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政治(文科)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论语》认为祭日的意义是:敬畏死者、追念先贤,在定期举行的祭礼和追思中,使社会风俗和道德渐渐笃厚起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主题: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因此,从“12.13”庄严的公祭仪式中,我们理当看到的是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人
③公祭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主要标志 ④公祭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的法治体系,需要吸收国外法律文明的成果,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绝不能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这一要求的文化生活根据是: ①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实践具有共性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不同国家之间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情况不一样 ④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3.图12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 ) ①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
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 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一首《梁祝》历经50年不衰。曲作者之一何占豪说,这首曲子是浙江农民原创的,因为里面有很大部分运用了越剧和昆曲的表演因素;它也是小提琴民族化、用西方乐器演绎民族旋律的经典之作。可见 ( )
①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②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和交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一个国家没有凝聚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就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高度的凝聚力和超越的创造力。”下列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注入时代精神才能摒弃民族精神中的糟粕 ②注入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日益丰富 ③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失本色 ④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与时俱进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当前,我国影视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是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作品短缺,另一方面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导致产能严重过剩、文化消费意愿下降的现象。这一现象: ①反映了当代文化消费的大众化特点 ②凸显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③表明文化发展必须要坚持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④要求文化生产面向群众多样化、多方面的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央视公益广告《筷子篇》通过一双双筷子诉说着不同人生和情感: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了人情的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找到了彼此心灵的依靠„„这则公益广告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由此可见,公益广告
①集中体现了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 ②已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③能够引领文明风尚,激发正能量 ④能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最近一段时间,汉语中夹杂外语词的现象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有专家表示,汉语中大量使用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破坏了汉语的“纯洁”,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不利于汉语的健康发展。这种观点,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假如你不赞同专家观点,其理由是:
①以包容的心态吸纳一些外语词,可以增强汉语的表现力 、 ②学习和吸收外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外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④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同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当地时间2014年6月16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办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代表指出,“一个国家对文化遗产的态度直接影响其被国际社会接纳的程度”“每一份申遗文本都是高度凝练中华文明精华的一本书,既突出了普遍价值,又浓缩了自身的特性和本质”。我方的态度旨在强调: ①保护自身文化遗产是提高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 ②积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 ③中华文化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④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10.元稹诗有句云:“狮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柔。”胡舞风行于唐代朝野,胡舞的传人引起了中土乐舞的变革,对中国后的舞蹈和戏剧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告诉我们: ①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 ③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这说明:
①书籍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②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书籍引导人们的世界观,传递正能量 ④书籍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2. 右边漫画认识正确的是 ①它所反映的是一种落后文化
②这种文化会侵蚀民族精神、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③对于这种文化我们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④对于其反映的现象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加以剔除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2014年是秦始皇兵马俑发掘40周年。2014年9月28日,“真彩秦俑”展在秦始皇陵博物院展出。此次展览通过对彩绘俑头和秦俑坑中各种彩绘遗迹的展示,向观众呈现了秦俑的“千再饿几天魔鬼就逼出来了 人千面”和“绚丽多姿”。该展览:
