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病句类型练习及答案

病句类型练习及答案

来源:锐游网
病句类型练习与答案

定义

病句,就是有毛病的句子。但凡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常见的病句种类有:(1)词序有误;(2)前后矛盾;(3)成分残缺;(4)表意不明;(5)标点错误;(6)搭配不当;(7)语义重复;(8)归类有误;(9)成分赘余;(10)不合逻辑;

类型

常见病句有以下六大类:

1语序不当

1、定语位置不当。如:

(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2)广阔的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的社会主义热情。

(定语\"无比\"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而造成病句,应该将\"无比的\"放至\"热情\"之前。) 2、状语位置不当。如:

(3)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阔知识分子充分的作用。 (状语\"充分\"错放在定语的位置,应该将之放在\"发挥\"之前。) 3、虚词位置不当

4、副词\"不\"的位置不对。例如:

(4)我们如果把自己国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不\"句字否认副词应该在\"把\"字之前)。

(5)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不\"应移至\"趁\"字前) 5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复句中两个分句用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后边;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边。如果颠倒,就属位置不当。例如:

1 / 14

(6)不但他好好学习,而且还帮助其他同学。(\"他\"应移至\"不但\"前)

2搭配不当

1、搭配不当,如:

(7)清晨,参加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同学们\"不能用\"驰骋\",可改为\"跑\"。)

(8)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热血\"只能\"沸腾\",不能\"呼啸\") (9)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10)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点\"应该是\"光芒\"。)

(11)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12)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13)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是\"一天\"不当,删去\"劳动\"即可。)

(14)政治稳定、团结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先决条件。(\"局面\"是\"条件\"不妥,可删去\"的局面\"。)

(15)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应改为\"很多\"。) (16)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造出来。(\"聪明能干\"应改为\"灵巧\"。) (17)这次大会上,员工们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交换了广泛的〞 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

(18)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提高成绩\"是一面性的,\"是否努力\"是两面性的。可改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或者改成:学习成绩能否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19)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两面,但\"温暖\"只对应一面。)

(20)终究要不要重视语文学习?是不是只学数理化就可以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认的。(前面的问题既有肯定回答,又有否认的,而后面回答没有很好地解释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2 / 14

(21)我想这应该是不必表达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意即\"谁都想象不出\",与原句意思刚好相反。)

(22)采取各种方法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年教师的水平。(\"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

3成分残缺

1、成分残缺 <1>缺主语。如:

(23)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说明\"的主语是什么?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可删去\"从……中\"。)

(24)关于电视片《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删掉\"关于\",使句子主语出现。) 再如:从大量观测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展观测。(此句中\"从......中\"介词句式有错。可删去。)

<2>缺谓语。如:

(25)这些角色不同类型,距离相当大,如果没有善于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那是演不好的。(\"这些角色不同类型\"缺谓语,应该补上\"属于\"就通顺了。)

(26)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在原句找不出适宜的,应该在\"建立\"前补充上谓语\"完成\"才通顺。)

<3>缺宾语。如:

(27)近两年来,他们在全县推广了马河大队坚持的科学种田。(\"推广\"什么?缺宾语\"……的经验\"。)

(28)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走上……的道路\"才适宜。) (4)缺关联词语

例1: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枝树枝。(在\"体形\"前加上\"而且\"。)

例2:这次学术会,时间并不长,收获很大。(加上\"虽然……但是……\"。) 例3:即使你讲得再好,我们(也)不听。

3 / 14

例4:(即使)家大业大,也要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2、赘余

成分赘余有主语、谓语、定语等,这里只各举一例略作说明。

(29)我们二年级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我们都能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主语多余。)

(30)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展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谓语多余) (31)纪念\"三·八\"节的到来。(宾语后有多余成分。)

(32)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定语多余) (33)他同老农一起屡次反复地进展小麦高产试验。(状语堆砌,任删一个。) (34)小王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认真得很。(补语多余。)

