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崇仁二中七年级(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崇仁二中七年级(上)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1. 《航拍中国》第三季第一集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约170万年前,他们生活在这块土
地上,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据此判断,这一集介绍的省份是( )
A. 辽宁 A. 打制石器
B. 山西 B. 金属石器
C. 云南 C. 磨制石器
D. 山东 D. 钻孔石器
2.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称为旧石器,旧石器的特征是( )
3.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珍品,上面的鱼纹反映出原始居民的图腾崇拜。
看到这个珍贵的陶盆,我们应该感谢制造它的( )
A. 北京人 B. 河姆渡人 C. 半坡居民 D. 元谋人
4. 如图一、图二居民居住的房屋结构明显不同,造成的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活方式 B. 自然环境 C. 政治制度 D. 文明程度
5. 大禹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经过13年,终于把洪渊填平了河道疏通了,洪水由
高处流入低处。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人们又重新搬回了陆地,修房盖屋,垦荒种地养牛牧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由此可知大禹治水的基本思路是( )
A. 疏导 A. 原始农业兴起
B. 堵塞 B. 成熟文字诞生
C. 筑堤 C. 国家已经产生
D. 填埋 D. 青铜文明兴盛
6. 古书记载,夏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7. 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
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
A. 商汤灭夏 B. 平王迁都 C. 武王伐纣 D. 东周开始
8. “古人早有天圆地方的概念,地为方、为阴,象征养育万物之母。由此猜想,方鼎是为
祭地而造,由身份高贵的女性主持祭祀仪式。鼎所在之处,有了特别的动词,叫做鼎立。”这是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对商代司母戊鼎的介绍,由此可知司母戊鼎是一座( )
第1页,共16页
A. 食器 B. 乐器 C. 礼器 D. 酒器
9.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殷
墟”发掘有助于研究( )
A. 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C. 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
B. 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 D. 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
10. 春秋后期,如图反映的历史事物的出现( )
A. 巩固了周天子的地位 C. 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B. 使商业活动飞速发展 D. 使各诸侯国开始变法
11. 据《史记》记载,春秋300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
不可胜数。故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利用唯物史观分析一下,争霸战争的积极作用是( ) ①有利于局部统一 ②周王室地位下降 ③促进民族交融 ④各诸侯国竞相改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12. 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不再打着“尊王壤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相互之间展开战
争,当时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以下属于这类战争的是( )
A. 阪泉之战 B. 巨鹿之战 C. 牧野之战 D. 长平之战
13. 某校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
示,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 甲同学:出身贵族的人,特权保持世袭 C. 丙同学:军功卓著的人,准许世袭县令
点的是( )
B. 乙同学: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D. 丁同学:土地属于国有,禁止自由买卖
14. 道家和同时代的思想家们一样也描绘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以下不属于道家学说观A. 人们应顺应自然 B. 主张“无为而治”
树立君主的权威
C. 万物都有对立面 D.
第2页,共16页
15. 秦始皇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专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
袭。材料中“体制”的创立( )
A. 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 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C. 有利于国家平抑物价、改善财政
统一措施是( )
D. 完全保障了农民的人身自由和生活安定
16.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材料没有反映的A. 统一文字 A. 国人暴动
B. 统一货币 B. 巨鹿之战
C. 统一车轨 C. 秦末农民起义
D. 统一度量衡 D. 楚汉之争
17. 象棋中的“楚河汉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 18.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不包括( ) A. 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C. 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B. 下令士兵回乡务农 D. 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19. 汉武帝下令:“禁止所有的郡国(地方)铸造货币,专门命令上林苑三官(中央管理货
币铸造的机构)铸造。”材料反映出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颁布“推恩令” B. 推行尊崇儒术政策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C. 实施盐铁官营政策 D.
