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阅读梁思成之七 梁思成的城市规划思想综述:1930—1949

阅读梁思成之七 梁思成的城市规划思想综述:1930—1949

来源:锐游网
1 48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 re 201 314 朱涛ZHU Tao 阅读梁思成之七 梁思成的城市规划思想综述.I 1 930—1 949 A Reading of Liang Sicheng S Thoughts on Urban Planning:1 930—1 949 摘要 本文通过细读梁思成在1 930年与张锐合作的 天津规划,以及梁在1930—1949年问的一系列规 划写作,仔细梳理他的规划思想的来源和运用。 to map out the sources of Liang s planning thought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KEYWORDS Liang Sicheng;Zhang Rui;Henry 关键词梁思成;张锐;茂飞:首都计划:分区;城 市美化;沙里宁i有机疏散;花园城市;斯坦因:雷 Mu rphy;Capital Plan;Zoning;City Beautiful;Eliel Saarinen; Organic DecentraIizatiOn Garden City; Clarence Stein;Radburn;Perry;Neighborhood Unit; TVA:CIAM 德朋;佩里;邻里单元;1、,A;ClAM ABSTRACT Through a close reading of the Tianjin plan Liang Sicheng made in collaboration with Zhang 中图分类号:TU.092.1;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5—684X(201 3)04—01 48—08 Rui in 1 930,and a series of his planning writings during the period of 1 930s一1 940s this essay attempts 抽象的颂扬和缅怀,无助于我们深入读解梁思成 城市规划的认识,应该主要源于对西方城市的亲身体 的城市规划思想。本文试图将梁思成2O世纪3O一4O 验和阅读规划出版物。” 年代一系列重要的规划写作和提案,放到当时世界和 2O世纪2O年代也是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重 中国规划史的语境中,仔细梳理他的规划思想来源和 要阶段。自20年代初,中国开始出版一系列书籍、 运用。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包括:梁在不同历史阶段, 吸收了哪些规划思想,以何种方式吸收的?他是如何 努力整合他所吸收的多样的规划思想?本文要细读 的历史阶段和文本包括:1930年梁思成与张锐合作 论文,广泛引进西方城市规划和管理知识。 1927年 国民党定都南京后,在全国一系列大城市掀起了规划 热潮,其中以南京的《首都计划》规模最大。南京国 都建设委员会于1928年委托以美国规划师、建筑师 的《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1945年梁对埃利尔 亨利・茂飞(Henry Murphy)131和恩斯特.古力治(Ernest ・沙里宁(Eliel Saa rinen)的《城市:它的生长、衰 P.Goodrich)为首的国际团队主持编著《首都计划》。 该计划于1929年底正式公布,为中国带来了一整套 1.梁张方案中天津规划分区图。(来源:粱思成、张锐,《城市 败和未来》(The a Ist Growth,Ist Decay,Its Future, 设计实用手册(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天津:北洋美术印 刷所,1930)) 以下简称《城市》)一书的读解;1947年1—7月, 梁二次访美在规划思想上的收获;1949年新中国成 立前后,梁对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先进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技术、方法和城市管理 体系。《首都计划》成为民国时期中国城市规划的重 要范本,促进了上海、天津、北京等众多城市的规划 2~6.梁张方案中各公共建筑图示:图2.市行政中心建筑立面 图; 图3.火车总站透视图;图4.海光寺公园市立图书馆立 面图:图5 特二区河岸林荫大道市立美术馆透视图;图6民 (Congr ̄s International d’Architecture Moderne,CIAM) 运动,也影响了梁思成规划思想的形成。 众剧场透视图。(来源:梁思成、张锐,《城市设计实用 规划思想的吸收。 21930:梁张方案 1 2O世纪2O年代:背景 梁思成首次参与的规划活动,是1930年与市政 手册(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天津:北洋美术印刷所, 1930)) 1 The zoning plan forTianjin in Liang’Zhang Scheme. 2~6 The public buildings illust rated in Zhang—Liang Scheme: Fig.2.Municipal center;Fig.3.Train station;Fig.4.Library;Fig 5・ Museum;Fig.6 Theatre. 2O世纪2O年代可称为梁思成城市规划思想的萌 专家张锐合作的《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以下 芽阶段。他和林徽因在1924—1927年问于宾大求学 简称梁张方案)。受《首都计划》影响,天津政府当 期间,并没有接受任何正式的城市规 ̄,JUII练。他们对 局于1930年登报征选天津规划方案,梁张方案获首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 re 201 3/4 1 49 2 4 选。该方案出版物《城市设计实用手册——天津特别 套用《首都计划》的“分区条例草案”,将天津分为 市物质建设方案》的封二注明:“天津规划,由张锐 八大区:公园区,第一、二、三住宅区,第一、二商 制定,由梁思成绘制。” 据此和方案内容,我们可 业区,第一、---_T_业区。 (图1)可以说,梁张 又不致成为车马必经之 L道”,可保证市府与市民关 系亲密,又不会产生拥挤。” ” 可以说,梁基本沿 袭了《首都计划》将南京市行政区设在旧城,对旧城 以这样推断二人的分工:张锐作为公共管理和市政专 合作,从《首都计划》学会了通过分区来控制土地使 加以改造的思路。显然,1930年的梁张方案不涉及 家,负责文案中大部分文字,尤其是公共政策提议部 用和开展其他各项规划,这成为梁以后进行城市规划 分;梁思成作为建筑师,主管其中“有形”的空间部分: 街道网划分、城市设计和公共建筑提案。梁的工作主 设计的中心手段之一。 “中央政治区”的选址问题。而到了1950年,梁思成 与陈占祥合作,向北京新政权提出“梁陈方案”,建 除分区外,行政中心区的选址和公共建筑设计也 议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在北京西郊另辟新区的思 是梁张方案的一个重要议题,值得与《首都计划》作 路,可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首都计划》中央政治  比较。