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来源:锐游网

  知识目标: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2、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第一首诗重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其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设计思路:

  本节课巧妙创设情境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

  本首诗的多媒体课件 1个;山水画的投影图若干个;配有读诗的有关乐曲及有关大自然的音乐 。

  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边放大自然的音乐边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好不好?(好!)闭上眼睛!出发!让我们伸开幻想的翅膀:我们仿佛每人长出一对翅膀,开始起飞吧。飞呀……我们越飞越高。睁眼!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师边说边分别出示各种大自然的美丽画面)看!我们又来到了哪儿?(学生不时地发出赞叹声)

  二、谈话提示课题

  师:大家说美不美?实际上大家想一想: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是不是也和你们一样也喜欢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呢?(是!)那今天我们也邀请他们,跟随他们一起去,好吗?(好!)好!那让我们随唐代诗人王之涣一起先到第一站:鹳雀楼(边说边出示课题:登鹳雀楼)准备好了吗?出发!

  三、学习第一首诗

  (一) 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鹳雀楼山水画面。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身临其境,老师指导看图。

  (1)师:登上鹳雀楼,这时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师边指图边绘声绘色地介绍鹳雀楼的来历。

  (3)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

  (4)师:现在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这首诗的( 屏幕展示动态画面《登鹳雀楼》和朗诵)

  (5)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 (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二) 了解课文大意:

  1、指学生分别朗读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鹳雀楼山水画面。

  学生边看图边试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师肯定后其他同学再互相试着说说。

  学生归纳:这两句写的是它的景色(师板书:景色)

  3.师: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

  学生分别朗读第三、四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并试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学生归纳:后两句写的是诗人的感想(师板书:感想)

  4、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5.学生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并试说全诗意思

  6、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

  7、找一找: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8、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举例说说如何运用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句并让学生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说明什么哲理?(板书:哲理)

  四、按上面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重点内容如下:

  1.知诗人,解诗题

  (一) 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庐山山水画面。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身临其境,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1)师:诗人苏轼站在庐山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 )

  (2)师:现在请同学们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 ( 屏幕展示动态画面《题西林壁》和朗诵)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 (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二) 了解课文大意:

  1、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庐山山水画面。

  师:登上庐山,诗人看到了什么?并指导看图。

  并解释题目: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学生分别朗读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 、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 、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 、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7、 想意境,悟诗情

  (1)放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庐山山水画面。 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五、学生小结:这两首诗各有特色,而且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都是写诗人的感想。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使我们从中获得启示。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