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小说史研究在新世纪的走向

中国小说史研究在新世纪的走向

来源:锐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前20年问古典文学研究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成绩斐然。但繁荣中也出现了急于求成式的浮躁,这主 要表现为急于从宏观上描述或建立理论体系,而缺乏丈献资料的支撑。结幂形成了“泡沫成绩”,一碰见 文献就顷刻倒坍。我没有什么高见,只是认为要纠正这种浮躁情绪,学者们面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要作 “法官”,不要作 隋人”;要与史学联姻,不要反对史学干预文学;要重视考据,不要以为考据根本就不算 “学问”。在我看来,搞菜段文学的专家,也应该成为某段史学的专家,起码也应该对此段的史实要有较 充分的了解。不然,理论再高明,鉴赏再高超,也难免捉襟见肘。兹举数例如下:(一)南朝诗人范云《别 诗》:“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其后两句曾被苏轼引用到《少年游》词中: “去年相送,傈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历来也教人们理解为写与亲友 离别的诗。然而自范云之六世祖范汪六岁即随东晋南迁之后,二百馀年间,一家数代人从未涉足江北。 至齐武帝永明十年(429),范云奉命出使北魏,始至谘阳。据此,则知此诗乃写故国之思而非关别情。 (二)历来人们以为柳永是地主阶级的浪子,与统治阶级采取不合作的态度。然愚在笺注了《乐章集)并 对柳永进行了全面考察之后,却显然证明了他并非如此,反而是个“歌德派”。(三)过去人们以为周邦彦 写《汴都赋》歌颂新政,故被旧党倾轧,又曾提举太晟府,创为大晟府八十四调。然今经详考,却证明青少 年时之周邦彦乃性情中人,与新旧两党均无依附;壮年后之周邦彦却沦为蔡京奸党集团成员,随蔡京奸 党集团之升沉而升沉,且并未提举大晟府,大晟府八十四调亦与周邦彦无关(详参拙丈《清真事迹新 证》,见王水照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之《新宋学》创刊号,2001年l0月出版)。以上乃一孔之见,错 误之处,敬希指正。 中国小说史研究在新世纪的走向 齐裕妮 (福建师范大学) 在中国古代,正统文学是诗歌和散文,而小说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闲书,因此,古代小说研究直到束末元 初才起步,还处于萌芽状态。小说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在本世纪逐步创立和发展的。古代小说研究成绩斐然, 蔚为大观,并形成世界性的影响,是本世纪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 我们充分肯定20世纪尤其是80、90年代小说史学研究的成绩,但同时还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小说史的 著作主要还是量的扩张,即著作数量的增加和著作规模的“膨胀”,而没有从量变引起质的变化。至今我们小 说史著作大多还只是作家作品的评介,还只是对小说发展外在表象的孤立继续的描述,虽然在局部问题上有 过较深入的探讨,然而还没有达到对整个小说史内在逻辑的完整的把握,还没有对小说史发展规律予以科学 的总结,还缺少具有理论形态的中国小说史著作,说实在的还没有一部小说史能全面超过鲁迅的《中国小说 史略》,像它那样给后代学人以巨大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一些作品包括一些名著的作家、版本和成书过程还没有搞清楚;一些流散的古代小说还正 在不断发现之中,如近年发现的《型世言》、《姑妄言》等等;许多小说文献还有待整理、考订、辨析,扎实严谨的 基础性工作还有待加强,否则更高质量的小说史著作难以产生;更新观念和方法,对小说史研究中的疑案、 难点还要进行高屋建瓴的理论思考;小说史外部研究,即各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如小说与社会学、人类学、民 俗学、民族学、心理学、宗教学、语言学等等的互相关系的研究还有待深人;小说与其它文体如诗歌、散文、说 唱、戏曲之间的关系;小说内部的内容与形式、虚与实、雅与俗;小说文本的叙事方式、美学风格、小说的民蕨 形式等等还需要进行深人撵讨。小说史如何写法也有一个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问题,目前小说史大多数还 是教科书式的写法,应该提倡更有理论性的个性化的小说史著作。 本世纪的小说史学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艰苦努力,下世纪小说史学的更大成绩是 可以预期的。 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