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说明文
《太阳》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
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
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丝,都和太阳有密切关系。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
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下变成的。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变成了无数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成了无
数的小水滴,漂浮在空中,变成云。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
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没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篇二:太阳 (说明文)
太阳
教学目标: (转载于:太阳说明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3、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倍、庄稼、野兽、凝结、埋、炭、水
滴、钢铁、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教具准备: 1、识字课件。 2、有关太阳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知道你们特别喜欢看动画片。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现在我们一起
来看看。(播放《后弈射日》)
[从学生的爱好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同学们,这个动画片讲了什么事?谁来说说。
3、揭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圈出自己不会的字。
2、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的能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三、再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
1、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远 大 热)
3、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4、互相交流读书体会。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让学生学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四、品读课文。
1、太阳是怎样的一个星球?
(1)根据学生选择来学习
①远:重点词句:三万万里远
日夜不停的走 走三千五百年;坐飞机 飞二十几年;从地球上看只有盘子那么大。
②大:重点词句:大得很 一百三十万个地球 抵得上
③热:重点词句:大火球 很高
表面 六千度 钢铁碰到变成气 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三千倍 (看课件
体会理解“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以学定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3)在你读出的这些句子中,有什么发现?(引导生体会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用你的朗读来再现一下太阳的特点吧!
2、太阳离我们那么远,那么大,还那么热,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讨论:太阳与我们有着怎样的关系?
(1)学生自读课文。自由发言。
(2)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真是很密切。请你找出最能表现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一句话。(学生练读)
(3)看录像:有关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联系录像及生活实际谈太阳与我们的关系。
(4)根据你平时观察所得和书上提供的资料说说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怎么密切。提供
句式:①有了太阳?? ②如果没有太阳??就??,因为??
[出示两种句式,由学生自己任意选择,体现因材施教。]
阅读、讨论后学生回答,进行以上句式的说话训练。
(5)太阳与人类有这么密切的关系,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五、朗读展示, 读出体会
[读是理解文章的很好表现形式, 也是教师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简易方法。]
六、小结升华
人们说太阳是光辉灿烂的,不仅仅指它的光彩夺目,还有对它无私精神的赞美,让我们
也做一个小太阳,无私的把光和热撒向身边的每一个人。篇三:说明文
十五、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说明文体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是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 2、说明文的分类: 从说明内容上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从语言表达方式上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征。
4、说明顺序:
(1) 空间顺序
任何事物都有空间性。说明文抓住这个特点构成自己的条理,或者从上到下,或者从外到内,或者从左到右,或者从南到北,或者从远到近,或者从中间到四周,或者从整体到部分。在介绍某有建筑物的结构,说明某种产品的构造,介绍某一地方情况时都可以用这种方
法安排材料,是读者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和整体都有较明晰的认识。
(2) 时间顺序
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事物都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有些说明文根据事物
