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生物课外活动探究性教学的设计策略-论文
初中生物课外活动探究性教学的设计策略-论文
来源:锐游网
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仲尼日:“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不文, 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 这里所载孔子的一段话,便是中国修辞学史上著名的“言文”说。它是 孔子“赞赏子产为郑国入陈巧说晋匾所问获得外交上的成功而作的评价。”(陈 光磊,1998:28)其大意是说,你有什么想法(或说思想、意愿、情志),可 以通过语言来表达,也可以借助文字将语言记录下来。你不明确地表达出来, 别人如何能知道你的思想或见解?不过,表达出来是一回事,若表达得缺乏文 采,没有技巧,那么就不能流传下去、传播开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社会效果。 郑国入侵小国陈,晋国作为霸主意欲以主张正义为由对郑国兴师问罪,若非郑 国大夫子产巧妙地应对了晋国的质问,郑冒则必有灭顶之灾。“这里,孔子对 于修辞的见解表露得十分鲜明,即:言辞必须加以文饰,也就是经过修饰、润 色而具有文采,才能充分发挥其表达力;言辞不加润色、没有文采,就流传不 了(行而不远),产生不了社会效果;对文辞不作文采上的加工,事情就办不 成功,应当认真慎重地‘文’其‘辞’! (陈光磊,1998:28)很明显,孔予 这番有感而发之论,虽意在强调重视表达技巧、讲究修辞策略在外交上的重要 性,但也讲出了这样一个修辞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观点:要想使自己 的思想情感得以圆满,并力图达到尽可能好的接受效果,就必须讲究修辞。特 别是其中的“言之不文,行而不远”二句,则“成为千古名言,成为后世强调 语言表达策略,讲求达意传情适切性的理论根据”。(吴礼权,2008:2) 除了上述两个观点两干多年来为中国人耳熟能详外,孔子在《论语》中 还提出过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辞观点,即“辞达”说。“辞达”说,见于《论语·卫 灵公》:“辞,达而已矣。” 对于孔子的这句话,由于记载时缺乏必要的上下文,这就引起了历代学 者对这句话的涵义在理解上产生了分歧。或者理解为只要把意思表达出来,不 必有什么文采,或者理解“达”也包括文采,或者理解为表达的恰当,等等。 如西汉孔安国在《论语注疏》中明确指出:“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 烦文艳之辞。”孔安国的这种看法得到了后世如北宋司马光、南宋朱熹以及清 代刘宝楠等人的认可。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言辞必须修饰,富有文采。不修 饰、没文采,言辞就不能充分传情达意。如宋人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诡“夫 亩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 于心者,蔬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辞达。辞至 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其意是说,能达意即是一种很高境界的修辞。清 人魏禧观点与苏轼相同。第三种看法是认为孔子的“辞达”说是“文”、“质” 并重,即既求通达,也兼求“工”,两者不偏不倚。如明人杨慎在《丹铅续录》 中说: “孔子日: ‘辞达而已矣’,恐人之溺于修辞而忘躬行也,故云耳。” 杨慎认为“辞达”并非仅是达意、不求语言之工,而是孔子为反对过分追求词 语华丽所提出的要求。现代学者袁晖、宗廷虎两位先生也持此种看法,吴礼权 先生更进一步以哲学观的“二元”说进行阐释:“要使‘辞 达‘意’,不是 不要修辞( 文’)就可以企及的。……孔子的‘辞达’论不是 唯质 的一元论, 而是‘文质兼顾’的二元论。”(吴礼权,1995:26) 那么,到底哪一种阐释才是忠实准确地解读了孔子的原意呢?陈光磊先 生在《中国修辞学通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中明确指出:“孔子的‘辞 达’说并非是对他自己的‘辞巧’说的否定和反对.而恰恰是使 辞巧’说立 足于更牢靠的基础之上 因为,修辞本身所追求的就是语言表达适切性和美感 性的统一。没有‘达’, ‘辞巧’就流于虚夸:没有 巧’, 辞达’就未免 逊色。 辞达’与‘辞巧’的这种统一性正好就体现在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 的要求里面。”(陈光磊,1998:29) 初中生物课外活动探究性教学的设计策略 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民族第一中学 卢翠娥 初中生物课外活动探究性教学的开展可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更好地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本人经过两年多的生物课外活动探究性教学实践,在探 宄性教学内容确定方面如下体会: 首先把生物课外活动内容进行了分类,分为收集资料类,调查参观类, 探宄性实验类,制作类、栽培、饲养类,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具体内容: 1、来薄予教材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生物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把生物 学知识的“生成过程”等探宄内容展现出来。 (1)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宄性实验,增加实验的探究性 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叫人发现真理”。 传统的生物实验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在一 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减少了学生探索与发现的机会。若变换一个角 度把适合研究探索的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恢复生物探究性的本来面 貌,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承担者,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就有助于学 生去主动探究学习,获取知识.并在实施探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构思, 去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如用《显微镜观 察永久装片》、《豆芽和玉米种子结构的观察》我都采用问题探究性教学,让 学生去探索、经历,体现一种科学探宄过程,展现一种科学探究思想,进一步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探究实验,使学生有自己动手实验和思维同步 发展的机会 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感性认识、启发积极思维,但是 不足之处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主动参与探究。