《首都计划》涉及到两个行政中心区——国家 区选址规划的回应,详见后文。级的“中央政治区”和市级的“市行政区”。针对两 要体现在方案中22张插图和少部分文字阐述;方案 中与空间规划密不可分的政策提议部分,比如城市分 区,可能由二人密切合作而成。 梁张明确提出他们的方案为远景规划,在筹划时 梁张方案在确定了天津市中心行政区选址后,并 没有提供对该区的详细规划图,而是直接跳到对单体 公共建筑设计的讨论上。在第十一章第三节,梁将 “公共建筑物形式之选择”分为两类:“新式中国建 者的选址,《首都计划》采取了不同策略:前者在旧 城之外另辟新区,后者在旧城内改造而咸。针对前者, 常以《首都计划》为“心目中的对象”。 梁张方案 的编制体例和主要规划手段,包括分区、土地控制、 《首都计划》列举了五大原因:(1)需预留足够用地; (3)地形宜于经营:(4)军事易防守; 市政规划、城市设计和公共建筑提案等,都沿用了《首 (2)便利交通:都计划》的原则和工程标准。 筑”和“新派实用建筑”(即现代主义建筑)。梁建议 (5)可向国民彰显除旧迎新思想——故建议中央政治 前者用在市行政中心的建筑,包括议会、政府及法院 区设在南京城的东郊,紫金山南麓。 ” “针对后者, 三大机关,通过“合并中西美术”来彰显民族传统和 与《首都计划》相比,梁张方案的最大不同在于 它提出一些公共政策和市政管理提案,包括:提议天 《首都计划》列举四大原因:(1)需预留足够用地;(2) “市府尊严”:后者用在所有其他公共建筑上,为“简 津市县合并,形成一个“大市”区域政府;提倡鼓励 需与市民有直接或间接联系,交通便利,“与主要之 单壮丽,摒除一切无谓的雕饰,而用于各部分权衡 生产和培植工商业,推广市政公民教育,改革行政、 吏洽和财政政策,呼吁收回租界;提出城市理财计划, 干道接近,而又不致冲过,以免发生挤拥之弊”;(3) (Proportione)及结构之适当”,以表现带有普遍性的 需较高地势以保持市府尊严;(4)市府机关可分为与 现代文明。 (图2~图6) 其中包括特值税征收、公债发行和现存租税制度改革 市民有无直接关系两类——故建议市行政区的机关办 等三大措施 ” ‘。——这些应该都是张锐所作。 在空间总体规划上,最值得一提的是梁张方案中 公区设在南京城内的大钟亭处,文化休闲中心设在五 台山处。 梁对政治建筑采用“新式中国建筑”的提倡,也 承袭了《首都计划》中茂飞要求所有政府办公建筑都 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旨在“发扬广大固有之民 第十八至二十章关于分区的阐述。梁张在第十八章概 梁张方案中第十一章“公共建筑物”应该是梁的 族文化”的原则。(图7、图8)茂飞本人作为建筑师, 从1919年开始,已经在中国陆续完成了长沙雅礼大 述中申明他们所倡导的城市分区不是天津现行的按地 作品。在其中第二节“天津市行政中心区之位置”中, 理范围划分的“警区”,而是“职业上的分区”(即“功 梁建议利用现有城内的市政府所在地,将各局(除公 学(Yale—in.China)、北京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  能分区”o[5]38该手段的引入要归功于《首都计划》。《首 安局外)全部乔迁到该地,形成“大规模之天津市行 学等规划设计,积累了丰富的探索“中国固有之形式”都计划》明确指出“分区”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首要 政中心区。”他说此决定有三个原因:(1)在市内公 的经验,还提出了宏大的“中国建筑复兴”的文化理  An Architectu ral Renaissance in China。o可以说, 措施,它的作用在于控制城市中各片区的土地使用和 共建筑用地中,这块地最大,临近多官署衙门,较易 念(人口分配。 《首都计划》还提出“城市设计及分区 授权法草案”,以此为中央法律 统一控制全国各城 市的规划条例。 ”” 改建。附近地带,虽临近繁茂商业区,但建筑非官署 茂飞是将紫禁城的宫殿样式作为“中国建筑的固有之 即民宅,地价不高,便于政府征购;(2)此地带自前 形式”的代表、完整构筑出中国建筑的国家主义一民 清到民国一直为总督衙署集中地,在市民心目中已经 族主义论述的第一人。 梁张方案在第二十章直接采纳了《首都计划》的 成为全市精神上的行政中心区域。“一经改善,益可 “城市设计及分区授权法草案”, 茂飞在《首都计划》也提到对政治建筑之外的建 并在第十九章 增其尊严。”(3)该地区交通便利,“与主要干道接近 筑,应灵活处理。但他仍坚持不管怎样,所有建筑仍 1 50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 re 201 3/4 多少体现“中国特色”。比如,他说商业建筑因实用 为主,“不妨采用外国形式,惟其外部仍须具有中国 在城市行政中心区的选址和公共建筑设计上,梁也深 受《首都计划》影响。他极其重视市政中心的规划和 之点缀。”(图9、图10)相形之下,梁思成在梁张方 公共建筑的纪念碑性——就这一点而言,1930年梁可 案中绘制的政治建筑以外的公共建筑图,更为开放、 被称为一个“城市美化运动”的追随者。对于政治性 多样些。他集萃了2O世纪20年代流行的不同建筑样 建筑,梁赞成茂飞的主张,将西方建筑技术与改良后 式:民众剧场为装饰艺术(ArtDeco)风格,图书馆、 的中国传统形式相结合。对一些实用性建筑项目,梁 美术馆和火车站皆为简化的现代式,局部加中国传统 显示出比茂飞更多一些的对正崛起的现代主义建筑的 建筑符号点缀,但装饰的繁简程度有所不同。(图3 兴趣。在《首都计划》的影响之外,梁似乎也想努力 ~图6)这显示出1930年的梁思成,持一种比茂飞 吸收一些最新的西方规划手段,如“六边形街道网”, 更兼收并蓄的建筑态度 尤其是对正在崛起的现代主 但并不成熟。 义建筑有很强的好奇心。茂飞这个美国建筑师,在对 梁思成于1931年9月到北京出任营造学社法式 一圈  南京新公共建筑的控制上,反而是一个更坚持中国建 部主任,专注于中国古建筑研究。他的规划思想发展 筑“固有式”的“民族主义者”。 暂时被搁置。1936年,美国规划师、建筑师、纽约 区域规划协会的创始人、新泽西雷德朋社区的设计者 在城市规划上,梁张方案有一点明显不同于《首 都计划》:街道网的设计。《首都计划》广泛采用方格 之一斯坦因访问北京,与当时已在中国建筑史研究取 街道网加少量对角线干道,针对一些公营住宅区采取 得突破性进展的梁思成一见如故。斯坦因此行,究竟 自由曲线。而梁张方案专辟第九章鼓吹“六角形街道 分段制”——这无疑也是梁所作。梁在文中论及通行 的方格街道网,“对于美观及实用上,均欠圆满。”而 六角形的划分方式,因会带来更多的建筑朝阳面和宽 对梁的规划思想有多大直接影响,不得而知。 但 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两人自此结下深厚友谊。这促成 梁在1947年访美期间,与斯坦因重逢,并在斯坦因 的陪伴、引介下,考察了美国的一些优秀规划案例, 在规划思想上取得了一次跳跃性发展。 阔的花园,以及交通便利和修建经济性等诸多好处, “实最新式的,最进步的,最合适用的制度也。” ”。 梁建议天津新地段的住宅区街道网均采用六角形几 何图案,还为此配了一张图——“第十一图六角形 3 1945:阅读沙里宁的《城市》 1937年抗战爆发,梁思成和林徽因南下逃亡。 街道分段图”。熟悉西方规划史的人知道,六角形街 梁林于194O一1945年间在偏僻的四川李庄,全靠费 道网——在今天城市规划中几乎绝迹——于1900— 正清夫妇从美国寄来或转送来的出版物了解西方学术 1930年期间,由美国建筑师查尔斯.兰姆(Cha rles 动态。抗战后期梁林发表的几篇文章表明,他们非常 Lamb)、加拿大工程师诺兰.柯雄(Noulan Cauchon) 关心当时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也关注西方最新 和英国建筑师、规划师巴里.帕克(Ba rry Pa rker)等 的城市规划思想和对居住问题的探讨,并开始积极思 提出和推广。