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公堤》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9—22题。(12分)
苏公堤
①苏轼知杭州,杭频海,水泉咸苦。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白居易复浚西湖,放水入运河,自河入田,溉田且千顷。自唐及钱氏,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①积为田而水无几矣。运河失湖水之利而取给于江,潮水游河,泛溢阛阓②,三年一浚,为居民大患,六井亦几废。
②轼间至湖上,周视良久,曰:“今欲去葑田,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又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遗寸草。葑田若去,募人种菱,收其利以备修湖可也。”乃取救荒之法,得钱数万贯、粮数万石,复请于朝,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南北径十三里,植芙蓉、杨柳于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曰“苏公堤”。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一》
〔注〕葑:葑田,在沼泽上以木作架,上铺泥土,作为种植水生植物的农田。
阛阓:huán huì,街市;街道。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轼间至湖上( ) ②不遗寸草( ) ..
20.下列对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
B.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
C.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
D.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
21.苏轼带领百姓治理西湖的好处有哪些,请写出三点。(3分)
22.“苏公堤”因苏轼而名载千古,请再举出一个名人名景相得益彰的例子并简析。(4分)
19.(2分)偶尔;留下
20.(3分)A
21.(3分)去除葑田,引水灌溉农田;用淤泥堆积成长堤便利交通;苏公堤成一美景。
22.(4分)例:王勃和藤王阁;范仲淹和岳阳楼;黄鹤楼和崔颢;白居易和白堤;柳宗元和柳公祠;林则徐和坎儿井;陆游和沈园等。
〔参考译文〕
苏轼担任杭州知州,杭州临近大海,当地的水又咸又苦。唐朝时杭州刺史李泌开始引西湖水挖了六口井,白居易(任职后)又疏浚了西湖,放西湖水注入运河,从运河中引水入田,灌溉面积达千顷。从唐朝(延续到)五代时钱氏吴越政权,每年都要开河治理,到宋朝时荒废而无人治理,(当地人)在西湖中葑田农作,而水几乎没有了。运河失掉了从西湖取水的便利只好从钱塘江中取水,钱塘潮水倒入运河,河水泛滥流入城市,只得三年一次疏浚,成了百姓的灾难,六口井水也几乎废弃不能用了。
苏轼偶然来到湖上,环视观察很久,说:“如今要除去这些葑田,将把湖中的(淤泥)放到哪里呢?西湖南北长达三十里,环绕西湖一周来往,一天时间不够,如果能取来葑田的淤泥堆积成一条长堤连通南北,那么葑田的淤泥除去了且行人也便利了。另外,吴地的百姓习惯种菱,春天时就能收割干净,不留下一寸杂草。假如除去了葑田,招募人来种菱,卖菱的钱可以用作修湖的经费。”于是他采取了救荒的方式,等到了数万贯钱、数万石粮,然后再向朝廷请示,得到一百名僧人的度牒(注:僧道出家,由官府发给凭证,称之为“度牒”。度牒可充军政费用。)用来募集服役的人。堤建成了,南北长十三里,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树等,远望如同一幅山水画,杭州人给它取名叫“苏公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