若改为边讲边探究就可以 弥补这一不足。 (3)开发设计变验习题,通过某些问题的探宄性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实 现知识的深化拓展 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置实验>--3题,并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且独立完成 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关键在于 活动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集中精力,投入到活动中,因为“兴趣是 最好的老师”。 (1)探究活动的内容更多关注学生的兴趣 活动课一开始,我们非常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活动课程最初两 个月里,我们也不断根据学生对活动的反馈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整个活动内 容和方式,在学期结束再一次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加活动课程的动机进行了 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参加活动课程的学生都对生物本身感兴趣, 即使是认为自己对生物感兴趣的学生也有部分是因为学习生物的过程中他们能 够有机会动手操作实验,而学生喜欢实验的原因除了实验能使他们加深对生物 知识的理解和识记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实验能够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 平时少有机会接触的实验仪器,满足他们的新奇感,因此,确定活动课内容时 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兴趣,因为只有学生乐于参与并积极投入,才有可能达到活 动课的预期目的。 (2)挖掘学生生活经验中的探究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如对身边动植物的观察、饲养动物、栽 培植物的经历,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的生物科学信息等,都是重要的探究资源, 而且这笔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视这些资源,会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 强烈的亲近感和探究欲望,也会使老师的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来源予掌梭、社区和掌生毫蠢 (1)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学校课程资源在各种课程资源中占有首要地位,是进行生物课外活动的 必要物质条件, 加上我校学生全寄宿,为活动提供了时间的保证,我校有设施完善的生 物实验室,多个网络教室,为教师开放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生物 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生物,学校校园中的各种生物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如我们让学生调查校园内生物并给校园植物挂牌。 (2)利用社区的课程资源 社区中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养殖场、卫生防疫站、菜市场、公园、木 耳种植基地、工厂等,我们组织学生走出去参观公园、养殖场,也将医院专家 请到学校对学生进行防病治 病知识的普及,只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才能更好地体现STS教育思想, 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我校学生来源较广,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与生物课程有关的资源可 利用。许多学生家长从事田地耕种、作物栽培、畜牧养殖或开办工厂等,既然 家长有丰富的经验,请他们指导或参加我们的活动,必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另外也给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提供机会。 4、鼓肋学生自行设计实奠。这是优化探究活动内窖的棱心 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验课的后期,实验室白天对学生实行全面 开放,学生两三个组成一个小组,在给定的范围内,学生自行设定实验目标,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进行准备工作,自行完成实验并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由于学生思路限制较少,在实验中表现出的创新性想法,对指导老师本身也很 有启示作用。生物教师也应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多样化生物 课外探究活动。 实验探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熊力和思维能力。如学完种子萌发知识后, 设计如下问题 请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一组或几组),探究土壤酸碱度对 植物生长的影响。学生通过自己查阕资料相互商讨,提出实验方案,师生共同 讨论完善,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再不断修正,取得较好效果。学生通过实验去 验证自己方案的可行性,去探宄、去发现,真正体验和领悟到科学探宄的乐趣。 (4)跨学科间教学内容上的整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探宄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例中,要用到化学知识,土壤 酸碱度、PH值、PH试纸的使用等,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求知欲和参 与积极性 在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中可与地理学科知识之间 整合。 (5)把课堂时间所限无法完成的探究实验确定为生物课外活动内容人教 舨(八上)有许多探究性实验由于时间条件所限无法完成,可改为课外活动时 间进行,如《探究鸡的绕道取食》、 《探究菜青虫的取食情况》、 《昆虫的通 讯行为》等。 2、来源于学生 生物活动课的目的是想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和设计活动使学生粗略地了解 生物学所涵盖的各个分支学科,深入地理解生物知识与人体自身及人类生活的 1 72 2014.1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