他们大力鼓吹该种几何路网的经济性 考中国的战后重建。这时期对梁的规划思想影响最大 和用地效率要优于方形格网。到1930年,六角形街 的是沙里宁1943年出版的《城市:它的生长、衰败 道网已经成为西方规划理论界热烈讨论的话题,成 和未来》。梁在1945年读了此书,深受启发,于8月(抗 战胜利前一个月)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市镇的体 为最时新的欲取代方形街道网的另类选择。但很快, 由美国建筑师、规划师克拉伦斯.斯坦因(Cla rence 系秩序》一文(以下简称《市镇》),… 概括了沙里 Stein)和亨利・莱特(Hen ry W right)设计的新泽西 宁的观点,并探讨它们对中国战后重建的启发。 雷德朋城(Radbu rn)中的尽端式格局(cul—de sac) 崛起,成为六角形街道网的强有力竞争对手。1932年, 沙里宁一书充满了关于城市的宏论,但实际上并 非西方规划学的重要著作。该书出版后,一些规划专 在美国总统胡佛(He rbert Hoove r)主持的“住宅建 家即刻指出该书有诸多缺点,比如:缺乏科学方法、 设与产权(Home Building and Home Ownership)”会 数据不足、没有经验,却又妄提重新规划大城市的宏 议上,六角形街道网的不实用——造成大量不规则 地块——被以英国建筑师、规划师托马斯.亚当斯 大计划;不懂城市发展规律,盲目敌视物业权,却又 提不出可操作的替代方案;太寄希望于;l每诸多权力交 (Thomas Adams)为首的规划师们猛烈抨击,雷德朋 予政府,来主导城市发展,既不可能、也不会有好结 尽端式格局终于胜出,成为美国居住区规划中广为运 果,等等。有批评者干脆说该书“实际上不传递什么 用的系统。 回到1930年的梁,他紧跟当时的西方 意义”。 。显然,1945年身陷李庄的梁思成,处在 规划潮流,不无幼稚地向天津新区推荐“最新式的” 与西方学术隔绝的环境中,孤立地去读该书,无法整 六角形街道网。他配的插图(图11)实际上直接套 体把握西方规划界的状况,也无从了解西方规划界对 用了诺兰・柯撤NoulanCauchon 1925年提出的“六 沙里宁书的评价。但我们不应因此轻易否定历史。笔 边形规划”。(图12) 者在这里想以更具建设性的态度探讨:沙里宁的书究 总之,1930年的梁张方案可称为模仿《首都规 竟有哪些品质和观点,刚好契合了当时梁思成的精神 划》的“学徒之作”。在总体规划技术层面上,梁学 和思想需求?沙里宁的观点,如何被梁吸收的,又如 会了利用分区来控制土地使用和开展其他各项规划。 何进一步塑造了梁的规划思想?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201 314 1 51 首先,在笔者看来,沙里宁书中对城市充满人 文主义情感、道德感的定义激起了梁的共鸣。沙里宁 成为一个有机的秩序组织体 ” 在论述城市空间与社会的关系上,沙里宁体现出 说城市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是“赋予人们居住和工作 他秀B个时代建筑师典型的理想主义精神,但又特别简 以良好、健康的住所和环境。”” 我们可以看到,在 1930年梁张方案中醉心于描绘宏大的城市公共建筑 物,较少关注民生工程的梁,到1945年有了很大变化。 单化的思维。他认为“形式秩序”(f0rm—order)和“社 会秩序”(social—order)之间有一对一的关系,应该 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他相信高质量的城市“形式秩 他在《市镇》一文的开头便以沙里宁的1:3吻写道:“这 序”,可激发人们建设文化的灵感。他甚至相信“诚 机构(指市镇——笔者注)之最高目的在使居民得 实和创造性的建筑,就和诚实和创造性的艺术一样, 通常对人的头脑有文化上的建设性影响。”” ”一向崇 到最高度的舒适,再使居民工作达到最高度的效率。” 梁还睿智地说这其实就是中国古谚语所谓的使民“安 尚建筑一城市形式的高超品质的梁思成,显然认同沙 居乐业”。n3 里宁的观点。梁将该观点推衍到对中国战后重建的建 议上: 其次,沙里宁宣称该书旨在“发现所有城市规划 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可根据各种现存状况加以应变, 并为未来构筑一个坚固的基础。” 可以想象,沙里 我们要使罟『主的环境有浞进居民文化水准的力 量、 我们必须注意到物质环境对于唇民道德精神 的影响 ……我们计划建立市镇时,务须将每一 座房屋与每一个“邻舍”问建立善美的关糸,我 们必须建立市镇体系上的“形式秩序”(Form—order) 宁的豪言壮语,对置身战乱后期,满目山河破碎,一 心梦想要推动中国重建的梁思成来说,会有多大的感 召力。 在论述城市空间结构上,沙里宁依赖隐喻。他将 在善美有规则的形式秩序之中,自然容易维持善 美的“社会秩序”(Social—order) 这两者有极强 的相互影响力 ……同时,更因人娄亦有潜在的“反 文化性”,趋向卑下与罪恶.若有高尚的市镇体系 秩序为环境,则较适宜于减少或矫正这种恶根性 城市比作生物的活的机体(1iving organism),将城市 片区比作细胞组织(cell tissue),将城市中的单体建 筑比作单个细胞,进而强调建筑一城市片区一城市之 间须有“有机”的相互关系(co rrelation o可以说, 仅在隐喻层面上谈城市,而缺乏规划学的严谨分析是 孟母三迁之意或即在此、 沙里宁论著的根本缺陷。但沙里宁的隐喻文体恰恰对 梁有吸引力,因为它一方面似乎能形象地描述和解释 除了上述关于城市的宽泛的“哲理性”论述外, 沙里宁针对西方大城市的危机,提出的最核心的城市 城市的存在、生长和衰败的状态,以及城市与建筑的 规划解决方案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所谓的“有 关系,另一方面正因为语意宽泛、暧昧,可给梁自己 机疏散”(organic decentralization o 附会、发挥的空间。梁在《市镇》一文中直接套用沙 7~10.《首都计划》中的公共建筑图示:图7首都中央政治区各 政府建筑立面图(黄玉瑜和朱神康作): 图8.傅厚岗市行政 一前面我说过,2O世纪所有重要规划理论的提出 都是对19世纪末欧美工业城市的悲惨状况——内城 拥挤、出现贫民窟、无序向外扩张等危机的回应。“城 市美化运动”意在通过大规模铲除旧城或另辟新区, 修建出成组的纪念碑式的建筑,来抵制或掩盖城市的 里宁的文字,谈论城市的“有机性”: 个市镇是会生长的,它是一个有机的组织 区乌瞰图;图9.明故宫火车总站乌瞰图:图10.新街口道路集 中点鸟瞰图。(来源: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编,《首都 计划》(1929)) 1 1.梁张方案中“六角形街道分段囤”。(来源:梁思成、张 体。在自然界中,一个组织体是由多数的细胞合你, 这些细胞都有共同的特征,有秩序的组合而成物 体,若是细胞健全,有秩序的组合起来,则物体健 全 若细胞不健全,组合秩序混乱,便是疮疖脓 包 一个市镇也如此 它的细胞是每个的建筑单 锐,《城市设计实用手册(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 12.诺兰.柯雄的“六角形规划”(来源:Noulan Cauchon, 混乱衰败,彰显“秩序”。与“城市美化运动”形成 鲜明对比的是另一股提倡“疏散”城市,走向郊区化 。Hexagonal Blocks for Residential Districts:The American City, 的潮流。该思潮源于英国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1 7(1925)) 位,每个建筑单位有它的特征或 性,特征或个 性过于不同者,便不能组合为一体 若使勉强组合, 亦不能得妥善的秩序,则市镇之组织体必无秩序, Howard)的“花园城市运动”,然后迅速在欧美蔓延, 产生很多变种。