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13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试题
1,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作业。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节选自《淮阴侯列传》)
1.请结合原文,用现代汉语回答问题。 (1)韩信不能被推选作官吏的原因是: (2)韩信为什么常常依靠别人生活?
(3)亭长之妻对韩信是什么态度?用什么方法气走了他? (4)当韩信说将来一定要报答漂母时,漂母说: (5)淮阴屠中一少年向韩信挑衅时说:
(6)街市上的人为什么笑韩信?你怎么看韩信“俛出胯下,蒲伏”
的行为?
2.在本文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3.找出与“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句式相同的句子 4.找出与“拜送书于庭”句式相同的句子 5.找出与“郑人有欲买履者”句式相同的句子 6.指出黑体词的含义,有活用现象也请指出。 (1)饭信( )(2)自食( ) (3)众辱之曰( )(4)若虽长大( )
(5)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 )( ) (6)食时,不为具食( )( ) (7)怒,竟绝去( )竟漂数十日( ) 7.翻译“竟漂数十日”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尘滓(zī) 摇曳(yè) 赘(zhuì)疣 (gāi)
B.迥(jiǒng)然 箴(jiān)言 无垠(yín) 有名
C.哂(shěn)笑 汲(jí)取 鳞爪(zhǎo) 不前
D.宛(wǎn)然 奇葩(pā) 罹(lí)难 é)字
言简意赅赫(hè)赫畏葸(xǐ)咬文嚼(ju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甲胄 提炼 笑靥 循私舞弊 B.简练 恍惚 赌博 直接了当 C.机杼 云霄 布署 出类拔萃
D.沟通 枯燥 边陲 振聋发聩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内心十分恐慌,但是他却从容不迫地在抹桌子,擦椅子,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B.虽然儿子为勇斗歹徒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但做父亲的他也是一个受党教育多年的领导干部,知道该如何正确处理眼前这个痛心疾首的问题。
C.不过,在邮电部门工作改进以后,差强人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三里屯邮电所的电话簿不翼而飞,五棵树代办点的邮编册也长了翅膀。 D.这是一篇动人心弦的文章,读着读着,我感到一股汹涌澎湃的激情在胸中激荡。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或利益。
B.李固是东汉后期的一个高级官吏。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和外戚、宦官斗争的一生,最后终于被皇帝的妻舅大将军梁冀迫害致死。
C.这一段屈辱的中国近代历史,对于我们这一辈人,都是相当熟悉的。 D.如果想一下子取消这种动作,代之以纯现实的,甚至是自然主义的做工,那就是取消民族传统,取消戏曲。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两年前因飞机爆炸从高空摔落下来的两名巴基斯坦儿童死里逃生,最近回到了他们的父母身边。
B.我们的报刊、影视和其他出版物,都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不规范的简化字。
C.修建高速公路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还比较低,还不能在短期内使省与省之间都通高速公路。
D.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不少售货员不安心本职工作,更谈不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
7,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当我们接受劳动任务的时候, 。 (2)蟑螂又叫油虫,喜欢栖息于 。 (3)在肥美的水草边,我们下马休息。 ,大地当床,绿草为垫,头靠头,我们仰躺着,开始了愉快的交谈。
A.①④⑤ D.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8,读杜牧《长安秋望》,谈谈其艺术特点。 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 气象两相高。
9,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试题。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中的“无我之境”和“以我观物”是根据叔本华(德国哲学家)的说法提出的。叔本华认为,人在直观(直觉)中与万物无异,所以说“无我”,说“以物观物”,
即指写直觉中的境界。直觉中的境界用触景生情来解释,是比较合适的。 从“无我之境”看,实际上就是触景生情。作者当时的心里比较平静,没有什么激情,王国维称这种心境为“物”,这时凭直觉去观察外物,他称为“以物观物”。这时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由于这种感情是由外物引起的,好像是从外物那里传过来的,所以“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实际上,触景生情的“情”还是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所以一接触到某种景物,又被唤起了。比方陶渊明《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说“东篱”,说“悠然见南山”,显然有个“我”在,可见“无我之境”还是有“我”的。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把自己的辞官归隐比做“鸟倦飞而知还”,所以看到“飞鸟相与还”引起了自己的感触,觉得气象很好,是触景生情。