4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这是指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句子结构杂糅在一起,使语意不明确。例如: (35)这方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爱\")

(36)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曾被……束缚\"与\"在……束缚下\"混用,任选一种即可。)

2、句中暗换主语。有时在复句中暗换分句的主语,使原有的主语不能和谓语搭配,也会造成结构的混乱。例如:

(37)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话\",后一分句的主语是\"小邱的心\",属暗中转换,造成混乱。可改为\"……触动了小邱,使他的心久久……)

3、层次不清。例如:

(38)新华社发现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在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阔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引起强烈的反响\"是一句抽象的话,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对于科学成就,应先说\"科学界人士\"的反响,再说\"广阔读者\"的反响)

4、标点不当造成混乱。例如:

4 / 14

(39)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成功都归功于集体的力量,电影局艺术的领导,舞台剧原作者的协助,全体演员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都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新体验。(\"集体的力量\"后边用逗号,读者自然把后连接\"领导\"\"协助\"等等都当作\"归功于\"的宾语,但作者的本意是把后边的用作\"都是\"的主语,\"力量\"之后必须用句号)

5模糊不清

模糊不清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费解\",一是\"歧义\"。\"费解\"就是一句话表达出来,但不能让人读明白其中讲了什么;\"歧义\"即一句话有两种理解。不管\"费解\"还是\"歧义\"都是表达不明白、不清楚的表现。下面举例说明:

1、费解。例如:

(40)到带岭参观火锯厂和森林轻便铁路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旅行归途中要做的一件事。\")

2、歧义。例如:

(41)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两个工人\"还是\"两个建议\"?理解产生歧义。)

(42)县里通知说,让乡长九月15日前去汇报。(可以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也可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

(43)买苹果的时候,小个儿的孩子都不要。(可以理解为\"小个儿的苹果\"和\"小个儿的孩子\"两种意思。)

3、指代不明。例如:

(44)她想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到离她家不远的王二婶家去,让她陪她一同回家。(谁陪谁?大概是\"二婶陪她\"。)

(45)宋老大跟齐三久别重逢,谈得投机,他给他点上一支烟……(谁给谁点烟?无法猜出。)

6逻辑错误

这里的\"逻辑错误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常见的类型有: 1、自相矛盾。例如:

(46)他是全部死难者中的幸免的一个。(\"死难者\"与\"幸免\"矛盾。)

5 / 14

(47)但凡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但凡\"与\"不少\"矛盾)

2、概念并列不当。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如果标准混乱,就会造成大小概念并列不同类别的概念并列的错误。例如:

(48)农场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棉花\"属\"经济作物\",二者不能并列。)

(49)游泳券分为普通券、参观券、月票、季票几种。\"参观券\"不属\"游泳券\",不能与\"普通票\"等并列。)

3、强加因果。例如:

(50)因为他对学科有所偏重,所以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结果。)

(51)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4、主客颠倒。例如:

(52)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青年学生是不陌生的。(应该是\"学生对爱迪生这个名字\"。)

(53)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拟起来大不一样。(比拟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所以应该说成:\"我今年的学习情绪和去年……\")

5、否认不当。例如:

(54)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有三重否认,全句表述的是否认的意思,和本意刚好相反。)

(55)当然,这出戏也宣扬了因果报应等封建思想,因此,谁能否认这出戏没有消极影响呢?(反问句本身也是一重否认,所以本句表达的是否认的意思,不合本意。)

6、不合事理。例如:

(56)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彩虹出现的方向与太阳相对,下午的彩虹只能出现在东边。)

(57)只要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大学。(\"好好学习\"不是\"考上好大学\"的充分条件。)

6 / 14

辨析

步骤

1、读。 调动语感查语病。 2、提。 提出主干查枝叶。 3、析。语法无误析事理。

例题

【例题1】 选择词序正确的一项( )

