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果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529566)
:火龙果是一种具有保健功能和食用价值的水果,因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延长火龙果贮藏时间和提高贮藏品质,系统总
结目前国内外火龙果的几种保鲜技术(包括低温贮藏、涂膜保鲜、化学保鲜剂保鲜、辐照、热处理等)的研究进展;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火龙果贮藏研究方面还应开展的一些工作,为延长火龙果采后贮藏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火龙果;保鲜技术;贮藏
火龙果()又名红龙果、仙蜜果、芝麻果等,属仙人掌科()量天尺属()多年生攀援植物。经过近30年发展,火
龙果产业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受到生产者和消费者青睐[1]。据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火龙果产业种植规模达3.33万~4.00万hm2[2]。但火龙果耐贮性较差,延长贮藏时间和提高贮藏品质是火龙果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查阅多篇国内外有关火龙果贮藏研究的文献,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并对火龙果贮藏研究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1
低温贮藏保鲜
低温贮藏是果蔬目前贮藏效果最有效和应用最广的技术。火龙果在不同温度下贮藏时,贮藏过程中火龙果果实品质及生理变化也会产生不同影响。火龙果在10℃下贮藏时,可抑制果实质量损失率和腐烂率,并有效降低果实呼吸作用,延缓TSS、VC等营养物质含量减少[3]。但白肉火龙果长时间在5℃下贮藏时,果实会出现冷害症状,而在5℃以上的温度下贮藏时,代谢又会比较旺盛,从而加快了果实中营养物质消耗,在贮藏第25d时,就已经失去了果实原有风味,因此认为,白肉火龙果的冷害临界温度是5℃,同时该温度也是白肉火龙果较佳的贮藏温度[4]。而红肉火龙果,在5℃下贮藏时,也是可以有效地降低火龙果腐烂率,减缓果实中营养物质在贮藏期间的下降趋势,有利于保持红肉火龙果在贮藏时的果实品质,并延缓了其成熟与衰老,延长了红肉火龙果贮藏期[5]。2气调包装贮藏
气调保鲜技术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调节环境中的气体成分,以达到最佳贮藏条件,延长果蔬货架期和保鲜期[6],而火龙果在这方面的研究不多。连龙浩[4]的研究表明,火龙果在低温结合5%氧气+10%二氧化碳+85%氮气的气调环境进行贮藏,果实贮藏时间比非气调包装贮藏的果实延长了近1倍,并有效解决果实低温冷
基金项目:2017年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2017kj05);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改项目(2018jgyb18)。作者简介:陈勇(1986-),男,硕士,研究方向:农产品贮藏及加工。通信作者:林剑波(1980-),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园艺。
害现象,延长货架期效果显著。除了加固定气体比例技术外,也有只采用具有高透气性和抑菌作用的保鲜袋
来包装火龙果,其在常温下贮藏,也减缓了果实硬度降低,有效防止了火龙果褐变,这是因其具有微气调的作用,进而抑制火龙果果实呼吸作用,从而延长火龙果的货架期[7]。
3
涂膜保鲜技术
涂膜保鲜技术是指在果蔬表面上均匀地涂上一层膜,使膜内形成一定的气调环境和具有一定的防腐剂功能,因而起到控制果蔬水分蒸发、抑制其呼吸作用,并延缓果蔬衰老腐烂和降低营养物质的消耗,从而使果蔬保质期得到延长[8]。目前,涂膜的高分子膜物质主要包括蛋白质类、脂类、多糖类、复合膜等物质。
