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需求导向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理论
需求导向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理论
来源:锐游网
第32卷第1期 技 术 经 济 Vo1.32,No.1 2013年 1月 Technolo ̄v Economics 需求导向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理论 王 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摘要:以8家重点工业企业(哈电、大唐电信、中国船舶、海尔、海信、奇瑞、长庆油田、鞍钢)为案例研究对 象,系统探讨了需求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中的作用机理,提出需求导向的技术创新能力成长理论模 型——“需求导向一实践积累一能力跃迁”模型。该模型包括以下3个命题:第一,需求导向是指企业主动 把握需求带来的创新实践机会,这些机会来自需求宽度(国家战略需求、国际市场需求、国内市场需求和企 业内部需求)和需求深度(首次需求、需求升级和创造需求)的不同组合及其动态变化;第二,企业技术创新 能力的积累表现为能力宽度(整体产品/工艺技术能力)和能力深度(核心技术能力)的动态组合提升,这种 积累是企业在技术创新核心过程的5个要素(技术来源、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和自主品牌)的动 态组合上进行持续实践的结果;第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可以形成向“主导产业链创新的能力”的跃 迁,该能力的主寻力量来源具有多样性,由整体产品/工艺技术能力、核心技术能力、自主品牌3个核心要素 及其不同组合决定。 关键词:技术创新;需求导向;创新能力;整体技术;核心技术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80X(2013)1~0009—05 1 研究背景 突破性进展I4],企业处于开放创新时代并面临整合 能力难题_5]。因此,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成长进 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O多年的快速发展,继 行系统探讨,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成长提供 2009年我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日本而位居世界第 理论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位后,2010年我国GDP总额超过日本而位列世 一些学者对后发国家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 界第二。从经济总量来看,我国已进入经济强国之 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Kim从创新方式演化的角 列,而要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向创新型经济 度提出复制模仿、创造性模仿到创新的成长 ;谢 体转变已成为官产学各界的共识。增强企业技术创 伟、Xie和wu从能力形态演化的角度提出从制造 新能力,尤其是增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 能力到创新能力的成长E7-83;Lee、Mu等从技术追赶 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2010年1O月18 的角度提出了路径创造、路径跳跃、路径跟踪三条创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 新能力成长路径l_g。 。这些研究对企业技术创新能 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力成长理论具有重要贡献,但在以下两个方面给本 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大 文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留下了空间:一是这些研究对 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高企业的原始创 需求在技术创新能力成长中的作用揭示得不够系 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统,将着重点放在了创新方式、能力形态和技术追赶 调查表明,我国大多数企业认为要将培养创新能力 等方面;二是这些研究的结论是基于经济对外开放 放在首位[1]。但是,企业在使创新能力实现成长的 程度不太高的条件下的企业实践得出的,这与最近 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碍还有很多 ],其自主创新还 1O年我国企业面对的更为开放的技术与市场环境 处于初级阶段[3],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难以取得 明显不同。因此,在国际化日益深入和已加入 收稿日期:2012~12一O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复杂技术产业中的创新搜索研究”(7117200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 地重大项目“我国复杂技术产业追赶规律研究”(1oJJD63ooo7);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资助项目“我国复杂技 术产业追赶路径研究”(2009THZ02125);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资助项目“我国复杂技术产业从追赶到领先 的路径研究”(2012Z021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自设项目“科学技 术革命、经济长波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研究”(20125000057) 作者简介:王毅(1972~),男,湖南冷水江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复杂技术创新管理,中国技 术经济学会会员登记号:1030100760S。 9 技术经济 第32卷第1期 WTO的新形势下,对我国企业以需求导向提升技 术创新能力进行系统研究,可以发展和丰富技术创 研究的基础上,对需求导向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 机理进行系统研究,探索我国企业在国际化日益深 入、已加入WTO的新形势下的实践,拓展对企业技 术创新能力成长理论的认识,有助于理解我国企业在 新能力成长理论。