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事实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生存样态_从审美角度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第179期)(第3期,
【哲学与当今世界】
社会科学家
SOCIALSCIENTIST
Mar.,2012
(No.3,GeneralNo.179)
人的事实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生存样态
———从审美角度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
张晓霞1,张永缜2
(1.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1;2.陕西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哲学应当帮助人们认识为什么生活和如何生活的问题,成为既密切关注人的外在物质世界又关注内在
精神世界,面向、贴近、围绕人的生活世界和心灵深处的学问。人为获得幸福而活,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应尽量将人的事实性和价值性存在相统一起来才能获得幸福。通过审美实践才能将事实性与价值性统一起来。审美超越了任何道德的或生物的利害关系,在审美实践中真与善、感性与理性、合规律与合目的性、自然规律与社会实践、客观必然与主观目的、必然与自由相互渗透、交融,走向统一。我们应当从审美实践出发,探索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审美实践;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人的存在;新哲学形态中图分类号:B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2)03-0020-03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它研究的是
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人作为主体与世界作为客体在实践中辩证地统一起来,人在生产方式的变动发展中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而最终实现人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的解释并没有错,但在不断变化的实践环境中往往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关注厚度不够,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心灵终极关怀未完全揭示出来。从审美角度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的人文终极关怀,这对构建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得到许多启发。
一、人为什么活和如何活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是关于人的学问,人活着首先要问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活着?一个是应当怎样活着?有的人为上帝而活,有的为子孙而活,有的为民族、国家、他人而活,有的为自己的名誉、地位、利益而活,有的为金钱而活,究竟人为什么活从而如何活是作为任何一个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超脱人类的个体生活、存在、意义的哲学是僵硬的哲学,是远离人的生活世界的哲学。人具有如李泽厚所说的“工具———社会世界和心理———文化世界。简称之曰:客观的工具本体和主观的心理本
收稿日期:2011-12-15
[1](P659)
体。”人是双向的生成过程。工具社会世界是人的客观世界,人还有心理文化的主观世界。哲学在探索客观普遍规律的同时,必须洞悉人的内心世界奥秘。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是密切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的面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哲学,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的存在的科学,它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人为什么活着,其次要说明人如何活着。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是为了获得幸福,幸福来自于那些方面呢?幸福来自于人的事实性生存和价值性生存的统一,所谓事实性生存,即人首先得吃穿住行,得存活着,存在着,这是人生存的前提,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劳动生产实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一系列概念,都是关于人的事实性存在而言的,但是这不是人真正价值和幸福指归之所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阶级社会人的劳动同人本身相异化,劳动对人来说不是快乐而是痛苦,自己不是产品的主人而是产品的奴隶;人的幸福真正来源在于人的事实性与价值性存在的统一,即人的审美性存在,人在存在中获得审美和愉悦。当人事实性生存与价值性生存相统一的时候,人便实现了自身存在的统一,精神的追求与物质的条件相统一,人实现了审美愉悦,获得了幸福。即人的生产劳动实践不再是纯粹解决吃饭问题的时候,人的劳动成为人个性展现和审美愉悦实现的时候,人便获得了幸福和生活的真谛。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寻找
作者简介:张晓霞(1973-)女,陕西兴平人,硕士,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主要为英美社会与文化;张永缜(1972-)陕西乾县人,博士,陕西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理论方向。