20. 汉武帝时西汉政府对匈奴的政策,改汉初“和亲”为军事打击的原因包括( )
①经济繁荣,国力增强 ②西汉政权稳固
③匈奴地区水草肥美,资源丰富 ④匈奴威胁北疆安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1. “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名著,为
中国人民,为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想研究“他”的思想主张,最好( )
A. 研读《论语》 C. 看电影《魏征》
B. 观看电视剧《大汉天子》 D. 研读《史记》
22. 舞蹈《千手观音》获得春节联欢晩会节目评比一等奖和特别大奖。跟“观音、众生平等
功德无量”这些词汇相关的宗教是( )
A. 基督教 B. 伊斯兰教 C. 道教 D. 佛教
23. 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 A. 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 C. 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B. 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D. 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第3页,共16页
24. 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民起义。这两次起义的共同点是( ) A. 都建立了严密的组织 C. 都是因为刑罚的残酷
丝绸传到古罗马是在什么时候( )
B. 都沉重打击了所在王朝的统治者 D. 都建立了农民阶级领导的新政权
25. 史书记载:古罗马独裁者凯撒曾身着华丽的丝绸长袍去剧场看戏,全场观众羡慕不已。A. 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 汉朝时期
D. 唐朝时期
26.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古代中国灿烂的科技文化成就》为
主题编辑一份历史手抄报,下面是他们设置的部分栏目和整理的图文材料。请你回答相关问题。
【栏目一】发明创造
(1) 根据图一回答, ______ 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期图二中的人物改进了造纸术,他是 ______ 。 【栏目二】医学与农业
(2)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医学引起世界关注。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______ 。 【栏目三】思想文化
材料一:《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3)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建议。这一建议被采纳,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4) 材料二反映出什么史实?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27. 阅读下列材料:
某班拟举办一场主题为“探访丝绸之路”的专题展,展览分为四个展区,请你完成展区的相关任务。
第4页,共16页
展区一:地理篇
(1) 丝绸之路示意图中A、F分别代表的地名是什么?C地区指的是我国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地区。汉朝为加强这一地区的管辖设置了什么官职?这一官职的设置有什么标志意义? 展区二:人物篇
(2) 作为汉武帝的使者,他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位使者是谁? 展区三:文献篇
材料“丝绸之路”是因古代中国丝绸的商贸之旅而命名,这条纵横几千公里的商路在几千年间,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穿越崇山峻岭,跋山涉水,将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茶叶、瓷器等传送到了世界各地;同时,还把中亚的汗血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西亚的乐器、天文学等传入中原。
——摘自(美)比尔•波特《丝绸之路》
(3) 根据展区三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展区四:时代篇
材料截至 2021年11月,我国已与14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世界上跨度最长、最具潜力的合作带,成为当今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对世界贡献巨大,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繁荣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意义。(注: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是正确之路,未来之路》
(4) 根据展区四的材料指出我国倡议建设“一带一路”有何积极意义?
28.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巩固封建统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
个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1) 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又在中央政府设置了什么官职对官员进行监察?
第5页,共16页
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2) 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汉武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汉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驰(天子的马车找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3) 面对材料三所反映的情况,当时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取得了怎样的治世局面? 材料四刘秀建东汉,数措并举稳局面;努力有回报,社会安定现治世。东汉后期多黑暗,君权旁落局面乱;反抗情绪民间蔓,振臂起史天下应。
(4)刘秀建立东汉后,采取了哪些措施“稳局面”?(任举一例)东汉后期哪一现象造成“君权旁落局面乱”?
第6页,共16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判断,题干这一集介绍的省份是云南,C项正确;辽宁、山西和山东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元谋人的相关史实,“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谋人的相关史实。
2.【答案】A
【解析】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打制石器,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A项正确;金属石器、钻孔石器与旧石器无关,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打制石器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北京人使用的工具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打制石器的相关史实。
3.【答案】C
【解析】A.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是我国旧时期时代远古居民的典型代表,不会制作陶器。,排除A项。
B.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但没有制作人面鱼纹彩陶盆,排除B项。
C.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与鱼纹、鹿纹为多,图案栩栩如生。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人制作的彩陶的典型代表,故C项正确。
D.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不会制作陶器,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考查学生对半坡人生活知识的掌握。
本题结合材料考查学生对半坡人生活知识的掌握,熟知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4.【答案】B
第7页,共16页
【解析】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居民所居住的房屋结构明显不同,主要是因为所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造成的。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有关内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居民所居住的房屋结构明显不同,主要是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造成的。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准确识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经过13年,终于把洪渊填平了河道疏通了”和所学可知,大禹总结父亲鲧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最后取得了成功。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禹的相关知识点。大禹总结父亲鲧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最后取得了成功。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禹的有关内容。
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C项正确;官职、监狱、刑法属于政治角度,A项属于经济角度,排除A项;商朝时期才出现了成熟的文字,排除B项;商周时期青铜文明兴盛,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国家的产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掌握国家的产生相关史实。
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C符合题意;此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终于爆发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ABD不符合③处的史实,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西周的建立及疆域相关知识。
本题掌握西周的建立及疆域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能力。
8.【答案】C
第8页,共16页
【解析】据“……方鼎是为祭地而造,由身份高贵的女性主持祭祀仪式。鼎所在之处,有了特别的动词,叫做鼎立。”可知,司母戊鼎是一座是祭祀仪式所用的礼器,C项正确;食器、乐器和酒器与“方鼎是为祭地而造,由身份高贵的女性主持祭祀仪式”无关,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
9.【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殷墟”发掘有助于研究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选项A符合题意。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开始于西汉;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出现在明朝;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与题干无关。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殷墟”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殷墟”的相关史实。
10.【答案】C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春秋后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使用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使用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解析】春秋时期争霸,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人口不断流动,促进了民族交融,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利于局部统一,因此争霸战争的积极作用是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局部统一。①③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指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本题以春秋五霸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第9页,共16页
12.【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战国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D项符合题意;阪泉之战发生在炎帝两部落联盟之间,排除A;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排除B;牧野之战发生在商朝末年,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13.【答案】B
