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乡村介绍:我的故乡老牛沟
老牛沟的历史沿革
我的故乡,座落在吉林省,桦甸市夹皮沟镇老牛沟村。
盛唐时期,老牛沟就居住着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高句丽族人。老牛沟的高丽屯居住的较多。他们以渔猎为生。
也有少数汉族人在这里淘金。
清朝道光年间,韩宪宗(韩边外)闯关东,来到老牛沟淘金。当时的大本营就扎在老牛沟。韩宪宗很快地扩充了他的实力,而后,从红石砬子,桦树往东一直到老白山脚下,均为柳条边外,全归韩宪宗所管辖,后来人们都称他韩边外。韩家祖孙三代一直坚持在老牛沟淘金,将近七八十年的光景。
一九三二年,东北沦陷日本人很快就进驻了老牛沟和夹皮沟。从此,老牛沟和夹皮沟这两处刚刚掘起的新生力量,又被日本人扼杀在摇篮之中。
韩宪宗的淘金生涯就此结束了。
曰本人占领老牛沟和夹皮沟之后,
以老牛沟为中心,修建了矿山所需的设施,然后进行疯狂地开采黄金,在老牛沟和夹皮沟共掠去黄金高达2,775吨。
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战败投降后,老牛沟和夹皮沟才回到了国人的怀抱。
建国后,政府成立了东北金矿局,命名老牛沟为《老牛沟金铜矿》,夹皮沟为《夹皮沟金矿》。东北金矿局就设在老牛沟。
后来,老牛沟金铜矿下马,实行夹老合并,之后,就统称夹皮沟金矿了。一直延续至今。此前,夹皮沟金矿被中国黄金公司收购。
老牛沟的兴起
老牛沟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历史悠久,渊源流长。要描述它的兴起,还要从韩边外闯关东,在此淘金开始叙述。
韩宪宗初到老牛沟时,那里根本没有几户人家,每年夏天,总有一些外地人来淘金,天冷了,就回去了。
早些年间,这山沟里有许多“胡子帮“住在这里,经常到屯子里抢劫,所以,人们都不敢在这里长住。
韩宪宗到老牛沟之后,一面淘金,一面开荒种地。又在老牛沟建起了油坊,烧锅。建起了商铺,粮栈。
之后,韩宪宗在夹皮沟,老金厂,红石都有他的买卖。又有许多人前来老牛沟投奔韩宪宗,在老牛沟落了户,就这样,老牛沟的人就多了起来。韩宪宗淘金兴盛时期,在老牛沟,夹皮沟一带的金工就达一万人之多。老牛沟的集贸经济也从此兴旺起来。每天,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派繁荣的景象。
一直到一九三二年,日本人占据了老牛沟。韩宪宗的闯关东淘金的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
日本人进入老牛沟时,这一带的沙金已被韩家开采的近似枯竭。再继续开采就要进入地下采岩金。
日本国家地质权威机构对老牛沟夹皮沟一带,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查,绘制了完整的资料。资料表明,老牛沟属于太古宙一古元古代中基性火山沉积杂岩中的金矿。储量大,品位高,开采年限为一百年。所以,日本最后决定在这里进行岩金开采。
日本人就开始实施他们计划,井上井下的开拓工程同时进行,很快地建成了一座日处理矿1000吨的选矿厂和采矿坑口,投入运行。
公元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曰,日本战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全部撤回日本国。老牛沟又回到国人的手中。
老牛沟的分布及背景
解放初期,国家一举恢复了老牛沟的黄金工业生产。此外,又成立了人民公社。从那个时候起,老牛沟明确化成两个区域。以大河为界,河南为农业区,河北为工业区。
从老金厂方向沿着一条九曲弯弯的乡路通往老牛沟。进入老牛沟村西头,首先是新八趟房,三合房,过了小东沟沟口岔道就是新八趟房,这都是老牛沟金铜矿,在建国初期建造的家属房。它与河南只是一河之遥,隔水相望。
过了新八趟房就是通往河南的大桥,沿此处往东便形成了南北二条街,北街路边往东有工会办公室,小修,商店,粮店。南街有街道办事处,学校,学校操场。再往东是一条通往九趟房的路。南边往东是变电所,红房子,疗养院,二趟房。过去大河就是东火锯。
解放初期,在河南成立了老牛沟村委会。又成立了公私合营的商品合作社,后因失火被烧毁,迁到街中心。在桥头有铁匠炉、理发店,修鞋铺,洋铁匠,小卖铺,托儿所,成衣铺。在西河岸有老牛沟子弟校,后迁到街里。
河南也是前后两道街,两侧都是农村住户。
河南除此而外还设有村部办公室,东西两个队的队部,牛棚,仓库,粮米加工厂,油房。场院等设施。
老牛沟河南这个地方,有许多农村优秀管理干部和优秀青年,其中村级干部有李增和,周永昌,郝忠宝,祁伦清,高殿和,崔福祥,秦加华,张建顺,王国栋,郑佩有,魏增仁,赵治芳,等等。
也涌现出如:姚凤鸣,崔吉成,华明礼,李福安等老生产队长,优秀共产党员。
老牛沟镇直知青,刘玉芝,徐淑文,刘桂芬,李素云,洪亚茹,张贵贤,赵敏华,孙守义等人,也曾经在此插队,当然,笔者也在其中了。
一些民间艺人,手艺人也居多。
老牛沟河南,近百年来,一直都是以务农为生的群居地,这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山青水秀,富娆而美丽。每到春天,家家院内梨花李花竞相争妍,简直就是世外桃园,如同仙境一般。除此,还流传着不少离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