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青少年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建——雅安地震后救援工作引发的思考
来源:锐游网
第27卷第9期 2013年9月 教育与教学研究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V_o1.27NO.9 Sep.2013 灾后青少年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建* ——雅安地震后救援工作引发的思考 莫 非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北京loo1 ̄) 【摘要】在雅安地震后的救灾中,中国遵循着政府主导式救援与社会分散力量援助相结合的路线,使整个灾区从化解 灾情到灾后重建得以迅速地展开。在援助效率上相对于五年前的汶川地震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整个社会援助过程中, 灾区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中存在的问题也浮现了出来。通过对包括芦山县芦阳小学在内几所小学的走访调查,在灾后心理援 助中发现灾区青少年存在依赖心理等问题,学校也存在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缺失的问题,文章就此分析问题的深层原因并从 政府、学校、家庭三个层面提出重建对策。 【关键词】雅安地震;灾后重建;社会依赖;心理教育;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120(2013}09—0044—04 2013年“4・20”雅安地震波及了成都、重庆以及 会跟随他们一辈子…。因此在拯灾之后,漫长的灾 陕西的宝鸡、汉中、安康等地区,造成了较大的人员 伤亡、财产损失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尤其是震中地区 芦山县特别严重,房屋垮塌、停水停电,生产生活面 临严峻挑战。在此期间,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后青少年心理重建更是灾区重建的重中之重。对 此,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一些社会非政府组织已经 制订了针对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工作的方案并展开 了实际的关切行动。通过一系列的物质捐助、心理 启动了一级应急程序,指导救援工作的有序展开,同 时社会热心人士及志愿者也向灾区提供了各种形式 的协助和支持,包括政策援助、物质援助、心理援助 治疗和政策援助,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怀,在 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心理伤痛。 心理重建是一个“他助”与“自助”的长期理疗过 程L2j。对于青少年而言,心理还处在成长发育期,还 一等等。整个救灾过程展现了中国人民“一方有难八 方支援”的精神风貌。尽管如此,救灾前期的火热并 不等于灾后重建的顺畅,因为灾后重建是一个长期 的过程,除了基础建设之外,灾后的心理重建是救援 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过程。汶川地震后心理援 没有形成独立的心理自愈能力,对待社会的“他助” 的认识也有不清晰的时候,有时在超过一定阈限的 “他助”下反而会产生社会依赖心理,包括在物质和 心理上的依赖,一旦这种依赖心理形成,是不利于他 们自我独立能力的培养的,甚至会延长他们的心理 重建过程。因此在“他助”的同时,还需要“自助”的 助就已成为灾后救援的一个热点和重点,因为在灾 难中受到心理伤害最大的无疑是那些涉世未深的孩 子们。因此,雅安地震后的青少年心理重建问题,无 疑是亟待解决的。 一辅佐,也就是自己成功建立生活自信心和自我独立 能力,只有通过“自助”才能使“他助”的作用达到合 理的效果。但要实现“自助”,就离不开青少年的心 理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这两者的结合使他们树立 正确的灾后人生观、价值观,并正确看待社会援助、 摆脱灾后“寄生心理”,才是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的 要义。 、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心理重建中的重要性 在雅安的地震中,虽然在人员伤亡方面不及汶 川大地震惨重,但在这次大地震中失去亲人的灾民 在心理上却遭受了同样的悲痛和阴影,尤其是那些 在灾难中失去父母、亲人的孩子们,在他们幼小而敏 感的心灵上造成的伤害无疑是更加深重的,如果在 灾后不及时做心理治疗的话,这样的心理阴影可能 二、芦山县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解雅安地震后一个月里青少年的心理情况, 【收稿日期]2013—05—2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社会结构与扩大内需的政策选择”(编号:llBSH070)。 【作者简介】莫非(1986_),男,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结构与教育社会学。 ・44・ 20 晕驽月 莫非:灾后青少年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建——雅安地震后救援工作引发的思考 SepN.o2.0913 失去了父母,几乎一蹶不振,基本上不来上学了”。 谁也没有想到汶川地震过后仅五年四川又再度发生 笔者走访了包括芦山县芦阳小学在内的几所学校以 及全县其他小学共计1O所,受访教师30人,调查学 生482人。通过调查,发现了在灾后青少年心理重 了一次大地震,这使得学生的灾后心理重建再一次 面临着严峻挑战。 