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信息化条件下《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应用

信息化条件下《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应用

来源:锐游网
【教学设计】 信息化条件下《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应用 江涛,李辉,张国权,金迅,李红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天津300162) 摘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其理念,根据学科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化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 提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教学设计的观点,从《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入手,探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在 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减少或消除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2—0167—02 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清华建校百年大会上强调:“不断 形成的,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十二五规划中也强调要 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 “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 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 质量保障体系”。如何落实上述指导思想,是每位教育教学 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关系、先天性畸形等。 工作者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军事医学 一、基于现代信息理念、信息技术和信息规范下的教 各学科的桥梁。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组织学与 学改革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胚胎学》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为涵盖内容广泛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既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局部完善 而丰富,名词概念多,图片照片多;学习内容抽象,不易理 和加强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增进教学效 解等等。与一些同疾病结合较好的其他课程相比,组织学 果,促进传统模式自身的不断完善;更要构建基于信息网 与胚胎学相对比较枯燥,学员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 络的教学组织运行模式,根据学科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 较差。此外,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在不断发展 行信息化教学,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更新。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相关研究飞速发展,从细胞水平 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构建 逐步深入到分子水平,与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 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主 学、发育生物学、组织工程等生物医学领域有重要的交叉。 要着力点r1j。 各种信息化网络平台上,存在丰富的相关资源,但一个人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教学设计 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全部掌握。如果不经严格的选 笔者所在单位曾在新型教学模式方面做过一些有益 择、取舍和整合,网络资源只会给学生带来负担甚至困惑。 的尝试,构建了“自主创新八步教学法”闭,并获得军队院校 因此,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势在必行。 教学成果二等奖。但基于当时条件及理念的限制,该教学 四、《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现 模式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自2001年起, 1.确定《组织学与胚胎学》信息化教学内容,明确本门 第四军医大学用信息技术改造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在大范 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查找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不 围的医学课程教学中探索和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提出了 足,筛选适合运用信息化教学的内容,明确信息化手段的 一系列关于信息化教学的新认识 ,为军队医学院校应用 运用范围和方式。根据信息化教学内容按照章节、知识点 信息技术创新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提供了新途径。笔者 等不同层次选择和取舍图、文、声、像、动画素材及相关优 以为,所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随 秀网站,丰富教学资源,逐步形成并庑善《组织学与胚胎学 着教学实践、观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变化,应得到不断的 信息化教学教案》,在教案中体现信息化教学的思路、内 丰富、创新和发展而日臻完善。其核心在于教学设计。教学 容、方法和组织。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网络资 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 源,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 2.在“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中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 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 在“教”的环节,要求教师在“备课”中,用网络资源丰富教 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学系统的“过程”或 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在“授课”中,增加基于网络资源的 “程序”。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简称为“信息化 专题讨论、小组协作、PBL教学等互动教学内容;在“辅导” 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 中,采用网络通讯技术(如微博、Q群、飞信、EMAIL等)进 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 一步阐释教学难点,加强课后答疑;在“考核”中,运用基于 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 网络资源的实验考核、综述撰写、开卷论述等考核方式,考 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在传 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深度、广度和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 统的教学设计基础上的发展,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 力。在“学”的环节,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利用网络资源,预 教学环境变化,从而引起的教学活动变化。 先提出问题;在“听课”中参与课堂互动;在“复习”中,利用 三、《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的必 网络资源及时释疑、发散思维;在“自测”中,利用网络题库 要性 资源自我评价、巩固学习。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我国高等医学教学各专业学生 3.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根据“教”与“学”各 的必修课程,组织学是在解剖学基础上从宏观向微观发展 个环节的执行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和反馈,使评价、 一167— 【教学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网络课程设计与实现 张秀娟 ,刘晶茹z,张程远。 (1.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8; 2.大连海洋大学海洋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 16023; 3.大连交通大学对外联络合作处,辽宁大连1 16028) 摘要: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网络课程设计为研究目标,从情境设计、内容 设计、资源设计和评价体系设计四个方面探讨该网络课程的设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和开发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 础》网络课程,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教学效果较好。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网络课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2—0168—02 一、引言 互合作,其中包括对学习资料的共享、学习成果的评价以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理工类学生学习的一门 及最终意义的建立等。“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重要环 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机械零部件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 节。学习者之间通过会话商讨的方式完成规定的学习任 表面粗糙度、误差检测等国家标准。课程具有名词术语多、 务;此外,“协作”过程也是“会话”和“讨论”的过程;“意义 项目标准多、抽象概念多、符号代码多、涉及知识面广等特 建构”是语言学习应该达到的最终目标。 点,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网络课程相对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网络课程就是学生在一定的 于传统的课堂讲授而言,具有教学时空灵活、教学内容更 学习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相互协 丰富、教学形式更灵活、教学方法更具创造性、教学场所移 作和会话的形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 动开放等优点。『l_引因此,《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这门课 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 程采用网络课程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不但能够突破传统 者、引导者。因此,《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网络课程就是 教学方式的时空束缚,增强学生和教师的沟通,还可以进 要帮助学生理解该课程的名词术语、项目标准和符号代 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学 码,以及它与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通过学生 习和实验,并且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 之间的协作学习和实践,然后总结学习经验、发现学习问 把学习看成是个体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过程,是当今 题,评估学习成果。学生学习时,单个学生的思维核创造力 教育的一大趋势,基于这一立场的研究恰是建构主义学习 将被学习群体所激发和共享,以此来实现该网络课程的教 理论的重点。近年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 学宗旨,并使学生可以最大化地吸收和掌握所学知识,并 断发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课程成为影响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与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网络课程实现 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网络课程设计进行了初步研 根据上述的设计分析,我们分别在我校教务处和机械 究。 工程学院网站上创建和开发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网络课程。图1为两个教学平台一个界面。网络课程按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 功能设计包括如图2所示的六个模块,即课程导学、教师 义建构”四个主要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所谓“情境”就是 简介、网络课件、学习参考、实验指导、网上交流。其中某些 教师为学习者创设的语言交际活动的真实场景和相应的 模块,根据需要建立了相关的三级模块,从而使课件更加 交流活动。“协作”主要指学习者之间通过语言而进行的相 完整,使用起来更加方便灵活。 反馈与修改贯穿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的始终。每次课后, 动的各个环节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改善或消除信息 任课教师根据学员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分析教学设计的 化环境下教与学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 科学性、合理性,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有关环 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 节。设计《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情况评价调查反馈表,在 和学习成绩,对于不断提高《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质量具 教学的中期和末期在学员中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教”与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在结课后,将学员考试成绩与 参考文献: 往届考试情况进行对照分析,评价学员对组织胚胎学基础 …1苏博,马飞,尹维宏,等把握信息化时代脉搏深化医学教育教 知识的掌握清况。跟踪随访该届学员在后续相关课程(病 学改革田.中国大学教育,2002,(5):17—19. 理学、生理学)中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情况,不断完善本 【2】叶晓龙,董明强.构建军医大学信息化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创 课程教学设计体系。 新型医学人才U】.医学信息,2010,23(2):329—330. 通过上述信息化条件下《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设计 【3】刘涛,殷进功.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的八年探索IJ]冲 的研究与应用,我们感到,从《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教 国大学教学,2009,(5):47—51. 设计人手,基于《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标准,在教学活 【4]殷进功,刘涛,汪爱勤,等.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Ⅱ1.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8):25—26. 一1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