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春秋战国的区域农业开发
春秋三百年间,各诸侯国为求得生存和发展,纷纷变法图强。当时东方各大国农业发展水平接近,所以能够交相称霸;秦地处西陲,虽亦称霸主,但相对来说尚比较落后,无力东扩。战国时期,铁器牛耕逐渐普及,传统农业确立,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国力逐渐强盛起来,东方各国面对秦强大的攻势,似乎只有招架之功,以致兵败地削,被秦逐个吞并。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中,区域土地开发一直没有停止,农业生态面貌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一下选取若干典型地区,分而述之。
1.齐国
齐原是周初在东方的封国,姜太公始封于此,当今山东一带。据《史记》记载,姜太公到齐之后,修明政治,顺应当地的风俗习惯,简化礼仪,发展工商业和鱼盐生产,因而四方人民多来归附,齐成为大国。后齐桓公立,任用管仲为相,整治内政和军制,按土地肥瘠定赋税轻重,促进个体农户经济的发展,推广使用铁农具,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盛产鱼盐布帛,多桑麻之业,齐国很快崛起。
齐桓公七年(公元前679年)齐开始称霸,二十三年救燕伐山戎,二十八年逐狄复卫,三十年侵蔡伐楚,与诸侯盟于昭陵(河南郾城县东),三十五年两次会诸侯于葵丘。这一时期,齐国最强大,率领诸侯南征北伐,尽据海滨之地,更享鱼盐之利。而且开疆辟土,种植桑麻五谷,增殖财富。《汉书·地理志》云:“齐地……东有甾川、东莱、瑯玡、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已南渤海之高乐、重合、阳信皆齐分也”。显然,齐的强盛与其农业区的扩大有直接联系。齐桓公之后,诸公子争权夺利,齐国内乱并走向衰落。后来,卿大夫田氏减轻赋税,“修功行赏,亲于百姓”,人民纷纷归附田氏1。田氏最
1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说田常“复修釐子之政,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齐人歌之曰:‘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
终打垮姜齐国君,取得了政权,齐国再度复兴。司马迁说:“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琊,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2 2.晋国
晋国北部大部分为戎狄游牧地区,只晋南有封国,以农业为主。晋献公时,先后攻灭霍(山西霍县)、耿(山西河津)、魏(山西芮城)、虞(山西平陆)、虢(河南陕县)等小国,统一汾河流域,兼跨黄河南岸,是当时唯一可与齐相抗衡的国家。晋惠公四年,晋发生饥荒,向秦国购买粮食,秦穆公答应了。次年秦发生饥荒,向晋请求买粮,晋王不给,反起兵进攻秦国。秦大怒,也起兵攻打晋国。晋军战败,晋惠公被秦俘获,后被释放回国。晋王由此修明政教,实行爰田制,让老百姓长期固定使用耕地,“自爰其处”,提高其生产积极性。还赐给戎狄南鄙之田让其开垦,“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3于是晋国的农业有了很大发展。晋文公当政时,减轻赋敛,救乏资贫,通商宽农,推动经济发展4。并北和戎狄,尊崇周室,晋国威信大为提高,摆脱了内外交困的局面,所以能纠合诸侯,西拒强秦,南阻荆楚。
春秋后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其中韩魏地处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疏松,宜于农耕,是开发较早的农业区。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实行社会经济改革,使魏国成为强国。李悝作“尽地力之教”,督促农民精耕细作,增加粮食生产。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使常遭水旱之害、盐碱严重的河内地区,变成富庶的农业区。魏惠王时还开凿鸿沟,引黄河水灌溉农田。苏秦说魏,极力称道魏国庐田庑舍众多,农业发达,甚至没有刍牧牛马之空地5。 赵之中心地区在华北平原上,境内有漳水、滹沱水、
2 3
《史记·齐太公世家》。 《左传》襄公十四年。 4 《国语·晋语》。 5 《史记·苏秦列传》,第22页。
汾水穿过,人口稠密,农工商业均比较发达。从赵国的城市分布以及当时攻城掠地的情况看,赵当有三大农业区,一为邯郸农业区,二为晋阳农业区,三为灵寿农业区,其中寿灵本属中山,赵武灵王时赵灭中山,灵寿为赵所有。这三大农业区分别位于漳水、汾水和滹沱水流域,土地平坦,可资灌溉,农业繁荣,城市密集,经济相当发达,苏秦曾说:“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向北开拓疆土,除攻灭中山外,还北征林胡、楼烦,“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6农业区逐步向外拓展,国势一度很强盛。
3.楚国