前面提到的斯坦因和莱特规划的新泽 西雷德朋就是“花园城市”在美国的变种中最著名案 7—10.The public building s illu strated in Capital Plan:Fig 7.The government buildings in the central political district;Fig 8.The municipal center;Fig.9.The train station near Ming Palace;Fig10.Thejunction atXinjiekou. 11.Hexagonal street pattern plan in Liang—Zhang Scheme 12 Hexagonal plan made by Noulan Cauchon 1925 不健全 所以市镇之型成程序中,必须时时刻刻 顾虑到每个建筑单位之特征或个性;顾患到每个 建筑单位间之相互关系(Correlation),务使市镇 例之一。我们可以说,柯布西耶在20世纪20年代孕 育、30年代提出的“光辉城市”,实际上是个奇特混 合体——在追求纪念碑性上,它延续了“城市美化运 1 S2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201 314 一 十 + ●-I‘_ -I 一●I‘ 。 ‘_I- ■ 曩 毒。- 国 国 - 国 . . - . _■-.箱,  ■一- ●●■_I I■一I I‘ ■●iI■ ●I_●● - I_ I-; ’●l 。动”的传统;在追求郊区化上,它是“花园城市”的 发生长复杂性的尊重。恰恰相反,沙里宁认为正是城 活、生产自主性,不至于仍过分依赖内城中心。但他 变种;在技术上,它吸取了美国摩天楼和高速公路的 市的“自发生长”导致无序和病变。他的“有机”强 们设想这些卫星城只是辅佐、改善,而不是彻底取代 最新发展,追求城市的高密度和运输高效性。另外, 沿着霍华德的疏散城市的思路,还衍生出另一股规划 调的是精英规划师(他称为“启蒙的大师屠夫”” ) 内城中心的主导性。” 。 (图1 3—16)1943年沙 自上而下、对城市实施激进的“手术”:按照事先制 里宁提出的“有机疏散”,实际上在相当程度上呼应 霍华德的理想,针对现有的内城中心,实施激进手术: 思潮,即区域规划。该学派规划师认为只有在区域 定的区域规划和时间表,逐一切除内城中的衰败地区 尺度上,整体考虑区域资源配置和生态平衡,综合考 (包括居民),将其重新移植到郊区卫星城。每一个新 经过几十年的疏散,最后内城中心的主导性应被彻底 虑各子分区的规划,才能有效疏散大城市的拥挤。这 一卫星城,除了严格控制的尺寸和完备的生活设施,内 瓦解 城市应转化为一系列较均匀分布的中小城镇集 理念由苏格兰生物学家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 部还耍有一定程度集中的生产功能,才能保证各卫星 合而成的矩阵。(图17、18) 为了保证“有机疏散”——这如此激进的城市格 Gedds)在1900年提出,在1920年代被美国的路易 城自己的运转效率。 斯・芒福德(Lewis Mumfo rd)、斯坦因和莱特进一步 发展。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沙里宁的“有机疏散”与同 时代其他许多倡导“疏散”的规划提案之间有一个根 局的重组得以实施,沙里宁还在书的后半部论证政府 需通过强力的政策和立法,保证业主的产权能够顺利 沙里宁批评当时所有的主导性规划思潮。他抨击 本区别:前者旨在通过疏散去掉内城中心 而后者意 从旧区转移到新区,并有效控制土地价格 防止它在 “城市美化运动”“仅向人提供戏剧性效果,却不满足 在通过疏散改善内城中心。回到1898年,“疏散鼻祖” 城区大迁移中产生剧变。” 体面生活的最基本需求。”” ” 重视文化连续性、对 霍华德这样设想他的“花园城市”:一系列最多容纳 总之,沙里宁宏大的“有机疏散论”构筑在一系 中世纪城镇情有独钟的沙里宁,自然也不喜欢柯布西 32 000人的“花园城市”,围绕一个不超过58 000人 列前提上:有“远大眼光”、可以制定未来几十年区 耶高度依赖当代技术和高密度的“光辉城市”。沙里 的“中心城市”,形成一个典型的城市组团。众多这 域总体规划的精英规划师:有巨大权力、在法律和政 宁在书中承认 将中心城市向郊区疏散 是他同时代 样的组团再由公路、铁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规模、 很多规划理论家都在倡导的提案。 策上可以强力主导的政府;愿意服从整体调度的全体 就这一点,他 均质的“花园城市”网络(霍华德称之为“社会城 市民和社会组织;可以被准确预测和计划,因而可以 市”Social Cities o霍华德当时确实设想过这样的“花 提前很多年就在卫星城中规划好的工业、经济发展, 园城市”网络,如果得以大规模实施,会最终导致现 等等。可以说,这些前提加在一起,与西方通常的民 的“有机疏散”与广义的“疏散”思潮有一脉相承之 处。但沙里宁批评霍华德的“花园城市”规划过于刻 板,纽约区域规划没能有效化解曼哈顿的拥挤和对大 有伦敦内城中心的解体。” 但伦敦内城究竟在空间 主政体与自由经济模式产生根本性抵触。这就是为什 纽约的中心主导地位。” 他认为要解决中心城 上如何解体,霍华德并没有提供一个具体图示。而后 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构想从没有、也根本不可能 来的事实是,他的提案仅以孤立案例实施,从没形成 “花园城市”网络,因而完全无从挑战伦敦内城的中 在西方任何城市实现的原因。 但1945年的梁思成被沙里宁的学说深深折服。 市的危机,惟有自己的“有机疏散”才是有效策略。 在沙里宁看来,西方大城市的内城拥挤、出现贫  民窟、无序扩张等现象就像坏死的细胞组织阻隔在生 心地位。之后在2O世纪2O一40年代,深受霍华德影 他在《市镇》一文中写道:物体中,或甚至像癌细胞组织一样恶性蔓延,严重影 响的一系列大伦敦疏散构想——1921年c・B・普尔 ……欧蓑市镇起病主因在人口之过度集中.以  rdom)案,1923—1933年雷蒙德・欧文 响城市的生命。他所谓“有机疏散”是逐步将中心城 东(c.B.Pu致滋生贫民区,发生车辆交通及地产等问题 最近 alization)  Unwin)案和1944年帕特里克-阿伯克隆 欧鼍的市镇计划,都是以“疏散”(Decentr市中的人口和工业转移到一系列预先规划好的卫星城 (Raymond中,最终使城市彻底摆脱单中心格局,而成为多个卫 E(Patrick Abercrombie)案,都纷纷采取更实际的 为第一要义。然而所谓“疏散”.不能散漫混乱 所以美国沙理能(Eliel Saarinan)教授提出“有饥 星城均匀分布,中间有绿化带间隔的格局。该提案的 策略:他们都倡导从内城中心,向外疏散出一系列小 “有机”之处不是基于今天我们通常理解的对城市自 c decentralization)之说 而我国 型卫星城。他们也都坚持各卫星城须有相当程度的生 性疏散”(organi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2013/4 153 13.霍华德的“花园城市”图解(1898)(来源:Peter Hall,Cities ofTomorrow,3rd Edition(Oxford,Blackwel lPublishing.2002) 将来市镇发展的路径,也必须以“有卞J I性疏敞”由 原则 ”】 文诊断的是西方工业城市经过近一个世纪发展出的 “城市病”,为此他提出一个长达几十年的“有机疏散” 14 C B Purdom的伦敦卫星城规划图解(1921)(来源:Pete r Hall,Cities ofTomorrow) 梁在文中接着描述“有机性疏散”所倡导的新城 手术疗程。沙理宁提案的很大一部分力量在于关注规 市格局。