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题目:重庆理工大学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专题调查报告 调查类型:研究性调查 调查目的:研究本校的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及价值取向,通过对比,发现不足,引起社会关注,希望得到社会的正确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的树立人生价值观。 调查对象及样本分布:
本次调查对象涵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其数量各50,男女比例为1:1.。 地点:
(1)宿舍 随机选择一栋宿舍楼,晚上7点30到9点30.,敲门进入宿舍,一舍两份,填完后马上收回 50%
(2)图书馆自习室 25% 可靠性85~95% (3)图书馆阅览室 25% 可靠性 85~95%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与走访调查相结合(分层抽样) 调查时间:2010年4月
大学生,自古以来就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是一个处于学校与社会的过渡时期,大学是一个半校园化半社会化的环境。在大学时期,大学生能够及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决定今后的人生去向,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因为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所以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学识的积累,我们这群大学生也遇到了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困惑,感受到了庞大的队伍给自身带来的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是我们脱胎换骨的时期,很多人在大学蜕变,日趋成熟,也有少部分人走向堕落。所以,大学生决定价值取向刻不容缓。
首先,我们想解释一下什么是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题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或关系中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体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他的突出作用是决定和支配主题的价值选择,所以对主体自身,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主题均有重大影响。
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进步人类的信念。
在我们身边已经有很多人同学在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及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锻炼自己,他们和我们心中都怀揣梦想。我们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想利用这次机会做一次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以便帮助大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定位。
我么本着求实求益求教的态度,以求促进社会进步,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民幸福,尊重客观事实,不“唯上”“唯书”,眼睛向下,虚心向群众学习与求教为纲领性原则,我们做出如下报告:
正文部分
第一部分、就业选择。 第二部分、价值取向
第三部分、对传统价值观的看法
1
价值取向
作为社会人,首先保证的就是生存,在生存的前提之下,有意识、有学识的人们又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和快乐,但是幸福和快乐并不是随手可得,到处可见。对于幸福我们都不能完全定义,对于快乐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想要使自己更幸福与快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于它们的认识与理解也需要上升到另一种境界。很多同学把幸福和快乐看作人生价值的标准,有金钱是快乐的,因为物质是一切精神需要的基础,有了物质的满足才会在精神追求上上升一个新的高度,追求精神自由和精神满足。但当遇到尊严和金钱关系的问题时又会把尊严看得更重要。因为保持维护自身的尊严是一个人的底线,尊严问题是一个民族问题,我们任何人都不愿舍弃尊严来换取将失去精神意义的物质满足,因为这种用尊严换来的物质享受会让我们感到自己很卑微。而且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同学在选择回答“您学习之余想的最多的问题?”时,有大约43%的同学选择了“如何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其中大四的同学占70%。虽然在理论上讲,社会地位的高低与尊严感的强度大小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大多人认为既没有金钱又没有地位的人,在社会之中将没有尊严可言,毕竟社会中还是存在不少趋炎附势之辈,在权势的威胁下,我们的对尊严的追求往往会成为一种奢侈品。在这种经济社会的发展中金钱的多少和地位的高低慢慢的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尊严的量化标准。在回答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多数同学还是摆正了态度:靠自己的奋斗。实现个人价值做到有尊严必须要有自己的努力,自己是自己的主宰,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结果都是空中楼阁,所以很多人都下定决心要脚踏实地自己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对于那些寄希望于他人的观点,是因为现阶段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实质决定的,这是现实。对于当代大学生没有足够的经验、能力、金钱和社会地位,所以会很容易遭受各种各样的挫折,这种寄希望与他人的想法是不可避免的,希望社会可以理解有这种想法的同学。
那些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像那些有十足工作经验的人的那种优势,但是在经过了十几年的虔心学习之后他们也拥有了自己小小的成果,或多或少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也更希望引起社会人士的关注、支持和重用。
就业
人要立足于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要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而这种作为是以劳动创造的价值来衡量的,在大学生之中,有85%的人选择毕业就业,而15%的人选择继续深造,但是不管何种的继续深造,是考研还是出国留学,其最终目的不外乎寻找一个更好的工作,在工作之中创造价值以证明自己的存在,或是说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尊严。
大学生择业的自我意识突出,毕业生求职行为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价值观念趋向的变化。在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中,昔日那种长期被压抑的个人成分开始显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开始主导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行为,如果说前几代人习惯于把小我融化到大我中以感受奋斗目标的意义,当代大学生却更乐观于把小我从大我中分离出来以定位自我的人生目标。面对日益竞争和完善的就业市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努力在现有条件下谋求个人发展,择业时第一看发展前景,第二看施展才干的机会,第三看薪酬福利。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利于自我发展是当代大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
2
素。对于调查中“假如你毕业后要找工作将会找什么样的工作?”大学生基本上是选择:符合兴趣爱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能提供培训机会、福利好、支入高、职业稳定的工作。大学生择业具有明显的自我倾向,我们看重自己的利益,尤其重视自我的发展,我们渴望实现自我,渴望成功。我们是新世纪的年轻人,我们的一切都带上了这个时代深深的烙印。
传统价值观
在现实当中大学生对国家大事想当关心,也都很想对社会做出贡献,在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青年人怎样才算非尽社会责任的表现”时许多大学生认为奉公遵法,有公德心、关心社会,关注社会不平事,在近几年的国家发生了很多灾难,例如,地震、雪灾、洪水、干旱、甲流等重大事件时,大学生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捐款、献策、发表论文等行为,积极向可持续发展靠近,种种表现说明大学生对社会有很强的责任心,对“仁、孝、忠等传统道德,你认同吗?”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很大学部分人完全认同,尽管这是封建的制度所定下的仁义规则,尽管现在我们处于一种较为浮躁的社会当中,尽管有很多人追求时尚,追求自我,但在当代,在拥有自由的前提之下,也将不乏这类仁孝忠的人物出现。我们并不是完全反对教条,在回答“面对社会不合理的制度你怎么办?”时,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能不低头就不低头,坚持自己的原则。这一点说明大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原则,他们追求的是自由,不受制度的约束。在大学生面对功利的时候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原则,不违背道德,不会言不由衷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
综合以上讨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职业观的变化是市场经济体制和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的产物,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但是我们应该明确,只有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事业才是成功的事业,才可能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大学生的技能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能是人们安身立命和得以成功的最基本的工具,没有一技之长,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生活与事业的成功。 第三,培育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现代社会,道德素养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运用人才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下的中国需要的就是具有高素质、高教育德才兼备的人才。
未来的人才只有具备谦虚谨慎,懂得尊重、关心、团结他人的素质才能有所建树并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3
附表 问题 (重视度) 【年级】 大一 人生价值 尊严 工作 目标 传统文化 大二 85% 89% 60% 42% 51% 大三 89% 90% 80% 50% 52% 大四 95% 89.9% 90% 80% 52% 80% 88% 50% 50%% 50%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