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美近现代战争诗歌异质性分析
中美近现代战争诗歌异质性分析
来源:锐游网
第27卷第2期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4月 doi:lO.3969/j.issn.1008--6382.2015.OZO02 中美近现代战争诗歌异质性分析 刘静 ,李珂2,田源 (1.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重庆400047;2.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0047 3.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战争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必要环节,战争诗歌不仅是对社会发展的记录,更是对社会使命与人 的生存处境的深度反思。中美两国的近现代诗歌从现实环境、生命精神与叙述视点等多个维度洞察战争, 呈现出献身与反战的异化,存亡与存在的侧重,群体与个体的分野。这些异质性的文化根源乃是“文以载 道”与清教文化在战场体验中的逐步升华。 关键词:中美;近现代;战争;诗歌;异质性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82(2015)02-0010--06 随着人类历史渠道的延伸与推进,战争似乎成 了时代的一种旋律。在纵向的时间节点上,无论是 氏族部落间的原始打斗,还是资本主义的权益较 国的战争诗歌并列在一起的时候,从中美两国诗人 对待“战争”的不同叙述。对表现主体、家国观念以 及对待“战争”的态度等的不同表现,能看出“文以 载道”与“自我之歌”的文学观念对两国诗歌所产生 的深刻影响。 一量.战争在不同的意识形态社会都烙下了文明进程 的印记。在横向的空间坐标里,既有民族国家间的 冲突火拼,也有世界范围内的集团大战。“据不完全 的统计,在有记载的人类历史5560年中,共发生过 14531次战争,平均每年有2.6次,在全球范围内, 、直面现实:热血献身与反感厌战 中国诗人们面对外族入侵、山河破碎的局势, 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团结对外、救国自强的口号。鸦 没有战争的日子仅有26天。” 近现代历史中,中 美两国一直与战争相伴随,中国历经甲午海战、鸦 片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美国则由国内的南 片战争引发的“爱国诗潮,是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出 现的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反对西方殖民主义 侵略。反对腐朽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诗歌高潮”[31。 北内战辐射到之后的世界战场。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诗人,“诗是所有艺 术的神秘生命。”闭当我们将近现代中国与美国两 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维屏在《三元里》一诗中歌颂爱 国将士以及反侵略斗争的人民群众:“三元里前生 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 收稿日期:2015—02_28 基金项目: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两江学者”计划。 作者简介:刘静(1964-),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重庆抗战文史研究基地研究员,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新诗 和中日文学比较研究;李珂,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田源,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 10 第27卷 第2期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4月 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 作气;/妇女齐心易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问英 军的烧杀抢掠激起了民众的怒火,保家卫国的信念 驱使人们奋不顾身地抗击入侵者,全民皆兵的豪情 凸显出自卫的合理性与正义性。 抗日战争时期时,“七月派”是活跃在各大抗日 民主根据地的一个现实主义诗歌团体,他们的创作 大多植根于真实的战争背景。阿垅的代表诗作《纤 夫》是皖南事变之后创作的,他呼吁人们“前进/前 进/这前进的路/同志们!