沙里宁在书里强调“疏散”的目的并不是仅 划分期实施的时间表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不管它们 仅分散人及其活动,而是将现有的密集区域分散到一 实际上有多不实际。而1945年的梁面对的是战后百 系列“集中单元”(concentrated units)中,“诸如中心、 1 5.Raymond Unwin的伦敦卫星城规划图解(1923—33)(来源: Peter Hall,Cities ofTomorrow) 16 Patrick Abercrombie的大伦敦卫规划(1944)(来源:Peter Hall,Cities ofTomorrow) 废待兴的中国城市,西方式的内城拥挤和贫民窟等“城 17.沙里宁的有机疏散图解t假设集中城市密集地建造起来。其 中一半已经衰败,必须按照预先设置好的疏散格局来治愈。此 过程花50年——年数只是个象征数字——在这期间城市的尺 寸会增加一倍。本图解显示此疏散过程分为十个五年计划。其 中红色点表示每五年期间内创造出的新值,它们在未来发展 中将被保留下来。(来源:Eliel Saa rinen,The City:Its Growth, Its Decay,Its Future(New York:Reinho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郊区、卫星城,或如社区单元”(community units o 市病”尚未大规模出现。梁对“有机疏散”的倡导其 然后再将这些单元组织成“相关活动的功能集中区” functional concentrations of related activities o 实是试图给中国城市提前做手术,预防“城市病”的 发生。但该手术究竟如何与当下中国的城市现实结合, 粱这样诠释沙里宁的观点: 这里所谓的“有机性疏散”是将一个大都市“分” 为多数的“小市镇”或“区”之谓 而存每区之内, 则须使居民的活动相对集中 人类有日常活动与 非常活动两种:日常活动是指其维持生活的活动 而言,就是署住与工作的活动 区内之集中,足 以唇民日常生活为准绳 “ “。 如何能像沙里宁那样画出一个按年代分期展开的序列 图,政府又该制定怎样的政策等等,对于这些问题, 粱尚没有机会加以探讨。1945年的梁针对中国城市, 1943)) 18沙里宁指导的匡溪艺术学院学生Geo rge A Hutchinson,J r作 的大芝加哥疏散图解 (来源EIieI Saa rinen,The City:It s 仅发展出一个宽泛的“通过疏散预防城市病”的规划 思想。 Growth,Its Decay,its Future(1 943¨ 在《市镇》的一段文字中,梁将广义的“疏散” 与沙里宁特定的“有机疏散”混为一谈。比如,他称 1 3 Howard’s Garden City diag ram f 898) 14.Purdom’s London Plan f1921] 但是沙里宁的“社区单元”究竞如何构成?规模 伦敦正在实施的阿伯克隆比于1944年制定的大伦敦 有多大?沉浸在“宏大叙事”的他并没有作任何具 规划称为“有机性疏散”。” 这显然不准确。正如 体阐述。梁在《市镇》文中借用了另一位美国规划 笔者前面提到,大伦敦规划旨在通过设置一系列卫星 1 5 Unwin’s London Plan(1 923—33) 16.Abercrombie Great London Planf1944) 1 7.Saa rinen s diagram on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Sou rce:Eliel Saarinen,TheCity:ItsGrowth,ItsDecay,Its Futu re(1943)) 1 8 Decentralization pattern of Greater Chicago.Cranbrook Academy of Art,1 935—1 936 Student:George A Hutchinson Jr Instructor: 师克拉伦斯.佩里(Cla rence Pe rry)的“邻里单元” 城来缓解伦敦市中心的压力,但完全没有计划要将从 (neighbo rhood unit)概念,去填充沙里宁的“有机 根本上瓦解伦敦市中心的主导地位。换句话说,大伦 Saarinen(Source:Eliel Saarinen,The City:Its Growth,Its Decay, 疏散论”框架。佩里在1929年发表的《邻里单元》 敦计划是在倡导“疏散”,但不是沙利文式的“有机 Its Futu re(1 943))  书中界定:一个成功的邻里单元(neighbo rhood) 疏散”。应该能在其区域范围内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具体 值得一提的是,宽泛的“通过疏散预防城市病” 的观点也体现在林徽因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 一而言,它以小学——居民从事多种公共活动相遇的地 方——为中心,辅以其他公共设施,向周边辐射,半 径不超过四分之一英里,即人们舒适步行约二十分钟 的区域内,是“邻里单元”的空间范围。 梁这样 个月)发表的《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一文中。林 在重病中,利用美国寄来的资料,整理出英美国家四 个现代实验住宅开发的案例,写出该文。林在文中谈 描述沙里宁的“有机疏散”后所形成的城镇的基本单 到英国大工业城市伯明罕市的发展完全围绕内城为中 元——实际上是佩里的“邻里单元”: 区之大小以使居民的住宅与工作地可以短时 心,逐圈向外扩展,形成内城过度拥挤和贫民窟等问 题。林说种种局部规划改善无法奏效,反而相互抵触, 因此下结论:“故今后必须大规模的全盘筹划,加辟 新中心,乃至于将工业的一部移出旧有已过密的中 心。”” 林进一步推论中国的战后重建: 经济不允许我国蹈它们的覆辙 我们今后救济 庄宅荒 绝不宜在市中区,增设不已,以求目前 和局部的救济 在旧市左近必须开辟新的,疏离的. 间——约二十分钟—— 行达到为准 存这区之 内.其大规模的工商业必需的建置,如学千窀、医 院、图书馆、零售商店、菜市场、饮食店、娱乐场、 游戏场等,在区内均应齐备,使成为一个自给自 足的“小市镇” 在区与区之间.设立“绿荫地带”. 作为公园,为居民游息之所 务健一一 大都市成 为多数“小市镇”——区——的集合体,在每区 之内将人口稠密度以及建筑面积加以严格的限制. 不使成为一个庞大无限量的整体. 若干工作的中心,备中心间设置交通干线 【 I林也略微提及资本主义私有产权,导致土地的无 序发展。而要实施好的城市规划,政府必须得积极干预: 因私人地产权利之足以妨碍全市计划上合规的 《市镇》一文虽然简短,但系统地展示出梁在 1945年建立起来的城市理想。总体说来,梁已经从 1930年的“城市美化运动”的支持者转变成一个“花 园城市”的追随者。具体而言,受沙里宁影响,梁拒 地区分配,这调查会认为最基本的改善需先增加 政府对地区使用之法律上权限 这一点颇为重薅、 中国部区多为耕地,市区内房屋简陋者 多.工 业尚未正式开展 ,开辟新区,重划旧区,及拆建 斥集中式的大都市,想象城市是由~系列分散开,中 间有绿化带隔离的“小市镇”或“区”组合而成;受 移建均较简便.主要点在于地主之公益观念,及 佩里影响,梁想象中的“小市镇”或“区”的基本单 政府的地区使用杈的规定 “ 元是适宜步行,日常工作、生活可以自足的“邻里单 元”。 林的论述确实让人感到近似沙里宁的“有机疏散 论”。但严格说来,林仍是在一个宽泛的层面上谈“疏 但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究竟如何在中国战后的 散”,而很难说在精确阐述沙里宁的“有机疏散”,因 城市中实施7梁并没有机会详细探讨。