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析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析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来源:锐游网
浅析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摘要:现代物流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而且两者之间呈现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文章首先以区域经济和现代物流的概念作为切入点进行相关理论论述,分析了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区域经济背景下提出发展现代物流的策略。

关键词:现代物流;区域经济;相互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已成为企业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利润源泉。与此同时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

一、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概念界定 1.现代物流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从国外引进物流概念。2001年4月17日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于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1。

传统物流实际上就是原来的交通运输与仓储等概念的一个简单组合1。现代物流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物流信息准确率,加快物流速度,减少库存成本,降低物流成本,升级了传统的物流功能。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现代物流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流动和存储,从起始点到消费地点都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2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伴随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循环系统,现代物流是由所需位移的物资、基本功能、设施设备、人员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通过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以此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2.区域经济3

区域经济一般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各种地域构成要素和经济发展要素有机结合,多种经济活

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

首先,人类对空间的依赖性产生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有限性。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都要依托并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而且不同的经济活动对于稳定的地域条件具有明显的空间选择性和空间适应性。

其次,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和空间距离,形成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异。人类的经济活动必须凭借一定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使得经济活动不可能形成空间均衡化,这构成了区域经济分异的物质基础。同时,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带来的空间差异,又因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引致要素的地域结合和特色经济的形成。空间距离是区域经济存在的又一重要基础。有空间就有距离,克服距离就要付出代价,即空间成本。因而,空间距离与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共同构成区域经济存在的物质基础。

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区域经济存在的社会条件。在社会劳动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引导经济活动主体将稀缺而分布又不均衡的经济资源配置到有效的产业部门和优势区位,使具有密切经济技术联系的经济活动在特定地域空间集中,并吸引着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和经济主体的集聚,形成了区域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与此同时,区域市场秩序的规范和区域经济运行中诸多特殊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通过规划、政策、组织、协调进行有效干预。“看得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共同作用都是区域经济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二、区域经济理论中的物流因素 1.区位理论中的物流因素

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在其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提出了土地由于距离城市中心位置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值和用途。他从地租的角度出发,探索因地价差异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进而创立农业区位论,开创了古典区位论的先河。

在继承和发展杜能理论的基础上,韦伯于1909年发表了《工业区位论—论工业区位》,创立了工业区位论。韦伯运用“区位三角形”研究了运输成本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此条件下又引进了工资成本将工业区位做了第一次变形。同时

他又运用“等运费曲线”分析了工资成本和运输成本的相互替代关系。最后他导入集聚因素将工业区位做了第二次变形。在此情况下企业迁入聚集地仍然可以根据“等运费曲线”找到“临界运费线”,使企业获得优势区位。

2.新经济地理学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其《地理学与贸易》一书中首先提出“新经济地理学”这个存在争议的新科学名词。此后他又发表一系列文章,致力于“新经济地理学”体系的创建,其目的在于“使人们接受经济地理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4”。

“新经济地理学”基本包括两个重要的主题,即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

“新经济地理学”观点认为,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是决定贸易、集聚和专业化的重要基础。克鲁格曼认为“金钱的外部性”即通过规模效应所形成的外部经济对于形成国家内部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是重要的。在传统经济学中,“技术”与“金钱”这两种外部性要素之间长期存在界线。他认为在收益稳定、完全竞争条件下这种界线是无益和无效的。克鲁格曼通过分析认为,低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明显的企业规模经济,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5

3.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理论源于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十九世纪末对斯塔福德郡、白金汉郡、谢菲尔德地区和兰开夏郡的专业化生产的聚集研究6。当时他称这样的区域为产业区工。上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学家开始关注意大利东北部地区部分学者称之为“第三意大利”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这些地区具有与马歇尔所研究的“产业区”具有类似的特征,同时又是新兴的工业区,所以被称之为“新产业区”。