【解析】A.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打破了贵族世袭的特权地位,甲同学说法错误。 B.据所学可知,商鞅主张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乙同学说法正确。 C.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打破了贵族世袭的特权地位,世袭县令说法错误,丙同学说法错误。
D.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丁同学说法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ABC都是道家学派主张。树立君主的权威是法家学派的主张,不属于道家学说主张。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老子。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本题以老子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应该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 故选:A。
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解题的关键是对郡县制的相关知识准确记忆郡县制的相关知识。
第10页,共16页
本题郡县制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6.【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可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辽阔的疆域,秦始皇下令拆除一切路障,统一车辆形制。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又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 故选:B。
本题以《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7.【答案】D
【解析】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便是来源于这段历史,D项正确;国人暴动、巨鹿之战、秦末农民起义与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无关,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
1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著侈浮华。选项ACD属于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但是不符合题意。“下令士兵回乡务农”不属于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的相关史实。应重点掌握文景之治的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识记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的相关史实。
19.【答案】D
第11页,共16页
【解析】“禁止所有的郡国(地方)铸造货币,专门命令上林苑三官(中央管理货币铸造的机构)铸造。”意思是禁止地方铸造钱币,钱币一律由中央政府铸造,体现的是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钱的措施。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措施。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本题以汉武帝大一统措施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0.【答案】C
【解析】西汉初年,无力反击匈奴,只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权稳固,匈奴也威胁了北疆安宁,因此西汉对匈奴采取攻势。多次大败匈奴。①②④是汉武帝时西汉政府对匈奴的政策改汉初“和亲”为军事打击的原因。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时西汉政府对匈奴的政策改汉初“和亲”为军事打击的原因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和与战及其原因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时西汉政府对匈奴的政策改汉初“和亲”为军事打击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21.【答案】D
【解析】由“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名著,为中国人民,为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可知,“他”指的是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他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本题以《史记》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2.【答案】D
【解析】舞蹈《千手观音》获得春节联欢晩会节目评比一等奖和特别大奖。跟“观音、众生平等功德无量”这些词汇相关的宗教是佛教。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很多国王利用它“忍耐顺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是我国民间信仰的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佛教。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
第12页,共16页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千手观音是我国民间信仰的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23.【答案】D
【解析】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的根本原因是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它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供和扶植。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佛教的传入.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佛教的教义与影响.
24.【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大泽乡起义和黄巾起义均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这两次农民起义都是统治者不得民心,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的,起义都沉重打击了当时统治者的统治。A只符合黄巾起义,CD只符合陈胜吴广起义。 故选:B。
本题考查大泽乡起义和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是“共同点”。
注意识记大泽乡起义和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了解两次起义的背景、结果及影响。
25.【答案】C
【解析】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的欧洲的大秦(古罗马).汉朝时期,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古罗马。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
本题以古罗马独裁者凯撒身着华丽的丝绸长袍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汉朝的对外交往.
26.【答案】【小题1】西汉
【小题2】蔡伦 【小题3】张仲景 【小题4】
【解析】(1)根据所学,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早期用麻做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经验,于 105 年,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
第13页,共16页
大提高,纸的使用日益普遍,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他还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根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董仲舒的建议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根据“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秦朝的焚书坑儒;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这一举动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虽然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故答案为: (1)西汉;蔡伦。 (2)张仲景。
(3)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影响: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焚书坑儒;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本题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纸的发明与蔡伦改进造纸术、医圣张仲景、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以及影响、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根本目的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纸的发明与蔡伦改进造纸术、医圣张仲景、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以及影响、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根本目的等知识。
27.【答案】【小题1】A:长安、F:欧洲(大秦)。西域都护。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
式归属中央政权。 【小题2】张骞。
【小题3】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14页,共16页
【小题4】我国倡议建设“一带一路”对世界贡献巨大,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繁荣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意义。
【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以及路线、西域都护的设置以及历史意义、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我国倡议建设“一带一路”有何积极意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以及路线、西域都护的设置以及历史意义、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我国倡议建设“一带一路”有何积极意义等知识。
28.【答案】【小题1】(1)由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
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可知,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又在中央政府设置了官职御史大夫对官员进行监察。
(2)据材料“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可知西汉初期国家出现了诸侯王势力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的问题,即王国问题.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即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推恩令的实行,解决了王国对皇权的威胁.
(3)面对材料三所反映的情况,当时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政策,取得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材料四 刘秀建东汉,数措并举稳局面;努力有回报,社会安定现治世。东汉后期多黑暗,君权旁落局面乱;反抗情绪民间蔓,振臂起史天下应。
(4)刘秀采取的统治措施有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使东汉初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故答案为:
(1)分封制;郡县制;御史大夫。
(2)诸侯王势力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颁布“推恩令”).
(3)休养生息的治国政策;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4)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小题2】 【小题3】
第15页,共16页
【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的王国问题及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光武中兴、外戚与宦官交替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西汉、东汉的兴衰的相关史实。
第16页,共1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