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心理学读书笔记

心理学读书笔记

来源:锐游网


读书笔记

——构造、意动、机能和行为主义的更替过程

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如果说19世纪是编辑称霸的年代,那么我们这个世纪就是精神科医生的天下。”这句话预示着心理学将来会有长足的发展,然而回望过去心理学的发展也是充满艰辛。由于心理学自身的那种不可测量性、主观性的元素太多,使得心理学在由哲学通往科学的路上布满了荆棘。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首先开创了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第一个心理学的流派——构造主义,也随之诞生,作为第一个将心理学始者,首先要考虑到心理学会不会被人们所认可、心理学会不会只是某个学科的分支、有没有必要独立出来等等,正是基于种种问题,冯特提出“心理学与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的是人类的经验,只不过是研究人类的直接经验”。这一点说明了心理学既顺应了当时社会的主流,又区别于其他自然科学,这是当时萌芽中的心理学要成长的必要条件。其追随者铁钦纳也是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并提出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正是由于构造主义的诞生,使得其他心理学派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出来,围绕构造主义的不同观点进行批判,并独树旗帜,这一现象加速了心理学的成长。其中意动心理学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它反对冯特的“实验研究下的经验”,觉得这样的经验不可靠,于是主张“体验的、直觉的经验”,看见什么说什么,不要推论。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的活动,而不是意识的内容。这一观点体现了心理学人本主义的思想,为其他学派的的诞生起到了很好地指引作用,继而的机能主义的研究对象正是对意动主义的延伸,机能主义研究的是意识活动的功能,这一观点更实用,更贴近生活,我想这可能与《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有关,《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后,人们的观念遭到了冲击,在知晓了自己的身世

之后,人们更加关注如何使自己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而詹姆士可能是受这方面的影响,提出了——机能主义,研究意识对有机体生存的作用,从实用出发使得他多了很多追随者:芝加哥学派的狭义机能心理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广义机能心理学等等。其中芝加哥机能主义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的中介作用”与“意识的实用性”。而哥伦比亚学派在研究对象上,使意识的成分逐渐下降,这就为后续的行为主义的诞生,奠定基础。哥伦比亚学派中的桑代克首创用实验法研究动物心理,并创建了联结主义心理学,这与行为主义的经典条件反射如出一辙。

随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化,行为主义应运而生,开山鼻祖华生把行为主义极端化,他主张环境决定论,不考虑意识成分,他把人看做机器,犯了机械主义错误。这就催生了新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对早期行为主义进行改造,主张对整体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的分子行为,提出了“符号学习理论”与“假设演绎法”,这将“行为”一次更加充实,不再是局限于简单的联结。而第三代行为主义的出现,加深了认知与行为的联系,讲求认知对行为的发生有重要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从结果中学习”的斯金纳、“社会学习”的班杜拉,他们都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研究对象上可以看出上述心理学派在朝着“意识——行为——行为、意识”的方向发展,研究内容也从“理论——实践”转移。

在研究方法上,从构造主义的“内省法”,到意动主义的“内部知觉”,再到詹姆士的“内省观察”,方法是在一步步的改进,但是其本质都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不具有可观察、可衡量等性质,这是由于其研究对象重点是意识所导致的,研究对象的抽象导致无法用客观的方法去衡量它。到了后面的行为主义,便催生了多种多样的试验方法,这些方法普遍都是客观的、科学的。可见行为主义为心理学提供了不少研究方法。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当,见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