的时间性,把事物的各部分组成先后关系,这也是一种条理性。介绍生物知识的说明文一般都是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介绍生产技术和工作方法的说明文,一般按照生产和工作的程序,逐一说明。
(3) 逻辑顺序
有些说明文主要是剖析事理的,在说明时就按照事理的逻辑关系进行安排,或者从主到次,或者从浅到深,或者从原因到结果,构成严密的条理性。有些说明文还可以按事物的性
质分几个方面来安排,这几个方面的材料就形成了一种并列关系。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作
诠释等。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是由说明目的和说明内容决定的。
[举例子]:将复杂的、抽象的事物或概念,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来说明。例如说明死海的“死”,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的事例作证;说明死海的“不死”,列举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的事例,让人信服。
[列数字]:些事物从数量上便于说明特征,可以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例如《太阳》中: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
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作比较]:把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显示事物的特征。通过比较,
可以认识事物的特殊点、或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共同点。例如《太阳》中:“我
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拿地球
跟太阳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太阳的体积之大这一特点。
[分类别]:把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说明。
[打比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从而把此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例如《太阳》中:“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这打比方,把太阳的形状及会发光发热
的特点生动地反映出来了。
[作假设]:例如《太阳》中:“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
有风霜雨露,没有草木野兽,自然也不会有人。”这就强调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引用]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例如《太阳》中: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了九个,只
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说明方法中下定义与作诠释,作比较与分类别这两类要准确辨析。
下定义与作诠释。下定义即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概括性的说明,以便确定被说明事物的范围和界限。而作诠释是注释说明,一般对事物作通俗的介绍,对事理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解说。在语言要求上,下定义的语句要求是个明确的判断,语言形式一般为“某某是什么?”或“某某叫什么”语言要求准确、概括、简洁,不允许出现比喻、拟人等修辞
方法而作诠释就没有这些限制,只要做到说明准确、严密即可。
作比较与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一般有主有从,主事物是被说明对象,从事物不
是要说明的对象,而只是为说明主事物服务的,为了说明人们所不熟悉的主事物,而选一个人们熟悉的从事物跟它相比以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主事物的某种特点,这就是作比较,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是一个大的概念中,包含着若干的小的概念,这若干小的概念同属一个大
范畴而又相互并列,没有主从关系,更没有比较的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有的说明文要讲究语言的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的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
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
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③语言要简明、浅显、易懂、要言简意赅、明白晓畅,不要拖沓、含糊。篇四: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仿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结构式仿生建筑,其建筑就像动物的骨骼一样,拥有最优的力学性能和结构体系,能够有效地减少材料的用量。表皮式仿生建筑所使用的建筑围护材料就像动物的皮肤一样,拥有防寒、透气、不透水等多重特性,而且随着外界气候条件的变
化来改变表皮的透光、保温特性,从而创造出舒适的室内环境。功能式仿生建筑的构件能够像生物的毛细血管一样运作,可以调节温度、控制室内空气的流速和流向,而且相对于普通的空调系统,大大降低了材料使用成本。如果一个建筑同时具有上述的两点或三点,则统称为复合式仿生建筑。
②仿生建筑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每一类仿生建筑都别具一格。人处其中,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它们当中,有的能够像向日葵一样旋转,有的能够像仙人掌一样开花,有的
能够像盛开的马蹄莲一样迎风招展。
