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术
(欣赏·评述)
编写思路。
教学中美术作品的选择是以国内优秀艺术家作品为主,同时结合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美好情感、积极态度的养成以及重视它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同时认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在重点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中学生由于性格、文化修养方面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标准,审美意识也就逐渐形成。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欣赏活动。 课前课后做一些相关文字、图片的收集,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同时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欣赏活动) 二、重、难点
重点:了解美术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难点:掌握美术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件——《父亲》这是一幅由我国现代画家罗中立创作的油画作品,今天就让它做为线索带领同学们走进美术的世界。 ★板书——走进美术★
你从这件作品中看到了什么?画家要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学生回答: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 教师介绍该画的历史背景(《父亲》这幅画构思的产生,是从看到一位守粪农民后开始的。重庆的厕所都是分
划给附近县农村的,为了防止别的生产队来自己队上偷粪,每个厕所都有农民看守。那是1975年的除夕之夜,天气冷极了,在我家附近的厕所旁边,守候着一位中年的农民,早晨我就注意到他在雪水中僵直的动态。一直到晚上,他都一直呆在那儿,不同的只是变换着各种姿势。除夕欢乐的夜晚降临了,周围的高楼平房一齐放出温暖的灯火,欢笑、音乐、鞭炮夹杂着猜拳行令的叫喊„„响成了一片。但这位离家守粪的农民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他呆滞、麻木的神态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一种强烈而又鲜明的对比„„
夜深了,我最后一次去厕所,只见他仍在那儿,身体缩成了一个团,而眼睛却死死地盯着粪池。这时,我心里一阵猛烈的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狂乱地向我袭来,杨白劳、祥林嫂、阿Q„„生活中的、作品中的、外国的乱糟糟地挤到了我的眼前。我不曾知道他今天吃了些什么度过的,我回家取了两块月饼给他送去,好久他说不出一句话,真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事情常常是这样的,老实的农民总是吃亏,这,我知道。“我要为他们喊叫”。
(罗中立:48年出生于重庆郊区,幼年在父亲影响下学画,1968年从四川美院附中毕业后主动到大巴山农村生活10年。
1980年,尚在四川美院学画的罗中立以一副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的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罗中立也由此被誉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
师提问:画家是如何通过色彩、构图、明暗、肌理、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或是如何通过色彩、构图、明暗、肌理、线条这些美术语言为农民喊叫的?
课件——《粒粒皆辛苦》
2、请学生讨论比较油画《父亲》和中国画《粒粒皆辛苦》两幅表现农民形象的作品,说说它们在表现 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小结:从题材(表现一个贫困的农民、表现一个珍惜粮食的农民)、工具材料、技法(明暗法、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表现的角度(细部(脸、手)刻画、动作描绘)。
课件——因为国画与油画所使用的绘制工具不同。这就决定了它们的表现形式的差异。中国画与油画是两种造型体系:中国画重视线条,拿线条来造型,后来发展到水墨。油画追求立体的、科学的、真实的表现,很讲究明暗。
★板书: 中国画 线条
造型手段 油(西)画 明暗★
3、出示一组不同题材的中国画、油画作品,进一步比较、区别,加以巩固。
课件——油画与中国画 提问:中国画和油画还有什么区别呢? 4、其他画种:侧重于介绍不同的材料、技法产生特殊的画面肌理效果。 课件——版画
提问:这件作品又和刚才看过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呢?版画:以板材为媒介、以制版、印刷为表现手段来复制原作的绘画形式。
特点:概括性、作品单纯、强烈鲜明、有刀味。 ★板书——版画:概括性、作品单纯、有刀味★
课件——除了上述我们讲的油画、国画、版画外你还知道哪些画种?
水粉、水彩、卡通画、漫画、素描、漆画
水彩画:用水调和水彩颜料在纸上所作的画。
特点:颜料透明,水色交融、淋漓流畅,十分适宜表现感觉淡雅的静物与雨雾朦胧的自然景象。 ★板书——水彩画:透明、水色交融★
5、雕塑。
启发学生回忆生活周围的雕塑,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体积和材质。
课件——雕塑作品
雕塑:是美术的主要种类之一,一般分为圆雕和浮雕两类。常使用材料有石材、木材、金属材料、黏土、玻璃等。
我们通过这两幅图,请同学们谈谈浮雕与圆雕有什么不同?