/并不是一里一里的/ 也不是一步一步的/而只是一寸一寸那么的/ ……/以一寸的力/人的力和群的力。”诗歌体现 出一种面对艰难困苦却逆流勇进的意志。战争不 能摧垮大众的斗志,只要大家团结起来,每人贡献 “一寸”的努力。它们将集结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洪 流。诗人激励人民不畏流血牺牲,也要继续前行。 反观美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 战,美国文学迎来了“第二次繁荣”的黄金时代。诗 歌创作在这短短的20年问结出累累硕果,与战争 相关的诗歌更是层出不穷。这时期的美国战争诗歌 呈现出抵触和厌倦的反战倾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残酷令众多诗人逐渐清醒,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的 魅力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对战争的失望。桑 德堡的《芝加哥》《雾》,庞德的《诗集》,卡明思的《郁 金香与烟囱》等诗歌都流露出相似的情绪。埃兹拉・ 庞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西方文明持一种悲观 的态度,随后搬迁到巴黎。在此期间他创作了长诗 《毛伯莱》,诗中揭示了人们参战的种种动机:“有些 人相信,/为了祖国,至少是/……/有些人急急 忙忙拿起武器,/有些人是为了去冒险,/有些人 要证明自己并不怯懦,/有些人怕受到惩罚。/有 些人自以为嗜杀成性./以后才明白过来/……/ 有些人在恐惧中,也真的学会了嗜杀:/有些人死 了,‘为了祖国’,/既不‘甜蜜’,也不‘光荣’……”[41 由于价值观念的差异。走向战场的将士怀揣着不同 的利益取向,有的把战争视为证明个人勇气的平 台,有的将战争看作刺激探险的游戏,有的为了躲 避某些义务而草率入伍,但战争整合了分化的目 的。并将人们打造成嗜血的恶魔机器,恐怖的战争 也酝酿出一幕幕的死亡悲剧,诗人在卑微的陨落 中谴责战争的丑陋本质。以愤慨的热情抗拒战争 的诱惑。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诗人们号召民 众加入抗敌的战争行列.以爱国主义的民众热情讴 歌战争;美国诗人创作的战争诗歌表现的内容与主 题则大多指向战争的对立面。反感于战争血腥与卑 污的本质。中美战争诗歌不仅在表现的主题上有所 不同,诗歌人性角度的反映也有所差异。 二、思索人生:社会使命与生命价值 中国的诗坛从强烈的使命感出发,偏重社会功 利,让诗歌参与历史变革,促进社会进步,这是五四 开创的传统。抗战诗歌功利意识的高扬,既是对五 四及三十年代左翼文学观的继承,也有着“诗言 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传统在特定历史 条件下对知识分子心理结构的渗透。卞之琳的《诗 二首》中的《给前方的战士》:“在你放射出一颗子弹 以前,/你知道的,用不着回过头来,/老人们在看 着你枪上的准星,/孩子们在看着你枪上的准星, /妇女们在看着你枪上的准星。/每一颗子弹都不 会白走一遭,/后方男男女女都信任你。/趁一颗 子弹要上路的时候,请代替痴心的老老少少,/多 捏一下那滑亮的小东西。”瞎诗人赞颂战争,以“老人 们”“妇女们”以及“孩子们”作为前方战士的坚强后 盾,鼓励他们,让前方的战士们全力去战斗。 从美国近代诗歌的开创者惠特曼起。美国诗歌 对人性的思索就没有中断过,惠特曼《桴鼓集》中的 两首诗歌《在宿营地忽明忽暗的火焰旁边》《父亲, 赶快从田地里上来》便是其中的翘楚。之后的歌卡 尔・桑德堡是一位不容错过的诗人。他是史书上称 之为“芝加哥文艺复兴”(把芝加哥造就成一个艺术 中心,在诗歌领域内增强了正和“风雅派”诗歌作生 死搏斗的新诗歌的战斗力)运动中闻名的美国中西 部诗人之一。 在桑德堡生活的年代,美国正在经历战争。 1 1 第27卷第2期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4月 A Million Young Worker/nen表现了他眼中的 战争: A million young workmen straight and strong lay stif on the grass and roads,(数以百万的年轻工 人,直而结实地躺在草地和道路上,)/And the million are now under soil and their rottening flesh will in the years feed roots of blood-red roses.(并且, 这些年轻-Y--,&-4f]正在土里埋着,并且他们的身躯正 在腐烂,去喂养血红色玫瑰的根。)