③向日葵式的仿生建筑能够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房子的旋转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进行的,白天朝东,黄昏朝西。且太阳落山以后,控制程序会让房子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这样的设计能使位于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以最大日照角度对准太阳。建筑物四周的太阳能集热器也能面对直射的阳光,以获取更多的太阳能。此外,“向日葵建筑”旋转的动力全部来自自身的“光合作用”,即由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和小型太阳能电动机提供动力,十分节能。
④仙人掌一般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每次降雨,仙人掌都会竭尽全力地吸收和储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大面积的户外阳台就是它们吸收和储存能量的“凸起”和“刺”。住户们将各种植物种植在自己的阳台上,整个建筑就像是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住户提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 ⑤花梗是马蹄莲的中轴部分,它除了是结构主体,还作为整株植物的能量传送带,使水分、养分及时地在根、花、果之间传送。“马蹄莲建筑”的塔楼作为整支“马蹄莲”的花梗,在其底部设有集热棚,利用温室效应加热空气,通过中心烟囱的内部气流,将热量源源不断输送给整座建筑。此外,塔楼的表面并不平整,像折过的纸一样,这样能够保证经过气流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而且为了提高顶部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
“花”被设计成双弧形界面,将风速提高为环境风速的4倍。当风吹过,“马蹄莲建筑”就
会迎风招展,呈现着蓬勃的生机。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4年第11期,原文作者:吴旭阳,有删改)
19.作者为本文拟题时,在“仿生建筑”和“会呼吸的建筑”这两个题目上反复推敲,难以
确定,请你帮他从中选定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2分)
20.说说第②段中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2分)
21.从文中看,“马蹄莲建筑”的功能可以概括为 和 。(2分)
22.其实,大自然还有很多神秘之处,科技将产生无限可能。你认为未来还将会出现什么
样的仿生建筑呢?请写出来并指出其原理或功能。(3分)
做数字时代的“责任公民”
佚名
①互联网应用的快速普及,无疑是近年来最让人瞩目的现象。亿万人聚于网络,成为推动社会改变、时代前行的力量。如果没有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没有无数人充满智慧与激情
的创造,就没有众多活跃的粉丝,也就不会有今天这个数字时代无比繁盛的网络文化。
②可是,如今的网络生活,负面新闻几乎每天可见:电子商务遭遇盗窃与失信,医疗网
④作为内容提供者,需要把握 。如果一味屈从点击率,盲目追求阅读量,只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最终把“做内容”变成“拼底线”。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们,需要保持正确的审美和价值取向,在兼顾人们需求的同时,以更高远的眼界开拓更
丰富的资源,不被虚荣心和功利心牵着鼻子走。
⑥对于互联网管理工作来说,这两年是立规矩、讲规矩的关键阶段。我国已建构起自律、他律、互律三种协同机制,但互联网未知远远大于已知,规则、道德在新的领域树立非一日之功。此时,更需激发、督促数字时代的“责任公民”,以更多集体意识和担当精神,去维
护清朗、健康、生机勃勃的网络家园。
⑦“我们都有家,都愿家整洁。入目皆芷荷,扑鼻是芝兰。听曲有妙音,访谈有益友。虽隔千里外,网络一线牵”,有人用这样的诗句表达对互联网的希冀。由此,做数字时代的
“责任公民”,应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3月3日,有删改)
23.请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2分)
2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如今的网络生活,负面新闻几乎每天可见,这需要社会各方做数字时代的“责任公民”。
d.作为技术支持者,应该维持网络空间的清爽,保证虚拟世界的安全。
25.杨洋的爸爸在某网络商城开药店,近期,爸爸准备通过非法渠道购进一批假药,
用以 牟利。如果你是杨洋,读了本文,该对爸爸说点什么?请写下来。(2分)
19.示例一:我选“会呼吸的建筑”,题目新颖,运用了拟人(物)的手法,形象生动; 示例二:我选“仿生建筑”,题目直接简明。(2分。两个题目均可选,但必须答出合适的理由,
只选了题目,无理由者,不得分。)
20.示例:从结构上看是总领下文,三个分句分别和③、④、⑤段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便于读者理清阅读层次;从内容上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三种建筑的总体形态特征。(结构方面和内容方面各1分)
21. ①供热(集热、送热)②发电(每空1分,共2分)
22. 示例:变色龙建筑——仿照变色龙生态特征,具有在不同的环境下呈现不同颜色
的功能。(写出科学可行的仿生建筑名称1分,写出原理或功能2分)
23.内容的价值观(意思相近即可,2分)
25.答案略。(2分。能结合本文劝说他放弃这一行为,做数字时代的“责任公民”,言
之成理即可)篇五:说明文
说明文教学中渗透着浓浓的语文味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说明文。说明文往往蕴含着自然、科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将这些方面的知识融入到语文课堂中。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时成了科普知识的讲座课;有时成了科教片的放映课;还有的时候,因为说明文较之记叙文
显得枯燥、无味,教师提不起教的兴趣,便课课按部就班,成为千篇一律的概念课。这并不是因为其文章内容有多么晦涩深奥,而是因为其教学尺度常常难以把握,稍不留神,就变了味。
如此的授课模式,不仅我们的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兴味索然,意兴阑珊,连我们教师自己也总会慨叹,上说明文单元味同嚼蜡,似乎所有的说明文都是一样的,我们总是感觉缺了点味道。
而在本期的十月 十四日,我有幸到江津实验小学参加了“江津区小学语文课时目标制定研究暨说明文教学专题培训会”,在会上,我认真聆听了两节说明文示范课:《神奇的玻璃家族》和《燃料的家庭》,让我对说明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说明文教
