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磷钾不同调控配比模式对玉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 通过在玉米上施氮磷钾不同配比模式田间试验,研究其对玉米的影响效果,为北镇地区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玉米;施肥配方;施肥模式;应用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地点及土壤条件。地点:北镇市新立农场,草甸土,平地,中壤,土壤肥力中等,上茬作物玉米,常年产量650kg。有机质(%)1馏5,碱解氮(mg/kg)125,有效磷(mg/kg)13.62,速效钾(mg/kg)95,pH7.8。
2)供试肥料与作物。供试氮肥为辽河牌尿素(含N46%),磷肥为过磷酸钙(含P.0.12%),钾肥为氯化钾(含K.060%)。供试作物为玉米,品种为东裕108。
3)试验处理。试验设6个处理,随机排列无重复,两边各有8行保护行,小区面积140m2。处理1:空白对照区(不施任何肥料);处理2:习惯施肥区N2 P2 K2(13.2—6.0-6.5);处理3:推荐施肥区N1 P1 K1(12-7-7.5);处理4:习惯施肥与推荐施肥搭配区N1 P2 K2(12-6.0-6.5);处理5:习惯施肥与推荐施肥搭配区N2P1 K2(13.2-7-6.5);处理6:习惯施肥与推荐施肥搭配区N2 P2 K1(1302-6.0-7.5)。注:习惯施肥区N2:13.2kg/亩、P2:6,0kg,亩、K2:6.5kg/亩;推荐施肥区N1:12kg/亩、P1:7 kg/亩、KI:7.5kg/亩。
4)田问管理。试验区于播种前采用犁耕人工深施肥,肥料与种子隔离5-7cm,5月23日播种,其中氮肥的1/3和钾肥的1/2,全部磷肥做底肥一次施入,2/3氮肥和1/2钾肥做追肥。播种后出苗前用除草剂封闭灭草。6月2日出苗,生育期铲趟两次,人工除草一次,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一次,10月8日收获。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不同配比对玉米生育性状的影响
从表1中可以看出:玉米施用不同配方的N、P、K月巴对出苗期和苗期长势影响不大,但对株高、茎粗、空杆率、干鲜重等性状有显著影响。其中,处理3、4果穗重最重,空白对照最轻。
2.2不同配比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从表2中可以看出:施用不同配方N、P、K月巴,玉米产量性状有显著差异。其中处理3、4、6没有秃尖,其它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秃尖;处理3穗粗、穗长、穗重、轴粗、千粒重等方面性状表现最佳,处理1表现最差。
2.3产量结果对比
从表3中可以看出:处理3产量最高,达612.9kg,处理4居第二位,产量达600,7kg,处理6、5、2分别为599,5、584.3、576.7kg,空白区亩产516.4kg,产量最低。其中处理3、4比习惯施肥增产36,2~24kg,增产率6.3%和4.2%,处理6比习惯施肥增产22.8kg,增产率4%,处理5增产不明显,只有7.6kg,增产率1.3%,接近习惯施肥。
注:按市场价格玉米1.6元kg、尿素1.7元/kg、过磷酸钙1.8元/kg、氯化钾3.4元/kg
在试验的6个处理中,以习惯施肥为对照进行效益分析,其中处理3氮肥减少1.2kg,磷、钾肥各增加1.0kg,扣除化肥成本,净增收50.17元;处理4氮肥减少1.2kg,净增收51.15元;处理6钾肥增加1.0kg,净增收30.78元;处理5在磷肥增加的同时,由于亩增产量低,亩增效益不理想。从总体效益看,减少氮肥与减少氮肥同时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效益高,因此从施肥配比上适当减少N肥,增加K肥,其纯效益高于习惯施肥。
从不同处理的产量、产值及投入分析,处理4的产投比最大,处理5的产投比最小(表5)。
3 结论
1)试验结果表明,推荐施肥区(N1PIKl:12-7-7.5)和习惯施肥与推荐施肥搭配区(N1P2K2:12-6.0-6.5)产量最好,施肥配比比较合理,肥料利用率高,表现出较好的增产效果。
2)在调控氮肥方面,适当减少氮肥用量的玉米产量高于施用习惯施肥区氮肥用量的玉米产量,有一定的增产增收效果。但从多重比较和产出投入比来看,优势不是很明显。
3)在调控磷肥和钾肥方面,增施磷、钾肥,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但要根据土壤肥力水平适当增减。
4)氮、磷、钾养分肥料的施肥调控配比,要结合当地土壤状况,因地制宜的建立本区域的施肥模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