①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有利于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③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④展现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成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4. 离开实践的创新是个伪命题,只有在回答一个又一个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的火花才能不断绽放、熠熠生辉。可见( )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C.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 D.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15.互联网时代新成长起的“微公益”,强调人人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用自己的善举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人们的爱心汇集起,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 : ①丰富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④提升了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几乎像永恒的约定,每当春节将至,生活在异乡的人民便开始“搬家”:从工作学习之地“搬”回家乡,节后再从家乡回到“第二故乡”。他们敏锐地踩着节日的节奏,与之周旋、适应,行走在路上。当一些人以某处固定的“家”为阡陌世界的核心时,更多的人却将“背上行囊,走上回家的路”当做了生活的本身,并因此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春运”这一行吟诗人般的生活。这表明 ①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7.16世纪意大利生产的一件青花瓷壶,壶柄类似中国瓷的器型,纹饰颇似中国的缠枝莲,而细部又表现出欧洲纹饰的特点。有专家评价说,这是“由进口中国青花瓷而得到的灵感”。由此可见: 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④文化交流消融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8.哲学家康德在其著作《判断力批判》中说“人们在根本上所称为艺术作品的,总是理解为人的一个创造物,以便把它和自然作用的结果区别开。”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纯粹的自然物不能称之为文化 ③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艺术作品是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象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9.羊年春晚《小棉袄》、《拉着妈妈的手》、《当你老了》等节目演到大家心里去。不论时代 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亲人相亲相爱、下一代健康成长、老年人老有所养,幸福才能家家有,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表明传统文化是
A.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B.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C.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D.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0.《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下列说法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③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21. “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在一个和谐的社会,全体人民不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而且“学有所教”。国家之所以高度重视教育,是因为教育
①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其根本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④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23.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有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绵延数千年优秀文化的传统之中 ③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④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24. 坚持十四年,以家庭的力量撑起爱心小院的农家妇女高淑珍获得《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荣誉。从给一个孩子当妈,到给100多个孩子当妈,从给健康孩子当妈,到给残疾孩子当妈,高淑珍用实际行动使“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①中华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着深刻影响 ②中华传统道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 ③中华传统美德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中华传统美德仍显现于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 随着时代发展,环保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关注点,动画片《熊出没》反映当代环保主题。它用熊大、熊二和伐木工光头强之间斗智斗勇故事教育了孩子,欢笑了孩子。出品者华强集团拥有强大的创意研发能力,把各地的文化特色和高科技结合起来。产品出口到美国、意大利、俄罗斯等21.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便是有识之士所遵从的信条。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家风”系列报道后,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请你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完成下表,写出网友观点所体现的道理。(12分) 网友观点 体现的道理 甲: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诗礼传家的内涵会随时代变化,但不管 如何变化,诚信、正直、勤奋等核心的价值观念应被长久坚守。 ① 乙:传统的家风强调长幼尊卑的秩序和礼节,但将这些礼节苛求 后辈都做到,则容易引起后辈的反感,应该选择性继承传统秩序和礼节。 ② 丙:向上、向善的家风,于家庭、于个人都有积极的作用。好的家风有利于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反之,则起到阻碍的作用。 ③ 丁:家风传承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记忆,更是一种家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国人内心深处有着浓厚的家庭情结,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等家风④ 已经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当中。
22. 2015年中英两国政府首次共同举办“中英文化交流年”,中、英两国政府商定:上半年在华举办“英国文化季”,下半年在英举办“中国文化季”。 “英国文化季”以数字媒体为中心,通过音乐、电影、建筑、文学、美术等形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举办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向中国公众展示了英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创新能力。“中国文化季”则以表演艺术板块拉开帷幕,通过戏剧、音乐、舞蹈、设计、时尚等 多种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英国公众介绍当代中国的文化创造。值得关注的是’中英两国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都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在“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上,中英双方不约而同地把各自文化季的主题聚焦在“创意”方面。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文化知识,说明中英双方把各自文化季的主题都聚焦在“创意”方面的原因。(12分)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不俗的经济效益。《熊出没》的成功被看作是中国动漫行业崛起的信号。在播出过程中华强集团悉心听取观众的意见,对《熊出没》进行整改,更好地传导“互助的情感、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给孩子们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上述材料中《熊出没》取得成功所体现的道理。(16分)
24、电影《刮痧》讲述了一个美籍华人在美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困扰。影片男主人公的儿子感冒,恰逢爷爷来美探望,于是爷爷使用了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刮痧,来治疗孙子的病。而这被美国人认为是不合儿童保护法的,于是福利院的人员将孩子强制抱走,剥夺了其父母的抚养权。
法国漫画杂志《查理周刊》此前屡次刊发有关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争议漫画,触怒穆斯林在南亚地区引发诸多游行示威。1月7日,2名穆斯林枪手袭击《查理周刊》,杀死12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同时,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要积极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如何应对文化冲突。(12分)
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政治(文科)期中考答题卷 级 : 姓名 : 座 号 : 一、选择题(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23(16分)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主观题(52分)
21(12分) 24(12分) 22(1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