1943年沙利 为同上所述,林并没有明确提出新区要解构老区的中 1 54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 re 201 3/4 1 9 TVA的治水体系图解(来源:David E L_lientha1.TVA DemocracyontheMarch(1944)) 20 TVA:Democracy on the March书中照片显示河谷水库中的鱼 如此丰富,以至于政府无需再实行钓鱼季节控制。(来源- David E.Lilienthal,TVA:Democracy on the March(1 944)) 1 9 Diagram ofTVA water control system 20.Photo in“TVA:Democracy on March”:Fish in the lake valley reservoir is SO abundant that the government no longer need to control in the fishing season. 心地位。 市规划方面“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于1933年,是罗斯福新政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是一 这里顺便提及,部分由于梁思咸的影响,再加上 梁的追随者们的人云亦云,沙里宁的“有机疏散”长 期以来在中国被规划理论家和建筑史家们奉为神话。 在纽约,梁还得以与1936年在北京结识的斯坦 个由联邦政府主持,“以地理为导向”(geography— 因重聚。斯坦因热情向梁引见了他专业圈中的人物, 还为梁创建清华建筑系提建议,并向清华捐赠了200 oriented),推动区域整体发展的机构。它超越州政府 管治界限,将整个田纳西河谷作为一个完整区域,统 他们一谈到他们认为“好”的城市“疏散”,如在北 本书籍。6月,梁在斯坦因的陪同下访问了雷德朋新 筹该区的水土保护、粮食生产、水库、发电、交通、 京周围设卫星城等,就习惯性地冠上“有机疏散”标 城。梁对该居住区安静的环境,完善的公共空间和设 居住等工作。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也计划学习TVA 签。这要么是将广义的“疏散”与沙里宁狭义的“有 机疏散”混为一谈,要么是将“有机疏散”当作“疏散” 施,通过尽端式道路系统进行清晰的步行一车行分流 经验,成立类似机构,在长江流域修建水坝等项目。 等特征赞赏有加。梁终于切身体验到这个著名的“花 梁在给斯坦因的信中希望中国的计划能实现,提升 园城市”案例。 3月,梁出席了普林斯顿大学的“论规划人类 物质环境会议”(Conference on Planning Man’s Physical Environment o ”为期两天的会议集中了来 自六个国家7O多位建筑师、规划师、哲学家和社会 心理学家,共同检讨建筑和规划的过去和未来。会 思潮中最重要、最优秀的代表一 这都是误会。他们 忽略了笔者前面提到的两点:第一,沙里宁的“有机 疏散”企图通过疏散彻底解构现有的城市中心。而历 史上和现在出现的绝大多数倡导疏散的规划提案都不 是以此为目标;第二,正因为沙里宁的“有机疏散” 国人的生活水准。梁说“我们中国需要数百个TVA”, 还提到1941--1946年任TVA主席的大卫.E.利连索 尔(David E.Lilientha1)在1944年出版的《田纳西河 谷管理局:行进中的民主》(TVA."Democracyon the March)一书。 (图19、20)该书认为TVA在区 在广义的“疏散”思路上不具独创性(霍华德首创), 在具体的“有机”策略上又不切实际,它在现代城市 域综合管理的经验,为重组联邦政府,抵制权力过分 议以罗伯特・摩西(Robert Moses)和赖特(F rank 向华盛顿集中,加强州与地方权力,推动民主自治做 出了贡献。 梁对中国拥有“数百个TVA”的企 规划史的思想和实践中都不占什么重要地位。“有机 Lloyd Wright)的晚餐发言结束。有与会者表示对该 疏散”在中国的神话或许早该破除。 会感到失望,因为代表们互不认同其他人的建筑哲学, 盼,除了对中国规划的期待,自然也有对战后国民政 1945年3月9日,梁思成给清华大学校长梅贻 无法形成任何共识。还有人批评该会认定设计师是社 府在政治、政府管理上的期待。 琦写信,说战后重建“实改善我国都市之绝好机会。 会变革的先锋,其想法幼稚傲慢。 但梁感到深受 举凡住宅,分区,交通,防空,等等问题,皆可予 多种观点启发。他还与会议代表联署了~封致联合国 在7月归国途中,梁去匡溪艺术学院访问了沙里 宁和他儿子艾罗・沙里宁(E ro Saa rinen),考察了该 以通盘筹划,预为百年大计…一-”梁提议尽快在清华 教科文组织的信,建议施行建筑和规划教育改革,以 校的教育。梁还去塔利埃森拜访了赖特,参观了芝加 大学工学院内添设建筑系,为国家造就各方面亟需的 建设人才。梁还建议在战后适当情况,设建筑学院, 加深人们理解建造环境的“社会、经济和情感因素”。 该会最激励梁的莫过于从狭义的单体建筑放大到广义 哥住宅管理局(Chicago Housing Autho rity)和伊利 诺伊理工学院,以及斯坦因在洛杉矶设计的鲍德温山 逐渐分添建筑工程,都市计划,庭院计划,户内设计 的物质环境的整体主义观念。这更强化了梁思成本来 (Baldwin Hills)住宅区。 等系。 梅贻琦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不久便同意 就从沙里宁那里感到共鸣的“建筑一城市”的“有机 在清华成立建筑系,并任命梁为系主任。梁随即于 整体”的观念。梁在1949年发表的《清华大学营建 5 1948-一1949:新旧交替 1 946年底赴美考察战后建筑教育。 学系学制及课程计划草案》中的一段文字,明显体现 出受到该会的影响: 1948年9月,刚回国不久的梁在替梅贻琦草拟 给教育部的电文中,称他自己的访美之旅“对于近年 4 1947:再次访美 梁在美国的考察集中在1947年头七个月中。他 ……所谓的“建筑”的范围,现在扩大了,它 欧美建筑学课程及教学方法颇有心得,深感近年欧美 建筑界对于都市规划之特加重视”。梁在信中修正他 的含意不只是一座房屋.而包括人类一切的体形 在现代建筑、规划和教育领域大开眼界,笔者在这里 环境 集中讨论他在规划上的收获。 梁以耶鲁大学为基地(他应邀在那里教授中国建 所谓 『本形环境”,就是有体育形的环境.细 自一灯一观.一杯一碟,大致整卜的城市,以至 一在1945年建议创立清华建筑系时只偏重建筑学教育 的观点,向教育部请示将建筑系高级课程分为“建筑 学”与“市镇计划”两组。侧重后者的学生在高年级 可免修“高深结构工程课目”,但必须修市政学、土 筑史),得以考察美国顶尖的建筑学院的课程设置。 这极大帮助了他回国后对清华建筑系的课程设置。 1947年2—6月,他曾十几次奔赴纽约,代表国 民党政府,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在与柯布西埃、 个地区内的若干城市问的联糸,由人娄生活和 工作建立文化,政治,工商业,……等备方面合 理适当的“舞台”部是体形环境计划的对象。 地问题、人口问题等社会科学课程。 国民党教育 部于10月5日驳回该请示,仅“批准学生如愿偏重 7月,梁参观了田纳西河谷管理局(Tennessee 市镇计划研究者,准将‘材料力学’及‘钢筋混凝土’ ley Authority,TVA)的水坝和住宅项目。TVA成立 两学程改为选修科目。” 尼迈耶等建筑师们的设计讨论中,他感到在建筑、城 Val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201 3/4 1 SS1948年12月,解放军进驻海淀镇,接管了清华 大学。1949年1月,共产党接管了整个北平。 