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5课太阳教学设计及反思
15.《太阳》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5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观看风景图片)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秀美风光。如果有一天,没有了太阳,我们还能看到这如此迷人、令人陶醉的大自然吗?(是的,不仅不能,就连我们人类也无法再生存下去)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你们了解它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近太阳,去探索太阳的秘密。
(二) 自读课文,理清条理
1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5课,齐声朗读课题:15.太阳
2 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这篇课文围绕着太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一边读一边勾画,这种学习习惯值得大家学习) 现在我们来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课文围绕着太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把话说完整,“这篇课文围绕着太阳,写了” ,请你再说一遍 ) 3汇报交流
(1)概括起来讲,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
切关系。
(2)有没有不同意见?(没有)但是课文哪些段落具体写太阳的特点?哪些段落写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下面我们来就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 (三) 重点研读,自主学习
1我们来朗读写太阳特点的部分,同学们思考每一节各写了太阳的什么特点? (1)哪位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大家听? (2)谁来读第二段?举手的同学一起来读 (3)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三段
课文读完了,但我们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请各小组在组内讨论:每一节各写了太阳的什么特点?(学生汇报)
2 同学们,你们是通过文章中哪些具体的语句得出太阳的这些特点的呢?请画出来并好好的读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出了太阳的什么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让你了解到太阳的这个特点的?
(画好了吗?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同学有发言机会,每一个同学只读一句话) 3 默读前三段,再次体会写法。 (四) 拓展延伸,掌握写法
课文写太阳的远和大时,既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又用了比较的方法,使巨大的数字变得容易让人理解。写太阳的热时,只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你能在保持原文(第三段)不变的情况下,加上作比较的方法,详细说明太阳的热吗?
提示:地球上,火最热,但火的温度也不过800摄氏度 (五) 总结
这堂课,我们不仅读懂了太阳的三个特点,还领悟了作者说明事物的几种方法。就是因为太阳有远、大、热的特点,它和我们的关系才非常密切。课文最后一段这样说道: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家园。
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下堂课来解答 (六) 布置作业 做一个介绍太阳的手抄报 二 教学反思 教 材 分 析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地球、人类的密切关系。在学习时,我们一方面要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第一课时着重探究第一方面。
学 生 分 析
五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到科普说明文,对于这种文体,学生比较陌生,对其写作方法所知甚少,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而这种文体内容枯燥,语言朴实,不像记叙文那样具有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等特点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再加上,四年级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决定了一部分学生学习这种文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够。但是这节课上,学生还是较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大都积极动脑、敢于发言、合作学习的氛围浓厚。不足之处,学生的发言不够精彩,朗读还不够到位。
过 程 反 思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说明文的教学更应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学导入时,我播放大自然的秀美风光的课件,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美的同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问题“如果有一天,没有了太阳,我们还能看到这如此迷人、令人陶醉的大自然吗?” 让学生明白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此导题,激发学生了学习兴趣。
2 重视朗读,读中领悟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读得好”,等于教学工作成功了一大半。在新的教学大纲中,朗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对文章的结构和节奏把握得更加准确。
这节课朗读占了重要位置。从篇幅内容上,有全文读,分节读,分句读;从形式上,有放声自由朗读,个人读,集体读;从方法上,有快读,品读。朗读基本上做到了形式各样,朗读充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朗读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在教授写作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感悟,再指导朗读体会写作方法。
3 强调整体感知,培养概括能力
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围绕着太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然后,通过品读前三段,学生概括出太阳的特点:远、大、热。
4 合作学习,重视个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一方面又在合作中在讨论、探究,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的基础上,总结大家的共识,得出满意的答案。这节课的重点在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其写作方法,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中通过哪些具体的语句得出太阳的这些特点的呢?请画出来并好好的读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出了太阳的什么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让你了解到太阳的这个特点的?
学生小组讨论激烈,最后汇报时,发言积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5 拓展延伸,语言表达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同时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为了检验学生这堂课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我设计了一个写作练习:课文写太阳的远和大时,既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又用了比较的方法,使巨大的数字变得容易让人理解。写太阳的热时,只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你能在保持原文(第三段)不变的情况下,加上作比较的方法,详细说明太阳的热吗?
(提示:地球上,火最热,但火的温度也不过800摄氏度)
通过几分钟的准备,大部分学生完成了练习,既基本上掌握了本文的写作方法,又练习了文笔,一举两得。
6 不足之处
(1)朗读指导和训练还可以在强化一些。 (2)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未调动起来。 (3)教学设计还可以更加突出课文的整体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