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教案第一课时
总体设计理念: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本课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关系。2、《语文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本课设计以学生自读自议为主线,读中激情,读中悟理,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3、培养语感,注重积累,本课以一个成语故事为基点,培养学生喜爱成语的情感,养成积累成语的习惯。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3、能说一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4、培养学生喜爱成语的情感,养成积累成语的习惯。教学准备:成语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步 骤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扩展导入 1、导语:我们祖国的语言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每一个汉字都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 的美。如果说汉语是一座百花齐放的大花园,那成语就是其中一朵朵奇丽的小花,有着独特的魅力。 2、请全班同学每人说一个成语。 3、出示不同字数的成语,学生边看边读。 (多媒体出示三个字至九个字的成语各一个.) 4、根据图画内容猜成语。(飞蛾扑火、守株待兔等。) 5、根据最后一幅图,引出“惊弓之鸟”,教师板书题目,学生读题目,初步解释题目。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导语的设计注重在潜移默化中,把“热爱祖国语文”这种“情感态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通过本课来认识和积累更多的成语,体现课本更大的相关空间。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同桌一起读。 2、指名轮读一次课文。 3、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用三两句话说一说。 初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第二学段领悟内容是主要任务之一,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但三年级学生能用三两句话说清楚即可。 三、精读研讨 1、课文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叙述故事的,这样的课文最适合分角色读课文,谁知道分角色读和平常朗读有什么不同? 2、自己读一读课文,体会魏王和更羸说的每一句话的语气,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 3、学生练习。 4、请三位同学(白云昊、刘阳、吴霜)分角色读,其余同学认真听,等他们读完说一说他们读得怎么样,并说出理由。(三位学生开始读) 5、学生评价,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悟理,重点指导 生1:我认为白云昊读魏王不信时,语气特别好,他读出不信和怀疑,我也想读一读。(生1读) 生2:我觉得白云昊读魏王大吃一惊的时候特别好,确实让人感到了 魏王很吃惊,但我觉得“啊”字,还可以这样读,“啊(升调)真有这样的本事!” 师:这样读可不可以?生:可以。 师:白云昊和生2用自己的读法分别读这一句。 二位学生比较读。 师:谁再来读这一句,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2――3名)。 师:我也想读一读,你们想听吗?(师读,另一种语调) 师:这样读行不行,看来同样一句话,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读出不同的语调,比如说,我们学校很美,可以怎么说? 生1:可以说双语学校真美啊! 生2:还可以说双语学校 真美! 师:说的真好,的确汉字能创造出无究无尽的美。谁还能发表意见? 生:我觉得吴霜读“一只大雁慢慢地从远处飞来,边飞边鸣。”时,读的有些快,那只鸟受了箭伤,又孤单失群,所以要读的悲惨些,应该这样读(读得悲惨些)。 师:你理解的真对,读得也很好,我真的好像看到一只受伤的大雁慢慢飞来。吴霜,你能比他读得更好吗?(吴霜读) 师:咱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 生1:我认为吴霜读那只大雁掉下来的那句话读的很好,她把两个“直”字重读以后,我眼前出现了那只大雁下来情景,我也想读一读。(生读) 师:你读得也很精彩,也把两个“直”字重读了,那你知道两个“直”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1:一样,都是直直的、垂直的。 生2:我反对他的看法,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是因为它受了惊吓十分害怕,所以这个“直”的意思是“一个劲儿地、拼命地”意思,而“直”掉下来,是指大雁伤口裂开了,不能再飞了,就“垂直”掉了下来,这个直是“垂直”的意思。 师:你说得真好,就像个辩论家 ,你愿意读一读吗?(生2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你可以加上动作来表达你对课文的理解。(生边作动作边读) 生:我觉得刘阳最后一个自然段,读的好,我也想读(生读)。 师:读的不错,这段话共几句话?第一句写的是什么?后三句呢?(生回答) 师板书:观察、分析、射箭能手。 师: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判断。 师:经过大家这么一讨论,你们各抒己见,我觉得这篇课文真能读得有滋有味了。咱们再来体会体会,现在价钱可以下座位和你的朋友分角色读。可以不要提示语,也可以加动作,加自己的话。 指名学生到前面表演自己的练习成果。 深入理解“惊弓之鸟”的喻意。 师:通过朗读和表演,大家对“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已经理解得很透了。现在,我们还常用这个成语,请大家看例句。(多媒体出示) ⑴经过那次沉重的打击,匪徒们像惊弓之鸟似的钻进山洞,不敢出来了。 ⑵主犯被抓后,其余匪徒成了惊弓之鸟,听到警笛就害怕极了。 师:结合课文和例句,说说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什么样的人。 先体会,后分角色读,有利于每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自读、自议,读中激情,读中悟理,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教师相机点拨指导,体现了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也体现师生是主体与主体的对话。 比如:“啊!”字可以读出不同语气,不同的感受,让学生在读中体味祖国语言的精妙。 上台表演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环境气氛,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用“惊弓之鸟”造句难度较大,教师让学生通过读例句来理解“惊弓之鸟”的用法,降低了学习难度,又达到了预期目的。 四、扩展激趣 师:像这样有趣的成语还有许多,咱们再来认识几个。(多媒体出示望梅止渴等。) 2、师:想知道这些故事讲的是什么吗?如果老师不讲,你怎么来了解这些故事? 生:读成语故事书、上网查、听家长讲…… 培养学生喜欢成语的情感,养成积累成语的习惯,使课堂教学得到更大的延伸。 启发学生,学习的途径有很多,学生会在生活中学习。 五、总结 我们祖国的语言就是这样博大,这样精深,字字句句都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美。希望同学们每节语文课都能感受美,欣赏美,从而用自己的笔来表达美,创造美。 再次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的喜爱,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吓) 惊弓之鸟 观察 分析 射箭能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