20到马克思的审美性实践作为解决这个矛盾的思路脉人的真正的自由感受”。[1](P630)络起点,认识人类历史,确立社会历史观,寻求人类的马克思从劳动、实践、社会生产出发来谈美,从解放,审视共产主义理想,将人类的解放仅仅理解为财“自然的人化”这个哲学问题出发看审美。审美与实践产的公有和物质的极大丰富,那就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紧密相连的,人在客观行动上驾驭了普遍客观规庸俗化了,也将马克思理解的人降低到动物的层次了。律,这种主体实践所达到的自由形式就是美的境界。
人的审美和幸福的实现有待于生产力水平的提当人们的主观目的按照客观规律去实践得到预期效高和物质条件的丰富,也就是说事实性存在的条件越果的时刻,自然界本身的规律与人类实践主体目的性充足,越能实现人的价值性存在。但这只是必要条件,就会融合起来,真与善达到统一。在漫长的历史的社事实性条件的充足不等于人的价值性存在必然实现。会实践中,感性与理性、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真与善、人的价值性存在的实现还需要人类的文明范式、文化自然规律与社会实践、客观必然与主观目的、必然与模式、生存方式、个人的审美理性自觉等方面的转变。自由,相互渗透、交融、一致,逐渐走向统一,自然形式例如现代社会物质文明迅猛发展,但工具理性的泛滥成为自由的形式,审美就是这个统一在主观心理上的
被同反映,化带来的人性丧失,作为感性个体的人被吞食、所以审美的本质就是这种统一,审美是审美的
化、被搁置在无处不在的科技理性的形式结构中而不实践过程。“审美的特征正在于总体与个体的充分交再存在,一切都同质化、秩序化、均衡化,个人的孤独、融,社会与个人、理性与感性在心理、即历史与心理、忧郁、无聊、焦虑、无目的、恐惧增加,人处于各种形式个体和感性自身中的统一。人与自然、社会与个体、情的异化状态中。“人的工作和生活、生产和消费、欲望感与理智、历史与心理、理想与现实的悲剧性的冲突
[1](P644)和享受、需要和意识、情感和思维,都似乎被这个技术和分裂就被克服。”审美境界储备了能跨越生死
[2]
时代所异化,为它所支配和控制。”不计利害的超道德现实的可能性,这被李泽厚叫做
“以美储善”。审美的结构是在实践中社会历史的积淀
表现为知觉、理解、想象、情感等心理审美二、人的事实性存在与价值性存在在而形成的,
功能,心理诸功能各因素不断进行组织和配合,从而审美实践中统一
形成种种不同特色的审美感受和艺术风格。
人与自然界、与他人保持一种审美的生活实践关如何实现人的事实性存在与价值性存在的统一,
即审美实践,这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一需要我们进行自觉的理性反思去探索新的生存理念。系,
在这种关系中,人实现了与那么,这个路径与我们如何解救现代性困境下的人类种真正的人与物的关系,
听觉的审的探索是一致的。我们应该从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个物和他人的同一。这种审美是视觉的审美、
感觉的审美、思维的审美。要真正使人的眼睛成为人出发,立足在作为真正现实的人的审美实践的基础美、
耳朵成为人的耳朵、感觉器官成为人的感上,来决定人类自己的道路。只有在审美实践中才能人的眼睛、
觉器官、思维成为人的思维。使人的身体与自身保持统一的人事实性存在和价值性存在。
与自我的本质保持同一性,与自我的生命活要说明审美实践,先得说明审美。从康德来理解,同一性,
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P125-126)人要审美超越了任何道德的或生物的利害关系,是对对象动保持同一性,
存在无所欲求的自由的快感。审美愉快充分体现了人作为人真正的生活应当是在审美实践中达到事实性
也只有在达到这个程度的作为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存在本质。审美不凭概念而存在和价值性存在的统一,
人的感觉器官才能成为人的感觉器官,人的能普遍地引起愉快,一般逻辑判断有确定的知性范畴生活时,
人才能成为人而生活,人才来规范束缚想象,使它符合于一定的概念,产生抽象身体才能成为人的身体,
马克思说:“男女之间的关系是的知性认识,审美判断不是这样,而是想象力与知性能作为人真正的存在。
自然的、必然的关系。在这种自概念处在一种协调的自由的运动中,超越感性而又离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
类的关系中,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地含着人不开感性,在想象中自由地唤起知性,这种想象作为然的、
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地就是人一种合目的性的内在感觉而表达出来。
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因此,这美是自由的化身,审美便是获得自由。“美作为自同自然界的关系,
表由的形式,是合规律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自然的人种关系以一种感性的形式、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
[1](P630)根据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出人化或人化的自然。”人在审美中与自然直通,自然明属人的本质。因而,
[3](P72)
在审美中人与人的关系是直地表达出自我意向,也因而在美的畅游中人必然是自的整个文明程度。”
自然、必然的真正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没有由的,自由本身就是自我意向顺畅实现。“自由的形式接、
没有欺诈和圈套,没有被异化,人与人的这种真就是美的形式。就内容而言,美的现实以自由形式对功利、
是自然规定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言,美是现实肯定实践的自由形正的关系本身也是人同自然的自然关系,
[1](P676)
是感性与理性天然同一,事实与价值天然同式。”“审美作为与自由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是感的体现,
这种社会关系的普及程度表明一个社会的成熟程性与理性的交融统一,是人类内在的自然的人化或人一,
也表明自然的生成和人的生成的成熟程度。所以化的自然。它是人的主体性的最终成果,是人性最鲜度,
“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作为完即马克思说明突出的表现。这就是积淀的主体性的最终方面,
21[3](P120)
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可以说,马克思从自然界的发展史与人类的发展史双重角度审视自然界和人类的生成的。当人实现全面的审美实践性生存之时,是人自身完全生成之时,即实现了完成了人本主义,也是自然界生成到人的完全生成之时,是自然界完成生成之时,即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与自然完美的统一起来,人在审美实践中达到了自然的完美统一,这个统一本身又是一种高度的美。
