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试题—25.诗词五首 (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试题—25.诗词五首 (含答案)

来源:锐游网


诗词五首

一、单选题

的一项是( ) 1.下列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

B.“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写出了战场血流成河,渗入土中,凝结为紫色,正面写出了战争的悲壮之感。

C.“半卷红旗”写出了乘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加上“鼓寒”的声音细节,加剧了悲壮的气氛。

D.诗作的结尾抒写了官军全体将士忘身报国之情,感人至深。 2.选出下列对杜牧的《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折戟沉沙铁未销”从一支断戟写起,看似平淡实为不平,“铁未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B.“东风不与周郎便”借火烧赤壁一事表明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表达对周瑜历史功绩的羡慕之情。

C.“铜雀春深锁二乔”别出心裁地借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生动。

D.这首怀古咏史之作,寄寓作者吊古之意,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的一项是( ) 3.选出对这首词理解有误..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作者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只有把希望寄托于虚幻的想象。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4.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伟大的诗人,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B.李贺,字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等名篇。

C.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D.李清照是宋代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这首词中最能体现她豪放风格的句子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5.下列对《春望》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国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

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的景象,令人引起对往日国都风月繁

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

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

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6.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天接云涛连晓雾”。 7.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8. 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9.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后面小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0. 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1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杜甫的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2. 这两首诗都写于作者困居长安期间,比较它们在感情表达上有何异同。 13. 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雁门太守行 作者:李贺 (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4.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自选角度谈谈它好在何处。 15. 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请简要分析。 三、名著阅读

16.文学常识填空。

(1)《饮酒(其五)》写于作者____________之后,作者____________是

____________(朝代)诗人。

(2)《春望》为杜甫在____________时期于长安所作。 (3)《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 (4)《赤壁》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_。

(5)《渔家傲》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代词人____________。

四、情景默写(共 11 分)

17.根据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1)陶渊明《饮酒》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内心清静就能远离喧嚣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雁门太守行》中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种壮怀激烈的豪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赤壁》一诗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对战争的结局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渔家傲》中词人翻旧典出新意,借鹏抟九万里的风力,把舟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单选题

的一项是( ) 1.下列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

B.“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写出了战场血流成河,渗入土中,凝结为紫色,正面写出了战争的悲壮之感。

C.“半卷红旗”写出了乘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加上“鼓寒”的声音细节,加剧了悲壮的气氛。

D.诗作的结尾抒写了官军全体将士忘身报国之情,感人至深。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B.“正面写出了战争的悲壮之感”错误,改为“从侧面描写战争给人以悲壮之感”。故选B。 2.选出下列对杜牧的《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折戟沉沙铁未销”从一支断戟写起,看似平淡实为不平,“铁未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B.“东风不与周郎便”借火烧赤壁一事表明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表达对周瑜历史功绩的羡慕之情。

C.“铜雀春深锁二乔”别出心裁地借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生动。

D.这首怀古咏史之作,寄寓作者吊古之意,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B. “表达对周瑜历史功绩的羡慕之情”有误。“东风不与周郎便”借火烧赤壁一事表明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和愤慨。故选B。

的一项是( ) 3.选出对这首词理解有误..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作者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只有把希望寄托于虚幻的想象。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这首词写的是“梦境”,词人想象着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不是实写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时的情景。故选A。

4.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伟大的诗人,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B.李贺,字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等名篇。

C.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D.李清照是宋代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这首词中最能体现她豪放风格的句子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D. 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派的代表词人,但是她也创作过豪放词,这首词中最能体现她豪放风格的句子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故D错误,选D。 5.下列对《春望》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国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

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的景象,令人引起对往日国都风月繁

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

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

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答案】B 【解析】

“城春草木深”不是描绘春色满城,而写出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6.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天接云涛连晓雾”。 7.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6. “接”、“连”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组合在一起,形成浑然无际的境界。(言之有理即可)

7. 这首词借助对梦境的描写,创设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充分反映了词人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炼字,就是要求分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一般赏析的思路是:释词义、明手法;描景象、摹情态;点作用、表感情。本句运用“接”、“连”两个动词,巧妙地将“天”、“云涛”“晓雾”组合成波澜壮阔的画面,写出了动感和气势,描绘出一幅瑰丽雄奇,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学生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然后根据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判断诗人的情感。词的上片“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是词人描写的梦境;“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运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8. 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9.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8.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9. 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考查诗句的在表达上的作用。“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从全诗来看,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抒情。锈迹斑斑的“折戟”成为作者的兴感之由,引发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表达了自己的抑郁不平的愤懑之情。所以,诗文的前两句为后两句的议论抒情做铺垫。据此理解作答。 【9题详解】