高旭东认为,韩国、日本企业提高 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在高度保护的国内市场上,本 土企业逐步提高竞争力,在竞争力达到国际水平之 后而不是之前再大举进军国际市场口 。显然,开放 条件下的我国企业面临新挑战。我国学者已经注意 到开放条件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些新现象,并 新形势下对技术创新能力成长路径的多样性探索。 2 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哈 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例如:吴晓波等对 1996 2008年杭州制氧机集团有限公司在更为开 放的技术与市场环境下的二次创新过程进行了深度 电)、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以下简称大唐电信)、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船舶)、海尔 研究,发现企业在开放条件下从基于第工类技术引 进(成套、成熟技术)跃迁到基于第Ⅱ类技术引进(非 成套、新兴技术),并及时介入和加强自主研发,提高 二次创新的有效性,企业的组织学习模式也相应地 从过渡型学习、创造型学习向维持型学习、发展型学 习演化 】 。汪建成等总结了格兰仕从“oEM— 集团(以下简称海尔)、海信集团(以下简称海信)、奇 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瑞)、中国石油天 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长庆 油田)、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鞍钢)8家重点 工业企业进行案例研究。这些企业都是各自所在行 业的龙头企业,在国际和(或)国内市场上取得了突 出业绩,其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本文通过以下3 OEM/ODM并存”到“OEM/ODM/OBM并存”的 国际化路径,认为技术能力的形成对OEM企业的升 级和国际化至关重要_】 。毛蕴诗等提出了基于产品 升级来实现自主创新的5种路径[】 。韵江等认为, 企业自主创新战略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累积 过程,具有战略层次的累积跃升特征,只有创新增强 种途径收集案例信息:(1)实地调查。在2010年8 月到11月期间,分别对8家企业进行了1~3天访 谈,对每个访谈对象的访谈时问为1~3小时,访谈 人数达到74人次;采用同样的半结构化访谈问卷, 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 过程中的关键事件进行了调查。(2)在对企业进行 了企业能力并实现了共同演进,才能称之为创新战略 形成L1 。这些研究指出了开放条件下二次创新的不 同特点、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对创新能力的更高 要求、创新能力和创新战略共同演化等。本文在这些 实地调查前,利用中国知网(www.cnki.corn)和企 业官方网站杳找其公开资料,形成文献调研报告。 (3)利用企业提供的相关文档,多种途径的信息来源 使一些关键事件和信息得到三角验证。 表1 案例企业的基本情况及访谈情况 案例企业 访谈时间 访谈对象 企业基本情况 成立于1970年,先后发现并开发了36个低渗透、特低渗透油气田,创 高管、中层管理人员、 造了著名的安塞、靖安、西峰模式和靖边、榆林、苏里格模式,是我国低 长庆油田 2010年8月3日~5日 技术骨干等16人 渗透油气田开发的典范。2005年以来,其油气年产当量以百万吨规 模连续攀升,2009年油气当量突破3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二大油气 田;截至2009年12月底,共有专业技术人员5513人。 高管、中层管理人员、 大唐电信 2010年9月21日 22日 技术骨干、人力资源部 前身一一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7年;共有员工13464人, 人员战略管理部人员 科技人员占比为57 ;在TD-SCDMA市场中占据1/3的份额。 、等8人 集团科技发展部、发电 由“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的6项沿革发展 设备国家工程研究中 而来,是我国最大的发电设备、舰船动力装置、电力驱动设备研究制造 心、哈尔滨锅炉厂、哈 基地和成套设备出口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集团之一,是中央管理的53 哈电 2010年9月13日 14日 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 户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水电年生产能力达600万千瓦,产品的国 电气大电机研究所高 内市场份额为50 ;煤电年生产能力达3000万千瓦,产品的国内市场 管、中层管理人员、技 份额超过1/3;气电年生产能力达200万千瓦,产品的国内市场超过 术骨干等12人 45 以上。 1948年鞍山钢铁公司成立,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 鞍钢 2010年9月1 5日~16日 高管、中层管理人员、 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在岗职工为11.8万人,其中从事 技术骨干等1O人 钢铁生产的人员达29万人;主体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企业综合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企业水平。 1O 王续 表 毅:需求导向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理论 案例企业 访谈时间 访谈对象 企业基本情况 奇瑞 2010年9月3日一4日 高管、中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人力资源部 1997年成立;到2009年连续9年蝉联中国自主品牌销量冠军,连续7 人员等15人 年成为中国最大的乘用车出口企业;拥有一支6000余人的研发团队。 成立于1994年8月,其前身是成立于1969年12月的“青岛无线电二 海信 2010年8月18日 高管、中层管理人员、 厂”,ZO04--20O9年,海信平板电视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海信 技术骨干等6人 冰箱和容声冰箱加总在国内冰箱市场的占有率排名第二;海信变频空 调在变频空调领域位居前列。 