审美作为自然界发展到人这个阶段所出现的人的主体结构,它与工具理性的主体结构不同。工具理性所导致的主体目的与主体过程往往是相分离的,也就是说目的不在过程本身中,而且过程与人的本真是相对立的,带给人的不是幸福和愉快而是痛苦。而审美却不然,人审美的目的就在审美过程当中,在审美中人本身就获得了愉快和幸福。在审美中,社会与自然,理性与感性,历史与现实,人类与个体,才得到真正内在的具体的、全面的交融合一。这种统一是最高的统一。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最完满的展现,美的哲
[1](P630)
学是人的哲学的最高级的颠峰。”
具体来说,在审美实践中人实现与自身、与社会、他人、自然界的统一。首先,在审美实践中人与自身本质保持统一。与自身本质要保持统一指的是什么?准确的说是人与自身本性或审美特性或个性的同一,个人的独特本性即包含着人作为类的共性,更富有个人
心智、性格、从遗传和生成环境中形成的独具的审美、
气质、意志、情感、品质、技艺、才能、创造力等,这些都是个人特有和独具的,个人能从这些个性的对象性活动中得到快乐和幸福,本性的体现是个人发自内心所追求的,是不需要中介环节,是本性与对象直接的统一。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个人要尽量保持与自身的统一。其次,在审美愉悦的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个人生成自我与生成他人相统一,即个人只有从自我本质同一性出发生成本真的自我、普遍的自我、类的自我,才是真正生成了自我,在实践中生成自我的同时也生成着他人的本质,也生成着本真的他人、普遍的他人、类的他人,例如,你是一个富有音乐艺术个性才能的人,你在本真自我的生产实践中谱写了美妙的乐曲,演奏出了动听的音乐,唱出了感人的歌曲,你在表现自己生命的同时,他人也在你的产品中共鸣了自己生命的本质和个性。你生产实践的目的是表现自己生命和个性,他人在你的产品中得到生命的回响、共鸣和享受,
你在享而这是你生产实践的额外的结果。也可以说,
受的同时也实现了他人的享受。这是马克思所说的你实现了与自己内在本质的同一,否则,你就是个与自己本质不同一的,处在与自己本质相异化中的人。只有在实践中保持自我本性同一性的人,他的实践是保持自我本真的实践,这种实践是在生成自己的同时也生成了他人的实践,实现了同一个实践过程生成自己和他人本真生命的二重同一的效果,所以每个人在生成自我,同时也生成着自己的类,是自我生成和类生成的统一,在这样的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真诚、团结、互
22[4]
共生共存的本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再次,在助、
审美愉悦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社会与个人相统一。生活实践是人本身和社会生成的过程,人的生成与社会的生成应当是同一过程的不同角度,人就是在社会中生成的,社会应当是人作为人而生成的独特的途径和形式,在审美实践中人的生成才能与社会的生成相
最后,在实践中要实现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人的统一。
自然的本质是在社会的活动中生成社会活动又在社会活动中生成的。在实践中人展现了个性才能获得审美愉悦也是自然界呈现了作为人的那一部分本质,即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人在与自身本质统一的同时也就与自然界的本质相统一,与人自身本质相统一的实践也必然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从而人实现了与自然界的统一。
总起来说,真、善的统一表现为客体自然的感性
听觉自由形式是美,表现为主体心理的自由感觉(视、
与想象)是审美。审美和实践是不可分的,审美实践本身就是主客体的统一、事实性与价值性统一的范畴,当然也就在审美实践中必然实现人的事实性存在与价值性存在的统一,人由必然走向自由。
三、审美实践思想对我们当今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很大的启发
在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理解中,沿用前苏联的自然主义存在论体系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框架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上来说,重视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突出了对世界“是什么”的研究,忽略了对人自身的研究,也就是说对人心理世界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对意义、价值等问题未能给以应有的比重,对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未能给以解答。知道了社会发展规律并不就解决了我为什么要活着的问题。各种宗教哲学、伦理学以及存在主义,则比较突出了这个问题。我们要建构贴近人们生存、面向人的生活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世界“是什么”的方面而
“为什么活”的方面这是不完整的,缺乏对价值没有人
和终极意义追问的哲学必然拉开了与现实世界活生生人的距离从而缺乏魅力。从审美实践出发审视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利于弥补传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缺陷,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贴近生活世界。
当然,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内学者们在对原有的以“物质本体论”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反思中,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哲学观形态有以下几种:一是“实
(其理论表达形态有三种:“实践哲学”、“实践形态说”
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二是“人学形态说”;三是“类哲学形态说”;四是“生存论形态说”;五是“价值
;六是“文化哲学形态说”,七是“生态哲哲学形态说”