A.狼和小山羊的争辩,狼没有什么话再可说了。 B.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C.我们坚决执行《教育法》,认真学习《教育法》。 D.对提高教学质量问题,大家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解析】 D正确,A、B、C词序不当。

【点拨】 A项,再,应放\"没有\"之前。B项,\"两千多年前\"应放文物之前。C项,应是先学习,再执行,才符合逻辑。

【例题2】 没有语病的一项( )

A.王刚和明在路上遇见了,他告诉他昨天他买了一套《初三总复习》。 B.聪明和才智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实践获得的。 C.两个人协商了半天,还是没有结果。 D.听了海迪的报告,对我的启发教育很大。 【解析】 没有语病的是B项。

【点拨】 A项,指代不明,三个他是谁?不明确。C项\"协商\"词义围应针对组织之间,个人用\"商量\"好。该题属于用词不当。D项,句式杂糅,将\"我听报告\"与\"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两句话混杂在一起,造成结构混乱。

【例题3】 修改以下病句。(用规的修改符号在原文上改)

7 / 14

A.吴雄的壮举,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在极度的激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B.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 C.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提高认识的方法。 D.尽管教师怎样批评,他的毛病总是不改。

【解析】 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大家\"。B成分多余,\"无声的\"删去。C是正确的,也可以将\"提高认识\"放到\"有效\"前面。D错用词语,将\"尽管\"改为\"不管\"。

【点拨】 修改病句的方法是缺的补,成分缺少什么补进什么。多的删,成分多余的要删去,次序不当的要调,用错的词,要改换。修改后的结果要符合语法规律,要符合逻辑要求。

修改

1、了解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特别是《考试说明》中指出的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要熟悉改病句的常规方法。 2、修改病句时,必须保存原意,不可改走样了。 因为修改病句是为了使句子表达准确,语句明白无误。

3、从语法角度入手,抓住句子主干。无论是单句、复句,抓住了句子主干,也就抓住了句子的根本意思,在改病句时有利于保存原意。抓住主干时要注意识别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是否有成分残缺,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等毛病。

成分赘余

(1)主语多余

例:老舍的写作风格总是和人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 ·去掉\"风格\" 。 (2)谓语多余

例: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展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 ·去掉\"进展\" 。 (3)宾语多余

例: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史记》的编写。

8 / 14

·去掉\"的编写\" 。

例:今天,我到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钓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 ·去掉\"的地方\" 。 (4)定语多余

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当前的教育的当务之急。 ·去掉\"当前\" 。

例: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 ·去掉\"离现在\" 。 (8)误用\"的\"字

例:出人意料的是,今年三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地稳定了。 ·去掉\"的\",改为\"物价下跌\" 。

例:由于历代动乱和气候的潮湿,几乎所有当时的绘画遭到消灭。 ·加上\"的\",改为\"历代的动乱\";去掉\"的\",改为\"气候潮湿\"。

语序不当 (1)定语位置不当

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把\"棉花的生产\"改为\"生产的棉花\" 。 2.把定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3.两个定语先后语序不当

例:这次展览会展出了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 ·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并在\"前\"后加\"的\" 。 (2)状语位置不当

9 / 14

1.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发挥学生的充分的作用。 ·将\"充分的\"调至\"发挥\"前 。 2.两个状语前后位置颠倒

例:我们顺利地按照高老头画的那简图找到了传说中的那位神猎手。 ·将\"顺利地\"与\"按照高老头画的那简图\"位置对调 。 例:强把卓不放在眼里。 ·把\"不\"调至\"把卓\"前 。 (3)多项定语次序不当 1.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 2.表时间或处所的 3.表围的 4.表情态或程度的 5.表对象的介宾短语

例:许多教师//昨天 在休息室里 都 热情地 同他 交谈。 ·时间 处所 围 情态 对象

例: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世界各大报纸都作了详细报道。 (5)虚词位置不当 1.副词\"不\"的位置不当

