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八上科学知识点

八上科学知识点

来源:锐游网


八上科学知识点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 地球上的水

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人类利用的水主要是陆地淡水中的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

2、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其中能补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植物蒸腾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

3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饮水、食物体内氧化分解产生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98%,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4.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在时间上分布也很不均衡,突出

表现在夏季丰富冬季欠缺。

5、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

的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 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实验结论:水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

在4℃时密度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3、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第3节 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

2、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浮力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公式:F浮=G排液=ρ排g v排((ρ液指液体密度,ν排指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浮力只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重力、形状及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4、物体的浮沉条件: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上浮 ③F浮=G 悬浮 此时V排=V物 ④F浮=G 漂浮 此时V排5、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①ρ液>ρ物 ,上浮 ②ρ液<ρ物,下沉 ③ρ液=ρ物,悬浮 6、浮沉条件的应用(1)轮船①因为漂浮时,F浮=G ,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②根据F浮=ρ排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 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吃水线变深

(2)潜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3)密度计:因为F浮=ρ排g v排 ,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其刻度值上小下大。上疏下密。

7、计算浮力:F浮=G物-F拉(称量法)F浮=ρ液gν排液(阿基米德原理)F浮=G物(悬浮漂浮)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溶液:(1)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单一物质)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的物质(悬浮液)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乳状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不稳定,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分层。

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未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溶质为水)

物质 特点 典型溶液 悬浊液 不均一不稳定 泥水、钡餐 血液 相似点 典型应用 都是混合物 水是较好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 用有机溶剂去油脂 乳浊液 不均一 不稳定 牛奶 肥皂水 溶液 均一、稳定 盐水、碘酒、糖水、汽水 硝酸溶液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 1、物质的溶解性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钠固体);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硝酸铵);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物质的溶解性等级:

20℃时的溶解度 克 溶解性等级 举 例 易溶 食盐硝酸钾 大于10克 可溶 氯酸钾 1-10克 微溶 氢氧化钙 难溶 碳酸钙 0.01-1小于克 2、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

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仍可溶解。

3、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物质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 5、溶液的配置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稀释: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水的净化

①沉淀法:自然沉淀法。加入凝固剂,如明矾、活性碳等

②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侧; 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③蒸馏法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1.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 2.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

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 质,如硝酸钾

第7节水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1、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

2、水资源的保护:水的再循环,减少水的使用,水的回收利用,防止水污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