元好问《颍亭留别》:“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诗人急于想归去,心情并不悠闲。可是他看到寒波淡淡,白鸟悠悠,很悠闲的样子,跟自己的心情并不相同。诗人于是把悠闲的物态写出来,用来同自己的心情对照,起到反衬的作用。当时诗人的心情并不悠闲,这种悠闲的感觉是外界的景物唤起来的,所以也是触景生情。这种情当然也是诗人所本有的,所以能够被外界景物所唤起。 “有我之境”指的是诗人当时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所谓“物皆著我之色彩”,构成缘情写景。像欧阳修《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位女子因为她所想念的人在外游荡不归,无法留住,所以在“无计留春住”中感慨很深,非常悲苦。她把这种感情加到景物上去,把花人格化而去问它,又写花的飘零,来显示自己的感触。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
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作者遭到贬谪,把自己悲苦的心情移到景物上去。所以他看到的是孤馆锁闭,又是在春寒袭人的季节,更是冷寂凄切;听到的是杜鹃哀鸣,又是“斜阳暮”的时候,更显得悲苦。
(节选自《“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1.根据文章第一二段的内容,指出下列说法中与王国维“无我之境”的理解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谓“无我之境”是指“以我观物”,以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B.所谓“无我之境”是指人在对外界的直觉中与“万物无异”,因此说“无我”。
C.所谓“无我之境”是指外界景物刺激了作者原本平静的心而激起感情,这种感情似有外物传来,达到“物我合一”。
D.所谓“无我之境”就是“触景生情”,这种“情”原本是作者自身所具有的,只是由于外物的刺激被唤起来而已。
2.根据文章第四段的内容,下列对王国维“有我之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我之境”指的是诗人由于心情的不同,诗的内容和感情色彩也不同。
B.“有我之境”即由于心情的不同,则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带上了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C.“有我之境”即缘情写景,诗中景物所表现出的悲喜缘于诗人的悲喜。 D.“有我之境”即作者在前文所提到的“触景生情”说。
3.文章第二、三段为什么要分别引述陶渊明《饮酒》和元好问《颍亭留别》的例子。
4.作者对王国维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说的看法有何不同?试加以分析。
5.“中国舞台表演方式……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的”结合本文作者的观点,指出下列诗句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不相同的两项(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E.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流。
10,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②
”。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
1.“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句话的主语是 。
2.“‘虚’和‘实’的辩证统一”用一个成语概括的话,哪个成语好? 3.自然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流派以谁为代表?他的作品你知道吗? 4.在中国文学史上,你所知道的形式主义的艺术派别有哪些? 5.这四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11,阅读下文,完成1~3题。
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这虚实相结合的手法。例如近年出土的晚周帛画凤夔人物、汉石刻人物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宋李公麟《免胄图》、元颜辉《钟馗出猎图》、明徐渭《驴背吟诗》,这些赫赫名迹都是很好的例子。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正像中国舞台上的表演一样。(汉画上正有不少舞蹈和戏剧表演。) 1.“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这虚实相结合的手法”,这手法
是什么手法?
2.具体到那些“赫赫名迹”上,是怎样处理“虚实相生”的?
3.你能根据你的生活观察,描述一个虚实相生的例子吗?这例子可以是生活中所见,可以是古今画作、摄影作品,也可以是影视、音乐,只要合乎这一题旨即可。
12,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这是中国绘画美学里的一部杰作)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让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方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逼”是在现实主义的
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的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
1.“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这话的意思用笪重光的话可以概括,请找出来。(不超过12字)
2.“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这话玄妙有致,该怎样理解? 3.《秋江》剧里一支桨和白石画里一只鸟,却能引起审美者无限的妙思,这里表现了中国艺术的什么特点?
4.据说宋徽宗时曾为画家们命题“深山藏古寺”,若按“虚实相生”的原则,怎样画能体现出一个“藏”字?
