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来源:锐游网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篇一:韩愈柳宗元创作成就及散文风格之比较 韩愈柳宗元创作成就及散文风格之比较

韩愈和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两位伟大文学家,他们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创作散体文,并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创作成就比较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他们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实施者,有600余篇诗文传世。他的散文,在内容上,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的主张,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在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柳宗元的著作很多,体裁广泛,文艺性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议论文、传记、寓言、山水记和杂文。山水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

1 16

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首领,古文运动不仅是反对陈腐的今体文(唐四六),更重要的是力图复兴极衰的儒家学说,推翻声势极盛的佛道二教,所以韩愈古文富有战斗精神,不愧为“凌云健笔意纵横”的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韩诗与古文一样,象长江大河,浩浩瀚瀚,表现笔力雄健才思富赡的极致,李白杜甫的精华,被韩诗吸收并神而化之,独成一大家。韩诗变化怪奇,主要得自李白,法度森严,主要得自杜甫, 柳宗元诗既不象韩愈诗那样豪放纵横,也不象元白诗那样平易通俗,他虽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创导人,但受《文选》影响(六朝文)甚深,他的古文含有很多骈句,特别是最著名的山川记,显然从郦道元《水经注》写景文化出。他的诗含有选体气味,谢灵运、陶潜是他学诗的范本,当然不是模拟陶谢的形迹,而是变化为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在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如在文学的观念上否定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杂文的发展路途,在创作实践中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了一切文体的界限和陈规旧制,把大部分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将浓郁的情感之如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二、风格特点比较

韩愈和柳宗元散文的风格的异同可以从创作题材、主题

2 16

思想、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四个方面方面作一个全面的把握。

(一)题材差异

韩愈和柳宗元不仅恢复了散文的历史地位,而且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园地。柳宗元的散文和韩愈的一样题材广泛,内容极为丰富,大大推广了散文的应用范围。他们两人的努力,为唐代的古文运动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散文的历史地位得以恢复。这就是韩、柳两人散文在题材内容上的相同之处。韩愈的叙事散文多取材于官僚、将士、文人墨客的事迹,柳宗元的散文则主要以下层社会的小人物、自然界的现象为创作题材。韩愈以杂著见长,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富于诗情画意,为后人所传诵。相比较而言,韩愈的叙事散文大多取材于官僚、将士、文人墨客的事迹。

韩、柳两人叙事散文题材的差异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两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韩、柳两人都是进士出身,同是朝廷官僚,韩愈在仕途生涯中尽管也像柳宗元一样有过波折,但相比之下,柳宗元的仕途就曲

折得多。因而韩文的视野多集中于将士、官僚、文人墨客之中,柳文的题材则广泛的反映下层民众的生活。 第二,韩、柳两人的思想差异。“韩愈的政治思想中更

3 16

多的提倡儒家正统思想,而柳宗元的思想则主要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因此,虽然韩愈也主张“仁政”,但柳宗元比韩愈更加关注下层民众的疾苦,他的叙事散文更注重以下层民众的生活为主要题材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韩文中,“道”往往具有孔孟儒家正统的伦理道德、政治和等级观念,表现在:(1)宣扬“仁政”的观念。(2)宣扬身份等级观念。(3)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与韩愈相比,柳宗元散文中宣扬的“道”里面唯物主义思想和政治改革的主张是很突出的。第一,柳宗元散文的不少篇目说理论证具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先进的世界观。第二,与韩愈在政治上经常帮着大地主官僚说话的“骑墙派”的、有时甚至是落后的态度相比,柳宗元始终站在进步的政治立场上通过作品反映现实。 (二)创作技巧的异同 共同点:

(1)巧妙利用寓言、小品文这种短小精悍的文体,通过讽刺、暗喻、反语等反映文章主题。

(2)议论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注意运用多种论证手法,论证充分,逻辑性强,令人信服。

(3)记叙文线索清晰,结构富于变化,记叙和议论相结合,使所叙之事物生动可信,增强了表达效果。 不同点:

4 16

第一、韩愈的散文善于用开门见山的手法点明文章主旨,柳宗元的散文在表达中心思想时比较委婉、含蓄。 第二、韩愈的散文较多充满主观感情的议论,抒情比较直接。而柳宗元的散文以直叙、白描为主,绝少主观抒情成分,即便有抒情成分也是隐含在直抒的文字之中。 (三)语言运用的异同

