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多层次综合评判法在高校党员发展对象选拔体系中的应用
来源:锐游网
圃匿岛 …。 学术论坛 灰色多层次综合评判法在高校党员发展对象 选拔体系中的应用 赵静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阜新 1 23000) 摘要:如何建立起科学的高校党员发展对象选拔体系是辅导员一直探索的问题,本文通过基于专家评议法的灰色多层次综合评判的数 学模型对党员发展对象进行科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从而得出党员发展对象的多方面综合排名。 关键词:高校党翼发展对象 灰色多层次综合评判 数学模型 综合排名 中圈分类号:G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2-3791(2011)04(c)一021 2--02 发展党员是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 价党员发展对象,所以建立一套科学、实用 第 个党员发展对象的第k个指标的原始数 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高校在实践中探索 的党员发展选拔评价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取得了很多经验和 成绩。但目前在我国高校对于党员发展对象 1灰色多层次综合评判数学模型 的选拔和确定常常是定性的评价多,量化的 1.1确定最优指标集 评价少,可能导致不能客观、公正、全面的评 设C ( =1,2,…,I"/;k=1,2,…,m)为 图1 党员发展对象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图 表1原始数据 一级指标(权重) 二级指标(权重) 党员发展 象 V1 思想方面(O.4) 入党动机(0.4) 9.5 10 1O 9.O 9.0 定期思想汇报(0.3) 7.5 8.O 8.0 8.5 8.O 集体荣誉(0.15) 8.0 7.5 8.5 8.0 8.O 纪律观念(0.15) 8.0 9.0 8.5 7.0 8.0 学习方面(O.3) 学习成绩(O.35) 85 85 9O 85 8O 课堂表现(0.3) 8.0 8.5 8.O 7.O 7.5 动手能力(0.35 7.5 8.O 8.5 8.O 7.0 生活方面(0.3) 人际关系 0.3) 8.0 7.5 9.O 7.5 8.0 宿舍文明 0.3) 7.O 6.5 8.O 8.5 7.5 综合能力 0.4) 7.5 8.O 8.O 8.O 7.5 表2 规范化处理后的指标数据 党员发 展对象 。 : , 5 1o 0.5 0 O.5 0.5 0.5 O.6667 0.3333 0.3333 O.25 0 l 0.5 O l 0 1 0.6667 0 O l l O.5 l 0.75 1 0.6667 l l 0.75 l 0 l 0.5 0 0.5 0 0.6667 O 1 l 0 O.5 O.5 0.5 0 0.333 0 0.3333 0.5 O 2 1 2 科技资讯SCIENCE&TECHNOL0GY INFORMATION 据,于是C’= }={ , ,…,c:}为该系统 内的最优指标集…。 1.2指标值的规范化处理 由于指标相互之间通常具有不同的量 纲和数量集,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因此需要 对原始指标值进行规范化处理。用下式进 行规范化处理: “ 一 “ 一 式中丑 表示第 个党员发展对象的第 k个指标c 的规范化数值。cJm 表示第k 个指标在所有党员发展对象中的最小值。 CJ册 表示第k个指标在所有党员发展对象 中的最大值。 1.3给出评判矩阵 将C‘={c ,c;,…,c:}作为参考数列,将 (c)={ ,C … }作为被比较数列,则用关 联分析法分别求得第 个党员发展对象的第 k个指标与第k个最优指标的关联系数 专 ),分辨率P [0,l卜一般取P=0.5。即: ( )= m in唧ntc;一 l+pm ax xIc;一Cik —Ci l+pmax呷xIc;一C 1.4计算综合评判结果 设W=(WI,W2,…wm)为m个评价指标 的权重矩阵,E= ( )}…为评判矩阵,这 样综合评判模型为:R=ExW= ,r2,… )。 式中 = ( )×毛【后)为关联度,R=(rl,r2, …r)为/'/个党员发展对象的综合评价结 果,若关联度 最大,则说明(cj与最优指 标{c }最接近,即第f个党员发展对象优于 其他人,据此,可以排出党员发展对象的优 劣次序12】。 2实例分析 2.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 2.2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对党员发展对象多方面的度量和评 价,通过专家评议法,取得各评价指标的权 重如下。 =(0.4,0.3,0.3); =(O.4,0.3,0.1 5,0.15,0.35,0.3, 0.35,0.3,0.3,0.4)。 2.3应用灰色多层次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 进行分析 (1)原始数据。 给出党员发展小组成员对五位发展对 学术论坛 象的基础层各指标的打分情况(其中学习 成绩为平均成绩,其余指标以lO分为满分), 0.5583,0.8083J SOIENCE&TECHNOLOGY 一级指标下的优劣排序。 同理,学习方面指标和生活方面指标 本文应用多层次综合评判法对党员发 如表1。 的综合评判结果可以用同样方法确定如 展对象进行评价,在计算关联度时用加权 (2)确定最优指标集。 下。 