1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艺术既要极其丰富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练,去粗存精。 B.全似乎不应“拨粹”,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
C.徐渭《驴背咏诗》,这些赫赫名绩都是很好的例子。
D.这些遗产,值得我们结合艺术的实践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
1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与括号内的词语能互换的一项是( ) A.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精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的情景表现出来。
B.同时又能叫人觉得是人骑在马上,是什么情境(情况)下骑的。 C.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围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 D.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独特(特有)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
1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B.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
C.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的另一种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
D.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形式主义的道路。
1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艺术既要极其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这个“真境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的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和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美”、“神”、“真”在这里是体。
C.中国艺术绘画、戏剧、书法、建筑很早就掌握了这虚实结合的手法。 D.如果想一下子取消这种动作,代之以纯现实的,甚至是自然主义的做工,那就是民族传统,就是戏剧。
17,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A.不全面精粹是不能表现美的。 B.不全面不精粹是不能称之为美的。 C.不全面精粹是不能把它当作美的。
D.不全面精粹是不足以表现美的
18,从虚实结合这一点看,下面哪一首诗不相同?(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C.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9,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这是中国绘画美学里的一部杰作)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
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让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逼真。这是艺术 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的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
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
1.“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了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请回答,中国画处理空间的方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真境逼而神境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举《刁窗》、《秋江》、人大山人画的鱼和齐白石的画为例,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否按作者的行文思路,再举两个实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现代学者散文的分化之途有三:一是趋于火热的现实斗争生活,二是趋于历史的凭吊和自然的踪迹,三是趋于个人闲适生活的孤情雅趣。这三种分化之途,丰富了现代学者散文的视野。我认为,鲁迅散文当属第一种。无论是《朝花夕拾》还是《野草》,无论是《热风》还是《且介亭杂文》,横亘其中的是一种不屈的精神,充实着中华民族的硬骨头精神。谈古论今,借古讽今,是鲁迅散文之一途。对个人生命历史的记忆,对
青春烈士的歌颂,都洋溢着一种无比的激情。这种散文有着真心情,真精神,有着一种满腔的赤诚。鲁迅散文代表着现代散文的最高品格。这种散文精神,在张承志的散文艺术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张承志散文的忧患精神源于生命本身。人行天地之间,出入高山大河之中,往来于底层民众之间,自然有壮烈的生命激情和无法抑制的冲动。这是一种青春的力量,放射着当代散文最奇美有力的强力意志。文人雅士之散文最易趋向于第二条途径,即追求自然的遗迹,走向历史的凭吊。中华民族独有的灵性、智慧与和谐精神,充实着这种散文的内在精神。有人把这种散文视之为消释亚细亚痛苦的典型模式,在我看来,这是必要的,它平衡着我们内心的痛苦,抚慰着我们内心的精神创伤,呼唤着我们心灵独有的情感力量和道德力量。这种名士散文,实质上是学者散文的一种。他们热爱山水消息,纵情山光水色,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俞平伯、废名、沈从文都为它写出了许多奇美诗章。这些散文充满着神性和自由精神,这是道家的自然、佛家的自然,亦是儒家的自然。“山川大地,无处不佛”,这种佛性和神性源于一种生命深处的自由精神。现当代学者,把最深邃的感情,献给了这奇美的山水。与这种自然抒情相对应的,便是历史抒情。他们登高眺远,怀古伤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那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融于历史意识之中。如果说,斗士散文,诸如鲁迅、张承志的散文给予人们一种奋进的力量,那么,名士散文则给予人们以自由的启迪和情感的抚慰。这种散文也代表一种积极的中国文化精神。学者散文的第三条途径则在于对个人闲情逸致的风流自赏。这类散文提供了一种生活风范。这种生活方式,乃是许多人所向往的极境。林语堂的幽默,梁实秋的萧心,徐志摩的醉情,都极为令人欣赏。他们的生活代表了闲适优雅之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学者安
逸生活之极境。现当代学者沉醉于表现这个甜蜜生活方式和闲情雅致的作家并不少,他们事实上为当代生活提供了一种贵族生活范本。在和平安逸、举世狂欢的时代,这种生活实是一种美的自由之境。但在一个多灾多难、贫富悬殊的时代,这种散文不免令人妒嫉和艳羡。谁不希望暖室生香,谁不希望娇女伴郎。但这只是个人生活的一种理想。如果学者散文仅仅满足于写这些,那就不可避免地使人产生一种甜得发腻的感觉。一旦这类散文主宰着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时代就充满着危险,我们必须承认,散文应当多元化。多种情调,多种情趣,多种光芒,多种生活方式,共同建构我们的生活空间,满足人们广泛而又多重的需要。但是,散文必须以激情为主导,而不能以幽情为主导,否则,我们的阴性文化必然压倒阳性文化。我们的中国精神不是一种甜腻的精神,而是一种雄健有力,具有阳刚崇高之美的精神。因此,愈是在柔情似水的散文占主导的时代,我们愈应呼唤豪情散文和英雄散文。 1.概括本文中划线的短语所指代的内容。
答:(1)这种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散文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趋向于第二条途径”的散文从内容上可分为哪两类?分别表现怎样的精神特征?
