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孕妇经产时抗生素预防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观察

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孕妇经产时抗生素预防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观察

来源:锐游网


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孕妇经产时抗生素预防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观

目的:观察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感染孕妇经产时抗生素预防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行常规产检的孕妇共120例,其中GBS阳性者(观察组)40例,GBS阴性者(对照组)80例,观察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产后对两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胎膜早破和早产发生率为7.5%和5.0%,与对照组的10.0%和2.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胎儿窘迫和宫内感染发生率为20.0%和15.0%,与对照组的3.8%和2.5%比较具有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儿GBS感染率为15.0%,高于对照组的3.8%(P<0.05)。结论: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孕妇GBS感染的治疗具有一定效果,但无法完全阻断GBS的传播。

标签: 抗生素;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孕妇

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属于条件致病菌,主要寄居于阴道和直肠内。正常孕妇阴道中GBS的发生率为36.0%,不同年龄孕妇GBS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与非妊娠群体相比,孕妇生殖道感染的危害性更高[1]。GBS感染可引起宫内感染、胎膜早破以及围生儿死亡等异常情况,其与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同时并发,对母婴健康的影响较大。本研究以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常规产检的孕妇为观察对象,对经产时抗生素预防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证实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GBS具有一定效果,但并不能完全阻断GBS的传播。现将有关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行常规产检的孕妇共120例,孕35~37周筛查GBS带菌状况,其中阳性者40例,设为观察组;阴性者8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0~38岁,平均(27.5±3.2)岁;经产妇12例,初产妇28例。对照组:年龄20~39岁,平均(27.2±3.5)岁;经产妇36例,初产妇44例。比较患者的一般资料,A、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根据《围生期GBS预防指南》[2]推荐的方法,收集孕妇阴道分泌物送检,用于细菌培养;每份标本在羊血脂平板培养基中培养,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触酶试验阴性确定为链球菌属;GBS阳性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用药方案为:静注青霉素G480万U,1次/6h;青霉素高敏者静注克林霉素0.6g,1次/8h。

1.3 观察指标

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进行观察,比较胎膜早破、早产、胎儿窘迫、宫内感染及新生儿GBS感染等异常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SPSS 17.0处理数据,x2进行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妊娠结局的对比

对照组和观察组胎膜早破和早产发生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胎儿窘迫和宫内感染发生率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新生儿结局的对比

观察组新生儿GBS感染6例(15.0%),对照组新生儿GBS感染3例(3.8%),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x2=4.8649,P<0.05)。

3 讨论

妊娠妇女GBS的带菌率较高,国内外报道存在不同差异,其中国内妊娠妇女GBS带菌率高达32.4%,孕早期带菌率为14.3%, 孕中期为10.1%,孕晚期为12.9%[3]。目前,GBS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抗原抗体测定、细菌培养等,其中细菌培养是确诊GBS的主要手段。研究表明GBS是围生期感染的首要致病菌,同时可感染致新生儿发病,早发型感染发生后,新生儿病死率可升高至50%以上[4]。 本结果显示:两组胎儿窘迫和宫内感染发生率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GBS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加强GBS筛查,对阳性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以此改善母婴结局。但本研究观察发现,观察组新生儿GBS感染率为15.0%, 高于对照组的3.8%,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应用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并不能完全阻断GBS的传播。分析原因可能如下:阴道检查、人工破膜等操作的实施使GBS感染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加,可导致孕妇在分娩时发生子宫内膜炎、绒毛膜羊膜炎等病症。有关学者则提出,注射疫苗可对新生儿GBS的感染进行预防和治疗。相关研究结果同样提示[5]:孕前有宫颈炎、阴道炎史的孕妇孕期GBS感染率较高,GBS感染对分娩前母婴的影响不大,但产后可造成胎膜早破、早产、胎儿窘迫、宫内感染及新生儿GBS感染的发生,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无法完全阻断GBS的垂直感染。因此,围生期孕妇应进一步加强生殖道感染的监测,同时有必要结合《围生期GBS预防指南》寻求一种更为可靠、高效的筛查方法,以此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治疗,有效减少GBS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在治疗孕妇GBS感染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

GBS感染传播的阻断效果并不理想。对此,临床急需寻求更为有效的方法对GBS感染进行预防性治疗,以此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母婴结局。

参考文献

[1] 张娟,康喆,郭金珍,等.新生儿早发型B族溶血性链球菌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大面积脑梗死一例[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4,11(06):430431.

[2] 白清.妊娠晚期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4,20(04):532534.

[3] 罗俊,马丽亚,徐芬,等.新生儿晚发型B族链球菌败血症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3,12(09):805808.

[4] 李丽,吴伟元,吴本清,等.新生儿B族溶血链球菌感染血清型与临床表现相关性及药敏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5,30(05):339342.

[5] 陈丽,吴本清,程涵蓉,等.新生儿B族链球菌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五例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3):275027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