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网络伦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网络伦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来源:锐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4第28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网络与人文研究】 网络伦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李涤非, 王辉 (河南财经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系,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随着网络的急剧发展,用于规范网络行为的网络伦理应运而生,立足于国情建立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伦理学成了当务之急。确定网络伦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 研究范围以及网络伦理学的方法论成为建立网络伦理学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中国特色;网络伦理;网络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B82 ̄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44(2006)04-0489 ̄6 科学是把双刃剑,网络科学也是如此。网 本相同。他们研究的内容都大致集中在网络侵 络在给人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实践带来便利 权、黑客病毒和网络诈骗等涉及伦理道德因素 的同时,也成为滋生罪恶与灾难的温床。为了 的领域中,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计算机网络中的 更好地利用网络,我们必须对网络社会中的违 道德问题。正如斯皮内洛所言:“‘网络伦理 法失德行为进行约束。这样,有关网络伦理的 学’与‘计算机伦理学’有时可以交换使 讨论被推向了前台。 用。” 而且,网络伦理学作为研究网络伦理的 在探讨网络方面的伦理问题中出现了一些 学科名称,正逐渐被当今的研究学者们所接受, 命名学科的不同名称,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计算 因此,我们主张以网络伦理学作为学科名称。 机伦理学、网络伦理学和信息伦理学。美国著 另一方面,网络伦理学是一门应用伦理学,属于 名计算机伦理学家摩尔认为,计算机伦理学是 社会学科范畴。出于不同意识形态的考虑,虽 “研究计算机技术的本质及其社会影响,制订 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伦理学与西方的网 计算机伦理应用的政策和为这些政策正当性进 络伦理学有相通之处,但是它又不能完全等同 行辩护”…的应用伦理学科。我国学者吕耀怀 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网络伦理学。在给网络伦理 认为,“信息伦理学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 学下定义时,应考虑到中国社会主义网络现状 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 的特殊性。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则、伦理要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伦理 义网络伦理学是以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关系” 。李伦认为,网络伦理学有广义与狭义 和技术背景为依托,探讨中国网民的网络道德 之分。狭义网络伦理学以研究计算机网络中的 意识、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行为的发生、发 伦理问题为己任;广义网络伦理学则不仅研究 展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计算机网络中的伦理问题,也研究计算机网络 由于网络伦理学从总的来说还处于初始状 研究的社会伦理问题。网络伦理学是随着国际 态,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伦理 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一门应用伦理学,它研 学还只是刚刚起步,因此,我们有必要立足于中 究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伦理问题 。就目前 国的国情,对网络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的研究现状而言,计算机伦理学、网络伦理学、 和学科性质等基本问题进行梳理,为建构适合 信息伦理学三者所研究的对象、内容与领域基 于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学打下基础。 收稿日期:2006-04-28 基金项目:20o5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5Dzx005)。 作者简介:李涤非(1977一),男,湖北武汉人,哲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科学哲学研究。 48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Social Science Vo1.28 4,2006 一、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学的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一的斗争还会广泛而长期地存在,那种超阶级、超 国家的“网络大同社会”还只是人们脑海中的 种理想和追求。 伴随着网络的诞生和发展,在网络上出现 了大量的侵犯知识产权、网络黑客与病毒、网络 诈骗等暗含着伦理道德因素的违规行为。这些 行为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及伦理道德问题,促使 另一方面,网络的确冲击了人们固有的传 统思维方式、交流模式和生活习惯,加速了各国 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交融,在某种程度上也呈现 出“网络全球化”的趋势。可是我们也应看到 民族差异,特别是意识形态差别在现实社会中 学者们不得不从伦理的角度研究和思考它们的 产生根源以及发展规律。