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地铁工程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

地铁工程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

来源:锐游网
地铁工程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问题

及解决措施

摘要:地铁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促进城市交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的地铁工程施工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如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那将对施工进度和质量安全造成重大影响。本文就此主要分析在地铁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地铁工程;常见的技术问题;解决措施 引言:

地铁土建施工是地铁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影响地铁工程工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混凝土施工方面,目前仍存在一些常见的技术问题,地铁建设者们应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混凝土表观缺陷问题及解决措施 (1)混凝土表面裂缝

混凝土表面裂缝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浇筑完成后,混凝土表面失水太快而引起的开裂;另一类是由于未及时养护或养护条件不良引起的混凝土水化热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的裂缝。

某些季节或气候条件下,外界气温较高,空气相对湿度较低,混凝土刚浇筑完成后,由于未能及时养护覆盖,造成混凝土外表面失水过快,内部塑性体收缩,引起外表面形成裂缝。裂缝呈龟裂状,通常不连续,且很少发展到边缘,长度一般不超过200mm,严重时,裂缝间也会贯通。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措施是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引气剂,在浇筑混凝土后及时覆膜养护,并根据实际情况,洒水湿润。

大体积混凝土凝结硬化会释放大量水化热,表内温差过大时(施工规范要求 内外温差不得大于25℃,表外之差不应大于20℃),会使混凝土表面产生收缩裂缝。为避免产生此类问题,可以通过调整配合比,减少水泥用量,采用矿渣水泥等,减少水化热的产生,或者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采用冰水拌合、减少运输途中的混凝土升温等。

(2)混凝土表面色差

在施工过程中,造成混凝土表面形成色差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混凝土原材料规格型号不同、脱模剂选取使用有误、模板表面处理不到位、浇筑时间过长等。

这就需要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应严格把握工序要求,要求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采用同规格型号的混凝土原材。合模前,应对模板进行打磨除锈,涂刷脱模剂,脱模剂的品质用量严格把控,禁止使用废机油。浇筑混凝土应加强混凝土施工的连续性,加强两层之间混凝土的振捣,且振捣第二层混凝土时振捣棒插入第一层宜在5~10cm,尽可能缩短时间防止产生冷缝。

对于已经产生色差的混凝土表面,可采用细砂纸打磨或采用稀释的酸性溶液清洗,清理干净后将表面用水冲洗,用同品牌水泥砂浆饰面。

(3)混凝土露筋

混凝土拆模后,发现有钢筋裸露的现象,原因有可能是:混凝土振捣时,钢筋保护层垫块绑扎不稳移位或垫块间距过大甚至漏垫,钢筋紧贴模板,拆模后钢筋密集处产生露筋;构件尺寸较小,钢筋过密,如遇到个别骨料粒径过大,水泥浆无法包裹钢筋和充满模板,拆模后钢筋密集处产生露筋;模板拼缝不严,缝隙过大,混凝土漏浆严重,尤其是角边,拆模时又带掉边角出现露筋;钢筋绑扎不牢,振捣导致钢筋移位。

预防混凝土构件露筋,必须要做到钢筋绑扎牢固,垫块数量足够、铺垫位置准确,保证保护层厚度,模板支撑牢固,拼缝严密,个别缝隙可采用土工布塞严。构件尺寸较小,钢筋过密时,可采用细石小粒径骨料的混凝土。进行浇筑作业时,应充分振捣混凝土,但注意避免振动钢筋。

对于露筋部位,应先将钢筋上以及钢筋周围松散的混凝土残渣清理干净,若钢筋生锈则还需要除锈处理,处理完成后,采用自来水将碎屑、灰尘冲洗干净,并连续、均匀地喷洒,使表层混凝土达到饱和状态,且表面无明水。在表面匀质涂刷素水泥浆增加粘连性,用1:2或1:2.5水泥砂浆并掺入108胶,将露筋部位分次抹压平整,注意结构表面的平整度。如若露筋较深,则需人工将薄弱混凝土剔除,除锈冲刷干净,用高一标号的细石混凝土填充捣实,加以覆膜养护。

(4)混凝土麻面

麻面的主要表现为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者存在若干个无规则小凹坑,直径通常不大于5mm,且无钢筋粗骨料外露。究其原因,主要有模板表面未打磨光滑,表面有杂物,木模板使用前为浇水湿润或湿润度不够,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拼缝不严,振捣不到位等。

