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评价方案
2017-2018学年学生评价方案 XXX
为全面落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
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日常评价和学生的成长记录为基础,力求内容全面、客观,程序科学、规范,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建立科学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教学预定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评价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过程性原则。评价要关注学生成长历程,把日常评价、成长记录与学科模块测试结合起来,把纸笔测试与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实验操作等结合起来,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三)激励性原则。评价要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肯定成绩、表彰先进、树立榜样,使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从而使评价成为一种激励学生不断发展的动力。
(四)科学性原则。评价要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努力获取学生的全面信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长发展,扩大评价的涵盖面。
(五)互动性原则。评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交流互动,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参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三、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
(一)评价内容
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主要包括根蒂根基性开展目标和学科研究目标两项内容。1、根蒂根基性开展目标主要有:道德品格与百姓素养、研究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绪、创新意识和理论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1)道德品格与百姓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格,(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家乡、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等)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主动维护民族团结,具有一定的社会责
任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进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行为惯。
(2)研究愿望和能力:具有主动研究的愿望与兴趣,能够明确研究目的,端正研究态度,养成良好的研究惯,能够结合所学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3)交流与合作: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各项文体及社会实践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学会尊重和理解对方。
(4)个性与情绪:能够注重情绪体验,逐步形成本人的精神世界,对生活、研究有积极的情绪体验,能积极乐观地对待困难,逐步养成勤奋、自律、宽大、自强的个性品格。
(5)创新意识和理论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理论能力三个方面)和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主动参与教学环境,养成研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具有乐于动手、勤于理论的意识。学会质疑、调查和探讨,在理论中研究,在理论中成长,使研究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6)运动与健康:热爱体育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具有一定的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7)审美与表现:拥有健康的审美世界,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积极参加各项艺术活动,能用适当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或有一项艺术特长。
2、学科研究目标
学科研究目标即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列出的研究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
(二)评价标准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主要指基础性发展评价标准。 1、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方面的评定,凡符合基本标准者,可评为合格。凡有突出问题,不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基本标准,可暂不评定等级,但要将突出问题如实记载。
2、研究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绪、创新意识和理论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评定等级分A、B、级。
凡符合标准并有突出表现,且有详细、明确证据的(以附件形式提供),经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确认,可评定为A;凡符合基本标准者,可评定为XXX评定为A等
级的学生,必须有突出表现的有效记载,否则,视为无效。四、评价方式与方法
(一)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方式 1、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和单元测试评价 (1)课堂教学即时评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研究目标或研究惯、研究方法、情绪态度和合作研究等方面的具体表现,给以及时的肯定、表扬、勉励或纠正。
(2)单元测试评价: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单元研究内容,采用书面、口试或实践活动等方式来检测学生对每单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研究情况。
2、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一学期研究的综合性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成绩、期末学科测试成绩、总结性评价成绩三者相加,最后形成终结性评价并以等级形式呈现。
(二)评价方法
1、重视日常评价。班主任、学科教师要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当中,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联合,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了解每位学生的研究兴趣与惯、研究状况与开展、研究特点与潜能等情况,对学生达到的学科和学段目标进行随机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开展。
2、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成长记录中要收集能够反映学生研究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社会理论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期末考试和单元测试的信息等。成长记录要典型、客观、真实。
五、评价结果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客观、公正的整体描述。评语应在教师对搜集到的学生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学、家长、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产生。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注意积极鼓励,正面肯定成绩为主。
六、评价的组织实施
(一)建立组织机构。成立综合素养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校详细的评价工作方案,指导学校的评价工作,监控评价过程,查处违规行为。成立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工作小组,每班都要成立班级评价小组,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每个小组成员5—7人,由班主任担任组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