其前身是隶属于青岛二轻局家电公司的青岛电冰箱总厂;截至2009 年,海尔集团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 海尔 2Olo年8月17日 高管、中层管理人员、 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 技术骨干等5人 企业集团;2009年海尔在世界白色家电品牌中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为 5.1 ,中国白色家电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品牌,同时海尔冰箱、海尔洗 衣机分别以1o.4 和8.4 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均排名第一。 集团组建于1999年,共有31个工业企业、10个科研设计单位和14个 集团科技管理部管理 控股企业,总资产达240亿元;下属企业历史悠久,如江南造船的前身 中国船舶 201o年11月22日 人员2名 是1865年建立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2009年,销售收入达758.7亿 元,完工吨位、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订单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国总量的 25.4 、12.1%和23.3 ;中国船舶在全球造船市场的份额超过8 。 通过调研,对案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 力和核心技术能力的积累——实践积累;整体产品/ 判断是:(1)整体产品/工艺技术基本达到或接近世 工艺技术能力和核心技术能力经过初级阶段的持续 界先进水平;(2)核心技术局部接近世界先进水 积累后,到一定程度可能形成主导产业链的创新能 平 。 力——跃迁,自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入高级阶段, 本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成长过程进行多案 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创新,满足需求升级甚至创 例研究,适合归纳和提炼理论观点m],适合回答“怎 造需求。以持续创新实践为核心的“需求导向一实 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口。_l9]。多案例研究方法可 践积累一能力跃迁”的良性循环,为企业带来持续竞 使理论观点与事实资料有密切的对应关系[19-2o]。本 争优势。 文的分析层次是企业整体层次,通过分析企业技术 ● 创新能力成长过程中一系列重点事件来提出理论观 点。本文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归纳法 。具体分析 过程是:先对调研访谈记录、企业提供的材料、从公 开渠道查到的资料中的相关事实进行整理,然后针 求实践机-—需会—: 需导求向 一\匡茎 珂/创新核心过程 术L— lZ 对每个企业撰写案例企业调研报告,共得到8份案 例企业调研报告,每份3万字~4万字,共计3O多 图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的“需求导向一 万字。对这些案例企业调研报告进行单案例提炼, 实践积累一能力跃迂”模型 再对各案例进行比较和归纳整合,最后提出需求导 从本文的案例企业来看,带来创新实践机会的 向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理论模型。 需求有4种形式——战略需求、全球市场需求、国内 市场需求和企业内部需求,每种形式的需求对应有 3“需求导向一实践积累一能力跃迁’,模型 两家典型案例企业。哈电把握了国家明确的战略需 求,依托重大工程对大型水力发电设备的首次需求 可将需求导向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理论模 和后续的需求升级,拥有了创新实践机会。大唐电 型表达为“需求导向一实践积累一能力跃迁”模型 信把握了自主技术标准的战略需求,依托移动通信 (如图1所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的关键是创 产业对移动数据通信的需求创造(从2G到3G),拥 新核心过程的持续实践。创新核心过程包括技术来 有了创新实践机会。中国船舶和海尔把握了国际市 源、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自主品牌5个 场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需求特点,特别是其中的 要素。满足首次需求、需求升级和创造需求带来的 需求升级机会——如船舶海事标准环保要求的提 实践机会是持续创新实践的前提——需求导向;创 高、客户对载重吨位要求的提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新核心过程的持续实践形成整体产品/工艺技术能 国家的各层次因生活水平提高而对冰箱、冷柜和洗 11 技术经济 衣机等产品的差异化需求——拥有了创新实践机 会。海信和奇瑞把握了国内市场的多样性和多层次 性的需求特点,特别是平板电视的需求升级、出行交 通工具的需求升级、对入门级家用轿车的需求,从而 拥有了创新实践机会。长庆油田和鞍钢把握了企业 内部的迫切需求,尤其是低成本、规模化和特色适应 技术的首次需求,拥有了创新实践机会。据此,对于 需求导向,本文提出命题1。 命题1:需求导向是指企业主动把握需求带来 的创新实践机会,这些机会来自需求宽度(国家战略 需求、国际市场需求、国内市场需求、企业内部需求) 和需求深度(首次需求、需求升级和创造需求)的不 同组合及其动态变化。 本文的案例企业都在创新核心过程的5个要 素~技术来源、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 自主品牌的不同组合上有持续实践,从而积累了技 术创新能力。哈电在水力发电技术来源上既有内部 研究的长期积累,也有技术引进和学习的积累,并在 水轮机叶片和发电机组空冷的产品设计、工艺设计、 制造方面有多代产品的实践,积累了叶片、空冷等核 心技术创新能力,以及超大功率水力发电机组的整 机技术创新能力。大唐电信在移动通信技术来源上 有内部研究的长期积累,在移动通信系统产品设计 和制造方面经历了一代、二代和三代的持续实践,积 累了移动通信技术尤其是TD领域的核心技术和系 统技术的国际标准建议能力,以及移动通信产品的 系统整体技术能力。中国船舶依靠以技术引进为主 的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长期实践,在船舶的产品设 计、工艺设计、制造和品牌船型方面有三大主流船型 (VI CC、散货船、集装箱船)和高技术船型(LNG)多 代产品和多种型号的实践,积累了主流船型和高技 术船型的技术创新能力。