Zahida等[9]研究表明,当火龙果放置在20℃下,并结合0.5%蜂胶乙醇提取物(EEP)进行贮藏,能延长火龙果贮藏期而未有负面作用。张绿萍等[10]研究发现,利用壳聚糖、纳米载银抗菌粉和茶多酚组成的复合保鲜剂处理火龙果,放置于14~15℃冷库中冷藏,使火龙果延长了2~4d的贮藏时间。也有研究人员将火龙果浸泡在不同浓度海藻酸钠和蔗糖基聚合物复合保鲜剂中处理,结果表明,涂膜处理可抑制火龙果水分蒸发,减缓营养物质降低,保持果实品质,延长货架期,其中以1%海藻酸钠+5%蔗糖基聚合物的效果最佳[11]。4化学保鲜剂保鲜技术
化学保鲜剂是通过喷涂、浸泡、相邻放置等途径而附着在果蔬表面,以求抑制或杀死微生物,调节环境中气体的组成成分[12],达到延长果蔬贮藏的效果。而在火龙果相关技术研究报道中,使用1-MCP浸泡果实可以有效降低果实腐烂率,浓度为1μL/L时,则可以有效延长果实贮藏时间,还能减缓火龙果果实水分蒸发和有效保持常温贮藏期间果实中TSS的含量,降低果实的膜透性,具有较明显的保鲜贮藏效果[13]。而且1-MCP处理过的白肉火龙果,还能有效延缓TA和VC的含量下降,并抑制了还原糖含量的增加,对延缓白肉火龙果果实贮藏期的品质劣变有显著效果[14]。5辐射保鲜技术
訛讁
现代园艺2021年第1期
辐射保鲜主要利用具有放射性γ射线的铯137和钴60等元素,以及X射线和电子加速来照射果蔬,使果蔬一些内部产生电离,用产生的游离基团来杀灭有害物质,以达到保鲜贮藏的方法。Marisa等[15]利用X射线对火龙果进行处理,在10℃下贮藏到第12d时,果实中的TA、TSS以及总糖等营养物质并无显著的影响,但葡萄糖、蔗糖、总糖等营养物质则随着射线剂量升高而呈线性下降。
热、冷激处理
热、冷激处理是具有无污染、无残留、无毒和保鲜效果显著等特点的保鲜技术。Mok[16]等使用热水来处理火龙果,对火龙果的失重率、TA、硬度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在35℃热水中浸泡1h,对保持火龙果果实的贮藏品质效果最佳。连龙浩[4]利用冷处理来对火龙果进行保鲜,其将火龙果置于-5℃处理1h或-10℃处理20min,均能有效控制低温贮藏时冷害发生率,并在贮藏后期显著增加了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还抑制了果实硬度和可溶性糖的下降,保持了果实的品质。7建议
一是火龙果的保鲜技术研究集中于采后技术,鲜有对采前保鲜技术研究,可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二是可培育筛选耐贮藏的品种,可通过辐射、杂交等培育技术来培育并选取耐贮品种。三是可通过改良种植技术,提
(收稿:2020-07-05)高果实的耐贮性。
:[1]李洪立,胡文斌,洪青梅,等.30份火龙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初步鉴定评价[J].热带作物学报,2017,38(11):2034-2039.
6
[2]崔明理.未来火龙果产业如何发展[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7,(28):46.
[3]王彬,郑伟,李胜海,等.不同贮藏温度对火龙果采后生理和品质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2):429-432.
[4]连龙浩.火龙果最适贮藏条件及其冷害发生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5]张丽丽,沈佳鑫,曹晶晶,等.不同贮藏温度下红心火龙果的品质变化[J].山西农业科学,2013,41(12):1385-1387,1390.
[6]朱雪静.红树莓气调保鲜实验及传热传质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8.
[7]刘青,李东立,刘冠一,等.常温下自制功能保鲜袋对火龙果的保鲜效果研宄[J].包装工程,2015,36(9):12-15.
[8]许弯,张菊华.采后水果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8,(8):116-118.
[9]ZahidaN,AsgarAlia,SiddiquibY,etal.Efficacyofethanolicextractofpropolisinmaintainingpostharvestqualityofdragonfruitduringstorage[J].PostharvestBiologyandTechnology,2013,79:69-72.
