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张波
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张波
(商丘师范学院 数学系 河南 商丘 476000)
摘要:强调了课堂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要求.只
有通过创新能力培养,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运用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创新努力.
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广大教师的共识,长期以来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小制作,小发明等,没有将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教师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形成学生习惯于接受而不善于思考的现象,这样的教学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把眼光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索精神,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情境下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的潜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把新知识和新问题引入课堂,使之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
⒈ 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片面性.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主要依靠教师,主张树立教师的极大威信.以为只要顺从教师的教导,学生就能学到知识、养成良好的品德,至于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被认为是有害的东西.他们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进行得死板、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则指责“传统教育”以学科为教学的中心、以教师为教学的主宰,主张进行重心转移的革命,把儿童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围绕着学生转动.至于教师的作用、系统和知识的传授,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使学生的学习陷入盲目探索,职能获得一些零星的实用知识,而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这不利于造就现代科技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同样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要创设宽松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新性,摒弃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运用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松、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这样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⒉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在允许学生向教
师提问质疑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并热衷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的讨论与争辩.他们有责任感,有求实精神,关心的是如何探取新知,并在这场角逐中作出自己的贡献,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将充分发挥出来,受到最大的锻炼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不可唯我独尊、搞一言堂,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对学生的发言、答问不应求全、责备失之过平,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善于制止学生之间的讽刺讥笑,相互卑薄,引导他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支持.
教师举例要贴近实际生活,例子要具有可拓展性,形式要具有可拓展性,形式要灵活多样.知识点从简单到复杂,内容相互渗透,逐步深入,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更要有健康的心理,纯洁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和形象.教师在课堂上始终要保持旺盛、饱满的教学情感,仔细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进程.要以简明扼要、正确的评价,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以信任的目光,亲切的微笑,使其充满自信,大胆地回答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要认真倾听,予以中肯而明确的评价,肯定合理成分,指出还需改进的地方.如果学生不能或不肯配合回答问题,教师必须尽快辨明原因,是问题的难度不适合,题意表达的不清楚,思考的时间不够,学生对问题没有兴趣,师生之间的感情渠道不通畅,还是班级的学习风气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或回答学生的发问中,教师有时自己也会犯些错误,学生提出后,教师除了立即改正外,还应真诚地向学生们道歉,展示教师工作者严谨求实的美德和开明的学风,切忌对学生采取对抗态度,强词夺理.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轻松学习,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关键.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创设情境,激发相象.
⒊ 激发学生兴趣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会积极地、主动地、执着地、心情愉快地去接触、观察、研究.兴趣是创造的动力,要利用学生渴求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课堂正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相结合的结点,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场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技能.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事物联系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新知识常常带有“奇”或能引出“奇”,挖掘这种“奇”,能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新鲜感,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其奥秘.从而获得一些“新奇”而简捷的解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最令人惊讶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在抽象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揭示事物的本质,问题的相互联系以及运动,变化中激发学生对创新的乐趣,这种乐趣是一种智力乐趣,它是思维紧张地活动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获得的,它不仅包含着学习的兴趣,也包含着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⒋ 重视启发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毕竟要靠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操作,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如果轻率地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或代他们完成,那么轻则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影响他们独立思考和作业能力的发展,重则使他们失去学习上的自信心,成为害怕困难的懦夫、懒汉、低能人.所以,教学要重视启发,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把学习搞好.
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的教学要求,
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后来《学记》中又发展了启发的思想,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不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这些思想极为精辟,至今仍熠熠生辉.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回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方法被称为“产婆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文艺复兴后许多教育家都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启发教学.第斯多惠在提倡启发教学上很出名,他的名言是“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重视启发教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要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内在动力问题.如果学生的学习只靠外力来强迫命令,而没有内在的动力,则很难持久.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获得优良成绩或得到表扬奖励的愿望,为实现某个远大理想等.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许多一时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在培养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上,最主要的是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它的情趣、奥妙、意境、价值,在社会生活、生产、科研以及人类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其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向纵深发展,这是启发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茅塞顿开.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一石激起千重浪,只要提问切中要害,发人深思,脑子一开窍,学生的思想一下便都活跃起来,课堂上将出现令人兴奋、紧张、有趣的生动局面.然后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以获取新知.教学就应当是这样一个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去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耐心,给学生以思考时间;要有重点,问题不能多,不能蜻蜓点水、启而不发;要深入下去,提出补充问题,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不仅要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要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再次,要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懂了不一定会做,会做了还不一定有创造性.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独出心裁地完成作业,以便发展创造才能.最后,要发扬教学民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条件.如果学生感到课堂气氛压抑、不能畅所欲言,那么启发教学则将受到很大的局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抓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机,这样才能搞好学生分析、判断、猜想、推理、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德伍,宋乃庆. 论素质教育观下的数学教育[J].教学研究,1998(5). [2] 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 赵中建. 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