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中考历史压轴冲刺卷(一)(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云南、四川、北京、重庆、湖北、河北、安徽、江苏等地都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其中生活在云南的最早的人类是( )A.北京人B.元谋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
2.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他是( )A.黄帝B.夏禹C.商汤D.周文王
3.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以如图片反映的遗址可以作为粟起源于中国的依据之一的是( )
A.B.
C.D.
4.距今4300﹣4000年的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考古发现了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可能用于宫殿之上的陶质建筑残料,集中分布的大型墓葬、独立的仓储区、手工业区等。据此可推知( )
A.陶寺先民处于旧石器时代B.陶寺遗址初具早期国家特征C.奴隶制经济进入繁荣时期D.陶寺文化受河姆渡文化影响
5.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砍砸器、石钻、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等多种类型。这说明北京人( )
A.能直立行走B.学会使用火C.会制作并使用工具D.大量使用磨制石器
6.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观察如图,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的历史信息是北京人( )
A.石器制作技术已成熟B.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C.会使用火和制作工具D.懂得制作乐器和装饰品
7.春秋时期的老子目睹了残酷的诸侯争霸战,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反映他的主张的作品是( )A.《论语》B.《荀子》C.《墨子》D.《道德经》
8.战国时,秦国工匠们充分利用自然特点,合理安排引水、泄洪、排沙、岁修等工作,使都江堰成为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一座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主要体现了( )
A.铁器的推广应用B.秦国国力的强大C.商鞅变法的影响D.劳动人民的智慧
9.春秋争霸期间,山东诸小国为齐国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国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国所并,对上述历史进程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世袭观念荡然无存B.县制普遍取代封国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D.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10.春秋时期某思想家提出言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墨子D.韩非子
11.如图是两件青铜器名品,分别出土于河南安阳和陕西宝鸡,它们对于研究我国什么时期的历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A.尧舜禹时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时期
12.下表是一位同学关于夏朝和商朝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该表格主要反映了( )
朝代夏
都城
国家机构
阳城等确定世袭制、建立军队制定刑
法、设置监狱
商
亳、殷等设置各级官吏、制定(场刑)
等刑法并设置监狱、设立常备军并建立军队编制、完善赋税
制度
A.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B.原始农耕的生活
C.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D.分封制度的建立13.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能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秦修筑长城B.张骞通西域C.实施“推恩令”D.孝文帝改革
14.接种疫苗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中国古代发展这一思想的医学家是( )A.扁鹊B.华佗C.张仲景D.李时珍15.东汉末年,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中医发展的特点是( )A.矛盾与统一B.继承与创新C.差异与多样D.开放与包容
16.如表展现了秦统一过程中的两种移民现象。据此可知,秦的这一系列移民措施有助于( )
迁出其旧地
秦灭赵后:把赵王迁流于房陵(今湖北十堰房县),迁赵地富豪于临邛(今四川邛崃)灭楚后:徙楚王之族于严道(今四川雅安)秦灭齐后:齐王建被迁于共(今甘肃平凉)迁入秦地
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
户”
A.开发边疆B.增加赋税C.巩固统治D.掌控军权17.针对下面“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反映出的问题,汉武帝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A.统一铸币,盐铁专卖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C.雄兵域外,北击匈奴D.推恩诸侯,削国强权18.“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
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强调( )A.民族交融以汉化为主B.民族交融强化C.民族交融的方式多样D.胡汉观念淡化
19.识读图片是我们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 )
A.民族的交融B.北方各族内迁C.手工业兴盛D.商业的发展
20.据研究,南朝时截止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90万,以侨居在长江中下游为最多。渡淮南移的北方人口数,约占刘宋全国总人口数的1/10,约占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总数的1/8。北方人“渡淮南移”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江南经济得到开发B.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内迁C.南方社会秩序混乱
D.有力的促进了国家统一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出土了相当数量的西周末至春秋早、中、晚期的铁制武器、工具和农具,证明中国的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最终使春秋列国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青铜时代逐步过渡到铁器时代。……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促进了深耕细作,加快了荒地开垦。同时,吴国邗沟、秦国岷江水利工程、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兴建,灌溉技术、施肥技术的进步和一年两熟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
材料二: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使魏国因此而富强。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任用商鞅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吴起变法是战国初年楚悼王当政时,吴起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乐毅在燕受到重用后,便在燕昭王的大力支持下,对燕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材料三:从春秋开始使用的铁具、牛耕,解放了农业生产,又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从而导致农村公社的解体和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生,这是造成战国文化繁荣的最终原因。……社会革命、阶级斗争是百家争鸣的直接动力。
(1)根据材料一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有何发展?(写出两点即可)(2)根据材料二写出两个战国时期的变法。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哪些领域发生了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之间的关系。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旋律。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材料三: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时期。……它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题凝聚核心。秦汉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一”,简要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空白①处应填写什么内容?在该制度中,皇权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二”,简要指出能直接体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汉武帝为实现“文化的一统”、“政治的一统”与“地域的一统”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参考答案
1-10 BADBC CDDDA11-20 BCBCB CDCAA
21.(1)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耕作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兴修。(写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2)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吴起变法、乐毅变法(写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3)变化领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关系:经济上的变化引发了政治变化;政治变化和经济变化为思想文化变化创造了条件。
22.(1)名称:中央集权制度。①:丞相。特点: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2)措施:建立郡县制;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3)措施:“文化的一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政治的一统”,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或建立刺史制度);“地域的一统”,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4)影响:秦汉成为中华民族的主题凝聚核心;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为一体的中华民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