预防麻面现象,应保证模板表面干净平整光滑,木模使用前浇水湿润无明水,钢模均匀涂刷优质脱模剂,拼装时保证拼缝严密。浇筑混凝土时,应保证混凝土分层浇筑,充分振捣,直上直下,快插慢拔。拆模应保证时间应达到设计混凝土强度的百分率标准。

如现场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可采用水泥砂浆(配合比1:2~2.5)压实抹平,覆膜养护。

(5)蜂窝

蜂窝的表现为混凝土构件局部疏松,骨料沉积,砂浆不足,骨料间形成深度不深蜂窝状的孔洞。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有:模板缝隙漏浆、混凝土坍落度小流动性不强、缺振欠振等。

预防蜂窝现象,应严格控制混凝土配比以及坍落度范围,模板严密拼装,浇筑时保证混凝土分层厚度符合要求,若混凝土倾注高度大于3m,应采取溜槽、串简、振动串筒等措施,防止混凝土产生离析。

现场处理蜂窝现象时,深度较浅,范围不大,可采用与麻面现象相同的处置方法,如果蜂窝面积较大,深度较深,可参照露筋现象的处理方法。

二、二衬混凝土背后空洞

地铁工程结构采用暗挖法施工时,二衬背后空洞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结构安全性、耐久性,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初支喷射混凝土欠喷或喷射不均匀,初支基面处理不到位,导致防水板不能有效贴合初支面,造成初支面与二衬面形成空洞。

(2)二衬混凝土浇筑拱顶及侧墙时,模板或台车从底板导墙处相接,模板面与防水面之间的空气随着混凝土的浇筑,逐渐压缩上浮,最终在拱顶形成空洞。

(3)二衬混凝土质量问题,比如:配合比不满足要求,杂质杂物多,坍落度过大等。

预防此类空洞现象,首先应保证初支喷混均匀密实,厚度符合要求。处理基面时,保证基面无明显凹坑鼓包,阴阳角做成圆弧状。铺贴防水卷材时,尤其是从起拱线开始,防水卷材铺贴每次延伸尺寸要小,固定点间距拱部按照50cm要求布置,拱腰按照80cm要求布置。速度要缓,确保与初支面密贴,为防止顶部防水板脱落下垂,在绑扎外圈钢筋时,可按梅花桩型布置水泥垫块或者利用圆钢钢筋制作马凳筋,顶托固定防水板。预留二衬背后注浆管,注浆管可采用φ32钢焊管,环向间距2.5m,纵向间距4m,起拱线以上梅花桩型布设,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进行注浆,浆液可采用微膨胀水泥浆。

如施工现场经地质雷达检测后,发现二衬结构出现空洞,可采取注浆法进行注浆:

①选择合适位置,使用φ32水钻钻孔,深部不应超过二衬结构厚度,防止打穿防水板;

②插入φ32注浆管,外露部分不宜小于200mm,按1:1之1:2的水灰比配制水泥浆;

③注入水泥浆,控制压力在0.2Mpa以内,多个注浆管注浆需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

④当符合以下条件时,即可停止灌浆操作:按照设计灌浆压力进行操作,并且浆液的注入量≤5L/min,需连续关注混凝土15min;若存在严重漏浆现象,且采用间歇性、浓缩灌浆方式进行灌浆操作依然无法恢复注浆情况时,可在浆液中加入速凝剂结束灌浆操作;在进行注浆操作时,若附近未进行灌浆操作的孔洞存在反复漏浆现象,即可停止操作;对各个灌浆孔进行检查后,需借助M10水泥对管孔进行密封处理。

结语:

在地铁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观感质量以及结构安全,所以在实践中应加强对这类常见技术问题的预防,选择合理的解决措施,保证地铁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长宇,张青,王卓. 隧道二次衬砌拱顶脱空分析及注浆处理[J]. 市政技术,2016(5):170-173.

[2] 田家琳. 地铁新线区间隧道下穿地铁既有线的二衬施工技术[J]. 铁道建筑,2008(6):60-62.

[3]马建革, 潘志新, 马伟. 混凝土缺陷处理技术及应用[M].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9.

[4]武鑫星. 暗挖隧道空洞初步普查施工及处理[J]. 山西建筑, 2014, 40(1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