平均合成法取代算数平均合成法,以考虑 C‘=[10,8.5,8.5,9.0,90,8.5,8.5,9. R,=【0.5050,0.7050,0.8800,0.4850, 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的差别,这样更合理、 0,8.5,8.0】 0.36l9】 更准确些。从评价结果上看该方法是一种 (3)指标值的规范化处理。 R3=【O.38l9,0.5999,0.9000,0.7999, 行之有效的综合评判法,其优点还在于其 对原始指标和最优指标集由行规范化 0.4119] 对数据量没有太高要求,即数据多与少都 处理得表2。 同时党员发展对象选拔中有3个一级 可以分析,它的数学方法是非统计方法,在 指标,其权重为:W=[O.4,0.3,0.3】呵0党员 系统数据资料较少和条件不能满足统计要 (4)确定关联系数矩阵E。 计算表各指标和最优指标的关联系 发展对象的综合评价结果为: 求的情况下,更具有实用性…。 数,得表3。 R=[0.6061,0.69l5,0.8540,0.6088, (5)对基础层指标进行单层次综合评 0.5546] 参考文献 2.4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1]卢瑛祥.灰色多层次综合评判法的应用 判。 ….广西工学院学报,2006,17(2):72~75. 以思想方面指标的单层次综合评判为 由综合评价结果R=【0.6061,0.6915, 0.8540,0.6088,0.5546]得知,5位党员发展 【2】杜栋,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 例,其指标权重为: [O.4,0.3,0.15,0.1 5] 例精选[M].庆华大学出版社,2005. 对象的优劣排序为 > > > > ,可以 E是关联系数矩阵表中 (1), ,(2), 直接为党员发展对象的选拔提供参考依 =鲁O), (4)的四列关联系数。 R,: X巨=【O.8500,0.7499,0.8000, 据。且还可以由单层评价结果知道各位应 聘者在思想方面、学习方面及生活方面各 表3关联系数 党员 发展 0) O.5 1 (2) 0.3333 O.5 ,(3) O.5 0.3333 .(4) O.5 1 (5) 0.5 0.5 (6) 0.6 l (7) 0.4286 O.6 .(8) 0.4286 0.3333 (9) O.4 0.3333 ,0o) 0.3333 1 对象 V‘ V 2 V 3 V。 V s 1 0.3333 0.3333 0.5 1 0.5 1 O.5 O.5 0.6667 0.3333 O.5 l 0.5 0.3333 0.6 0.3333 0.4286 1 0.6 0.3333 l 0.3333 0.4286 0.6667 l O.5 1 l 0.3333 (上接211页) 由于一般车辆重心较低,通常b 2hg, b . b 即 ,而 <0.5,所以 ‘ 。这也 就说明车辆在平曲线上行驶时,滑移会发 生干侧翻之前,因此应将滑移作为横向稳 定的控制因素。所以要保证车辆的稳定性, 就必须保证横向力系数小于车轮与路面间 的横向摩擦系数,即 <f。厂一般情况下 干燥路面上约为0.4~0.8,潮湿的沥青路 面上降至0.25~0.4,结冰或积水时会降至 0.2以下,在 的取值时必须充分予以考 虑。此外 的大小还会对乘客的乘车感受 造成影响如下。 当 <0.10时,不感到有曲线存在,很 平稳。 当 =O.1 5时,稍感到有曲线存在,尚 平稳。 当 :0.20时,已感到有曲线存在,稍 感不稳定。 当 =0.3 5时,感到有曲线存在,不稳 ■ 囊 生 变化过缓时,有两种解决方法。 当/a>0.40时,非常不稳定,车辆有倾 (1)将超高一2%到超高2%渐变段的渐变 覆的危险。 率控制在大于I/330,余下部分再按线性方 综合以上因素,并参考公路圆曲线最 式渐变,如图3。 小半径的规定, 的推荐取值可参考表2。 (2)先确定出缓和曲线上曲率半径等于 V2 相应车速下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的位置, 在确定了/a值后,便可代人i =云 一 以此作为超高渐变段的起点,向缓圆点或 计算不同车速和半径时的最大超高 ,再 圆缓点线性渐变,如图4。 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小和最 比较两种方法,方法l的特点是简单便 大超高渐变率来进行全缓和段超高渐变。 捷,但是超高渐变率有突变,车辆行驶不平 关于超高渐变,这里补充说明一下,在 顺,方法2的特点是车辆行驶效果好,但是 实际设计中,会出现条件受限以至于按照 在确定渐变段起点时计算有难度,需要设 全缓和段超高渐变无法满足《公路路线设 计软件支持相应的计算查询功能,故应根 计规范》的情况,具体如下。 据条件合理选用。 当缓和曲线过短,超高渐变率过大, 即变化过快时,应将超高变化起点从直 参考文献 缓点或缓直点向直线方向推移,但是必 [1]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 须保证直缓点或缓直点的超高不大于 人民交通出版社. 2%,否则应适当降低最大超高以求满足 [2]现代道路勘测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 条件,如图2。 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当缓和曲线过长,超高渐变率过小,即 【3】道路勘测设计【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 定。 社. R Ls1 Ls2 径 起 高 坡 …-… —一 .2 t l 图4 l ' 、‘~0jl 度 2%~…:;; ‘= 一一二 、一-一…一一一一。奇一 = :I_……… 科技资讯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2 1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