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折断翅膀

折断翅膀

来源:锐游网
折断翅膀,也要飞翔

2月末的重庆,已是初春,天气转暖,气温达20度。在这明媚的春光里,无腿村医李菊洪一脸灿烂,白里透红的脸庞看不到一丝忧郁和悲伤,端庄的五官,饱满的额头,圆圆的脸上戴着眼镜,大大的眼睛从镜片后透出聪慧,看起来知性又漂亮,37岁的年龄只有30岁左右的样子;她开朗乐观、能说会道,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如果不是33年前那场车祸,她端坐的位置应该是城里大医院的某间办公室,而不是这处路边飞扬着尘土的乡村医务室吧?当然,也许健全的她不过是一个打工妹?或是事业有成的女老板?命运,谁能说清楚呢?这个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大女孩让人心生怜爱和敬意。 玻璃之乡的女孩

李菊洪的家在合川区清平镇瓦店村2组,省道110(四川仪陇至重庆北碚)从村里穿过。这里地处华蓥山脉,海拔在400-800米左右。她所在的清平镇毗邻“重庆两江新区”,是“合川华蓥山片区千亿级经济走廊”核心区域,同时也是“重庆玻璃特色产业基地”、中国第二大日用玻璃器皿制造基地,是全国有名的“玻璃之乡”。这里有很多煤厂、玻璃厂、石灰厂,繁忙的生产带来繁忙的运输。1983年3月的一天,年仅4岁的李菊洪从幼儿园放学出来后走在110国道边,被一辆疾驰而过的运输大货车卷入车底,送到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抢救,但最后还是双腿高位截肢,腿部仅剩不到3厘米。

伤愈回家后,她只能整天呆在家里在地上爬来爬去。她父母见状,很是难过。伤悲过后,他们更多的是想如何让女儿用自己的方式行走。于是,爸爸在她五岁时为她做了两只小板凳,让她学习用手抓着小板凳撑着“走路”,小板凳成了她的腿。父母每天都陪着她练习使用,摔了太多跟头,她哭得不行,他们也跟着抹眼泪,但哭完后又继续练。爸爸常常对她说,父母扶不了你一辈子,路终究要靠自己走。 苍翠绵延的华蓥山虽然景色迷人,但沟壑密布而险峻崎岖,放眼望去,很多地方石壁如刀削,小道如羊肠。李菊洪要想下山,除非父母有空背她才行。为此,大约在1985-1986年,爸爸在山下公路边申请了一块宅基地,建了两三间平房,把家迁到公路边,极大地方便了女儿的出行。这时候的李菊洪终于不用闷在家里,她撑着两条小板凳“走”出家门,“走”到邻居家和小伙伴们玩游戏,这对年幼身残的李菊洪来说,战胜困难,有了与别人接触的机会,真是一种幸福。父母看到她的坚强乐观,也渐渐少了一些伤悲,他们在她七岁时为她添了一个妹妹,后来又添了一个弟弟。年轻的父亲去附近厂矿打临工、种地,母亲养鸡喂猪,他们起早摸黑,整天劳累忙碌,逐渐把平房扩造成砖混结构的楼房。

她的小学和初中是在离家较远的杨柳坝上的,因路途较远,山路崎岖,只能父母接送。遇到下大雨,父母有时候会劝李菊洪不去上学。但除了生病,李菊洪从来没有因为刮风下雨耽误过上学。她有股不服输的劲,上学比很多人都到得早,安安静静坐在教室里读课文,她特别喜欢语文和阅读。她当时想:我是家里的老大,我要为弟弟妹妹带个好头,要为爸爸妈妈争口气。

1997年初中毕业,父母带着她到合川残联咨询,想让无腿的孩子能够学一门技术谋生,残联的干部推荐她就读重庆江津特殊教育职业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自己真正感受过身体的痛苦,更能体会别人的病痛,我很想当医生,救死扶伤,缓解别人的痛苦。”李菊洪说,父母也很支持。