海尔在技术来源上有充分 利用全球产、学、研、需各种技术的持续实践,在家用 电器尤其是白色家电的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制造和 全球自主品牌方面有多代产品、多种型号、多个地域 适应产品的创新实践,积累了白色家电整机及多项 特色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海信在技术来源上有自 主研发的长期积累,在家用电器尤其是黑色家电整 机及其核心部件的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制造和自主 品牌方面都有持续实践,积累了突出的核心技术创 新能力以及整机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奇瑞在技术来 源上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的技术供应商,在整车和 以发动机为代表的核心部件方面有委托设计、联合 设计、自主设计的持续创新实践,在工艺设计、制造 和自主品牌方面有多代产品、多种型号的不断实践, 积累了整车和核心部件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经济型 1 2 第32卷第1期 轿车方面尤其成功。长庆油田在(特/超)低渗透油 气田勘探和开发的技术来源上既有长期的自主探索 和积累,也有全球技术来源的应用,在工艺设计、生 产(油田规模化开发和运行管理)方面有长期的创新 实践,积累了(特/超)低渗透油气田的整体工艺技术 创新能力和具有局部特色的核心工艺技术创新能 力。鞍钢在热轧、冷轧生产技术来源上有技术引进、 学习和自主研发的实践,在生产线设计、制造方面有 多代线型的创新实践,积累了轧钢生产线的整体技 术创新能力和控制软件等局部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因此,对于实践积累,本文提出命题2。 命题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表现为能力 宽度(整体产品/工艺技术能力)和能力深度(核心技 术能力)的动态组合提升,这种积累是企业在技术创 新核心过程的5个要素(技术来源、产品设计、工艺 设计、生产/制造、自主品牌)的动态组合上进行持续 实践的结果。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初级阶段是整体产品/工 艺技术能力和核心技术能力的积累,该积累过程会 带来“主导产业链创新的能力”的提升直至跃迁,企 业技术创新能力会进入高级阶段,企业也可作为龙 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哈电、中国船舶、鞍 钢和长庆油田形成了一定的、以整体技术主导产业 链创新的能力;哈电对上游材料和设备供应商有明 显的带动作用,如水力发电设备的技术创新带动了 上游钢铁企业的高强度钢蜗壳ADB610D钢板的创 新,哈电下属的哈尔滨汽轮机厂的叶片加工技术带 动了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并联机床 的发展;中国船舶带动了上游钢铁企业的船用钢板 技术创新,带动了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 司的齿轮测量设备的发展;鞍钢的生产线技术开发 带动了中国一重、中冶南方等设备制造商的技术创 新;长庆油田对油气田开发和零部件供应企业的技 术创新都有带动作用,如对钻井企业的水平井、欠平 衡井、从式井等特型井口的快速钻进的技术创新的 带动,对适合低渗透油田的小型油管和套管的技术 创新的带动。海尔形成了以产品整体技术和强势品 牌主导产业链创新的能力,对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如 海立的压缩机)和材料供应商(如大尺寸冰箱钢板) 等多个产业链环节的技术创新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小容积冰箱、小容量洗衣机等多个系列的产品创造 了用户需求。海信和奇瑞形成了产品整体和核心技 术主导产业链创新的能力。海信以产品整体技术为 依托取得了多项核心技术突破,包括数字音视频处 理芯片、LED背光液晶显示技术、变频技术等,以产 品整体和核心技术能力主导了彩电等产业链的创 新,带动了零部件供应商尤其是32英寸以下平板电 视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助推了需求升级,快速推动了 我国平板电视的普及。奇瑞以经济型轿车整车和系 列发动机核心技术能力主导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带 动了上游零部件供应商、汽车钢板等材料供应商的 创新,以QQ为代表的经济型轿车快速推动了我国 家用轿车的普及。大唐电信形成了以核心技术主导 产业链创新的能力。大唐电信以TD核心技术主导 3G和4G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并在其中嵌入自主知 识产权,以主导产业联盟近200多家企业的方式带 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和技术创新。因此,对于能 力跃迁,本文提出命题3。 命题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可以形成向 “主导产业链创新的能力”的跃迁。“主导产业链创 新的能力”的主导力量来源具有多样性,由整体产 品/工艺技术能力、核心技术能力、自主品牌3个核 心要素及其不同组合决定。 4 结论 8家案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长背后的机理 是需求导向的技术创新能力成长理论,即“需求导向 实践积累一能力跃迁”模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成长的关键是创新核心过程的持续实践,创新核心 过程包括技术来源、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 造、自主品牌5个要素,满足首次需求、需求升级和 创造需求带来的实践机会是持续创新实践的前 提——需求导向,创新核心过程的持续实践形成整 体产品/工艺技术能力和核心技术能力的积累—— 实践积累,整体产品/工艺技术能力和核心技术能力 经过初级阶段的持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形成主 导产业链创新的能力——跃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进入高级阶段,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创新,满足需求 升级甚至创造需求。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过 程中,以持续创新实践为核心的“需求导向一实践积 累一能力跃迁”的良性循环,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 势。 