韩愈和柳宗元都是驾驭语言的大师,他们的散文语言不拘一格,又条理清晰,非常简洁。在散文形式体裁的具体标准上,韩愈在领导古文运动时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第一是做到“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并创造各种新鲜的适合时代与群众所需要的词汇;

第二是做到“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昭述墓志铭》),要求作家写的文字通顺流畅,具备语法规律的自然性和正确性。

韩愈的散文语言简练、准确、鲜明、生动。柳宗元散文语言简朴、平实,与韩愈散文语言相比显得较为通俗易读。韩愈与柳宗元散文在写作语言上的不同表现在“奇”和“平”(性质)、“雄”和“柔”(气势)、“热”和“冷”(感情)等三个方面的不同。柳宗元的散文语言比韩愈的要通俗易懂得多。

篇二: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5 16

摘要: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们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创作散体文,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唐文坛上的韩愈和柳宗元,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并世而立的伟人。二人在散文创作宗旨上有相同的认识,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坚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进行变革和创新,坚决反对六朝骈文的浮艳习气,创立自由流畅的新散文,而且都以大量的创作实践实现了自己的创作主张。他们不仅为唐代文学的繁荣,而且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韩、柳二人的散文创作主张及创作实践有相同之处,然细而论之,又是各有千秋的。由于二人的生活地位与思想接受观念不同,他们的创作主张的侧重点也不同。下面就其在散文的文体、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韩愈和柳宗元散文的风格的异同。

纵观韩、柳文集,二人散文总体风格之差异是存在的。韩文内容广博、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气盛言宜,虽然文章具有多样性特点,但共同的特色是雄奇奔放。柳文对现实无不带有一种强烈、抑郁而激愤的色彩,而立意新颖、结构细密,语音简洁精美,形成浓郁而峻洁的风格特色。 一、散文的文体

韩愈散文,内容复杂丰富,涉及面颇广,形式也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论说文

6 16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韩愈的论说文,发挥了散文的战斗性的功能,不少作品达到了思想艺术完整的统一。《原毁》,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精辟分析,揭露了当时一般士大夫所以要诋毁后进之士的根本原因。他指责当时社会人情的恶薄,自鸣不平,并发出了主张公正用人的呼吁。作品立论鲜明,语言平易,虽多阐述孔子、颜渊、子路、孟子等人的意见,而不引经据典,这是散文创作中的一种新的形式。他不顾流俗的诽谤,大胆地为人师,作《师说》,指出师的作用及相师的重要。他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可以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这种见解打破了封建传统的师道观念,对于我们今天也还有参考价值。文章感情充沛,说服力也很强。他的《马说》,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贤才难遇知己,“只辱于

奴隶人之手”,寄寓了他对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文章简短明快,而多转折变化,十分饱满地表达了一腔的委屈。 2、叙事文

韩愈的叙事文,有许多文学性较高的名篇。著名的《柳子厚墓志铭》,有重点地选取事件,通过富于感情的语言,不仅指责了官僚士大夫社会的冷酷无情,叙述了柳宗元一生不幸的政治遭遇,而且也突出了“议论证今古,出入经史百

7 16

家”的一个古文家的形象。 3、抒情文

用散文抒情,韩愈也是很成功的。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悼念其侄韩老成的《祭十二郎文》是前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名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4、书信和赠序文

赠序文是一种文体,指古人惜别赠言的文章,内容多推重、赞许和勉力之辞。序的意义和原意不同。韩文中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

。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 柳宗元的散文内容丰富,主要有:

1、柳宗元的议论文,主要是对各类哲学、政治、社会、人生问题的冷静思考。如《封建论》,对古代社会的分封制度作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他严厉地抨击封建藩镇的割据局面,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帝王“受命于天”的谬说。

2、柳宗元的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封建社会中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物,如《种树郭橐驼传》借郭橐驼养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讽刺了统治者政令烦苛

8 16

对人民所造成的无穷干扰和奴役。

3、柳宗元的寓言文大都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如《永某氏之鼠》写群鼠在旧房主纵容下横行无忌、干尽坏事,最后被新房主彻底消灭。柳宗元创造性地继承前人的成就,大量地创作寓言,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文学作品,在寓言文学发展中是有其一定的地位的。 4、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这类作品,往往在景物描写之中,抒写了他的不幸遭际和他对于现实的不满。他描写山水之乐,一方面藉以得到精神安慰,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现实的抗议。是作者悲剧人生 的审美情趣的结晶。其代表是《永州八记》。 二、散文结构