江津离她的老家几十公里,远离父母,李菊洪必须克服更多的困难。在学校,她学会了洗衣服,学会了自己去打饭,自己能做的事情她一定自己做,同学们都以钦佩的眼光看她。

每每遇到困难,她都用“天助自助者”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爱情,使她插上飞翔的翅膀 2001年,4年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习毕业后,李菊洪的父母希望她在镇上开个诊所,她却不顾父母的反对,回到瓦店村开诊所,当了一名村医。“从小别人给了我这么多爱,我

也要用自己的‘爱’去温暖别人。”李菊洪总这样想,她比一般人更强烈感受到“爱”能给人带来什么,从小“爱”就在她心里埋下了种子。

她不会忘记,在学校期间,她得到了师生们的很多帮助。午餐前是同学帮她淘米、蒸饭、热饭,到了午饭时间,有的同学给她拿板凳,有的给她端饭盒,就是上洗手间,同学们也帮着前面“开路”,后面拿凳。有时候父母有事接她来晚了,老师就背着她把她送回家。每次春游秋游,老师和同学们一定会带上她,同学们一人背她一段路,从来没有落下过。

诊所开起后,李菊洪给自己和家人定下了三条规矩:无论谁来看病,都要笑脸相迎、耐心周到;到了吃饭时间,必须要留看病的老人和孩子吃饭;困难户来看病,只按成本收取费用,特别困难就免收。

到如今,这三条规矩执行了十几年。前来看病就诊的患者,数千人次;在家里吃过饭的人,多得记不清了;免收少收费用的贫困患者,上百人次„„

2002年初,也就是李菊洪当上乡村医生的第二年,在热心邻居介绍下,23岁的李菊洪认识了三汇镇25岁的刘兴堰,李菊洪的坚毅乐观深深打动了刘兴堰,他们相恋了。

李菊洪认真地对他说:“你要想好,我是残疾人,要你伺候、要你背。要不就不背,要背就是一辈子。”

刘兴堰家里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负担不重,而李家父亲操劳过度,三十来岁就患上了肺气病,无钱无闲治病,一拖再拖,转成肺心病,而李菊洪的弟弟妹妹也未独立。善良朴实的刘兴堰做出一个让亲友近邻惊讶不已的决定:入赘李家当上门女婿。

寡言的刘兴堰只有一句承诺:“我就背你一辈子。你帮助别人,我就帮助你。” 婚后,刘兴堰辞掉了玻璃厂的工作,包揽所有家务,当起了专职“贤内助”。2003年4月5日,他们生下儿子刘李果。结婚14年来,刘兴堰兑现了承诺,无怨无悔地当着李菊洪的“双腿”。

除了背送妻子行医,勤劳肯干的刘兴堰攒钱建起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二层小楼,把老楼房留给了弟弟妹妹。他在家里开起了惠农超市、家门口搞养殖,而李菊洪的母亲则负责洗衣、做饭、打扫清洁,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其乐融融。7年前,不到60岁的父亲因劳累过度导致的疾病转化为心衰竭,早早离世,这更加坚定了李菊洪扎根乡村为父老乡亲服务的信念。

李菊洪的儿子刘李果最初因妈妈残疾被人瞧不起而焦虑,而妈妈因为自信坚强变成励志人物,他为此觉得自豪。他说:“妈妈是一位无腿的白衣天使,我为有一个无腿志坚的妈妈而自豪!我以后也要像妈妈那样,当受人尊重的医生!”他在上学之余,学会了帮父母看店、搬递东西,参加劳动。周末,他也随父母去随访,帮着妈妈提凳子、背药箱。

一家两口或三口行走的身影,成为华蓥山上一道最美的风景线:日月星辰从肩过,爱与承担心中留。

李菊洪说:“这些年来没有丈夫和家人的支持与付出,我也坚持不到现在。”爱为她插上翅膀,有了他们,不管出诊的路多远多陡,不管家里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她都不怕。

