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来源:锐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孙莹

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6年第12期

小学生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且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在小学阶段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应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 “教书育人”,落实到行动上。 二、根据学龄特点实施分层教育

(1)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通过得小金星,初步养成。低年级的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没有意识。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上课讲了,下课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

我们可用“比比谁最棒”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你可以布置任务和要求。但刚开始,要求不能过高,从浅入深,逐步提高。同时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帮助别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这种方法也可评价学生的课下表现。

(2)中年级学生,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此时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班会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共同制订“天天行为规范”,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边,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每位学生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主动上前将他扶起。

(3)高年级学生,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对于高段学生,一味说教不行,采用比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么办呢?可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校的竞赛,要积极争先,拿出榜样作用。同时班级里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加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责任心。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主要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落实新《守则》和《规范》,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极做法,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

总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