答:第一类:________,所表现的精神特征是:________第二类:________,所表现的精神特征是:________。
3.“第一条途径”与“第三条途径”的散文,各有什么社会影响?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关于本文的赏析,其中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文学评论,是关于现代散文体裁分类问题的阐述。 B.本文呼唤豪情散文和英雄散文。
C.文中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诗句,是为了说明“第二条途径”散文的自由精神。
D.作者在文中完全肯定了“第一条途径”的散文,对“第二条途径”的散文褒多贬少,而对“第三条途径”持否定态度。
E.本文除运用典型事例进行论述之外,还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说理性。
试题答案
1, 1.(1)家里贫穷,品行又不好。(2)没有官做,又不会做买卖谋生。(3)讨厌他早晨不到起床时就烧好饭,端到床上吃掉,到了吃饭时间不给韩信准备饭。(4)大丈夫不能自己维持生活,我同情公子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期望你报答吗?(5)韩信你若不怕死,就来杀我;你若怕死,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6)认为韩信胆小胸怀大志的人,不必计较小事。 2.蓐褥孰熟
3.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4.信钓于城下出我胯下 5.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6.(1)使……吃饭 动 使动(2)给……吃(3)当众 名→状(4)你
(5)多次;几(6)吃(饭);食物(7)终于;完毕
7. (漂母)一连十几天分饭给韩信吃,直到漂洗完毕为止。 2, C、(A滓zǐB箴zhēn D 嚼jiáo) 3, D、(A循--徇B接--截C布--部)
4, D、(A从容不迫;形容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B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了极点。C差强人意:大体还能使人满意。) 5, D、(A“或”应改为“和”B去掉“终于”C“对于”应放在句首) 6, B、(A不合逻辑C 搭配不当。“经济基础”不能同“低”相搭配 D缺少宾语中心语。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7, D
8, 以实托虚是本诗的一大特点。秋色是难以描写的,秋高之势更难形容尽致,但作者却用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通过“气象两相高”一句,使人不但能具体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也展露无遗。特点之二是此诗如一首写意画,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同时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像余地,这体现了艺术上的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9, 1.D(句中“原本是作者自身所具有的”与第二段中“作者当时的心里比较平静,没有什么激情……”句意相悖)
2.B(A忽视了内容与感情色彩的不一致性;C景与情的“悲喜”不是对应的关系;D忽视了“触景生情”中“生”与“缘”的区别)
3.答:第二引述陶渊明的《饮酒》一例旨在证明“无我之境”中有“我”的观点;第三段引述元好问的《颍亭留别》一例是为了阐述“无我之境”实际上就是“触景生情”的观点,此段与前两段一起都是对王国维“无我之境”说的补正。
4.答:作者对王国维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说的看法是不同的。对前者作者持基本同意的态度,认为不应该是绝对的“无我”,感情还是作者本身所具有的;对后者是持同意的态度。
5.B、E(A化虚为实,缘情写景,把“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C
化实为虚,两句诗中的六种景物是按“晨起”、“客行”的特定时空感组合而成的,从而透出了客行的辛苦;D化实为虚,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了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愁绪;B、E均为实写,无虚写。)
10, 1.不全不粹(“之”应读长音,用在主谓之间,不能在“不足”后断开) 2.相反相成(或虚实相生、阴阳相生)。
3.左拉;《德莱丝·拉甘》《玛德兰·费拉》和《卢贡-马卡尔家族》。 4.汉代大赋、齐梁诗风等。
5.艺术应该是全和粹的辩证统一。(意思对即可)
11, 1.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2.在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
3.如“此时无声胜有声”,又如《读者》1997年第11期封面上的小鸟……
12, 1.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2.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使人忘掉了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 3.中国艺术在空间的处理上,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而是以“空景”表现。
4.略(原画中画了一个担水上山的和尚)
13, D 14, D 15, B
16, A(B照应不周 C大小概念并列 D.缺谓语) 17, B
18, D(全是“虚”)
19, 1.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2.演员用程式手法、舞蹈动作,逼真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使人忘掉了实际的环境,留出空虚使人物充分地表演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到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
3.论证了“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 4.可举的例子很多,言之成例即可。
20, 1.①趋于火热的现实斗争生活的散文 ②一种不屈精神,中华民族的硬骨头精神
2.自然抒情散文源于生命深处的自由精神;历史抒情散文融于历史意识中的生命意识
3.(1)给人们以奋进的力量
(2)为当代生活提供了贵族生活的范本,一旦这类散文主宰了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时代就充满着危险。 4.B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