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
12跳水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生认识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三)读课文,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二)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2课《跳水》,请大家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教师边叙述边板书课题: (板书:《跳水》)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设疑,展开想象,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深入课文之中,由“要我学”自然变成“我要学”。 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
如:谁跳水?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是怎样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
船长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课文中的人、物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用符号表示出来。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 (三)分段、概括段意。
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事情发展的过程,初步认识事物是在相互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
谁来谈一谈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各是什么? (起因:水手们取乐猴子,猴子十分放肆;发展:猴子逗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高潮:孩子走上高最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赶猴子。第三段(第4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第四段(第5、6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四)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本课生字(“艘”、“撕”是平舌音,要注意读准。)
除生字外,还有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如:“龇”应读“z9”。“龇牙”易读成“c9y2”,这是错误的。 “桅”应读“w6i”。易读成“w7i”。 “即”应读“j0”,不能读成“j@”。 “唬”应读成轻声“hu”。
3.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环游:环绕地球旅游。
风平浪花静:指江、河、湖、海等水面上没有风,没有浪,十分平静。
模仿:按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去做。 放肆:言行轻率,毫无顾忌。
开心:①心情快乐舒畅;②戏弄别人,使自已高兴。 桅杆:船舶甲板上竖立的高杆,用于挂帆或信号、装置无线、支持观测台等。吓唬:恐吓;使害怕。 灵巧:灵活而巧妙。
龇牙咧嘴:形容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龇:(牙齿)露在外边。咧:嘴角向两边延伸。本课用来形容大猴子做怪相的样子。
摇摇晃晃:摇摆不定。
瞄准:对准目标,使射出或扔出的东西命中目标。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纵身: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
4.形近字组词: 艘(五艘)撕(撕碎) 搜(搜集)嘶(嘶哑) 瞄(瞄准)桅(桅杆) 描(描绘)脆(干脆)
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环游——周游缓缓——慢慢 庄严——庄重沉痛——悲痛 矫健——强健身躯——身体 哭泣——抽噎慈祥——慈爱 面庞——面容 反义词:
焦急——耐心幸福——痛苦 慈祥——威严醒悟——迷惑 放肆——规矩 (五)分组读课文。
分组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小组的同学相互解答,质疑问难。如果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在讲读课文时大家共同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生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