新产业区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由于强调产业内和产业间的联系,区内经济增长更易于形成扩散效益,区内一个企业的发展可以关联带动区内相关企业的整体发展。根植性和其他合作特点有利于减少生产和交易成本,有利于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现代物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以信息化为前提、以物流技术为平台的现代物流体系,为实现区域经济协同

效应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内部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的流动和整合,有利于区域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参与国际化分工,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内部分工。7现代物流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具有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劳动力结构高度化等特征,可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形成,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协调发展,促进城市成为物流辐射范围的极化区域。

2.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现代物流发展。

物流业属于服务业范畴,它必须依附于生产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才能体现其价值。如果生产和贸易发达,当地区域经济规模巨大,物流业发挥的空间和规模也就越大。所以经济越发达的区域,对物流行业的要求越高。近几年,中国很多港口城市以“以港立市”为发展策略,其基础设施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铁路、空港、海港、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日趋完善,为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其中,对物流整体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区域战略格局。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依靠物流系统的支持,而物流发展必须在完善区域之间的物流网络系统通道及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形成物流服务区域网络化格局,才能降低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的经济流动成本。8

四、我国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现代物流现状

目前,我国物流市场都还是以运输为主的,其次就是仓储管理和市内配送等。不过,必须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这些是目前市场的现状,也只能够反映出现在有的供给条件之下,各个需求方对各种服务功能的偏好。

从供给方面来看,我国的现代物流供给的功能结构是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的。而如果服务功能单一的话,那么就将直接影响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盈利能力,因为物流服务中的增值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充分的发挥,所以,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收益还主要来自基础性服务。9

2.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东部沿海经济发展状况。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东部目前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按照2011中国区域统计年鉴,该地

区占全国3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53.1%的地区生产总值,52.1%的二产增加值,58.3%的三产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6354元,居四大板块之首。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在实施西部开发的5年时间内,国债及其带动的投资高达7000亿元,西气东输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工程进展顺利。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着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98 年的 14647.39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80805 亿元。

五、区域经济背景下发展现代物流的策略 1.构建区域物流平台

区域物流平台是保证区域物流活动有效、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10其建设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首先是基础设施类,包括机场、铁路、道路与航路网络、管道网络、仓库、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港口与码头、信息网络设施等。其次是设备类,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内部的各种运输工具、装卸搬运机械、自动化作业设备、信息处理设备及其他各种设备。再次是标准类,比如物流术语标准、托盘标准、集装设备标准、货架标准、商品编码标准、表格与单证标准、仓库标准、作业标准等。

2.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

对从事运输、货运代理、仓储等业务的企业,鼓励它们将服务范围和领域进行延伸,最终成为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务供应者;对市场准入进行规范化,以物流服务市场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的进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培育市场主体,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真正建立起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3.实施精益物流战略

精益物流理论符合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强调消除浪费、持续改进,它使得传统物流经营理念转变为以顾客需求为中心,通过准时化、自动化生产不断谋求成本节约,谋求物流服务价值增值的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可以说,基于成本和时间的精益物流服务将成为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驱动力。这样的物流系统是一个拉式物流系统,高质量物流系统,低成本物流系统,不断完善的物流系统。

4.加快培养和引进现代物流人才

物流人才是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关键所在。物流人才需要了解国际经贸流程、熟知国际法律,对于市场分布、流通体系、企业管理及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需

要具备相关技术和知识,尤其需要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现代物流人才。与此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在职人员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以满足国内现代物流行业的人才储备要求。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愈来愈明显。作为各个区域应该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速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和提升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和区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瑛.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

2.向贤敏. 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时空经济学视角[D].北京交通大学,2012.

3.杜肯堂,戴士根.区域经济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5. 4.Krugman P. Geography and Trade [M].Leuven: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1991. 5.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61. 6.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42. 7. 张群,程肖冰.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纵横,2005(12).

8. 王文斌,马祖军,武振业.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 2002(1). 9.刘贵生.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5(1). 10. 王晓辉.区域经济与现代物流发展关系研究[J].物流技术,2013(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