[10]张绿萍,金吉林,邓仁菊.保鲜剂及保鲜方式对火龙果贮藏时间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5):215-217.
[11]玉新爱,杨昌鹏,吴琳,等.复合涂膜处理对火龙果常温贮藏品质的影响[J].保鲜与加工,2016,1:35-39.
[12]王生有.高氧气调包装对火龙果采后生理及品质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4.
[13]张绿萍,金吉林,邓仁菊.1-MCP对火龙果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1,(5):114-116.
[14]王彬,郑伟,何绪晓,等.1-MCP对火龙果低温贮藏期品质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33(7):180-184.
[15]MarisaM.Wall,KhanShakilA.PostharvestqualityofDragonfruit(Hylocereusspp.)afterX-rayirradiationquarantinetreatment[J].HortScience.2008,(7):2115-2119.
[16]MokSL,NoraziraMA.EffectsofHotWater,SubmergenceTimeandStorageDurationonQualityofDragonFruit(Hylocereuspolyrhizus)[J].JournalofAgriculturalScience,2011,3(1):146-152.
(上接第8页)[1]刘林德,高玉葆.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
建设与系统功能整合[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2):174-181.
[2]郑秋红,张宏,贾海坤,等.怀来盆地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动态[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6,22(1):24-28.
[3]沈国舫,山仑,王礼先,等.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J].林业科学,2001,37(1):1-6.
[4]廖允成,付增光,贾志宽,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成因与防治技术[J].干旱区农业研究,2002,20(2):95-98.
[5]李旭亮,杨礼箫,田伟,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综述[J].应用生态学报,2018,29(10):3487-3495.
[6]刘洪来,王艺萌,窦潇,等.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9,29(8):4420-4425.
[7]何立环,董桂华,王伟民,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2000-2010年生态环境状况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4,12(5):63-68.
[8]KangMY,DongSK,HuangXX,etal.EcologicalRegionalizationofSuitableTrees,ShrubsandHerbagesforVegetationRestorationintheFarming-PastoralZoneofNorthernChina[J].ActaBotanicaSinica,2003,45(10):1157-1165.
[9]李瑞,张克斌,王百田,等.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植被保护及恢复措施物种多样性研究生态环境[J].2006,15(5):1035-1041.
[10]陈全功,张剑,杨丽娜.基于GIS的中国农牧交错带的计算和模拟[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5):24-28.
[11]周一敏,张昂,赵昕奕.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脆弱性评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53(6):1099-1107.[12]王效科,杨宁,吴凡,等.生态效益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筛选[J].生态
訛輮輥
学报,2019,39(15):5442-5449.
[13]傅伯杰,于丹丹,吕楠.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体系[J].生态学报,2017,37(2):341-348.
[14]徐炜.讨论园林地被植物综合评选标准[J].中国园林,1993,(3):52-55.
[15]张晓菲,杨佳明,商旭文,等.草本花卉景观应用价值评价因子及评价方法确定[J].园艺与种苗,2017,(7):3-5.
[16]谢晓蓉,刘金荣.河西走廊42种草本花卉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初探[J].园艺学报,2004,31(4):523-525.
[17]袁大鹏,石垚,赵雪杉,等.基于土壤类型区的冀西北间山盆地生态
—以怀来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8,25(2):307-服务价值研究——314.
[18]郑泽厚.环境生态与土壤资源[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
[19]柴华,李红,黄新育,等.养殖技术顾问:白三叶草种质的优良特性及利用价值[J].现代畜牧科技,2013,(1):194.
[20]李元忠,王秋晓,杨强,等.红王子锦带及繁殖技术[J].山东林业科技,2006,(4):71.
[21]翟桂玉.优质饲草生产与利用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4:28-32.
[22]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3]孙永辉,丁新惠.珠光香青的引种栽培[J].中国花卉盆景,1999:22.[24]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41:1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