责任,使她飞翔在山区的蓝天下

2013年前,李菊洪把诊所设在自己家里。家里除了板凳做她的腿之外,添置了轮椅和残疾人专用三轮车。去道路平坦的地方,她借用这三种工具就可以达到。2013年到2016年2月,村里在办公楼边新建了标准化的村卫生室。面积近100平方米,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区布局合理,医疗设备也较为完备,距离李菊洪的家有500米左右,她就搬到了村卫生室上班。村里公路修得更多了,很多地方也铺上了水泥人行便道,只要不是太陡峭的地方,她都可以坐着轮椅由丈夫推着去看病。

瓦店村7个社,幅员3平方公里,有300余户人家,户籍人口1562人,加上在玻璃厂等企业上班的外来务工人员,有2226人。村里只有两个村医,除了李菊洪,另外一名村医

年过七旬,残疾的李菊洪勇挑重担,承担起村里大部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和诊疗工作。有了她,村民们有些小病小痛,就再也不必走两三个小时往返镇上。村里有重度精神疾病者9人、孕妇4人、接种儿童48人,60岁以上的老人占1/5,部分老人行动不便,需要医生上门,加上日常的随访服务,都要求医生走出诊室。每隔10来天,他们就要随访一次,一边随访,一边做健康知识普及,乡间的坝子、夏天的树荫,都是她向村民传授、讲解健康常识的讲堂。瓦店村位于华蓥山脉深处,难免爬坡上坎,坐着轮椅出行反倒更加不便。随访和出诊,都是由丈夫刘兴堰背着妻子完成的。

在瓦店村,人人都对李菊洪的笑声印象深刻。面对每一名患者,她都笑脸相迎、热情招呼。尤其是对那些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李菊洪更是充满了关爱。

3社的李永芬和老伴都已年过古稀,是村里留守老人。由于年迈体弱,老两口经常生病。李菊洪隔三差五就提醒丈夫背着她去李永芬家,给老两口检查身体,生怕有病耽误了治疗。由于家境贫困,老两口经常拖欠医药费,李菊洪从来不催问,总是能少就少,能免则免。提起李菊洪,老两口感动得抹眼泪:“大妹子把我们照顾得这么好,硬是比自家女儿还亲咧。”

2007年腊月的一天,凌晨1点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李菊洪从睡梦中惊醒。刘兴堰打开门一瞧,是邻近北碚区天府镇大田村的赵大娘。“我孙子生病了,发高烧,全身烫得不行„„”没等赵大娘把话说完,李菊洪已收拾好了药箱,刘兴堰把她背上便急匆匆地出了门。赵大娘家住半山腰,深夜寒风呼啸,小径杂草丛生,刘兴堰背着李菊洪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路。不知是路太滑还是杂草绊了脚,刘兴堰一个踉跄,两人重重地摔倒在路上。刘兴堰爬起来,在李菊洪的催促下,背上她又继续赶路。赶到时,刘兴堰才发现自己的裤子磨破,膝盖上擦伤了好大一块皮,冒着血珠。到了赵大娘家,李菊洪赶忙为孩子治疗。体温计显示孩子高烧39.8℃,李菊洪赶紧给他输液,同时又给孩子全身擦拭酒精进行物理降温。离开赵大娘家,天色已隐隐泛白。回家后李菊洪才发现,自己腰部和臀部摔出两大块淤青。

有一年,3社一姓黄人家的家人晚上突发疾病,病人思维不清,亲属以为他中邪,请了巫师驱邪仍不见效,于是打电话给李菊洪求救,他们急忙赶到黄家,经初步观察,李菊洪认为病人是脑出血或脑梗阻之类的大病,立即联系120急救,救护车开到公路边上不去,她又让病人亲属绑了椅子把病人抬到救护车边。

这样的经历还有很多很多。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她负责全村人的健康,只要村民电话通知她出诊,离家较近的,就自己用双手抓着小板凳,一步一步挪着去;离家较远或需要爬山的,就由丈夫推着她或背着她去,有时候他们出去看病,要翻两三个山垭口,出诊要花一两个多小时。到了村民家门口,她就撑着两个小板凳“走进”屋去看病。村民需要她、信任她,她从来没有拒绝过病人。

十几年来,不管是黄昏黎明,还是半夜三更,不管是顶着烈日翻山,还是冒着小雨越岭,只要有不能来就诊的患者,刘兴堰总会背着李菊洪去行医,服务村民6000多人次,累计行程8万多公里。