网络伦理研究者不能 仅仅对上述行为进行简单的事实描述,也不能 把研究眼界局限于对某一种行为进行表层分析 研究,而是应该透过不同的案例,厘清中国网民 的道德现状,探究其发展规律,从而为加强和完 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建设 提供理论支持和理论依据。因此,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网络伦理学要以中国网民的网络道德 现状及发展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 与现实社会不同,网络社会具有开放性、虚 拟性和非人性化的特征,这为伦理学的研究开 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地,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社会 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视野,拓展了伦理学的研究 范围。我们认为,中国社会主义伦理学的研究 范围应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伦理构建 与网络全球化问题。互联网具有无限延伸的特 点,一个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一根网线,都可 以成为网络社会中的一员。在互联网上,来自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的人可以畅所 欲言,自由交流与沟通。网络打破了以往受到 地域与空间限制的交往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 无严格时空限制的人际交往方式。网络社会对 现实社会起到“重塑与再造”的作用,推动了全 球化进程。因此有些学者认为,网络社会是一 个超越国家和民族的新型社会。在网络社会 中,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行冲撞与融合,最终在 这个社会中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理念和思想体 系。毋庸置疑,网络的广泛使用会促进人们的 开放意识和给人们所习惯的“熟人社会”带来 巨大的变化。然而,我们在看到网络社会的开 放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到网络社会的虚拟性 和非人格化,我们最重要的生存方式还是立足 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一旦网民们离开网络后, 他们必然从虚拟的“网络真空”中回到活生生 的现实社会。就目前现状而言,两种意识形态 490 依然存在的事实。西方资产阶级伦理道德通过 网络大举入侵,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道 德规范受到冲击。而我们的社会主义网络伦理 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而西方的一些伦理规范 却甚嚣网上,严重地影响到我国的网民,特别是 唯我至上、极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 和拜金主义思想腐蚀毒害着我国的年轻一代, 影响他们尚未成熟的道德观。令人担忧的是, 我国有些网络伦理研究学者置这些事实于不 顾,盲目地追求网络社会的共性,认为这些方面 不是网络伦理学研究的重点。因此需要强调的 是,网络伦理学的研究本身就是针对网络上的 道德难题和网民的道德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网 络伦理发展的规律性,为网络伦理的构建提供 理论支持。 由此看来,我们在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网络 规范时应当从现实性出发,而不能从可能性出 发;要看到我国网民道德现状和我国的现实国 情,而不能一厢情愿地脱离现实去建立美好的 “虚拟世界”。在研究中国网络中的伦理问题 时,应当考虑到现实和虚拟的差异性。正确处理 网络全球化与中国网络社会的特殊性的关系。 我们要重视网络全球化对中国现实社会的“重 塑与再造”的作用,使它更好地服务于完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伦理规范和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二)网络世界的道德主体和各种道德现 象及形成。虽然网络社会表现为一个虚拟的世 界,但是它的社会主体是操纵鼠标的人。网络 世界中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仍然是人与人之 间的交流,只不过是交往方式与传统的交往方 式迥然不同而已。在网民的交往过程中,必然 会产生出道德行为和形成各种道德关系。因 此,网络伦理的研究者要研究网民的个体道德 发展过程、网民的道德心理与道德意识的形成 过程以及个体道德人格的完善过程。这些方面 都是网络伦理研究的薄弱环节,需要网络伦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研究者的深入探讨与研究。其次,网络道德现 象的类型与形成过程依旧是网络伦理研究者从 事研究的重要领域。网络伦理学研究社会道德 现象不能停留在简单的道德事实的记录和单纯 的描述上,而是要缜密分析道德现象形成的外 部因素以及深入到道德现象内部去揭示其本质 和发展规律,例如网络社会的道德结构、道德类 型、道德规律等等。因为借助这些研究,能从道 德行为事实分离出拙劣的、恶的和不应当的非 道德行为和推导出优良的、善德和应当的道德 行为,为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 伦理提供令人信服的实证分析和理论证明。 (三)网络伦理与现实伦理和现实社会的 关系。网络的出现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社 会,与现实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人与人之间 的沟通与交往不再是单纯依靠面对面的直接交 流,而是可以实现间接的人际交流。这就造成 了网民的活动具有相对隐蔽性。网民可以隐匿 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真实目的,也可以不受现实 社会中的道德约束而为所欲为。现实社会中的 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行为的调控作用似乎 在网络社会中失去效用,成为“空中楼阁”。因 此,在网络中出现了网上诈骗、虚假信息传播、 色情网站和垃圾邮件等不道德行为,而传统的 伦理规范在这些不良现象面前显得无能为力。 此外,网络并非如人们所想是一个孤立存 在的世界,它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社会。