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广角 China science and T ̄chno[ogy Re/tew — ■I 汉英委婉语所折射的文化异同 闰 岩 [摘要]委婉语是汉、英语言中共有的现象 有着相同的心理基础和共同的适用范围;同时也透射出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文化的差异。[关键词]委婉语心理基础文化异同 文章编号:1009—914X(2009)03(a)一0279—01 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温和,不冒犯人,使人高兴,具有“关爱”的情感内涵。而汉语委婉 委婉即“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婉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英 语中的euphemi Sm(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的前缀eu(好)和词根pheme (说话),意为g o o d S P e a k(说好听的或友善辞令)。英语中的 “euPhemi Sm”和汉语中的“委婉语”意思大体等价[1]。 委婉语不 仅指委婉词语,它更是积极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一种交际方式,在语言符号 的所指和能指之间造成心理上的疏离效应,力图代替、掩饰、削减表达 的禁忌、直接和粗鄙。 语只强调用与本意相关的话委曲含蓄、转弯抹角地代替或烘托暗示出不能 或不愿直说的话。当然,里面也含有“关爱”的情感内涵,但不局限 于“关爱”。以“死亡”的委婉语为例,英语中有数百种代替“death” 和“die”的词语,如“to go home”、“to be at rest”、 “pasS away”等,并不把“ki ek the bucket”,“be done for”, “one way t icket”等戏谑词算作委婉语. =、委麓语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蕴涵 委婉语的使用十分广泛,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在东西方社会里得到认 可的言谈举止的准则、人们的思维模式和道德观、价值观。它不单单是 一语言足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我国语言学家戚雨 村先生认为,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 在,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流传下来的、决定这一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 信念体系。因此,汉英委婉语无一例外地都会折射出两个民族不同的社会 生活和文化价值观念。 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涉及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或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一)折射出不同的宗教信仰 社会语言学研究表明,言语禁忌既具有宗教性,又具有阶级性。但 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在委婉语中有所反映。 .汉.英委婉语共一的适用范胃爰心理基础 汉、英委婉语折射出汉英两种文化有共同的适用范围。在汉英文化 中,委婉语主要适用范围大致为:生、老、病、死;性:排泄:穷 困;犯罪;职业;政治。就老年人之“死”而言,英语有与汉语意 是,英语和汉语在这方面却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虽然英语委婉语大多起 源于宗教迷信,但比起西方民族来,中华民族没有一个共同、统一的宗 教信仰。以“死亡”这个词为例,信仰不同宗教的人有不同的委婉语, 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基督教认为生命是上帝赋予的,人在其有生之年 注定要经历罪恶、堕落和赎罪,而且只有赎清人的原罪,才能在来世得 到拯救,进入天堂,否则将在地狱里永受煎熬。基督教的死亡观是以死 后灵魂得到拯救,进入天堂为中心的,故英语中死亡的委婉语有go to/ reach a better world(去了更好的地方),be Intheg01denheaven,beIn /g0 t0 heaven(上天堂了)。 (二)折射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 思相似的婉称,常见的有:to close/end one’S days(终其天年):shut one’s 1ight off(逝世),to run one’s race(了其一生、寿终正 寝);to slip by/away(悄然去了): to be home and free(归去来兮自 由哉)等。 汉、英委婉语中有一些完全或基本的等价, 反映了汉、英 民族对外部世界的共识和共同的避讳、美化、掩饰心理基础和思维模式。 (一)对某些事物情形的避讳 汉、英委婉语的使用体现了共同的社会心理基础。不论是在我国还是 在英美国家,“忌讳”都是产生委婉语的重要心理基础。远古时代,人 类不能正确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对超自然力(the supernatura1)的崇拜乃至恐惧,即所谓“灵物崇拜”(Feti shi Sm)。随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汉民族的社会意识中,有浓厚的重义轻利、 重义轻财的价值取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士不理财”, 之而来的就是“语言灵物崇拜”(Word Feti shi sm)。出于对鬼神的敬畏, 神明与魔鬼的名字首先必须回避,担心直呼其名会招致危险和灾难,往往 另辟蹊径 英语 }1有关“Devi1”的委婉语有上千个之多,如“the B1eak One”,“01 d Boy”, “Pri nce of DarkneS S”等。 (二)对事物的美化 人们千百年抱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随着近二十年来改革开 放的深入,人们认同了金钱的重要性,但仍存在一些不直白地对有钱人称 呼“大款”、“款爷”、“暴发户”,而知识分子的经商行为成了一F 海”。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依然崇尚知识,羡慕国家公务员的职 业,称“铁饭碗”和“吃皇粮”。 人的价值观里有趋美性和趋好性的一面,委婉语的作用除了避免刺 激、消除粗俗、摒弃陈腐外,还可满足人们的社会心理需要,维护交际双方 的面予给人以安慰。职业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敏感话题。社会有分工,有的 职业脏、苦、累,有的净、闲、逸。有的职业赚钱多,有的职业赚钱少。于 英美文化崇尚金钱物质,人们对钱的态度大方、坦然,也就不存在 因为要遮掩而委婉。 综上所述,虽然英汉委婉语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思维模式,但由于汉 英语言本身特征和文化的差异,由于中西方社会背景、宗教背景、教育背景 等方面的差异,从委婉语的使用中可见一斑。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这些差异, 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消除障碍,达到相互理解、顺利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委婉语里就出现了一些花哨、委婉而动听的名 称以升华职业,提高社会地位消除怕“失体面”的忧虑。在中国人们将以前 称呼的“保姆”、“钟点工”改为“小姐姐”、“阿姨”、“大嫂”、“家政人员” 等;将没有固定l I作的人员称为“自由职业者”。在英美国家如称Hai r— dresser(理发师)为beautic Jan(美容师):“打字员”自封为secretary (秘书). 汉英委婉语在使用上还是有细微的差异 汉语委婉语强调用委婉含蓄的 [1]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lO2一l12. [2]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J]_外语研究,1992,(2):43—45. [3]李利芳.从委婉语的使用看中西文化差异[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5.(3):77—78. 话代替或烘托暗示原意,汉语委婉语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距离更大,显得更 为委婉曲折,折射出王权思想和尊祖敬宗、仁义道德的儒家传统。而英语委 婉语则强调用单词和短语替代原语。英语委婉语强调替代词语更文雅、更 贴什么,要适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符合当前的农业产业规划。农机 的补多补少也要看农机产品和技术而定,看该农机产品和技术所应用的农 业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量做到各类农机均衡发展,充分发挥 农机补贴政策在农机化发展中的导向作用,不仅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也 使农业产业更加优化、合理。 总之,作为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的农机管理部门,要深入研究农机购置 补贴政策,不断总结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农机购置补 贴工作方式,管好用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解决好农机购置补贴中出现的 新情况、新问题,逐步建立起扶持农机发展的长效机制。 科技博茏I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