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让课程更贴近儿童读后感

让课程更贴近儿童读后感

来源:锐游网


让课程更贴近儿童读后感

近年来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实践“三个改变”,即“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学模式”“改变师幼关系”,以具体行动支持幼儿主动学习与探究,构建自己的经验链,形成自己的“理论”。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们遇到了诸多问题,我们和教师们一起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明辨幼儿真正的兴趣,明晰课程资源从何而来,明确教师角色如何定位,让课程越来越贴近幼儿的发展需要。下文中三个教研案例展现了我们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行动与思考。

在以往的很多教师指导用书中,中班阶段的第一个主题活动都与“成长”有关,比如“我上中班了”“我做哥哥姐姐了”,这些主题活动开展的逻辑是先告诉孩子“你长大了,是中班的哥哥姐姐了”,然后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孩子感知自己的成长,这是一种成人的逻辑。而搬活动室与升班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成长的象征,而且是孩子们正在经历的事,孩子们从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成长的力量,这比任何言语都生动。通过学习,教师应做的是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这些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情具体、真实而有趣,足以让孩子们一点一滴地构建起对“新家”的认知,进而产生归属感,这比教师绞尽脑汁安排的各种活动要有意义得多,也更符合幼儿成长的心理逻辑。

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在一个个真实的活动中,教师们能通过自我反思、共同研修,努力地站在儿童立场去发现孩子学习的可能,鼓励孩子好奇、主動地探究问题的答案,积累属于自己的真实经验。同时,教师在看见儿童、倾听儿童、体察儿童的过程中,不断转变自己的课程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提升专业素养,从而让儿童的声音更能被听见、学习更能被看见,让课程更贴近儿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