刘兴堰说:“现在年龄大些了,不像年轻时背着那么轻松了。但只要她有出诊需要,我就会把背她的任务继续完成下去。”

春光,为她提供了飞翔的条件

问询、把脉、听诊,坐在桌子后面的李菊洪忙而不乱,看起来和正常医生并无两样,她知性漂亮的模样,甚至让人恍惚觉得她并没有残疾,只是,在她坐的长凳旁边,依旧摆放着两只小板凳。

忙碌完毕,三个老人离开卫生室。坐在长凳上的李菊洪身体前倾,两肩微耸,双手同时用力,把身体撑起,她伸手抓住一只小板凳,抓牢之后又快速抓住另一只,随着臂膀用力,身体便移到了两只小板凳中间,伴着臂膀摆动和身子挪移,便“走”了起来,走出卫生室,

又“走”下水泥台阶,她“走”到台阶下的轮椅边,她将轮椅摆正方向固定后,扶着轮椅的把手一用力,身子坐进了轮椅。接着,她把两只小板凳并排放在轮椅踏板上。充当双腿“走路”的小板凳,一年左右就要换一对,从医15年,她用坏了24只小板凳。去年,她丈夫寻找到宽厚的老枣木,请木工为她特制两张枣木板凳。枣木制成的板凳楔子不容易松动,材质坚硬耐磨损,单只重达5斤。

如今,做了村医的李菊洪除了看病,还承担着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6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多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白天接诊和随访,晚上还要上电脑输录采集到的居民健康档案数据。 2013年,合川区卫生计生委依托中央资金项目首先为瓦店村卫生室配置了诊断桌椅、药橱药柜、电脑、打印机、高压消毒锅、TDP神灯、简易呼吸器等设施设备,为她开展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了基础设备。

合川区卫生计生委积极贯彻落实乡村医生补助政策,每月给予李菊洪村医专项补助,购买她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给予经费补助,对她就诊的一般诊疗费和执行基药制度补助按照考核结果进行经费补助,这样,她全年总收入有两三万元,对此,她很知足。

合川区卫计委联系区内最好的医院,定期送李菊洪到医院实习培训。随着工作面的扩展,李菊洪也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只要区里、镇卫生院搞学习培训,李菊洪总是积极参加,从不缺席。全镇村卫生室开展的医技医德测评,李菊洪已经连续5年排名前三。这些年,她通过学习电脑,掌握了远程学习的方法,自己也购买医学书籍,不断充电,目前正在考取全科助理医生证。

2016年2月,合川区卫生计生委考虑到李菊洪的身体因素,也为了更方便村民就医,卫生计生委和清平镇“特事特办”,为李菊洪提供了很多行医便利,虽然李菊洪家距离村卫生室只有几百米远,但因为家住马路边,往返不安全。在征求村民意见后,在李菊洪的家中开始建设标准化的卫生医疗点,当作村卫生室的补充。她的药柜与一般卫生室相反,上面储存药品,下面柜子放常用药;把她家的电灯开关、门把手离地面高度降低到1米以内;治疗台、洗手台高度在一米左右。

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使她非常感动,她滔滔不绝地表达她的感受和愿望:“现在村医行医条件越来越好了,国家对农村的医疗政策越来越好,村民们都有新农合,大病有救助,还有免费健康体检等等。我们当村医也挺受村民尊重。到村民家看病体检随访,很多村民给我送水果、送蔬菜、送鸡蛋,说是感谢我。我跟他们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国家的好政策,村民们说确实是国家政策好,但也是靠你来落实。我听着心里也舒服啊,感觉村医干起来有劲头。各级领导都很关心我们、支持我们的工作,我还有什么理由不为村民提供好服务呢?只要我还干得动,我就愿意为村民们服务一辈子。我希望在大家的帮助下,能学习到更多的医疗技能,和所有村医一起踏踏实实守好村卫生室这个阵地,服务好村民,让国家的医疗好政策落实到农村的家家户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