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耳和听觉
【设计意图】:通过模型或挂图,结合流程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生活实际,突出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个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方法与过程】通过参与听觉形成过程,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进一步认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性,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知识学习,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应该多去关心别人,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的健康。了解噪声对人类的危害性,树立起防止噪声污染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耳的各个部分功能以及音调的决定因素。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索,通过各种实际例子,掌握有关听觉以及耳的各种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是以什么方式向外传播的?
(3)声音在没有空气的宇宙空间能传播吗?
小结,然后提问:人是靠什么器官收听声音的?
生答:物体的振动产生
生答:声波
生答:不能
生答:耳
通过复习引入,形成对原有知识的迁移,同时也体现了教材中对知识的整合精神,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新课堂的学习。
2、讲述:那么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讲述:耳所以能听到声音,是因为耳有能收听声音的构造。要知道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首先要了解的构造。
使用多媒体展示耳的构造图。
观察:耳的构造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作用?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
小结::耳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鼓室等部分构成,内耳由耳蜗,前庭,半规管等构成,耳蜗与连着大脑的位听神经相连。这些构造都与收听声音有关系。
指导学生认识耳各部分的功能
提示:当你想听的声音来自很远的地方、声音又比较小时。如果把手掌放在耳后,朝着发声的方向,就会听得比较清楚些。这可以启示我们推想耳廓有什么作用?
小结: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讲解:外耳道是声波进入中耳的通道。
猜一猜,鼓膜有什么作用?
演示:为了弄清鼓膜有什么作用,我们来做个实验。用一个纸筒作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一块薄橡皮膜当作鼓膜,在橡皮膜上绷着一根细线,在线的中部拴一根火柴棍。对着镜子,在纸筒末蒙膜的一端,向着纸筒大声发“ b、p、m、f、d t、n、l ”等声音,观察有什么现象?
小结:鼓膜非常薄,在声波的作用下可以相应地振动起来:声音高,振动得快;声音低,振动得慢;声音大,振动的范围大;声音小,振动的范围小。
提问:引起鼓膜振动后,声波又是如何进一步传递,直至大脑形成听觉呢?
学生观察,然后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完成对课本的填写。
]
讨论:耳廓有什么作用?
讨论:你认为外耳道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然后总结原因。
学生汇报结果。(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
学生回答,然后由教师总结。
设计情景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总结,然后进行汇报,形成对耳朵结构的初步认识。
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进行小结,归纳,加深学生的印象。
按照一定的顺序,让学生去了解和掌握耳的各个部分的功能。
讲述:刚才我们学习了听觉的形成过程,那么什么是“失聪”呢?它一般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
完成课本里的两个讨论题
介绍有关耳的卫生知识和如何保护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应该去帮助听力有困难的人。
讲述:刚才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了内耳还有前庭和半规管,那么它们又是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常常说起晕船和晕车,那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它与上述问题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常常会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学生回答。
从晕船和晕车的实际事例中说起,让学生去学习和体会位觉感受器的知识。
提问:为什么人要用两只耳朵听呢?提出你的假设,然后进行相应的实验方案设计,然后得出你的实验结论。下节课进行交流。
小结:学习了有关耳和听觉的知识,你来谈谈听力的形成过程?
学生复述。
及时的复习,巩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音乐。
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人烦燥不安刺耳的噪声。同样是音乐,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讲述: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低?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的振动的频率小?
小结:“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学生欣赏
学生随堂实验
以这种方式开始课堂教学,创设一种良好的气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进一步认识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提问:请你列举人听到声音所需要的条件。
小结: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是有一定限度的,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大约为20~XX0赫。
提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察觉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小结:我们把高于XX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
学生讨论,自由举手发言
从问题入手,阅读课本表格,引出新知识的学习。
演示:(1)轻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人的跳动情况,跳动缓慢,犹如轻歌曼舞;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大小的变化,并观察纸人跳动的变化,跳动由慢到快,犹如从轻歌曼舞过渡到狂欢
教师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2)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
小结: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讲述: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db,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表。
学生分析说出:鼓皮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大;振动的振幅小,声音小。
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滴答的声音,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
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自己亲身体验之后得出影响响度的知识学习。
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接着,在讲桌下(不让学生看见)一些发声的器具,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而发出的声音?(肯定学生都能说正确),
小结: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这就是音色。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是谁的声音的。
同一个人的音色,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状况等因素而变化。
讲述:优美的歌曲同学们都喜欢听,除了丰富人们的文娱生活,还可以使人奋进。但是,对建筑工地的敲击声、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电锯声、机器的轰鸣声等,同学们听起来感到烦燥,心神不安,这些声音都是噪声。我们接下来将知道什么是噪声?噪声是从哪里来的?噪声有什么危害?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减弱噪声?
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纲阅读课文、读图,并进行讨论。
归纳后板书: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讨论问题:(1)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识什么是噪声?
(2)为什么有时乐音也是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4)教室里和教室周围有无噪声?如果有噪声,这些噪声是从哪里来的?
(5)举例说明噪声对人们有哪些危害?
(6)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哪些?
(7)说一说你知道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控制噪声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自己在减弱噪声上将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成果。
通过讨论的方式得出所要教学的知识内容,气氛较好,而且学生也容易接受。
小结本课内容
学生回答:你学到什么了?
及时复习,巩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