建方面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 些青少年道德教育方面的建议,以更好地推动灾区 青少年心理援建教育机制的建立。 我们的调查地点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芦阳 镇,走访了芦阳小学、芦阳镇中心小学、芦阳镇第二 小学、芦阳镇城关小学等学校的校长、在职教师、大 在对学生关于“灾后最希望得到什么”的开放式 问题的调查当中,学生填写了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其 中很多学生希望得到诸如自行车、电子词典、电脑、 生活补贴等资助,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觉得最想得 到家人的关心或学校的减负。在对学生关于“志愿 队辅导员和集中在四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我们采用 访谈问卷,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状况与 灾后救援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 方式进行,每所学校发放5O份,共发放问卷500份, 收回有效问卷482份,回收率为96.4%。其中调查 男生202人,女生280人,年龄均为9到l3岁之间。 民族除汉族以外还包括土家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 族。大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受访学生基本情况 类 别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202 41.9 女 280 58.1 四年级 167 34.7 年级 五年级 182 37.6 六年级 133 27.7 民族 汉族 256 53.1 少数民族 226 46.9 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在雅安地震之前这些学校 中开设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课程的只有6所。其 中,接受过心理教育的学生占54.7%,教学内容主 要集中于成长、目标、励志等方面,仅有少数对意外 突发事件的教育,占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15.2%。 接受过道德教育课程的为30.3%,大多是以非固定 的形式展开,内容多为简单的传统美德的教育,经常 会被其他课程挤占或直接不上。31.5%的学生表示 每学期都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也会经常被其他课程 挤占或者成为自习课,也多呈现为不固定的偶尔一 次甚至有的几个月一次。据一些学生反映,他们平 常上课主要是集中在语文和数学这两门重要的考试 科目,而心理课和德育课由于不考试并不算做重点。 心理课在汶川地震后一两年时间里学校集中开设, 后来慢慢就淡化了。在这些学生当中接受地震后心 理教育的学生只占38.2%。26.4%的学生表示有关 地震后的心理教育在两年前或更早时接受过,仅有 11.8%学生表示地震前接受过灾后心理教育。受访 的芦阳小学陈老师提到“学校有几个学生在地震中 者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的调查中,68.5%的学生选择 了志愿者能够带给我们礼物、生活用品、衣服等等, 而不到一半的学生回答是精神上的帮助,比如怎么 学会心理自愈、勇敢自立等。 从调查情况来看,芦山县地区的小学关于青少 年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呈现出间歇性的、不系统 的和不理想的状况。在灾后除部分学生严重受创、 内心崩溃之外,其余学生在面临社会捐助时多呈现 出物质需求倾向,对自身勇敢面对和学会独立地思 考的诉求并不强烈。这不免让人觉得当地青少年在 灾后的表现不是如同日本小学生那样安分守序、自 立顽强L3 J,而是一幅悲者悲、乐者乐的分散化图景。 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辜负了全国网友“雅安加油”的 期望,当然这可能和雅安并未造成如汶川惨重的人 员伤亡有关,但这必然和长期以来灾区小学的心理 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缺失分不开。 三、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过程中的困境 (一)存在的问题 在雅安地震发生后,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伸出 援助之手,帮助灾区人民缓解灾情、渡过难关。对于 灾区青少年:一方面,由各地的官方或非官方组织的 志愿者队伍来到学校,帮助他们重新树立生活自信 心,并回到正常的校园学习中去;另一方面,由社会 各界纷纷捐资捐物,在物质上帮助他们恢复日常的 生活所需。这固然是救灾工作落实到实处的体现。 但是青少年在面对社会的捐助和支持的过程中,内 心的创伤在得到逐渐弥补的同时,还产生了一系列 的依赖心理。在对部分学生的调查中了解到,但凡 志愿者队伍来到学校的,总得给他们带来礼物,尤其 是各种各样的让他们觉得新奇的物品。 通过对芦山县芦阳小学徐校长的访谈,我们了 解到:雅安地震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很多,学生只 要看到有救援队伍或志愿者队伍来到学校都很高 兴,因为他们会带来许多吃的玩的和用的,学生似乎 对那些援助物资更感兴趣。如果没有带够礼物或者 ・45・ 第9期 2013年9月 教育与教学研究 No.9 带重复了的话,学生的欢迎热情就明显下降。另外 从芦阳镇中心小学的王老师那里也了解到:之前有 一个外地商业机构来给学校捐赠一些教学电脑设 备,当时周二需要在学校召开捐赠仪式,要求全校师 生都参加,但由于没有给学生带来礼物,结果学生显 得十分懒散而没有什么兴趣,使那个机构非常难堪。