本文对我国企业在国际化日益深入和已加入 WTO的新形势下的需求导向的技术创新能力成长 机理理论进行了提炼,对我国企业在新形势下把握 创新实践机会、抓住创新实践重点、特别是注重建立 主导产业链创新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要指出的是,虽然本文在案例选取时注重了案 例企业的代表性,但作为归纳性案例研究,其研究结 论尤其是需求导向的技术创新能力成长理论模型的 3个命题的普适性还需要利用更大样本进行进一步 研究。 王毅:需求导向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理论 参考文献 Eli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2008年42城市制造业企业 跟踪调查结果[J].技术经济,2010,29(2):I-21. E2] 张文彬,王毅.我国重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要关 注的问题与对策EJ].技术经济,2011,3O(5):I5-18. E3]高旭东.自主技术创新从初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理论 与政策[J].技术经济,2009,28(6):卜4. [4]华锦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路径及其适用性分析 [J].技术经济,2008,27(7):33—38. Es]王毅,复杂技术创新中的整合能力研究[J],技术经济, 2O12,31(3):7-11. [6]KIM Linshu.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E7]谢伟.产业技术学习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1999. E8]XIE W,wU G.Differences between learning processes in small tigers and large dragons[J].Research Policy,2003, 32:1463-1479. [9]LEE K,LIM C.The technological regimes,catch—up and leapfrogging:findings from the Korean industries[J].Re— search Policy,2001,30:346—362. [1O]LEE K,LIM Chaisung,SONG W.Emerging digital tech— nology as a window of opportunity and technological leapfrogging:cateh-up in digital TV by the Korean firms 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5,29:4O一63. [11]Mu Oing,LEE K.Knowledge diffusion,market segmen— t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atch-up:the case of the tele— communication industry in China[J].Research Policy, 2005,34:759-783. ElZ] 高旭东.对建立自主技术创新国家工程的理论思考[J3. 工程研究,2009,1(2):125—132. [13]吴晓波,马如飞,毛茜敏.基于二次创新动态过程的组织 学习模式演进——杭氧1996--2008纵向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2009(2):52—64. [14]汪建成,毛蕴诗,邱楠.由OEM到ODM再到OBM的 自主创新与国际化路径——格兰仕技术能力构建与企业 升级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8(6):48—60. [15]毛蕴诗,汪建成.基于产品升级的自主创新路径研究 [J].管理世界,2006(5):14—20. [16]韵江,刘立.创新变迁与能力演化:企业自主创新战 略——以中国路明集团为案例[J].管理世界,2006 (12):115—13O. [17]王毅,张文彬,柏东海,等.中国领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成长之道[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2011. [18] YIN R 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M].Newbury Park,CA:Sage,1989. [191 EISENHARDT K M.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 14:488—511. Ezo] GLASER B・STRAUSS A.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Lon— don:Wiedenfeld&Nicholson,1967. r21] MILES M B,HUBERMAN A M.Qualitative Data Anal— ysis[M].Beverly Hills,CA:Sage,1984. (下转第30页) 13 技术经济 as indicators of [7] NARIN F,N0MA E,PERRY R.Patents第32卷第1期 [10] 蔡爽,黄鲁成.面向技术战略的专利分析方法述评[J].技 术经济,2008(6):36-39. J,AUDRETSCH D B.Patents as a measure of in— [11] ACS Z corporate technological strength[J].Research Policy, 1987(16):143 155. E8] GRILICHESZ.Patent statistics 8s economic indicators!a novative activity[J].Kyklos,1989(2):171 180. [12] 杨静.东盟五国有色金属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0(4): 1661—1707. 基于专利信息的视角[J].技术经济,2011(2):8-15. [13] 邱洪华.中国银行业创新活动中的专利管理研究ED].