在结构表现上,韩文巧于构思,善于变化;柳文则平中见奇,层见迭出。

韩愈论文主张脱落陈意陈言,力求翻新出奇。其文或诙谐滑稽、妙趣横生;或坐而论道,雄肆逞辩;抒情或委婉细腻,或淋漓倾泻。无论是精细入微,还是精笔勾勒,总能因文而异,各施其宜。韩文构思最独到的地方是善“变”。如《送董邵南序》是一篇很难写的送别文章,将自己大篇的议论,难以明言的本意,蕴藏于冠冕堂皇的送别文字之中,既无损友道,又不违己意。韩文在结构上的变化,没有定格,而又极富独创。从文章的开头到行文和结尾,都有自己的特点,孙昌武

9 16

先生说韩愈散文开头的特点有三,一是雄肆,二是蓄势,三是孤起。文章收结因势而成,包含着强大的鼓舞力量。 反观柳宗元的文章构思表现,则以平起而为,却又能从平凡的、人所常见的事实或历史资料中出人意料地引发有意义的主题。永州山水在南方之景中并无独特之处,而柳宗元的行文构思却能独具匠心。如《永州八记》合则似山水长卷,分则为八折屏风,既各自成篇,又前后连贯,互相映衬,为一整体。柳文结构的变化,无论是像《封建论》那样的长篇,还是象《三戒》寓言或写山水的短制,都能巧于构思,严于组织,使作品各极其妙,具有不寻常的表现力。 三、散文语言

在语言运用上,韩文尚奇好异,文从字顺;柳文则简悍凝敛,古峭峻洁。韩愈非常重视语言创新的作用,力求把造语的新奇和顺畅统一起来,形成一种以秦汉散文语言为基础,并结合当时口头语言的新的散文语言。如《师说》、 《论佛骨表》、《祭十二郎文》等文章,都写得通俗明白,如同口出。他还注意到

文章语言与所表达内容的一致性,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均随内容需要而自然变化,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长短相间,明快流畅。

韩文亦重视语言的锤炼,力求精炼、准确,语约意丰。如《师说》中用“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老师的职责,用

10 16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来概括择师的标准,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来说明师弟之间的正确关系。在《进学好》中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来总结进德修业之道。韩文还大量运用虚词,使文章灵活多姿,情致丰富。如《祭十二郎文》、《马说》等文,用“邪”、“乎”、“矣”、“而”等虚词,不论抒情,还是议论,都使文章气势雄壮,含义丰富。韩愈能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语言,使其丰富多采的语言与其深厚广博的内容、多种多样的文体取得和谐一致,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色彩和表现力。

柳宗元的散文语言以峻洁峭拔而著称。他竭力提倡为文要峻洁,要求在语言上要求不拖沓,不含糊,无赘语,无泛笔,言约事丰,干脆斩绝。柳文篇幅都不长,但内容十分深刻隽永。即使是写山水景色,也显得凝敛沉郁,如《小石潭记》。 柳文的峻洁还表现在行文不拖泥带水,干脆明白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如《封建论》。

柳文语言还善于用瘦硬语和奇字,显得奇崛峻峭。在《愚溪诗序》末尾写溪水和自己之“愚”时所用文字亦甚奇诡、凝重,所作的描写独特别致,显得峭拔劲健。此外,他的《乞巧文》、《三戒》等文都能显出其独特的语言个性。林纾说:“柳州敕峭,每于短句见长技,用字为人人意中所有,用意乃人人笔下所无。”

11 16

总的说来,韩长于议论,雄肆奔放,柳长于记事,缜密精奇。韩柳的散文既有同也有异,有人增对其评价“韩文如潮,柳文如江”。韩文跌宕起伏,柳文思绪流动不绝,韩雄大而柳精悍。在中国唐代文坛上韩柳的古文创作开创了一代文风,大大扩展了散文的实际功用,为后世的散文创作的繁荣和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积极影响。 。

篇三:韩愈散文阅读:送区册序 韩愈散文阅读:送区册序 韩愈散文阅读: 送区册序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2。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3,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4,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5。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6。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来7。升自宾阶8,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庄周云:“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9!”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哉!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与之翳嘉林10,坐石矶11,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