and Influences on Liang Sicheng‘s Planning Thoughts[J] Planning&Development: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Ga rden Cities of To—mo r row,new revi sed edition[M】.Ea st Sussex:Attic Books.1985:114—121. Planners,27(2012):6S [18】Clarence Perry The Nejghb0rh0od Unit门929),reprinted【M] London:Routledge/Thoemmes Press,1998:25—44. 1949年6月,梁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城市 的体形及其计划》一文,反映出他在规划思想上的一 些最新发展。他一定阅读了柯布西耶综合国际现代 另,高亦兰、王蒙徽提到过梁在求学期间阅读了NeI son P.Lewis 的The Planning of Modern City:A Review of the P rinciples [19]林徽因61 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汇刊》第七卷第一期(1944): Governing City Planning(1916)。见:高亦兰、王蒙徽梁思威 的古城保护及城市规划思想研究[C]II梁思成学术思想研究论文 [2O]黄振翔指出梁思成在1949年发表的“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学制 及学程计划草案”与哈佛设计学院院长Holmes Perkins制定的 教程类似。Pe rkins又兼哈佛规划系系主任,非常重视设计的文 化和历史语境 坚信所有不同设计专业的学生都要有宽广的文 化视野。他的教程似乎影响了粱的清华教程设计。见:Sidney Wong Backg round and Influences on Liang Sicheng’s Planning 建筑协会(CIAM)1933年在雅典的第四次会议的决 议、于1943年出版的《雅典宪章》。 梁在文中首 次依照《雅典宪章》的理论,将城市功能分为四大类 别:居住、工作、游息和交通。为保障这四大功能得 到“最合理的隔离与联系”,梁提出四种“体形基础” 集1946—199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34. 【2】Sidney Wong Backg round and Influences on Liang Sicheng’s Planning Thoughts[J].Planning&Development.27(2012):65- 66. 【3】今人常将Mu rphy的中文名译作墨菲,梁张方案中称他为茂菲。 但据赖德霖告知,《建筑月刊》等多种历史文献上将他的中文名 写作茂飞,笔者决定跟随历史文献的叫法。 [4]原文为英文:“City Plan forTientsin by Ray Chang,Illustrated by Thoughts[J】Planning&Development:Jou rnal of the Hong (即基本空间规划元素):(1)分区;(2)邻里单位; (3)尽端式道路系统;(4)人13面积有限度的自给自 足的市区。 就第一点而言,笔者在前面提到,梁 Kong Institute of Planners 27(2012):71 (21]梁将Physical Envi ronment翻译成“体形环境”,也许可以说 Ss—Cheng Liang.”梁思成、张锐,《城市设计实用手册(天津特 别市物质建设方案)》(天津:北洋美术印刷所,1930),封二 f5】梁思成、张锐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fMV/粱思威全集: 显示出他较重视物质环境的美学造型,而轻视其科学元素的倾 向。依照当代习惯,笔者翻译为“物质环境”。 [22J Daily Princetonian Volume 71,Number41,5 March 1947. 【23】Ca rroll Meeks Book Review College Art Jou rnal,9(1945/50): 229—230【J]//Sidney Wong “Backg round and Influenoes ” Planning&Development.27(2012):71. 在1930年梁张方案中就向《首都计划》学会了分区, 20世纪4O年代他所接触的所有花园城市提案都多少 牵涉到分区问题,1949年更推向极致,将《雅典宪 章》的关于城市四大功能分区的理论作为城市规划的 基础。梁的第二、三、四点则全部是佩里的“邻里单 元”中例举的要素,也是美国一批“花园城市”(如 第一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57. _6]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编首都计划【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10:235. 【7]Jeffrey W.Cody Building in China:Hen ry K.Murphy’s'Adaptive Architecture ’1914 1935[M].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Seattle:University ofWashington Press 2001:107—142 【24]梁思成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现称建筑工程学系)学制及学程 计划草案原连载 文汇报》1949年7月10—12日。后选 梁 思成全集》第五卷 46 【2S】David E.LiIienthaI TVA:Democ racy on the Ma rch【M】 [8]这里顺便提一下,粱在20世纪20年代对茂菲的建筑设计颇为 Radbu rn)共享的特征。总之,1949年的梁开始尝试 将他最新学到的柯布西耶和CIAM的规划理论,与他 在2O世纪40年代深受影响的“花园城市”思想整合 到一起,参与新中国的城市建设。 在政治上,梁决定留在大陆,积极拥护新政权, 称道。但到30年代,粱通过潜心研究中国古建筑史,一跃成 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专家,再加上他发展出对现代主义的高度热 new Yo rk:Harper&Brothe rs,Publishers,1944:271—272该书 Appendix C TVA AS A SYMBOL OF RESOURCE DEVELOPMEBNT 情,他要么批评茂菲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诠释不符台“法式”,要 么从根本上否定茂菲的创作为“折衷主义”。1949年建国后,在 由苏联传来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打压了中国的现代主义后,梁 IN MANY COUNTRIES 中提到中国受TVA影响,计划针对长江 流域成立YVA(Yangtze Valley Authority). [26]粱思成代梅贻琦拟呈教育部代电文稿[M]/I梁思成全集第 自己再度 复辟”回“民族形式”折衷主义。这时,尽管梁仍时 而批判茂菲的“中国固有式”不符合“法式”,但在建筑设计上, 梁自己难道不是与茂菲又站在了同一个“折衷主义”阵营 参见 朱涛阅读梁思成之四一一新中国建筑运动与梁思成的思想改 五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5 1949年7月 梁与 师生们一起将课程计划几经修改,扩充为更完整的关于建筑、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保障良好 的城市规划。