学中也渗透着浓浓的语文味。 一、在品读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读出语文味。
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语言表达“失之毫厘”,其结果就会“谬以千里”。小学阶段的科普说明文,大多借用客观事物的具体介绍来渗透科学知识,在语言方面的最大特点是语言描述通常十分精确、简洁、形象,对学生进行正确运用语言、准确描述事物是个很好的训练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阅读品析,感悟叙述的客观性,领悟用词
的准确性。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科学的常识,还能体会语言文字表达的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认为朗读是小说、诗歌、散文的事,于是就导致分析讲解偏多,甚至省略了“读”这一环节,把学生读书的时间几乎全都占用了。读了于老师的教学实录和张庆老师的点评,感觉自己走入了误区。于是又重新阅读了几篇被选入小学课本的科普类说明文,发现很多抽象的科学知识作者都是通过常见的举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形象
说明等形象化的写法把要说明的事物、道理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只要
让学生老老实实去读书,理解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只需在难点上加以点拨即可。于永正老师说的好,“说明,说明,本来已经说得明明白白,只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就行了,有多少东西好分析的?”在《神奇的玻璃家族》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就给了我们成功的启示——自始至终抓住读书训练不放,并使字词句的基本训练寓于读书活动之中。教师在“助”上下工
夫,以“讲”助“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初读、精读阶段,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接着带着问题默读一遍,指名分节读中纠正了难读的字音,结合情境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并掌握了边读边画边思的读书方法。在指导学生领会课文中出现的关联词语的用法时,于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先将这些词语划下来,并读读划了这些词语的句子,体会一下意思。这样,学生在读中充分感知,学生默而识之。课文读熟了,难点突破了,课文内容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在积累运用阶段,于老师又精心设计了“新型玻璃自述”的练习,把全班同学分成五个组,每组练习写一种新型玻璃,要求把各自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做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在这一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范文中的语言也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了。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读中理解了内容,感知了语言,创造性的复述中内化了文本的语言,说明方法、构段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
回想自己教学中对说明方法的教学,很多次都是刻意告诉,这样强加于他们的关于“举数字、打比方”等抽象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应让学生感性地“悟”得,怎样悟呢?通过读、比较、品析,让他们形象地感受说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让他们巧妙地习得、活用说明方法。
二、领悟写法,感受语言的具体性。
说明文除了在语言上与别的文体不同外,它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了许多的说明
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使得一些抽象的或不太好懂的科学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如:《太阳》一文中,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时,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假设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说得既通俗又具体。而我们常常在学生的作文中发现,学生在描述一个物体或描写一处景物时,语言总是那样的干瘪,那样的概括,不够具体、生动和形象。这里除了他们不善观察以外,还在于他们不懂地如何表达。所以,我们在说明文教学中应抓住这个宝贵资源,
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方法的多样丰富,为将来的写作打下基础。
除了不善于表达外,小学生在写景状物时,还有一个令人头痛的毛病,那就是言之无序,常东扯一句,西拉一句,毫无条理。而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对科学知识的说明,都是按照顺序逐层展开的。叶老曾经说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因此,这些谋篇布局的方法若能为学生体悟到,将对学生了解
作者思路,作文时有条理地表达起到很大的帮助。
三、挖掘情感资源,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小点与第四小点中都分别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
对情感及科学精神教学的重视。
对于说明文来说,尽管它的情感性弱,不靠以情动人,但文章不是无情物,说明文也不
例外,她和抒情、写景、叙事的文章一样有情感。
王崧舟老师曾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位”。我想,只要我们“因材施教”,从不同文本的表达特点出发,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运用以上这些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我们的说明文课堂一定会飘满浓浓的语文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