学形态说”。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的建立应当有审美实践观的视角,也可以叫“审美实践形态说”。我们应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下转第27页)
验有着直接的关联;而先验幻相不与感觉经验直接联系,它是关于知性的思维,没有任何客观性基础,而是纯粹主观的。第四,培根与康德对待幻相的态度不同。培根对种族假相的态度是否定性的,因而对四假相说中所蕴涵的主体性的探讨也是否定性的;而康德对先验幻相的态度则是双重的,因为先验幻相本身也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双重功能,所以康德既弘扬了主体性,又限制了理性的非法僭越。第五,解决幻相的方式不同。培根认为,由于幻相与理性自身联结在一起,因而是不可根除的,他提出幻相的目的是让人们警惕和谨慎防范,防止它们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干扰我们,因而只是力求避免幻相。康德也有相似的立场,认为先验辩证论主要是揭示超验判断的幻相,防止它欺骗我们的认识;而要彻底消除则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情;但康德并不因此认为先验幻相不可克服,他提出了两
—划分现象与自在之物,悬种解决先验幻相的方案——
置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
参考文献:[1][2][3][4][5]
(日)安培能成,于凤梧,王宏文.康德的实践哲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德)奥特弗里德·赫费,郭大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现代哲学的基石[M].人民出版社,2008.
冯契,徐孝通.外国哲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英)培根,许宝骙.新工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中
虽然两者存在如上差别,但培根与康德的旨趣是
一致的:他们都限定了人类认知的领域,批判了理性的僭越本性,并认识到由此产生的幻相具有不可避免性,指出了理性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因此,把培根的种族假相与康德的先验幻相联系起来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康德的先验幻相是对培根种族假相的一种
这种超越主要体现在培根只是消极地提出理论超越。
了种族假相作为人类理性本性的使然而必然存在,对其采取“剔除假相”的消极做法,没有正视解决这一重要认识论问题的理论途径。康德则不同,他不仅沿着培根的思路揭示了人类思维中必然产生的先验幻相有其不可避免性,而且在培根的基础上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态度。康德对先验幻相的考察借鉴了培根对种族假相的分析,只是两者对待它们的态度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培根在先驱地位上对认识犯错误的初步探讨,而康德则深入地阐述了理性认识的主体结构。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7][8]
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M].人民出版社,2001.
(美)加勒特·汤姆森,赵成文,藤小冰,孟令朋.康德[M].北京:中华书局,2004.
余丽嫦.培根及其哲学[M].人民出版社,1987.
[责任编校:蒋民胜]
(上接第22页)特点和功能等进行新的理解和规定,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赖以产生的“现代性文化”背景出发,从审美性生存实践的核心出发,深度澄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实质,从而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体系创新形态的名称与理论表达可以是面向人的生存与生活世界的审美实践哲学,创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立足点和研
“社会化了的人类”的审美实践活究对象可以是立足
动,由客体化研究转向客体主体统一的“现实的“”感性理性相统一的世界”———人的生存审美与现实生活世界。创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哲学观由传统的世界是什么的世界观哲学转向人为什么活着和人应当怎样活着的“审美—实践的生存哲学”。创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终极人文关怀理想可以为
参考文献:[1][2][3]
李泽厚哲学文存下编[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01.李泽厚哲学文存上编[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01(1).44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以人的审美性、自由性、全面性、发展性为基本理念,以实现人的事实性生存与价值性生存相统一为目标。研究方式由知识论研究方式向审美生成论研究方式转变,由注重知识向寻求生存意义和生存方式转变,由注重整个物质世界向关注人的生存样态、幸福指数和生活世界转变,由惟上的注解式研究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生存处境和精神需求的人性化研究转变,由注重传授和注解教科书中既定不变的教条和结论向注重研究人的个性才能的展现、对心灵的尊重与呵护以及幸福的获得转变。以时代实践和时代视野为尺度重新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进行审美实践唯物主义与审美实践思维方式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寻求可以从审美实践来探索体系创新的生长点及其相关学科群建设,转变话语方式。
四十二卷[C].人民出版社,1979.125-126.[4]
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四十二卷[C].人民出版社,1979-09(1).34.
[责任编校:蒋民胜]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