/……/And oh,it would have been a great job of killing and a new and beautiful thing under the sun if the million knew why they hacked and tore each other to death. (哦,那将是杀戮和一个新的、美丽的事物在阳光底 下,如果那些上百万的年轻人知道他们为什么被砍 死,撕毁对方于死地。) The kings are grinning,the Kaiser and the czar--they are alive riding in leather---seated motor cars,(王都是不严肃的,不论是皇帝还是沙皇,他们 依旧在皮革层的汽车中,)and they have theirWO— men and roses for ease,and they eat fresh poached eggs ofr breakfast’(他们有自己的女人和玫瑰,并且 他们吃着美味可口的荷包蛋早餐,)new butter on toast,sitting in tall water—-tight houses reading the news ofway.( ̄-+-司加新鲜的黄油,并且坐在高高的 防水屋中阅读着战争的信息。)阎 诗人对发动战争的国家统治者发出控诉,将 “化为春泥”的年轻生命与“悠闲自在”的统治者放 在一起,从而进行辛辣的讽刺,他们互相残杀却不 知原因,发起战争的国家统治者却安然无恙,与那 些浴血奋战的士兵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为那些逝 去的生命感到惋惜。战争只是统治者们为了一己的 私利而驱使的,他们只是在吃着丰盛早餐的时候阅 读着关于战争的消息.桑德堡对这种漠视生命的行 为感到极其的愤慨。在此,可以看出诗人对于战争 的思考在于战争的实质。 综上可见.相对于美国战争诗歌中的人性意识 而言。中国诗人更注重宣传战争的社会使命感,同时 12 却“忽略对战争过程中‘这一个’人的情感描绘”[71,缺 少对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层面的生命哲学的透视与 考量。 三、抒写视角:宏大群体与孤寂个体 中国诗人在战争时期创作的诗歌大多是第一 人称,“我”“我们”等,这有利于调动广大的民众积 极投身抗战,因为第一人称给民众带去的是祖国山 河破碎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例如:石流的诗歌 《中国在战斗着》:“我们的城市在炮火中,毁灭!沦 陷!/我们的铁路被占夺;/我们的海岸线被封锁, /我们的长空炮响着敌机!/我们看见了:/我们 的人民,/被残杀!/被侮辱!/……/爆炸着宏壮 的吼声——半殖民地人的吼声!/发挥着无比的斗 争力量——团结的力量!/……/我们战斗—— /用战斗纪念伤亡的战士!/用战斗纪念着流血的 二十个月!/用战斗迎接着胜利的新中国到来!”[j】 诗歌的叙说角度是群体的描述,诗人通过“我们” “人民”“半殖民地人”塑造出一个个群体形象,为了 更好地让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同时诗歌语言符合 大众的胃口,更有利于号召民众加入到战斗当中。 傅天琳主编的《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等战 争诗歌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宏大的场面,以粗犷、雄 强的旋律大声呐喊。用短小的政治抒情豪歌来使民 众兴奋,刺激民众,是抗战诗歌价值观念和审美风 尚。管火陵在《新蜀报》上呼喊:“谁再能像丧家之 犬雕再能在流亡线上苦爬/积年的愤火哪能消散 啊/齐声呐喊吧/‘打回我们的老家”’(《家》)抗战的 “救亡”口号以诗歌的形式得以宣传,被鼓动的强烈 情绪也淹没了浪漫的爱情,它也被裹上了浓浓的硝 烟:“我们就这样地约定,/虽然我们相隔着万山重 重——_/每当那第一声军号吹破了黎明,/我们要轻 轻地唤着彼此的名字,/欢跃地走向群众,英勇地为 祖国斗争。”(芳茵《誓约之歌》)民族危机令大众的 个人空间被社会群体空间严重挤压,战火催生的爱 情也具有革命的时代气息,对未来胜利的憧憬成了 精神愉悦的最大动力,诗歌中也进一步强化着自我 的群体威力:“炮声隆隆响,/军号多嘹亮,/抗日 第27卷第2期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4月 的烽火燃烧在华北,/战斗的热血澎湃在胸膛。”圈 (朱子奇《百团大战进行曲》) “流亡线”“群众”“隆隆响”“嘹亮”“燃烧”“澎 湃”等字眼中蕴藏着巨大的战斗力.共同组成中国 抗战上庞大激烈与热血澎湃的场面,诗人通过寥寥 几笔就给我们勾画出了一副宏大的全民抗战图。总 之.对于战争诗歌的描写而言,美国诗人善于从第 三人称入手去描写战争.而中国诗人则从第一人称 人手对战争诗歌进行叙述。 与中国诗坛截然相反,20世纪初的美国诗坛 展现了社会转型时期南方人所有的困惑与痛苦, “逃亡”与“死亡”是“逃逸派”诗歌的两大主题。艾 伦・泰特是其中一位。他在美国南方作家中是最具 国际色彩的一位,他的诗作《南方死难将士颂》被认 为是诗集《自选诗集》中最著名的一首:“墓碑一排 又一排地矗立着。严肃/而又泰然自若地把死者的 名字交还给自然元素,/没有记忆的风,在呼啸盘 旋:/劈开的水沟里歪斜的树叶/堆积着,那是大 自然献给死亡/这季节性的永恒的不经心的祭品: /接着。为了仔细查看.天空/把枯叶卷进宽阔的 气流/于是它们嘁嘁喳喳地发出了‘凡物必死’的 议论。”