考查对诗文主旨的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崔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了。作者认为赤壁之战是周瑜巧借东风赢得胜利,以此来强调了机遇的重要。作者借此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没有遇到好的机遇,不能大展宏图的思想,进而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同时也表明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展现出一种豪放的英雄气概。 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后面小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0. 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1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0. “悠然”二字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写出作者是在俯仰之间,漫不经心之际,南山美景扑入眼帘,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11. 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怡然自得和豁达的闲情逸致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炼字,即根据內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可见,“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不经意间与山之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凡脱俗于尘世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理解诗歌内容,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理解诗歌中的感情,要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和创作的背景来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闲适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据此可作答,表达了作者对黑暗污浊的官场的厌弃,对隐居田园的悠然、淡泊、闲适的喜爱。 阅读杜甫的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2. 这两首诗都写于作者困居长安期间,比较它们在感情表达上有何异同。 13. 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案】12. 相同之处: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但《春望》还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

13. 《春望》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当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月夜》则用想象的手法,不写自己思念亲人,而是想象亲人对自己的思念,使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更加婉转有致,深切动人。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春望》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之景来衬托国破城荒之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和鸟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细节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情感。《月夜》中,前四句写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第三联是作者想象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

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诗歌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所以一比较,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而《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白头搔更短”等诗句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比较分析。《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人将花鸟人格化,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花鸟上,因为感伤时事痛恨别离,觉得花也如人一样落泪,鸟也如人一样惊心,其实就是诗人因感伤时事而落泪,诗人因痛恨别离而惊心。这是融情于景的写法。《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都是诗人想像妻子在鄜州独自望月的情景,想象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因此借助想象更能深切婉转地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雁门太守行 作者:李贺 (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4.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自选角度谈谈它好在何处。 15. 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示例一】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城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示例二】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示例三】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城将士处境艰难等情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15.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重金招揽贤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的豪情壮志。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赏析句子时,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精彩巧妙之处。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既写景又叙事,从炼字的角度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滴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一个“开”字写出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耀下金光闪闪的情形,写出了守军严阵以待、披坚执锐、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态,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从修辞的角度看,诗句的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渲染了紧张气氛,侧面烘托出守军将士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表达了作者的对军士们的赞赏之情。作答

时,选择好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一定要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中的“黄金台”,运用了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据此分析作答。 【点睛】

“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名著阅读

16.文学常识填空。

(1)《饮酒(其五)》写于作者____________之后,作者____________是

____________(朝代)诗人。

(2)《春望》为杜甫在____________时期于长安所作。 (3)《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 (4)《赤壁》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_。

(5)《渔家傲》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代词人____________。

【答案】 (1). (1)辞官归隐 (2). 陶渊明 (3). 东晋 (4). (2)安史

之乱 (5). (3)唐 (6). 李贺 (7). (4)杜牧 (8). (5)宋 (9). 李清照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此题考查的是与陶渊明、杜甫、李贺、杜牧、李清照有关的文学常识。

四、情景默写

17.根据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1)陶渊明《饮酒》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内心清静就能远离喧嚣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雁门太守行》中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种壮怀激烈的豪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赤壁》一诗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对战争的结局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渔家傲》中词人翻旧典出新意,借鹏抟九万里的风力,把舟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问君何能尔 (2). 心远地自偏 (3). (2)烽火连三

月 (4). 家书抵万金 (5). (3)半卷红旗临易水 (6). 霜重鼓寒声不起

(7). (4)东风不与周郎便 (8). 铜雀春深锁二乔 (9). (5)九万里风鹏

正举 (10). 风休住 (11). 蓬舟吹取三山去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理解性默写。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只是摇头晃脑不加理解的背是没用的,因为你所记忆的东西,能用的地方,远远不止于默写这点范畴。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训练。根据题干与诗文内容选准诗句是作答的关键。要注意“烽”“抵”“郎”“蓬”等字词的书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