㈣梁在1944—1947年间研读的西方规 划理论,普遍都体现出一些改良社会主义思想,梁深 受其影响。比如,他跟随很多西方建筑师、规划师和 学者一道,批评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所导致的各种城市 规划、造园、工业艺术、建筑工程及选修课的计划,题名为《清 华大学营建学系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在《文汇报》上连载。 [27】《雅典宪章》由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编译,另命名为《城市计划 大纲》,于1951年10月由龙门联台书局出版。梁思成、林徽因 于1951年7月为之作序。 造:1952 1954[J]时代建筑,2012(6):130—137. 【9】Eran Ben-Joseph David Gordon Hexagonal Planning in Theory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U rban Design,2000(5):237—265 [10】费慰梅曾写到1936年梁因为和斯坦因在北京的会面,“被激 :28】粱思成城市的体形及其计划[N】人民日报,1949—6—11_ :29]粱思成在1951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我为谁服 务7---十余年”思想检查中这样写道:“ 使我匿在北京不走 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对反动政府已不存丝毫幻想,另一方 面幻想着“社会主义”。我从研究都市计划的理论开始,我以为 自己是一个拥护社会主义的人。我不只赞成计划经济,并且希 望它表现在区域、城乡、都市、住宅等计划上。我所接受过来 社 会主义”是改良主义者所高唱的“社会主义”,而我自以为是同 马克思主义者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可能是同~回事。正如威尔斯 病。他呼吁有强力政府,可以主导区域、城乡、都市、 住宅等规划,有效地实现“居者有其屋”、“安居乐业” 的社会理想和空间秩序。1949年的梁思成,开始学 发起来阅读和思考城市规划”:WiIma Fai rban k Liang and Lin[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4: 92—93.但最近黄振翔浏览了斯坦因档案中当时斯坦因与梁谈论 记录,其中多记载斯坦因对中国古建筑的赞叹,却没有任何关 于斯坦因向梁讲述规划的记录。据此,黄推断在当时,很可能 梁向斯坦因讲述中国古建筑,而不是斯坦因向梁讲美国规划,见: Sidney Wong The planning connection between Clarence Stein and Liang Sicheng in Republican China.Planning Perspectives. 着用共产党式的语言,更激进地批判资本主义。在《城 市的体形及其计划》一文中,梁说资本主义制度无论 采取何种改良措施,都使得城市的四大功能“无一能 充分发展,只互相妨碍。”而“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在建设开始的时候,可以从第一步就不蹈人家的覆辙, DOI:10 1080/02665433.2013.737715:5-6(2013年网上发表: 在同斯大林谈话中墨 现的那种愚昧,以为资本主义国家里所 称扬的所谓“盎格罗撒克逊人所意味的社会主义”同马克思列 宁的社会主义是有“思想上联系”和“血缘关系”的。我自己认 为在思想上同共产党是接近的,所以愿意骘在这里等共产党来。” http://dx.doi.o rg/1O.1080/02665433.2013 737715)笔者倒认为 两个判断都没有必要如此极端・梁显然不是被斯坦因激发,而“首 这是后来居上者所应把握住的机会。” 基于规划专业的热情,梁思成对新政权、新制度 充满期待。 (未完待续) (同济大学的童明老师和路易威尔大学的赖德霖老师为本文提出 了宝贵建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博士生王鑫为我翻拍了《城市 设计实用手册(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愿书 并扫描了其中 的图片——特此深表感谢I) 次”对规划感兴趣的。但斯坦因的到访,完全有可能‘进一步增强” 了梁对规划的兴趣。 …】吴良镛曾提及此事:吴良镛前言【M]//梁思成全集:第一卷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6 [12]原句是:“・people be provided with both satisfactory accommodations and heaIthful environments in which to Iive and wo rk”Eliel Saarinen,The City:Its G rowth,Its Decay,Its Futu re(New York:Reinho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43),I. [13】梁思成市镇的体系秩序[M]//梁恩成全集:第四卷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03 【14]Eliel Saarinen The City:Its G rowth.Its Decay Its Futu re[M] 注释和参考文献: [1】黄振翔(Sidney Wong Morgan State Un vers ty)的两篇文章描 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求学期间的宾大校园和费城空间环境。见: Sidney Wong.Resea rch Notes:Lin Huiyin(林徽因)and Liang Sicheng《梁思成)as Architectu ral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24—27)【J]Planning&Development: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Planners,xx(2008):77;Backg round New York:Reinho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43:1. [15】参见:Peter Hall Cities of Tomorrow: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 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Twentieth Centu ry,Third Edi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02:7-10. [16]“It is up to the town—designer to be the enlightening master- butcher。Saarinen,290. 【17]Chapter 13th。The Future of London’ in Ebenezer Howa r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