阿诗中充满了诸多个性化的感伤意象,诗人 在一个深秋的时节去到墓地,这时诗人想到了这些 同盟派的将士昔日的种种生机。但是如今却躺在冰 冷、肃然的墓地之中,黄叶飘落,秋风吹过,他们长 眠于地下,诗人为他们感到遗憾。“墓碑”“水沟”“树 叶”等都是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文学想象。许多 美国诗人的诉说视角是一种个体的描述——第三 人称,并非是宏大的群体描写。 美国战争诗歌中孤寂个体的叙述视角营造出 的是一种细腻刻画的微观氛围。在美国南北战争时 期,惠特曼主动担任野战医院的护士,战争使得他 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他把对战争的思考以 及所闻所见写进了《桴鼓集》中。《在宿营地忽明忽 暗的火焰旁边》一诗精微地描摹道:“在营地忽明忽 暗的火焰旁边,/一支游行队在我周围回转,严肃、 可爱而迂缓,——佃我首先看见,/那露营部队的 帐篷,原野和树林的模糊阴影,/那被星星点点的 篝火所照亮的黑暗,那寂静,/一个乍见的形影像 幽灵般在时远时近地移动。”啭中的“树影”与“火 光”似乎也被渲染上生命的光辉,诗人借助细致观 察、思考以及想象,勾画出篝火的忽明忽暗。以及各 种阴影的相互交错,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思绪虚实相 生地杂糅组合。这首诗歌通过诗人细致人微的描 述,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从侧面反映了南北战争 时期的军旅生活。 四、“文以载道”与“自我之歌” 纵观中美战争诗歌中的对象、功效与视点。不 难发现各自的侧重与差异。究其原因。两国的文化 底蕴促成了诗歌意象与诗学精神的生成。中国自古 受到周孔教化的影响,家与国的观念远远强于西方 人,中华民族在面对战争的时候表现出的是全体民 众激情昂扬的战斗状态。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士大夫们的精神品质,它延续并影响着一代又一 代的诗人。从古代的屈原、辛弃疾等诗人的诗作中. 我们便能够窥探到壮志难酬的感伤和心系天下的 宏愿。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在战争年代逐渐演变成为 爱国主义的精神支柱,从《哆哆吟》《三元里》《中国 在战斗着》等诗歌中,我们便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 文化的世代相传。 受到周孔礼教影响,中国文学一直保有“文以 载道”的社会使命。从封建时期的士大夫文学开始. 文章的功能是承载某种道义和社会教化。延续到近 现代的中国,战争诗歌也肩负起了新时代的“文以 载道”的重责,其简洁的形式和节奏化的旋律成为 鼓动全民抗战与政策宣传的首选良方。七月诗人阿 垅呼吁道:“今天,我们需要整治内容,不是技巧!”0o] 臧克家也曾评论:“现在,我们向诗人要求的诗句. 不是外形的漂亮,而是内在的‘力’!因为时代是在 艰困中,我们需要大的力量!”口 增强诗歌的现实内 容,培育诗体的强健骨力,顺应了“文以载道”的传 统文艺的要求,成为抗战诗歌的创作指导与整体风 貌,从而使得中国的战争诗歌呈现出全民热血献身 与举国抗敌的盛大景象。 】3 第27卷第2期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4月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诗人在书写战争诗歌的时 候才会选择群体的切人视角,并且营造出宏大的叙 事场面。战争使诗歌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动员民众的 历史责任。诗人们处于救亡意识与反抗意识高度集 中的时代,“小我”与“大我”高度统一,诗人们早已 走出个人的象牙塔,汇聚在抗战的洪流中并传递着 战斗的信念。 反观美国战争诗歌,反战的个性化倾向与生命 哲学的深层次思索都受到清教文化的影响。由于清 教文化在其建国之时占据主导地位.发展到了20 世纪初的时候,“美国兴起了一个新的宗教派别:宗 教人文主义。”D 简单来说。即是确认人的能力和责 任,其“条目竟然有2万之多,由此足见宗教人文主 义绝不是一个边缘的理论和派别,而是一个具有相 当影响的重要思想。” 美国学者M.奥尔兹(Mason Olds)“在《宗教人文主义》杂志1995年8月号上发 表了题为《宗教人文主义》的文章,他认为,美国人 文主义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圈因此,当时的 美国作家或多或少的会受到宗教人文主义的影 响,从而不难发现美国战争诗歌中透露的人本主 义色彩。 清教徒的国民契约强调的是“个人价值”。纵观 美国文学历程,早在爱默生的时代,美国文学“就曾 针对个体的人所具有的潜在能力问题,针对如何通 过自身内在力量来确定自身的意义。”[131此后惠特 曼等作家创作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自我如何按照 自己当然主观想象力去把握世界、占有世界的榜 样。”n 自我主观世界的强大精神助推下,许多美 国诗人的诗歌都是自由言说.