而网 络的不道德行为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在现 实社会中,由于社会分配不公和社会不良风气 对现实社会的道德风尚产生的负面效应;当今 中国的道德内容陈旧、方式落后与社会现实的 巨大反差,从而造成了一部社会成员的怀疑和 逆反心理等现象,都会成为网络社会中不道德 行为的客观原因。更为严重的是,在现实社会 与网络社会之间存在两种不同的伦理标准。一 个典型的事例是,网民对待网络社会中的黑客 与现实社会中的窃贼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 度。网络黑客往往在网民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 网民的电脑系统,攫取网民的私人信息,或肆无 忌惮地大搞破坏。从某种程度上,黑客的此类 行为与窃贼的入室盗窃时别无二致。可是,人 们对盗贼是恨之入骨,人人喊打。与之形成鲜 明对照的是对待黑客的态度,人们对他们表现 出更多的宽容,甚至是赞羡与崇拜。对于同质 性行为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中形成态度迥异 2006.4第28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的道德评价的现象比比皆是。另外,网络社会 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维系力量也有所不同,在现 实社会中既存在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等外部约 束力量,又有个人信念的内在约束力量。而在 网络社会中,由于网络交往的隐蔽性,传统习惯 和社会舆论等外在约束很难发挥作用,网络行 为主要依靠网民的个人内心信念的约束。因 此,网络伦理与现实伦理以及与现实社会的关 系是网络伦理研究者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 二、网络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网络伦理学是一门新型的应用伦理 学。首先,它是哲学伦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不是 一门纯技术性的实证科学。从某种程度上讲, 网络伦理学赋予了网络社会的“人性”。因此, 网络伦理学研究不能单纯地局限于技术领域, 而应采用符合伦理学的研究规范。其次,网络 伦理学不是一门纯理论的伦理学,而是一门应 用伦理学。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网络社会中的 道德难题,要求对道德难题的产生根源、现实背 景和具体行为作实证分析。它需要符合伦理学 研究规范,并为网络中的道德难题的解决,提供 理论支持与理论帮助,突出应用的特点。传统 伦理以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为基础,而在网 络世界中,网络主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虚拟性、 匿名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此外,网络伦理道德 论较之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具有更强的自主 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因此,网络伦理具 有不同于传统伦理的新的内涵和特殊性,而这 种新的内涵和特殊性构成了我们构建网络伦理 的理论基础。 但是,认识到网络伦理学是一门新型伦理 学,并不意味着完全与传统伦理决裂。网络社 会不过是社会的一个子集,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它必然不能全然脱离现实社会而孤立存在,因 而要遵循现实社会的社会规范。而且,网络社 会与现实社会存在互相作用,因为网络伦理研 究的核心是人的问题,而不是技术网络;网民们 既生活在网络社会中,又生活在现实社会中。 这样,现实社会伦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以网民为中介渗透到网络社会中,而网络社会 伦理也会被网民们带到现实社会中来。二者通 过持续不断的互动作用,既促进网络伦理的发 展,也维护了整个社会伦理的完整性。由此可 见,网络伦理学虽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但与传 49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Social Science Vo1.28 4,2006 统伦理学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是传统伦理学在 网络社会的继承、应用和发展。 共同体。他们认为网络社会是一个完全平等的 超阶级社会。诚然,网络使得当今社会更加开 放和自由,人们之间的交流更便捷和畅通,并使 得网民在某些方面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共识。但 是,我们在看到这些共性时,也应看清网络社会 (二)网络伦理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 网络伦理学需要计算机科学、伦理学和社会学 等学科的多点支撑。可是,伦理学与计算机科 学分别被归属于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两个领 域。由于专业分工过细,伦理学与计算机科学 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学科障碍和学科隔离。然 而,网络伦理学要是取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打 破这种学科隔离,加强两种学科的融通与合作。 对于计算机学界来说,应强化自身的伦理学素 养,熟知其核心内容与知识,正确把握网络社会 中的行为价值问题。另一方面,伦理学界则要 密切关注网络社会的最新动向,加强学习现代 信息科学知识。此外,促进伦理学界和计算机 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也是推动网络伦理学发展 的必不可少的-9-段。网络伦理学要实现其学科 目标和体现其学科价值,真正成为解决网络社 会中道德难题的内在力量,伦理学与计算机科 学之间的交融与合作是完全必要的,这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着网络伦理学的发展。 (三)网络伦理学的一大特点是密切联系 实际。作为网络伦理的研究者,不仅要具有扎 实的伦理理论功底和从书本中获取大量的伦理 理论知识,而且要经常体验网上生活和时时跟 踪网络社会的发展。丰富的网上经历会给网络 伦理研究者提供大量的前沿研究资料,加上进 行严密的伦理学的逻辑推演,他们才能有效地 辨别问题之所在,研究的问题才更有深度和具 有说服力。 三、网络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近一段时期,网络伦理学受到了学术界的 广泛关注。可是,网络伦理研究者在网络伦理 研究方法上众说纷纭,存在较大分歧。