楚当今河南南部、湖南、湖北及皖北、苏南、浙东一带。楚自熊绎受封,便筚路蓝缕,开始了对国都丹阳(今湖北南漳县城附近)所在之沮漳河下游地区的农业开发。春秋初年,楚熊通请周室尊楚,自立为武王,控制随国,大肆兼并江汉平原上的弱小方国,开始垦殖江汉之南的僕地,并将之据为己有。楚文王时,为便于控制新领土,并向河南南部与淮河流域发展,将国都南迁至郢(今湖北江陵)。此后,楚逐步由一个地小势卑,以蛮夷自称的国家发展成为拥地千里的泱泱大国,具备了问鼎中原的实力,这显然得力于其农耕区的扩展。
楚人向来重视农业开发和水利建设。楚之中心地带处于江汉平原,多湖泊水泽,楚庄王时(公元前613—前519),便任用孙叔敖修筑大型水利灌溉工程期思陂,7促进了稻作农业的繁荣。后来楚人一直注重兴修水利,利用汉水、云梦之野和三江五湖附近的渠系,发展稻作农业。此外,春秋战国时期楚地冶铁业发达,钢铁冶炼技术先进。据研究,春秋晚期的楚国已有了块炼铁和白口生铁,楚国还有了块炼渗碳钢,后来又有了韧性铸铁。冶铁业的发展使得铁器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春秋时的湖北大冶铜绿山冶炼遗址除发现大量兵器和礼器外,还发现了铁耙和铁耒等各种农具。铁耙
6 7
《史记·赵世家》,第1811页。 《淮南子·人间训》。
的出现,标志着开沟、施肥、整畦、起垄、作塍等耕作技术有了新发展。曲柄小锄的出现则是这个时期中耕趋向精细的象征。1956年至1984年楚地曾出土战国铁器30余次,其中江陵占了一大半,主要是农具类生产工具8。从大量出土的铁制农具看,锄、镢、铲、耒、耙、斧等种类齐全,形制多样。铁农具的使用增强了楚人砍伐林莽、垦辟土地、筑渠引水的能力,极大地促进了其农业区的扩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楚民族以江汉平原发达的农业为依托,多方征讨,四处扩充,在被占据的地区极力发展农业生产,一度成为带甲百万,粟支十年的强国9。 4 吴越
吴本南方小国,曾受制于楚,到寿梦时开始强大10,西抗强楚。其时楚大夫巫臣亡命到晋,献联吴攻楚之策,于是在鲁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巫臣带着一队战车到吴国,教吴射御和战车阵法,又令其子孤庸为吴国的礼宾长官,吴于是开始同中原地区交往11。吴晋交通后,吴国文化得以发展,农业生产有很大进步,吴国经济实力增强,吴楚间争战由此开始。王僚时两国曾因边邑女子争桑之事大打出手。吴王阖庐九年(公元前506年)吴伐楚,败楚军主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附近),五战五胜,攻入楚都郢。因越趁机伐吴,秦又出兵救楚,吴军败退,楚才得复国。此后吴越结怨,相互攻伐,直至吴被越所灭。
从《吴太伯世家》看,吴常能打败强大的楚国,并数次北上争霸中原。这不仅说明它武力强大,更反映出它农业基础较雄厚,有充足的粮食和其它军事物资作后盾12。考古材料说明,吴国当时已大量使用犁耕,中耕除草也比较精细,使用了青铜制的铲、锄、耨等农具,
8
陈振中:《青铜生产工具与中国奴隶制社会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7—491页。 9 《史记·苏秦列传》,第2259页。 10 《史记·吴太伯世家》正义:“中国之虞灭后二世,合七十一年,至寿梦而兴大,称王。”1448页。 11 《史记·吴太伯世家》,第1448页。 12
刘兴:《吴国农业考略》,《农业考古》1982年第2期。
收获用的锯齿形铜镰和铜铚也出现了。春秋时期的吴国墓葬中还出土不少装有粮食的坛、罐等,可见其粮食生产已达到一定水平。另据记载,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还开凿邗沟,沟通江淮。虽因大量耗用民力,加之战事频繁导致亡国,但后来邗沟两岸农田却得灌溉之利;江淮水系相贯通,也为此后长江流域的开发打下了基础。
越都会稽,初亦属楚。其早期“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13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勾践时,越国开始兴盛。公元前494年,越为吴王夫差打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越王勾践后得范蠡、文仲辅佐,卧薪尝胆,“身自耕作,夫人自织”14,与百姓同苦乐,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意欲报仇雪耻。二十多年后越终于灭掉吴国,达于极盛。后来越又向楚挑衅,但其国力毕竟有限,难敌强楚,被楚威王所灭。楚吞并吴越两国土地后,统一了长江中下游地区。4.3 秦国
秦本西方小国,其先祖好善畜牧,如伯翳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造父善于驾车、养马;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将此告诉周孝王,周孝王便派他到氵开 和渭水之间管理养马,马生长繁殖很快15。秦人继承了这种重畜牧、好养马的传统,国中多良马名驹,这为其后东进征讨诸侯,争夺天下打下了一定基础。在与戎狄的斗争和融合中,秦逐渐壮大起来。襄公以平戎救周之功,得以封为诸侯,平王赐给他岐以西的土地16,秦由此立国,逐步以武力将戎狄等游牧部落驱逐出关中,占有岐丰宜于农耕的地区,并将未随平王东迁的“周余民”接收过来,继承周族先进的农业文化,使秦农业在较高的起点上发展。
13 14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1739页。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1742页。 15 《左传》襄公十四年。 16 《史记·秦本纪》,第179页。