它源自美国的清教文 化对自由民主的高度崇尚,从惠特曼的《草叶集》就 开始了自我的言说。所以美国的战争诗歌不可能与 中国一样“文以载道”“诗言志”,有的只会是“自我 之歌”。 为此.我们可以说个人主义源自于清教思想的 理性原则。投射在诗歌创作上,美国诗人在进行诉 说之时大多是一种个体的描写,由此而创设的情景 14 自然是一种细致人微的描写.从而与中国诗人描写 的宏大场面以及书写视角区别开来。 此外,战争体验也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中国在鸦片战争时期被强行打开国门.在此之 前中国一直是闭关锁国,自诩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 家。在危急存亡之际,有识之士自然会产生巨大的 心理落差,进而进发出一种同仇敌忾的情绪。侵略 者的摧残与清政府的软弱也令麻木的国民渐渐苏 醒,诗人们顺应改革浪潮在诗歌中不断要求民众崛 起,共同反抗敌人,把侵略者赶出国门。战场的残酷 也促使了中国诗人宣扬热血献身,在宏大的叙事场 面中整合群体的视角,为的就是高效率地鼓动民 众,精诚合力地保家卫国。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面对 国土分裂焦灼,日军残暴无道,中国诗人更为自觉 地鼓动民众积极加入到战斗中捍卫领土。文学作为 政治的传声筒有意识形态强化的时代意义.开阔立 体的战争场面与通俗易懂的诗歌语言也更能激发 民众的战斗激情。 在太平洋彼岸,桑德堡参加了美西战争.在战 场上桑德堡看见了战争的无情与残酷的本质.他 意识到战争并非原来观念中的罗曼蒂克。桑德堡 目睹极限环境把人变成杀人机器,战争摧毁了人 们生活的美好家园,战场经历使诗人体会到战争 的恐怖。从而美国诗人们对于战争以及人性的思 考便是:只要有战争,就会存在死亡。惠特曼也有 过类似战场的经历,所以在他的《桴鼓集》中有大 量的关于南北战争的细致描写,并渗透着诗人对 战争的种种反思。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战争诗歌在创作中表现出 的差异源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从而衍生出文本内容 与文学风格的裂隙。作为一种悠久的文艺形式的诗 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且“每个字都有广阔的天 地”『l41,战争话语的丰富庞杂与意义层面的象征隐 晦.使得中美战争诗歌从文化模子的根基起便生成 出不可逆转的异质特性。加之历经战场锤炼后的心 理波动,诗歌创作指向与动机也显得大相径庭,在 第27卷第2期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4月 集体与个体、义务与权力、社会与人性的张力之间, 中美两国诗人们以不同的观察视角与情感诉求诠 释出对于战争的不同理解。 参考文献: [1]李公昭.美国战争小说史论[M].j匕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12. [2]雅克・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M].刘 有元,罗选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1992. [3]徐鹏绪.中国近代文学史纲[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4. [4]郭延礼.反帝爱国诗人张维屏诗歌简论[J].山东 社会科学,1987(1). [5]傅天琳.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中国卷1O [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6]万青.论桑德堡的战争诗歌ro].武汉:华中师范 大学.20o8. [7]靳明全.抗战时期重庆文学的战时性[J].文学评 论.2002(4). [8]董衡异.美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3. [9]李野光.惠特曼名作赏析fM].北京:中国和平出 版社.1995. [10]阿垅.今天,我们需要政治内容,不是技巧[J]. 诗垦地・滚珠集.1946. [11 3臧克家.新诗片语[J].文学,1937(9). [123董小川.美国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13]埃默里・埃利奥.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M].朱 通伯,等译.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14]吕进.吕进文存:第一卷[M].重庆:西南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余筱瑶)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