在我们 看来,造成分歧的根源是对网络伦理学学科性 质的定位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解决这种差 异是解除网络伦理学研究方法分歧的钥匙。根 据以上所述的网络伦理学学科性质,我们认为 网络伦理研究者以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一)阶级分析方法。在当今网络伦理学 界,有些学者认为,网络把形形色色的人群连接 在一个共同社会体中,促使他们之间的思想观 念和价值观的融合,并最终会在网民中间形成 共同生活愿景和价值导向,造就一个统一利益 492 的特性和个性。网络社会毕竟是一个虚拟社 会,网民们不会完全生活虚幻中,他们必然会回 归现实社会。因此,无论是网民还是他们置身 其中的网络社会,都必须与现实世界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并受它的制约和影响。一个明显的 事实是,在现实社会中的存在阶级划分和阶级 差别。而且,从目前来看,意识形态和民族观念 的差异也不会短时期内消失。可以肯定,这些 差异必然会影响到虚拟的网络社会。因此,作 为一门社会科学,网络伦理学必然会受到经济 基础和其皮鞋上层建筑的制约。如果网络伦理 研究者对此视而不见,就会在研究过程中误人 歧途,最终无法建构一门适合社会需要的网络 伦理学。 (二)发展的眼光和动态的科学观。恩格 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 的集合体。” 网络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势 头锐不可当。它的每一次发展都令人瞠目结 舌,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震荡。因此,仅仅把网 络伦理学看成静态的系统知识显然是荒谬的。 网络伦理研究者不应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发展中 的网络道德难题。 网络伦理学所研究的网络道德难题是处于 发展变化之中,这就要求研究者应运用动态的 科学观。科学动态观认为科学是一个动态的过 程,是人类探索未知,从事知识生产的活动。而 网络伦理学本身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和创造性, 网络的发展推动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研 究方法的更新。因此,动态科学观是研究网络 社会的科学方法之一。 (三)高度重视网络伦理的综合化现象。 网络伦理学不存在纯粹的逻辑推演。网络伦理 学是要对网络中的道德难题进行描述、分析和 评价,并最终上升到理论高度。它不是一门纯 理论科学,研究者应高度关注网络伦理的现实 基础和技术状况,以及它与网民心理、网络言语 和网络文化等多种因素的联系。倘若他们只进 行理论推演,就会使网络伦理学成为无源之水 和无本之木。 此外,一些西方计算机学者试图用纯技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方法解决网络社会的道德难题。他们认为人 类通过不断弥补网络漏洞和提升计算机网络技 术,任何网络伦理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在他们 当中出现一种所谓的“数字鸿沟论”。它将数 字鸿沟作为计算机伦理难题产生的原因,认为 只有从数字鸿沟的视角才能把握网络难题的根 本。但我们前面的考察就已经揭示,即使在虚 拟的网络社会中,真正的主体是操纵鼠标和网 络的社会人。因而任何网络社会中的道德难题 是存在于现实社会之网中的。那种把网络伦理 纯技术化的倾向是我们应当警惕的。 从网络的现状来看,研究者应该把技术角 度与理论推演结合起来,把他们当作一个整体 对待。从本学科的视野综合论述各方面因素的 相互联系,从整体上对网络社会中的道德难题 及具体行为做出客观解析。 (四)理论分析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研究 方法。网络伦理研究者通过对网络社会中的道 德现象、道德意识和道德困境的论述及其规律 性的剖析,为网络社会伦理规则和行为规范提 供理论依据。而要实现理论的发展,其前提条 件是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得丰富的感性材 料。因此,网络伦理研究者要密切接触互联网, 增加自己的网上经历和对网络的感性认识,为 以后的网络伦理问题思考积累充分的资料。另 外,作为一门应用伦理学,实际调查研究也应是 网络伦理研究者的必备武器之一。调查的方式 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根据研究需要,网络伦 理的研究者可以采用网上调查、网下调查、网民 调查和网站调查等多种方式。但无论采用何种 方式,一定要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然 而,网络伦理学不是简单的调查资料的堆积,而 是在此基础上的理论提纯,归纳网络社会道德 现象和道德行为的规律性,建立一套科学的理 论体系。在当今学界,一些网络伦理研究者从 事研究时仅仅注重经验描述,而缺乏理论深度。 这是把伦理学庸俗化的表现,它会阻碍网络伦 理学走向理论化和系统化的进程。因此,我们 要求网络伦理研究者不仅熟知计算机网络知 识、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具有深厚的理论 功底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只有这样,我们 才能建立起网络伦理学科学大厦,并指导和规 范网民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行为。 (五)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这是一 种研究网络伦理的独特方法。网络社会是一个 2006.4第28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虚拟世界,它是人运用数字技术,把电脑与现代 通讯技术结合起来而创立的空间。虚拟社会不 是实存的物质世界,也不是纯粹的幻觉,它是一 种特殊的存在和空间。因为它是一现实社会为 原本的模拟,同时又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人 们长时间的网上生活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模式 和思想观念。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用匿名 制、虚拟角色和多重角色与他人交往,而人们也 更愿在网络中表现出真实的自我。在现实社会 中,由于不同利益主体的冲突和既有社会规范 的限制,人们往往不敢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而表现出一个经过加工与改造的自我。当然,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间接性,某些心怀鬼胎商 家和居心叵测的骗子在网上的诈骗行为也屡有 出现。