秦德公时迁居雍地,意欲以关中为据点,广地益国。司马迁说,至秦穆公时,用百里奚、由余之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17。秦霸西戎,使秦统治地域由关中农区扩大到陇西、北地等半农半牧地带。“它使长期以来被众多戎、狄蹂躏的广大地区,得以恢复生产,结束了支离破碎的割据局面,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为其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8。秦霸西戎有相互斗争的一面,但也促进了秦与诸戎的交流与融合,开始了秦政权对农牧交错地带的经营活动。由于中原农业民族的社会、经济水平明显高于诸游牧民族,他们对农牧交错地区的开发经营推动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地域性拓展。秦霸西戎,从战略角度讲,使秦有了比较巩固的后方。西戎多良马奇畜,骑兵精锐,使秦东出崤函与诸侯争雄时处于优势地位,而无腹背受敌之忧。从经济角度讲,秦霸西戎使农牧优势互补,避免了纯农业或纯畜牧经济的弊端。秦在关中农区,充分发挥宜农优势,并注重农牧结合,以农富国。在诸戎之地,则建立适应其自然条件的半农半牧生产结构,以牧强兵,从而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实力19。
秦穆公时,秦农业生产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东方诸国。据《秦本纪》,晋发生饥荒,向秦购买粮食,秦运粮的车船从雍都至晋都绛城络绎不绝。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大国争霸之基础。自穆公时,秦人已不满足于关中局促之地,西向开国益地,以霸西戎;东向则亟欲压服强晋,扩展势力。当时晋已先期灭掉虢、虞二国,虞扼茅津、虢据崤函,地当秦出关要道,成为秦向东发展的最大障碍,所以穆公首先将斗争矛头指向晋国。穆公十五年,因请粟之事交战,晋军战败,秦俘虏晋国国君,后又将其释放,晋君将其河西之地献给秦国,司马迁说,这个时侯秦国的土地向东已达到黄河西岸20。
秦虽力图控制晋国,并取得某些胜利,但由于晋惠公至晋文公时,晋改革图强,国势正盛并称霸中原,所以几次较大的战役,秦师均告失败,穆公东出受挫。以后秦虽屡图报复,迭相攻伐,终难成中原盟主、诸侯之长。它说明,当时秦的社会经济虽有所发展,但尚不具备支撑霸业的实力。
17
《史记·秦本纪》,第194页。
18 19
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0页。 樊志民:《秦农业历史研究》,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20 《史记·秦本纪》:“是时秦地东至河。”第1页。
有学者指出,秦人后来统一天下的基业,是由穆公时开始奠定的21,此言不虚。然而战争
是以经济力量来支撑的,同时战争又是以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一旦国家有了任何形式的战争,更要加强向农村索取人力物力,……农业养活着战争,战争吞噬了农业”22。秦穆公一生拓地开国,战事频繁,极大地削弱了初步发展起来的秦国国力,这是“秦不能复东征”的深层原因之一。司马迁认为:“秦缪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23
据《秦本纪》,穆公之后的一百二十多年中,秦调整霸政,安抚戎狄,结盟楚国,牵制晋国,并注意与其它诸侯国保持良好关系,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保证了秦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秦陇间积聚了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秦哀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05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伐楚,攻入郢都,楚王逃亡到随邑。楚大夫申包胥来秦求救,“七日不食,日夜哭泣”,以乞秦师,于是秦便派出五百辆战车救楚,打败吴军,楚昭王才得入郢复国24。有学者说,秦击吴救楚,是春秋晚期秦历史上最光彩的一页,也是秦向晋、齐、吴等国显示力量的壮举25。秦发大军远征而获胜,说明秦的军事力量已大为增强。史入战国,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已远远超出东方六国。
21
马非百:《秦集史上·国君纪事》:“秦人异日统一之基,实自穆公建之”,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页。 22 石声汉:《中国农业遗产要略》,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23 《史记·秦本纪》,第195页。 24 《史记·秦本纪》,第197页。 25 杨东晨:《秦人秘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1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