例:我们如果把自己国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 ·\"把\"字句否认副词应该放在\"把\"字前面 。 ·把\"不但\"改为\"不仅\" 。 例: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

10 / 14

·把\"也\"改为\"就\"。

结构混乱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要用这种结构,时而要用那种结构,结果是两种结构都用了。 例: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

·应该在\"曾被……束缚的……\"和\"在……束缚下的……\"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句式杂糅

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它的最后一局部用作另一句的开头。 例: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

·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凑在一块,应该删去\"我们\"。 常见句式杂糅形式: 1.本着······为原那么(本着······的原那么,以······为原那么);2.对于······问题上(对于······的问题,在······问题上);3.由于······下(由于······,在······下);4.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由······造成的);5.借口······为名(借口是······,以······为名);6.靠的是······取得的(靠的是······,是靠······取得的);7.大多以······为主(大多是······,以······为主);8.成分

是······配制而成的(成分是······,由······配制而成的);9.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是······的结果);10. 围绕以······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以······为中心)。

2、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突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例:中国人民自从承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中国人民……马列主义思想之后\"就怎么样?作者不接着说下去,却用\"中国的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

3、反客为主

是指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11 / 14

例: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歼灭了无数匪军。 ·\"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作者却把它一气呵成,不加交代。应该把末一分句改作\"歼灭了一大局部\"或\"不计其数\"。

4、结构混乱

这样的句子可以有两种看法。

例: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近几年来曾提倡过,而且产生了许多写真人真事的作品。 ·句中的\"产生\"可以算无主句,也可以拿\"创作方法\"作主语,作者的意思也许是第一种,那么上半句应该改作\"近几年来曾倡导过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

表意不明 分为\"费解\"和\"歧义\"。\"费解\"指一句话不知道怎么讲,\"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讲法,都是表达不明白,要读者伤脑筋。

1、费解

例:到带岭参观火锯厂和森林轻便铁路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

·\"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的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归途中要做的事\"。 2、歧义

例: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迎新会。 ·是\"其他学校\",还是\"其他领导\",发生歧义。

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 例:学习有态度和方法之分。

·\"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语意重复 12 / 14

在某个中心词的前面或后面,添加一个与中心词意义一样或相近的词语,常常会出现句中某个成分的多余而导致语义的重复。

例:我们可不要白白虚度了此生。 ·\"虚度\"即白白地度过。

前后矛盾 例: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应该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否认不当 例:我想这应该是不必表达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的。

·\"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应是\"谁也想象得出\"。

修改符号 1、删除号:用来删除字、标点符号、词、短语与长句或段落。

2、恢复号:又称保存号,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符号。如果恢复多个文字,最好每个要恢复的字下面标上恢复号。

3、对调号:用于相临的字、词或短句调换位置。 4、改正号: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

5、增添号:在文字或句、段间增添新的文字或符号。 6、重点号:专用于赞美写得好的词、句。

7、提示号:专用于有问题的字、词、句、段,提示作者自行分析错误并改正。 8、调遣号:用于远距离调移字、标点符号、词、句、段。 9、起段号:把一段文字分成两段,表示另起一段。

13 / 14

10、并段号:把下段文字接在上文后,表示不应该分段。 1、上星期去植树了。 [分析]主语残缺

[修改1]我们全班上星期去植树了。

[修改2]上星期我们全班去植树了。(强调时间与地点时,可将其移至句首。) [分析]多项定语排列顺序不当

[修改]今天,三年级一班全体同学看了电影。 [分析]用词重复(国庆指开国纪念日) [修改]今年是建国63周年 [分析]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修改]同学们坐在宽敞的阅览室里看书。 [分析]句式杂糅

[修改1]这方法又卫生,又方便,深为群众所喜爱。 [修改2]这方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喜爱。 [分析]表意不明, [修改1]我要热一热汤。 [修改2]我要热的汤。

14 /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