但无论如何,网络社会只是对现实社会 的摹写,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并且 网络中的网民也必然要以现实社会生活为主, 他们不可能永久地生活在虚拟社会中。因此, 网络伦理研究者要研究网络中的网民的道德行 为,就在注意到网络的虚拟特性的同时,又要紧 密联系现实社会,关注网民们的现实社会行为, 从而达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统一。 除了这些方法外,矛盾法、系统分析法、定 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等也应成为网络伦理研 究的科学方法。 四、网络伦理的意义 (一)加强对网络伦理的深入研究,建立和 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伦理规范,是建 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 国自1994年4月获准入网以来,到2002年底, 网民已达6千多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 网络群体。如此庞大的网络队伍及其网络活 动;势必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从总的 现状来看,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一般拒绝对 自己的网络行为担负责任。这样,长期沉溺于 网络世界之中容易造成群体意识的淡漠和人们 的“道德冷漠症”。 此外,网络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 “第四传播媒体”,它将设置在世界各地的数以 亿计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巨大的 网络世界。不同民族、种族、国家和社会的人们 在网络中互换信息和交流沟通,促进了各种文 明和文化的融合。但是,它也成为某些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推行自己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的工 49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Social Science Vo1.28 4,2006 具。如果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网民们可能会 不知所措和失去方向,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它 们的侵蚀,最终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鉴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必须加强网 络道德问题的研究和网络道德的建设,建立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伦理学,从而规范网民 的网络活动,调节网络社会中的网民的社会关 系,使网络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新阵地。 (二)加强对网络伦理学的深入研究,建立 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伦理规范,可 以弥补网络社会的技术缺陷和法律漏洞,从而 净化网络社会空气。 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黑 客技术和网络病毒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日益 严重地危及网络安全。尤其严重的是,网络反 病毒专家很难预知病毒编制者在什么时候、什 么地方施展他们的恶性行为。网络技术自身的 缺陷也常常造成网络技术保护失灵。与之同 时,由于法律自身的特点和立法技术上的困难, 加上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使得网络立法明显滞后于网络的违法和不道德 行为。 因此,由于网络技术失灵和网络立法不足, 加强网络伦理研究和强化网络伦理教育就成为 必要。一方面,我们应当利用网络信息量大、影 响面广和传递速度快得特点,设置社会主义道 德建设的网页和加大制作宣扬社会主义网络道 德作品的力度,使得社会主义道德网络规范深 入人心。另一方面,利用网络的双向性和即时 性的特点,在网民中进行有关网络道德的大讨 论,帮助网民提高分析评判是非善恶的能力,树 立网民的道德自律意识。加强道德教育和网民 自身的道德修养,可以增强网民心中的道德责 任感,从而避免网络中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对网络伦理学的深入研究,建立 494 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伦理规范,可 以有助于网民健全人格的塑造。网络的发展使 得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世界,人们可以通过 网络进行学习、购物和交流等活动。可是长时 问上网使得人们离现实社会越来越远,出现了 网民在现实生活中交际困难和网民道德人格的 扭曲现象。人格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过 程,它是环境和个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产 物,是个体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稳定的心理 特征。网上的多元化道德构成往往使网民面临 艰难的道德选择,给健康的道德人格的形成造 成强大的挤压和扭曲。 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规范,可以 为网民们树立积极向上的道德目标,促使他们 养成健康的道德心理。拥有健康心理的网民会 自觉增强履行网络道德规范的正向情感体验, 克服不良的、反向的道德体验,使道德情感与正 确的道德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 他们会自觉进行道德意志锻炼,坚持现实人格 与网上虚拟人格协调一致,而不是完全决裂。 参考文献: [1] Moor,J M.What is Computer Ethics?[J]. Metaphilosophy,1985,16(4):266-275. [2] 吕耀怀.构建数字化生存的伦理空间[EB/OL]. [2000-08-01](2006-02-20).http://www.gmw.cn/ 01gmrb/2000-08/01/GB/08 18499 0 GMB3-005. htm. [3] 李伦.鼠标下的德性[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8:244. 责任编辑:张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