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走访的小学都有发生。 在走访调查中,同时还了解到:在雅安地震后芦 山县青少年的心理重建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如 何弥补灾难带给他们的心理创伤,因为大部分学生 的父母和亲友都健在。最大的问题是:当外界怀着 热烈的关切来到灾区援助青少年群体时,他们却将 救援当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因为我们是灾 民,自然应该受到社会的帮助”,“我有权得到别人的 资助”。当社会的捐助行为在青少年的眼中变成了 类似于义务的性质时,将助长他们的灾后依赖心理, 非常不利于他们的人格塑造,而且也将使灾后心理 重建工作面临困境。 (二)产生的原因 1.灾后援助工作存在片面性。虽然我国属于 地震多发国,但是我国的灾后社会救援水平和灾后 重建能力却和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距离。一般来 说,我国的地震救灾模式是政府主导与社会援助相 结合型,其救灾理念是一鼓作气集中力量全体动员 式。虽然这能体现出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 抗灾精神,也能在救灾前期让灾区的受灾状况得以 迅速地缓解,但问题在于这种动员模式并不能形成 救灾长效机制,也没有规范的后期重建体制 4J。这 往往使得灾后各方面的重建工作得不到前期一样的 关注,而且后期面临的大量的各类需求也得不到有 效的制度支撑,光靠一些零散的志愿者队伍或者机 构是难以胜任的。尤其是灾区心理重建问题并没有 得到足够的实质性援助,许多也只是点到为止。 同时,在政府和社会各方纷纷援助救灾的前期, 往往采用大量物资齐发灾区的方法,这基于把灾区 的最大困难理解为“缺食、缺水、缺衣、缺用”的单一 思路,使得援助工作不外乎就是物资的补给和填充, 物资的需求度也缺乏科学衡量,基本上是多多益善。 而这些救援物资很大程度上都是崭新的、质量好的、 样式多的。这给原本不太富裕的灾区民众带来援助 的同时,吸引了他们对这些物资的注意力,并时常发 生无序哄抢的状况。当大量援助物资达到一定的阈 限后,反而助长了他们的社会依赖心理,青少年由于 好奇心强加上尚未成熟的心智往往使他们容易形成 ・46・ Sep.2013 这种依赖性心理。 2.学校心理教育及道德教育的缺失。日常性 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理 应受到的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心智尚处于成 长阶段,良好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培养他们遇 事冷静、事后淡定以及感恩图报、抗拒诱惑等心态所 必需的。一般而言,在发生大型灾难后引发灾区人 民慌乱、恐惧、悲痛等心理特征是很正常的,更不要 说是青少年了。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过程,主要分 为康复性心理重建和成长性心理重建两个阶段,康 复l生心理重建是让青少年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 而成长性心理重建是让青少年建立坚强勇敢的灾后 心理,并且树立独立自强的人生观-5 J。但在灾前是 否受到足够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降低或加剧这 种灾难期心理的关键。如果缺乏灾前心理教育的铺 垫,那么灾后在青少年身上所体现出的无所适从或 是心理依赖将成为灾后心理重建工作中面临的主要 困难。 正如我们在调查中所了解到的,灾区小学的心 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水平不容乐观,尤其是灾后的教 育基本上在汶川地震后日趋衰微,这反映着易受灾 地区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体制的缺失,使青少年 在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和道德 方面的有效疏导,使他们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随 意状态,从而无法形成灾前心理预警。那么在灾难 发生后,就难免会引发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 四、重建对策 要建立起灾区青少年正确有效的心理援建机 制,以降低灾难期间的心理落差、解决灾后心理重建 的困境,就必然落到青少年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体 制建设上面。因此,本文认为应从政府、学校、家庭 三方面来建立青少年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援建机 制。 (一)政府是青少年心理教育援建机制的政策主 导者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重视灾区青少年的心理 成长,并且有责任保护好、教育好灾区的青少年群 体,而且要意识到青少年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长期 性和艰难性。因此,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提供并 制定相应的政策性援助,统领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 的体制性建设,指导并督促学校及相关机构定期开 展课程或讲座。同时,也要在受灾地区建立灾后心 理重建机构,组织专业队伍为灾后青少年提供补充 性心理教育及德育服务。 20 嚣月 莫 灾脯炸 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建一雅安地震后救援工作弓l发的思考 s 13 (二)学校是青少年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基地 的培训并编写手册来指导家长教育、帮助孩子。 