12 16

而不厌乎贫贱也。岁之初吉12,归拜其亲,酒壶既倾,序以识别13。说明:

这篇赠序是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春韩愈谪居阳山时写给青年朋友区册的。区册,生平不详。在这篇短文里,记下了在阳山与他难忘的相处,情景交融,韵味无穷。按传统赠序的写法,开头都要说送行的话。而这篇序文却以“阳山,天下之穷处也”起首,起势突兀,先声夺人,然后紧紧围绕“穷”字,用从高处向下鸟瞰的俯视角度“拍摄”阳山,气势一泻而下,使人驰骋想象;仿佛看到了阳山峰险崖陡,虎豹出没;江流滩高峡险,船翻人亡的惨景;看到城郊荒凉寂寥,县衙破败简陋;人们相貌诡秘,文化落后。在这段中,韩愈到阳山之后的心情并未直接流露出来,但从篇首“天下”这夸大之辞中,从对阳山之“穷”的极力夸张渲染中,从段尾“待罪’这含有不满和讥讽意味的反语中,已使人深深感到韩愈贬到阳山后失意、落寞、孤寂的处境与心情。 第二段写韩愈与区册相处的欣喜之情。同是阳山,这时使人感到,笔下的阳山再不是险恶丛生,惊心动魄的了,而是树木葱翠,百鸟和鸣,江水清悠,两岸如画,令人感到亲切愉快和心旷神怡了。 注释:

方氏《举正》:“贞元二十一年春阳山作。洪庆善谓区册即区弘,考其始末,非也。”魏本补注:“集有《送区弘南归》

13 16

诗,说者谓册即弘也。其说见于送弘南归诗。区音欧,区冶之后,旧本作区,今本作欧弘,误矣。”此序写于贞元二十一年离开阳山前。2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湖南道》连州管县有阳山县:“中上,西北至州一百四十七里。”按:穷犹言天尽头耳。或因下文“陆有”云云,遂解为土地贫瘠。然区生之来,为求学也,地瘠何畏?此但言其不畏险远耳。且丘陵虎豹,江流沦溺,亦与贫瘠无关。3

廉利侔剑戟:廉,稜角;利,锐利;侔,相等;剑戟,古代兵器,剑两刃,戟三锋。此指阳山江中之石利如剑戟。 4篁竹:篁是竹的通称。一说,篁,竹林。 5

鸟言夷面:鸟言,说话像鸟叫,难懂。韩愈是河南人,乍来阳山,语言不通,看来并非有意诋毁。夷面,是说相貌和中土人不同。古代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此处把阳山人说成“夷面”,含有明显的鄙视之意。 6

奉期约:奉,接受、遵守;期,期限;约,规约。例如征收夏税秋税都有一定的期限,以及其他规定要百姓遵守等等。 7

挐舟:划船、撑船。司马彪云:“挐,桡也,音饶。”船

14 16

桨,用作动词,用桨划船。8

宾阶:西阶。古时接客之礼,宾从西阶上,主从东阶上。 9

“逃空虚”句:司马彪云:“逃,巡。故坏冢处为空虚。”跫,行人脚步声。全句是说:巡行于故墓间的人,满目荒凉,听到别人的脚步声,认为有了同伴,便觉欢喜。10 翳嘉林:翳,隐蔽;嘉林,美好的林木。这是说在林下乘。 11

石矶:水中或水旁的岩石。阳山有韩愈当年的钓矶。 12岁之初吉:指农历正月。

13识:记。序以识别,作序以记离别之情。 赏析:

曾国藩曰:“《送区弘南归》诗,傲兀跌宕,此文是一时作,故蹊径与句之廉悍,并与诗相类。”

林纾曰:“区册生平无考,或南海一不知名之士。昌黎适贬阳山,空谷足音,不能不奖许之,奖诗书仁义之说,又许之能遗外声利,读者不能不疑其滥竽。宁知昌黎行文固有分寸,未尝为逾量之言。但观两‘若’字,便见文中大有活著。一曰‘若有志于其间也’,再曰‘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若’者,未定之词,盖身处烟瘴之区,与鸟言夷面之人为伍,一见斯文,自然称许过当。然仍节节有限

15 16

制,此所以成为大家之文。”

峻峰补评:“文章语言简洁,含蓄蕴藉,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

16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