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师德永恒的主题
爱是师德永恒的主题 棉湖镇中心小学 林洁滨
说起师德,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一位位师者的形象。他们或宽厚慈爱、或温婉优雅、或博学多才、或幽默睿智……他们有的是我的师长,有的是我的同事,有的仅仅是我看到的或听到的师者形象。他们给了我启迪,让我成长,让我成熟。在他们的身上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具备了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最终体现就是——爱!
爱教育!爱学生!
记得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一所农村学校读书。那时候,每个星期日的傍晚,忙完农活,吃完晚饭的爸爸骑着自行车载我到学校去。我还记得,每次我们都得经过一段白烟弥漫的路段,那是窑里烧贝壳散发出的烟雾,有时也会呛得人流泪,对年幼的我来说,这样的日子过的平静而悠长。当时学校有很多当地的民办教师,他们上完课常常要到田里干农活。有一位初中的老师,他很老实憨厚,对学生特别负责。我经常看到放学后他还留了一些学生在那里改作业、辅导。有一次,我在院子里玩(当时的学校在一个祠堂里)看到他的妻子急匆匆的跑进来,大声的叫他:“你还不快点回家帮忙收割稻田?”学生们偷偷的笑了。王老师急忙跑出教室说:“你先回去!回去!”我爸爸闻声出来叫她到办公室,她边走边说:“校长,你不知道,田里的稻谷熟的都快掉了。如果这几天下雨,稻谷肯定得发芽!孩子又小,我一个人哪里忙得过来啊?他那几块钱的工资,顶啥用?”说着说着就哭了……后来,爸爸组织了几位老师帮忙他收割了稻田。当年我年纪小,还不懂得大人的心酸,现在才体会到那是这位老师是多么不容
易啊!在当年,像这样的民办教师有很多很多,他们在学校上完课之后,还要到田里承担繁重的农活,晚上又要挑灯夜战:备课,批改学生的作业。在那个师范生稀缺的年代,是这一个群体——中国的民办教师,扛起了中国农村教育的重担,托起了农村基础教育的一片天,把一批又一批寒门子弟送到高一级的学校就读,成长为有用的人才。在这些民办教师的身上,我看到了高尚师德的光芒,那就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执着与热爱。那个年代,教学条件虽然简陋,但是,该开的课我们都没有落下,音乐、美术、体育各科我们都学的有模有样。有时我真的很困惑很感概,在素质教育口号高呼、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反倒有很多学校的科目没有开课,只剩下语文、数学、英语这些所谓的主科课程。近两年,国家重新调查了民办教师的情况,给了他们一定的补助,这真是个温暖人心的举措,与其说是给这些民办教师的补偿,不如说是对他们工作的认可和怀念!
“爱”是师德的核心内容,是教育的源泉。
我也许是受父辈的影响,20岁中师是毕业后就开始了教学的生涯。从教30年,我深知,也一直坚持“爱”是教育的核心。但是我是在不断地教学成长中才慢慢学会该怎样去爱学生的。
“爱”不是自我牺牲,而是共同经历
我刚分配到一所农村学校任教那一年,有一天放学刚好下雨,我准备回家时却发现有一位女同学还在校门口站着,我知道是因为没带雨伞。当时还没有通话工具,天又晚了,我毫不犹豫的把雨伞递给了她,自己冒雨就回家了。虽然当时雨不是很大,但是回到家里还是浑
身湿透了。因为当时身体弱,一下子病了,而且病好以后很长时间还落下个病根子。其实我可以换一种方式,把学生先送回家,再自己回家的。后来我才明白用这种“自我牺牲”的方式来表达对学生的爱是肤浅的。我只不过是在用这种方式证明我对学生的爱,是自我满足的需要,而真正的的爱是不需要证明的,所谓大爱无言。
“爱”是信任与尊重,是关注成长
后来,大家认可了我的教学能力,都喜欢把自己的子女分配到我任教的这个班来。我也总感觉是接受了什么使命似的,觉得不教出点成绩来就对不起老师们的信任。当时小学升初中还有择优录取的的制度,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有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考上当时棉湖最好的中学——棉湖中学。有一年我接任毕业班。有一位女生,她的母亲在学校任教,对她的要求很严格。学生表现很好,但成绩,特别是作文成绩不是很理想。有一次我检查作业的时候,发现她总是在书包里翻来翻去,拿不出要检查的试卷。我盯住她。她有点紧张,我怀疑他没有完成作业(对于她的这种情况,我和他母亲是无法容忍的)。我点名要她拿出作业,她说她有完成,但是找不到。我心里想:还想撒谎?我说你再找找,实在找不到,叫你妈妈到家里找!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我和她都知道,那就是要让她妈妈知道她没有完成作业了。她的脸一下子都白了。我发现后有点后悔,勉强用缓和一点的口气说:“要不,你再找找?”她不经意的在书桌的抽屉里翻了翻,居然把那张要检查的试卷拿出来,我和她都松了一口气……几年后,我在和同事交流说起这件事时,觉得很惭愧,因为我的自以为是,让这位学生
