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整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整合教学设计

来源:锐游网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理解,对语言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利用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诗意;

  3、在对诗文的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揣摩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1、利用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突破重点的方式:

  1、以诗统领全篇课文的解读(从诗入、在理解诗中读、从诗出、以诗结);

  2、以“送别”为文本的结构线,把握住文本的结构脉络(谁送谁?在何时何地送?怎样送?)

  3、以“依依惜别”为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线,紧扣感悟、体会两人的深厚友谊。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准备李白、孟浩然的诗,表示离别的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李白、孟浩然的深厚友谊;

  2、诗文对照初步整体感诗的意蕴,理解时的一、二两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咱们认识吗?但是,昨天晚上我却在想着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那我们马上要一起学习那一课,知道了吧。

  (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读题、简介黄鹤楼)

  昨晚预习了课文读了几篇?预习了,又读了书,可不能白读,敢试一试,挑战一下自己读后的效果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读,

  点出两个生字:孟唯

  (整体感知诗的类别特点——送别诗、押韵公正、脍炙人口……适时点评,了解学生目前对文本已有感知状况,并作出相机调整。)

  二、利用学生对文包诗的已知学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1、这首诗与课文内容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课文以前学过吗?要想把这类课文中的古诗意思读懂,是什么方法?

  2、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自学情况。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老师和其他听的同学点评。

  (2)适时解决每段中的生字读音及意思。重点词语点拨:

  饯(jian)行:根据偏旁理解“饯”;结(jíe)识;暂(zan)时友谊(yi)

  伫(zhu)立;按捺(na)不住:换词“控制不住”;脍(kui)炙(zhi)人口: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

  (3)出示课文中的插图1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词描述图中的景物,带着理解读出词中意味:

  用图理解:“暮春三月”“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利用图理清“暮春三月”与“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关系;

  利用图词结合,整体概括全文大意。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江边江上景物——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人物事情——伫立、凝视、孤帆、依依惜别。

  3、再读古诗,说诗意。

  三、精读一、二两自然段,一名楼相送的真心,深入理解古诗前两句。

  过渡:理解了大概意思还不够,诗得细细咀嚼带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味道。

  1、出示古诗前两句,请同学读试着用书中的语句来理解诗意。

  重点提示:

  (1)看图和读课文第三段中的“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理解“西辞”、“下扬州”;

  (2)读课文第一段“理解“烟花三月”

  烟”——烟雾迷蒙;“花”——繁花似锦。

  (3)连起来说两句诗的意思,然后再读这两句。

  过渡:就这样从表面看着两句的意思已经明白了,我们感到了春天的美丽,与好朋友在此美景中赏玩,应该是件快乐的事,他们真得很快了吗?

  2、出示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说自己的感受。

  重点提示:

  (1)“一会儿……一会儿……”(两人心都不在赏景上,让学生揣摩此时此刻李白和孟浩然藏在心中话语、感受,相机点出“依依惜别”的意思。读出这种感情。)

  (2)再读前两句古诗,读出诗中隐含着的感情。

  (女生读课文内容,男生读古诗句)

  3、激发探究:李白为何选择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1)联系前面的介绍,激发学生体会“名楼送名士”对朋友的尊敬、感情深厚的真心表示,用心良苦;

  (2)再读古诗,深入体会诗的意蕴。

  板书:名楼——真心相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