武 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9] BASBERG B L.Patent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techno— logical change: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J].Research Policy,1987,16(2-4):131—141. ’ Analysis on Information of Wind Power Technology Patent of China Qiu Honghua (Schoo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Hunan 4I110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briefly the application of wind power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ind power industry in China.Then it analyzes the patent information of wind power technology in China during 1985—2010 from the aspects of patent type,annual trend,patent 1PC, regional distribution,applicant,inventor and patent life—cycle.The result shows as follows:the patent application of wind power technology in China is being at the stage of fast development;most of patents in this field are invention and utility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ent type, and concentrates in F03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PC;lots of patents distribute in Jiangsu,Shanghai,Beijing,which have abundant wind energy resources or stronger abiliti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General Electric Company,Aloys Uben and Vestas are the patent applicants with competitive advantages,and Aloys Uben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inventor in the field of wind power technology of China. Key words:wind power technology;wind power industry;patent application;patent analysis (上接第13页) Theory of Demand—pull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bility Development Wang Yi (Research Center for Technologica1 Innovation,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a case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demand—pull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eight large—scale companies in China,including Harbin Electric Corporation,China State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Datang Telecom,Haler Group,Hisense Group,Chery Auto— mobile Company,PetroChina s Changqing Oil Company,Anshan iron and steel group corporation.It contributes”demand—practice—enhancing” model to the theor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bility.This model proposes the following three propositions:first,demand—pull means that cor porations aggressively master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induced by demand,which includes the dynamic portifolios of demand breadth(state stra— tegic demand,international market demand,domestic market demand and corporation internal demand)and demand depth(first time demand,de— mand upgrade and demand creation);second,the accumul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bility is a dynamic enhancement both in capability breadth(system product/pr0cess technology capability)and in capability depth(core technology capability),which is from continuous practices of core innovation activities(technology source,product design,process design,production/manufacturing and self-own brand;third,continuous accumulation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would enhance corporation s industry-chain-dominated innovation capability,of which power souces are the portifolio of system pr0duct/pr0cess technology capability,core technology capability and self—own brand. Key word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demand—pull;innovation capability;system technology;core technology ・3O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