灾区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在日常的课程当中开设 总而言之,灾区青少年心理援建机制的建立是 系统性的心理教育课程尤其是灾后自救课程,通过 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但是政府、学校和家庭应该担 宣传栏、图片展、暑期社会活动等途径,让学生在应 当起青少年心理教育和道德培育的主体作用,发挥 对以后的困难或者突发灾害的时候能不慌张,知道 其应有的协作与整合机制。这需要的是对灾区长期 如何处置,并树立正确的灾后人生观、价值观。并且 发展的切实关怀和制度性作为,只有这样才不会随 要在学校中重视道德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通 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式 过灵活的方式传达给青少年学生应该如何理性面对 的递减式援助效果。 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与支持,树立起抵抗物欲、维护秩 序、感恩图报的道德品质,学会自我独立、摆脱依赖 【参考文献】 心理。 [1]宁维卫,徐建.灾后心理重建与心理教育[J].西南 (三)家庭是青少年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培养的 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4. 温床 [2]陈正权,肖 旭.灾后学生心理重建长效机制探讨 家庭是人生中最早的受教育场所,也是影响范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72— 77. 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环境,尤其对于青少年而 [3]熊贵彬.中日美救灾体制比较——以汶川地震、东海 言,还处于恋家眷家的成长阶段,与家庭的接触最为 岸地震、卡特里娜飓风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密切。因此,家庭一定要承担好青少年在心理和道 2011,(6):115—118. 德方面的辅助性教育工作,培养孩子灾前各方面的 [4]林虹萍.论地震灾后儿童的心理重建[J].四川教育 预警能力和预警心理,懂得灾难期间如何冷静淡定 学院学报,2008,(6):5—8. 地处理心理的问题,以及灾后勇于面对和自我调节 [5]朱蕾.提高灾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康复教育能力的 等素质和能力。政府和学校要重视家庭对于青少年 必要性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93—94. 的心理和道德教育的作用,通过对家长的灾前灾后 The Reconstruction of Post——disaster Teen——ag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11le Retleetion Caused by the Disaster Relief after the Yun’an Y_e ̄quake Mo Fei (Humaniites and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Beijing University ofTechnology,Beijing,100124,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process ofdisaster reliefto Ya’an earthquake,our country followed the way of rescue which emphasized on the lead- ing ofthe governmentwihtthe helpofthe socialdistributed power.Therefore,thedisasterrelief and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forthewhole disaster area began quickly.皿le efifciency is much higher than it Was in Wenchuan earthquake five years ago.But during hte whole social assis— tanee,the problems emerged especially the problems of the teen—agers. ms paper,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from many local primary schools including Lnyang PriInary cShool fo Lnshan County,ifnds serious psychological deepndence problem,while the psychological deucation and mor- al education is obviously not adequate in these schools.田le paper will give a profound analysis about thes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counter— n .asure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government.school and family. Key words:Ya’all earthquake;rceonstruction of post—disaster;social dependence;psychologic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