受到伤害!我的同事说:“你自责什么呀?他妈妈不知有多感激你呢!”她说的话我相信。因为这个学生考上了理想的中学。后来也考上了一所本科院校,现在已经在广州就业。但是我知道,我错了,错在了对她缺少应有的信任和尊重,错在了只关注她的成绩,不关注她的成长。
“爱”是包容与接受,是真正的“有教无类”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不再盲目的追求成绩,开始关注学生的感受,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开始接受他们的不完美,慢慢的我觉得我跟学生的心越来越近了。
今年我接手的班级中有一位学困生,几乎每天一下课就来办公室找我,要我给她报写生字,错了重写又报写,有时一课生字要重复的几遍,当有一天她终于能正确听写完一课生字时,我问她:“你学会了,高兴吗?”她却问我:“老师,你高兴吗?”我立即说:“你进步了我当然高兴啊!”她说:“你高兴了,我就高兴!”我很意外,“你写对了不是应该先高兴吗?”“不,你高兴了,我就高兴!”她固执的说。我不知说什么好,一个仅仅教了12天的学生,她却那么在意你的心情是否高兴,愿意为了你的高兴而努力!那一瞬间我觉我应该把心交给她!
“爱”是付出,是真心实意致力于学生的成长
在我的周围有很多年轻教师,他们有热情,有朝气,敢于尝试,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有一位年轻的英语教师。他曾送教下乡到我校,我有幸听了他的一节英语课。整节课活泼生动,快乐有趣。不要说学生,连听课的老师也被牢牢的吸引住了。听完课后我们惊奇的发现林
老师整节课自始至终都是用英语与学生交流的,而我们以为英语基础很差的学生们竟然能与老师互动交流,并完成整节课的学习。林老师曾坦言,如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能快速的提高成绩,但会丧失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另一种是学生暂时成绩提高不明显,但对英语保持浓厚的兴趣。我会选择第二种。凡是她教过的学生都无一例外的喜欢上英语课这门课程。但她不满足于此,我从同事那里了解到她还在网上参加一个培训,努力的探索寻求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她是一个真正本着为学生终身成长而致力于教学的好老师。
这几年,师德教育的呼声一浪高于一浪,但有悖师德的行为还是时有发生。师德虽然是教师个人的修为,但也是社会价值取向的产物,至今,衡量教育成果最直接的方式仍旧是成绩,从高考到中考到小考,从家长到学校关注的还是多少个重本,多少个重点高中,班级的平均分多少?学生的成绩就像紧箍咒一样制约着各位任教的科任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老师们着急、焦虑、乃至歇斯底里,于是就有了尿尿班的传说、有了老师对学生的辱骂和伤害事故……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卢安克——一个来自德国的青年,他自1991年至今,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支教,辗转多出山村,他不求名不求利,即使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是靠着父母的接济和自己的翻译来实现的,对于中国的教育他是真正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不敢用高尚师德来评价他,他甚至连真正意义上的教师都谈不上。(他没有教师资格证)但当我们在忙于关注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
低分率的时候,当我们对于一个学困生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他却跑到我们中国最偏僻的山村陪着一群群留守儿童成长。他的作为感动了中国无数人,也颠覆了很多固有的教育思想。他曾写过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太着急了!”“来不及打好基础,就要看见成果!”他说“文明就是停下来想想自己在做什么!”我想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停下来想想我们在做什么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