业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素质教育、创 第4期 杨文斌多样性本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新创业教育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 本科教学的全过程,保证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目标和培养要求的最终实现。另外,学校注重对 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按照“课程化、 全程化、多层次、多模式”的思路设计了实践教 学体系;全校统一规划,基础实验分层次制订课 程标准,实验资源实现了全校所有专业共享;专 业基础实验实现了平台化和模块化;实习实训突 出了层次性,既有校内模拟又有校外实践,既有 基础教学又有创新提升;多模式进行项目及设计 环节的训练,着力提升了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实 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2.4多样性实践的培养方式 近年来,学校构建了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方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按学科大类招生, 开设了机械类、环境化工类和电子信息类的创新 实验班,探索工科院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为有 志于科学探索和学术研究的大学生提供成才平台; 第二,开设了校企联合培养班,培养能解决生产 现场工程问题的技能型人才;第三,在“机械设 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 艺”、“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成型 与控制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试点实施“卓越工 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卓越工程应用人才;第 四,开拓国际合作渠道,与全球数十所大学签订 了大学生学习交流协议,实现了不同大学和学校 的课程学分互换,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国际学习要 求,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人才开辟了 通道;第五,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打造大学生创 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孵化园,满足具有创业意识的 学生需求,鼓励学生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创业,培 养未来企业家;第六,依托工程训练中心和学科 实验室,设立了创新竞赛基金,实施实践能力提 升工程和创新竞赛系统工程,为学有余力、具有 主动实践意识的学生搭建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的 平台;第七,学校划拨专门经费进行中青年骨干 教师培训,推广与丹麦奥尔堡大学合作的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的实践,形成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考核机制,推动 学校多模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和考 核方式改革与探索。 2.5 多样性实践的创新实践平台 学校采取“集聚海内外优质资源、多模式构建 创新平台、大力推动协同创新”的思路,充分利 用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将实践教学空间从学校课 堂延伸到企业,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 力。 一方面,深化全程产学结合的校企联合人才培 养模式。2011年,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飞机维修 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组建 了1O多个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班,共有来自25个 专业、351名学生参与实践班,制定了23个企业 培养方案,并完成了60余门企业课程、78个企业 项目的学习。 另一方面,在校内外打造了一批创新实践教育 的平台和基地。如依托校内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 范中心、省部重点实验室、与企业联合建设的“广 州国家集成电路设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及“广 东工业大学一美的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等等, 着力打造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构建了一批校企联合学科竞赛平台。该 平台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支持建设的“大学生创新 实践与体系化竞赛基地”。校企联合学科竞赛平台 开展活动的形式有两类:一是以“项目+竞赛”驱 动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公开招收、遴选成员组成 多种类型的实践能力提高班(或小组),学生学习 成果评价主要以该班(或小组)完成项目的质量 及参加对应学科竞赛所获成绩为依据;二是以竞 赛驱动形式,由企业和学校联合出题,面向全校 各专业学生征集参赛选手(队伍),校内导师和企 业工程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指导和评奖。校企联合 学科竞赛平台的特点是:鼓励以多专业学生自愿 参与、组合成班(或成组)的形式,实施基于跨 学科、跨专业深度融合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注 重将企业需求、教师的科研项目、体系化的竞赛 活动融入实践教学。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州仪器公 司、奥迪威公司、中山雅乐、上海闻泰电子科技 有限公司、东莞智乐堡玩具公司等10多家国际国 内知名企业合作,在校园内开展各种学科竞赛。竞 赛的主题设计经过充分论证,一方面能紧密结合 企业研发与生产实际,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学生专 4 教学研究 2014 业知识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2.6多样性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 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了有效保证人才 培养的效果与质量,广东工业大学制定和完善了 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健全教学质量信息与评 估系统。例如,从对学生每门课程修读过程监控 到毕业设计(论文)监控、从对教师授课过程监 管到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方式监管等, 全方位构建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体系; 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为主体,建 立以课程考核、实践设计考核、校内教师考评和 企业导师考评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创 新意识、工程实践、组织管理、团队合作、人际 交往、国际视野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 。 2.7多样性培养本科人才的实践成效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广东工业大学多样 性本科人才培养实践取得良好效果:(1)学生学 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创新意识与实践能 力显著增强。以竞赛为例,近年来,学生在北美 数学建模、德国IF设计、德国红点设计、国际机 器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全国数学建模、 全国方程式赛车等一批国内外大学生创新竞赛中 均取得佳绩,2012年,获得国际及国家级奖108 项,省市级以上奖479项;2013年,获得国际及 国家级奖116项,省市级以上奖493项。其中,在 第八届(2012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 竞赛获金奖;在第十三届(2013年)“挑战杯”全 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排名第5,捧 得“优胜杯”;(2)人才适应性显著提高,毕业生 得到用人单位普遍认可。广东工业大学2011、2012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8.51%、98.14%(全 省平均就业率为98.02%、97.97%),位居广东省 高校前列。另外,根据学校2011年对用人单位的 调查问卷(样本数971家单位)结果显示,累计 92.7%的用人单位对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 水平较满意;(3)社会声誉不断提升,生源质量 稳步上升。以2011年为例,学校本科招生广东省 生源录取学生的排位分均为本省考生的前10%;学 校省外生源有1 1省份理科投档达到或超过当地重 点本科线,4省份文科投档达到或超过当地重点本 科线。 3结束语 任何大学的办学模式都是其所处的特定的自 然、技术、人文和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 。工科院 校(特别是地方工科院校)多模式培养应用型本 科人才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其人 才培养重点应该满足社会、区域、产业及学生的 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并针对上述需求实施包括 教学体系、模式选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保障 体系等方面的教学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 国大学教学,2011,(1):12—15. 【2]章跃.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7-9+39. [31潘维真.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探索【J1.中国 大学教学,2005,(1O):41・42. [4朱曼.浅议我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向[4]J]l高等农业教 育,2005,(5):27—29. [5】[美]E・马克・汉森著.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冯大鸣译.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68. 【6】杨文斌,何汉武.地方工科院校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的探索一一基于教学体系及运行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3, (2):65—67. [7】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OO7: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