6、混合所有绘画和雕塑作品,让学生辨别、归纳,感受艺术家是如何发现、表现美的。
7、学生把自己收集的图片根据要求进行分类粘贴,或者根据自己收集的作品进行分类展示。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如果发现学生带有艺术设计类的图片,可以提示下一节的内容和课前准备的要求。
板书:
中国画 线条
造型手段
油(西)画 明暗
版画:概括性、单纯、强烈、鲜明、刀味 水彩:透明、水色交融
课外延伸: 中国画欣赏
中国是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简称“国画”。有很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她和中医、京剧被誉为中国的三大
国粹。在现实生活中,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尤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本初中版中,欣赏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为此,就欣赏中国画的几个要点作个介绍。
一,认识类别。俗话说:“读书看皮,看报看题。”类别好比是书的封面,她是每位欣赏者必须要了解的知识。初中美术第一册第一课和第十四册给我们罗列了中国画的分类,象《两个羊羔》,《粒粒皆辛苦》,等以塑造人物为主的称为人物画;象《江山如此多娇》,《春雨江南》这两幅以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我们称为山水画;如《俏不争春》,以花鸟画为题材的称为花鸟画。这些是根据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的。若是从笔墨技巧来分,中国画则可分为写意和工笔画。写意人物是写意画的一部分,写意画还包括写意花鸟,写意山水。写意画笔法生动奔放,挥洒自如,有如游龙戏水,有时又细腻灵动,是历代画家们争相泼墨的素材之一。如名振画坛的白石老人,他笔下的虾栩栩 如生,粗中有细;英年早逝的悲鸿大师笔下奔驰的骏马;后启之秀潘天寿,无一不为写意史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写意画固然有她的洒脱流畅,而工笔画也不失严谨、细腻、工整之特点,工笔画则有白描、工笔淡彩、工笔重彩之别。白描是工笔的基础,工笔画的细腻委婉如中国的蚕丝一样渊源流长,人们在承受绢画给人们带来经济压力的时候,纸的发明给人们带来不少的方便,宣纸—成为中国画的材料,已为广大书画爱好者所接受,中国画的材料除了宣纸外,笔墨研也不可缺少。 二、体会情趣美。
1、中国画不论是从题材内容还是从章法布局,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就是一首有形诗,诗就是一副无形画。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内容生动有趣,才能显其精髓,才不会流于形式,没血没肉。如《祖孙四代》,画面如果只有三位男子汉,没有小女孩,就不能体现其主题“对未来充满希望”之趣。《两个羊羔》之所以有趣是因作者选取了“羊羔,小孩,”年轻的生命预示着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新。如果换言之“老山羊老大爷”还能体现作者意图吗?《水仙》有情趣,单纯的色彩点缀嗡嗡的小蜜蜂、端直的线条与书法相结合,体现书画不分家之特点,更体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静静的水面有了金鱼 才能显其水活;蓝蓝的天空有了鸟才能显其辽阔,“画龙点睛”正中国画趣美之所在。
2、中国画还注重“情”的渗透。所谓情是指意境,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如《国寿无疆》看似一幅小品,细看才知作者在国庆之日表达感慨之情,浓烈的色彩,横竖交叉的构图与简单的内容相结合,寓意深远。作者运用简短的笔墨,为学生上了一课生动的爱国主义课程。
3、国画的情趣还体现在笔墨情趣上。中国画笔墨在技巧上勾、皴、点、染的运用,它们为国画的线条美、纹理与质感和色彩的美带来生命和活力。
三、章法布局。欣赏中国画除了要了解分类、情趣以外,还要领略其章法布局。章法是指国画的构图、色彩及三要素。
1、构图是关键。一幅画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构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构图,采用什么样的构图方式是绘画的关键,了解了构图的规律才能从容下笔,做到胸有成竹,行云流水。
2、色彩指墨色层次随类溥彩。墨色层次是指焦浓重淡清五个层次的运用。随类溥彩是针对工笔画而言是指上色染色。墨色层次掌握得当,一幅画的主次也就一目了然.
3、国画的三要素是指落款,日期,印章。它对中国画的完美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传统的书画不分家的特点。一位优秀的国画大师必然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书法家。红杏虽美,离开了墙壁的衬托仍不能显其色彩,而构图再好,离开了三要素仍不能显其完整及和谐性。
有一句话说得好:欣赏课是直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捷径。而学会欣赏中国画,才能使我们的民族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欣赏是为了更好的激起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吸取古人精华的同时更新和发展民族艺术。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创新的基础离不开欣赏,学会欣赏中国画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乃至每位中学生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欣赏水平提高了,三大国粹之一的国画才会立于世界不败之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